北國飛雪11
孩子的認知,決定孩子的行為,而這份認知的對錯,就是孩子行徑優異的根本。
不得不說題主很幸運,因為孩子看了成長文學之後,這份文學端正了孩子的對母愛的認知。翻開這本文學,相信題主會發現,裡面所描述的狀況,和孩子的日常非常相似。
也就是說,其實咱家孩子在遇到書中的情況時,一直有在思考(或被動或主動)為什麼媽媽要這樣做。而書中的內容,開拓了孩子的世界:原來,遇到這種事情,我還可以這樣做!
正正是這份認知的扭正,導致孩子有如此感性的舉動。
而為什麼我們平時和孩子說他們聽不進去,基本是一樣的話題,一樣的道理呀?
不是孩子聽不進去,而是孩子聽不懂。我們習慣了用成人的思維去講孩子需要的道理,但兒童成長文學中,卻是用孩子的思維,孩子的語氣,去講孩子需要的道理。簡單理解為同理心和地位平等吧。
舉個例子:你必須認真聽課!孩子點點頭應諾。那麼問題來了:孩子是怎麼理解“認真”這兩個字的?他能懂嗎?這本就是一個模糊的標準。
孩子不聽話、不理解父母、叛逆、無法溝通,在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反問一個問題:家長聽孩子話嗎?理解孩子嗎?在孩子眼裡是怎麼樣的存在?家長是怎麼樣和孩子溝通,是溝通還是說教、命令?
孩子有自己的選擇權和決定權,當然結果他也必須自行承擔。當孩子認為你的話是不對的,不符合他的需求的,他自然會拒絕聽從;
孩子永遠是孩子,他沒有我們的經歷,怎麼可能理解我們的世界觀?但反過來,我們已經經歷過了孩子的階段,其實我們更能理解孩子,只是大多數人把這事給忘記了。
叛逆的另一重含義是反抗。孩子叛離你安排的道,想走自己的路。他並不是在反抗這些正理,他自然知道不吃飯就會餓,不睡覺就會困,他在反抗的是你的教育方式,準確的說,是在反抗你這個人。不信?換個人跟他說同樣的話,他聽得進去。
孩子並非無法溝通,相反,孩子很好溝通,前提是你真的是在和他溝通。溝通在乎於你來我往,互有聽、說,互相有傾聽和表達的權力,而且是相互尊重的,相互平等的。當一個孩子,拒絕和家長溝通的時候,其動機只有一個:跟家長溝通是無效的,是難受的。
熊孩子專治
孩子在發育成長中有幾個叛逆期,那麼5-6歲為第一個叛逆期。我的孩子已經到了這個階段。而這個階段孩子的特徵就是有自己的思維、想法,什麼事都要自己嘗試去做,父母的話似乎有點聽不進去了。
而我家的孩子正具備這樣的特徵。非常的難管。比如,每次放學後,要他馬上來完成作業,叫了幾遍,當是空氣,他依然在玩他的玩具。只有我要發飆了,才極不情願的走過來,嘴裡還蹦出一句:吼什麼。讓人聽後真的想打一頓。而在做題時,似乎坐不住,腿老是翹凳子,發出吱吱聲,似乎在抗議什麼。還有多次,氣得想吐血,很多時候都忍住了。而我身體不是太好,除了照顧他還要做飯做家務啥的都是我一個人,心裡著急,煩惱,身體上已經快扛不住了。有時候自己躺在床上默默的流淚,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何時是一個盡頭。
但是,不管怎樣,生活還得繼續,生活不會同情弱者。於是我四處找辦法,閱讀。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瞭解了孩子的特徵與習性後,同時也通過有同病相連的媽媽群與各位媽媽進行交流,不斷總結與觀察,給孩子制定相應的計劃,與孩子進行相應的溝通,大部分時間是以培養教導為主,同時在生活上嚴厲也關愛他,總算功夫不負有心人。逐漸走入了正軌。
總的來說,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一定要把他的不良習性要及時糾正過來,保持一定的好習慣。這樣到了後面不會發生大的偏差。而且要注意觀察與改進方法。這是我的一點心得。歡迎各位留言一起討論與進步。
教育新時論
孩子小的時候,你指望著他“聽話”;
孩子長大了,你又指望著他“有主見”。
你不覺得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嗎?
有這樣期待的父母,孩子會過得多麼迷茫、混亂和辛苦?
無論父母是喜歡擁抱孩子還是喜歡批評孩子,孩子都是愛我們的。
孩子小的時候,青春期之前,或者10歲之前吧,都會無數次的想盡辦法嘗試與我們溝通。
他們可能會用請求的方式,煩人的方式,犯錯誤的方式,讓我們生氣的方式,讓我們愧疚的方式……
用各種方式不斷的想與我們產生情感連接。
只是,有的父母真的沒在意,總覺得孩子說的事那麼瑣碎,那麼煩人,那麼不重要,嗯嗯啊啊的應付著,或者乾脆甩一句“別叨叨了,趕緊寫作業去”就完事兒了。
等到孩子青春期了,有了同學同伴,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了反抗的身體力量和精神力量,不再依賴我們的回應時,父母才突然意識到孩子不願意和我們說話了。
結果,我們就反過來責備他們:
“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這麼叛逆?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卻這樣對待我?!”
家庭是一臺複印機,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複印件出了問題,要從原件修改。
先尋找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前面幾年的時間裡,錯過了什麼,忽視了什麼,我們身上有多少因素是導致了孩子與我們無法溝通的現象?
先自省,向內看,自己做出改變,同時用行動示範作用,讓你的榜樣力量帶動孩子同時改變,從而改善親子關係。
你不動,不內省,不改變,卻期待著孩子內省和改變,這又是什麼道理?
做好自己,那麼一切都會慢慢變好的。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不和孩子對著幹。小事多理解,大事不讓步。
孩子不聽話,不理解父母,無法溝通,是因為溝通太少。也許責怪太多,也許疏忽了孩子,孩子就是不喜歡聽父母的,喜歡反著幹,或者不反抗,也不動。
這個時候,很多父母“火被點燃”,親子矛盾一觸即發,大人生氣孩子掉眼淚。
其實,真的沒多大事,“雞飛狗跳”沒必要。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冷處理,平靜了用嚴厲措施懲罰孩子,讓孩子為忤逆,不聽話付出代價。
我家兒子發火的時候,先說清理由,後不理會。
如果孩子發火摔東西、打人了,我們會鬧開,但一般威脅,踢一腳,威脅……如果沒用,不理會。
孩子發火,不聽話,不能嬌慣,“睚眥必報”是主要準則,主要父母態度決定他忤逆的頻率和次數。
有些孩子不聽爸爸的話,卻很尊敬媽媽,媽媽就能說的動。主要那個家長不妥協,方法和態度有關。
得罪了媽媽的後果很嚴重,付不起這個責任,孩子“毛才順”,願意服從管理。
媽媽掉眼淚,傷心難過表露出來……
太傷心了不想吃飯,不想做早餐,晚飯泡麵吧。
整治孩子像對付老公一樣,不認輸,不妥協,孩子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遇到孩子無法溝通,很多家長都是不停說,或者發火,其實還不如假裝“離家出走”呢。告訴孩子,媽媽要出去走走,晚飯自己吃,媽媽氣吃不下,消氣就會回來的,不要擔心。
晚點回家,說幾句動情話,孩子馬上會很感動。
我家孩子,被我整治過幾次,以後我傷心交代要出門,抱著我,說他聽話了,媽媽別傷心,外面冷。
孩子叛逆期的時候,多原諒孩子的犯錯,多和孩子聊天,多關心孩子,多聽孩子理由,多理解孩子。
要相信孩子是愛父母的,多表揚孩子,遇到問題,及時溝通,不要積壓情緒,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關心和溫暖,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白沙踏歌隊
當孩子不聽話,叛逆,怎麼辦?批評,講道理,甚至打罵?好像都不太管用。我們來試試反向招數,說不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呢。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也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並不是像大人們想的那樣,故意和大人作對,而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存在和力量,也是尋求大人對他們尊重的一條途徑。
很多時候,家長可以採取反問的形式來傾聽孩子們的心聲。也許你會發現,其實並不是孩子不聽話了,而是孩子長大了。
一 試著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比如孩子在學習自己吃飯的時候,很多家長會去幹預,按照家長認為對的方式去做,比如餵飯,家長的出發點是怕孩子把飯菜弄得滿桌子都是。如果你放手讓孩子自己吃,等到他需要你的時候在幫忙,你會發現孩子很快就學會自己吃飯了,慢慢的,也不會弄到桌上。
二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問題
比如孩子很愛吃糖,一般的家長都會說,糖吃多了會蛀牙,但孩子還是不聽話,繼續吃。但是你從孩子的角度來說,糖吃多了會蛀牙,蛀牙要去醫院拔牙,會很痛,這個後果你要自己承擔。這樣來說,孩子會覺得你是站在他那邊的,這樣孩子就能聽進你的話。
三多和孩子做遊戲
不要小看這樣的親子互動。這個形式更能讓孩子接受。可以經常進行情景扮演,這樣孩子更能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了。
暖暖說
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途徑,而怎麼溝通就是一門學問了。孩子還小,可能還不能理解父母,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了。
暖暖育兒經
從媽媽的提問中可以感受到媽媽經常會因為孩子不“乖乖聽話”著急甚至生氣,自己為了孩子能夠成為優秀的學生付出很多心力和精力,孩子卻對媽媽給予的愛置若罔聞,自己心生委屈。
孩子閱讀了一本書,看見媽媽對自己的愛,“再也不惹媽媽生氣了”讓媽媽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認可和肯定。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這本書的出現,孩子一直接收不到愛的信號,媽媽得不到孩子的正向反饋,母愛就是辛苦又委屈的付出。
溫暖的親子關係是親子溝通順暢的基礎,媽媽要用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才能夠讓孩子真正的感受到。通常來說,有五種愛的表達方式,分別是親密的接觸、精心的時刻、肯定的語言、服務的行動、精美的禮物,一般親子關係中,最多使用的是肯定的語言、服務的行動和親密的接觸,也就是鼓勵孩子的進步,日常對孩子的照料,以及擁抱自己的孩子。
叛逆期的孩子往往是在嘗試做自己,期望通過“叛逆”得到他人的肯定。當自己的價值被認可,才會願意建立友善的關係。因此媽媽要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自己的孩子,關注孩子的學業、穿著、社交等方面,用“肯定的語言”鼓勵孩子,給孩子積極正向的回饋。讓孩子也感覺到“自己的付出被媽媽看見”,當被肯定的需求逐漸滿足,“叛逆”也會漸漸退去。媽媽被滿足的心理需求,也是現在孩子急需被滿足的心理需求。
最後特別想說的是,溫暖親子關係的建立是融入在日常中的,媽媽對孩子每一次鼓勵,都會成為親子之愛的基石,久而久之親子對話中的毛刺會被關係軟化,讓親子之愛在對話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超級育兒師蘭海
孩子不聽話、不理解父母、叛逆、無法溝通,只要孩子出現這種症狀就說明孩子到了叛逆期了。心理學認為人生有三個叛逆期,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稱“寶寶叛逆期”;6-8歲時,則來到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12-18歲時,是人生第三個叛逆期,也就是大家最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孩子不聽話,不理解父母,無法溝通,是因為溝通太少。也許責怪太多,也許疏忽了孩子,孩子就是不喜歡聽父母的,喜歡反著幹,或者不反抗,也不動。
三個叛逆期因為孩子年齡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今天我們一起看看“寶寶叛逆期”和“兒童叛逆期”的孩子的管理辦法。
1.學會鼓勵孩子。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出現比較極端的表現都與家長一味地批評有關。家長總是覺得孩子應該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做,當孩子做不到時就會訓幾句,但經常被批評會讓孩子很反感,從而出現過度叛逆的情況。所以,家長一定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言行,當看到孩子的表現與以前有較大改變時,就要及時進行鼓勵,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肯定。比如題主說的這種情況,就必須要鼓勵。
2.學會與孩子平等對話。
家長跟孩子的交流通常會以要求或命令的口氣進行,但孩子越長大,越反感這種對話,他們希望家長能以同齡人的視角和自己交流。家長即使做不到這一點,和孩子交流時,也儘量以探討的口吻進行。避免讓孩子產生反感,關閉交流的正常渠道。
3.要抓住孩子確實做錯的事情嚴厲教育。
看了以上兩點,可能有的家長會覺得這也太遷就孩子了。其實不然,如果孩子確實做錯了,家長一定要抓住錯誤及時進行教育。而且在教育前,一定要想好如何步步為營,最終讓孩子心服口服。既不能每天為了一點小事說不停,讓孩子煩了;也不能訓著訓著結果被孩子抓住了漏洞,說得家長啞口無言。
孩子叛逆期的時候,多原諒孩子的犯錯,多和孩子聊天,多關心孩子,多聽孩子理由,多理解孩子。要相信孩子是愛父母的,多表揚孩子,遇到問題,及時溝通,不要積壓情緒,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關心和溫暖,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唐唐雲學堂
孩子不聽話、不理解父母、叛逆、無法溝通,只要孩子出現這種症狀就說明孩子到了叛逆期了。心理學認為人生有三個叛逆期,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稱“寶寶叛逆期”;6-8歲時,則來到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12-18歲時,是人生第三個叛逆期,也就是大家最熟知的“青春叛逆期”。三個叛逆期因為孩子年齡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今天我們一起看看“寶寶叛逆期”和“兒童叛逆期”的孩子的管理辦法。
孩子出現叛逆,意味著孩子長大了,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感到高興。在高興的同時要適當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也就是說孩子在成長,大人也要跟著成長,大人的管理措施要適時地跟著調整,才能更好地適應孩子的成長髮展。孩子到了叛逆期,說明孩子想獨立、想自由,不想讓大人過多的管制。這時家長要把自己從起主導作用的教育者轉變成陪伴孩子成長的陪伴者,成為孩子平等的朋友,把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把家長在家庭中的地位適當降低,要以孩子為主,在制定家庭規則時,在對某些事情做決定時,要考慮孩子的感受、需要和想法,接受孩子合理的意見。對制定的要求、規則,要給孩子作出他們能接受的解釋,並說明希望孩子服從這些規則的原因。
在孩子和家長頂撞時,比如和大人大吼大叫;當孩子出現一些破壞性行為時,比如扔東西,摔東西時,家長一定要學會剋制自己衝動的情緒,不要輕易地就對孩子發怒,更不要動手,別忘了你已經是成年人,是孩子的父母,無論孩子怎樣的逆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控制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家長這時可以不說話,等孩子發洩完後,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後,再和孩子慢慢地溝通,說出你的想法,注意說話方式一定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的這兩個時期的叛逆,因為他們年齡還小,孩子們這時更是期盼家長的關注,家長的鼓勵,家長的關愛。只要我們做家長的能時刻關注孩子成長,事事鼓勵孩子,時時給予孩子無限的愛,孩子很容易度過叛逆期的。
平原春秋
我是一直不要求孩子聽話的,尤其現在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幾乎沒有孩子願意無條件聽別人的話。我的觀點是你感覺我對那你就得聽我的;不聽那你就說出不聽的理由,我感覺你說的對那我也可以聽你的。建議家長們還是放棄讓孩子聽話的念頭,長遠來說只會“聽話”的孩子也許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因為聽話是缺乏自我的表現。
不聽話可以,但是不能不講理。只有家長放棄了讓孩子聽話的想法,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想法,才可以有效溝通。根據樓主描述的情況,孩子看了書馬上意識到自己的不對的地方,其實挺讓人感動的。建議家長每次衝突之後靜下來談一談自己的想法,也聽一聽孩子內心的想法,這樣彼此之間建立信任,彼此指出對方做的不恰當的地方,孩子才更容易接受,行為習慣自然也越來越好。
無法溝通是雙方的問題,不是單方面的問題哦!當孩子的需要不停努力做個好孩子,當父母的也要不停努力,當個好父母。
媽咪老師72觀點:天下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孩子才不會對你期望值太高,也更容易悅納父母。
媽咪老師
在父母和孩子的衝突中,雖然問題經常是雙方的,但是,就我的觀察,一個可氣的孩子背後總是站著一個更加可氣的家長。特別是在國內,很多父母都是對孩子缺乏起碼的尊重,加之缺乏見識和情商,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也難怪孩子會無所適從、會叛逆、會躲著父母了。
如果想和孩子溝通,家長一定要多反思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很多時候,你以為你在和孩子對話,但是你們根本就是自說自話,完全是無效溝通。我談幾種無效溝通的情形,看看你是否中招。
1,家長和孩子各有一套關注點,當孩子談自己關注點的時候,家長不給以正面回應,而是直接聯繫到自己的關注點上。比如,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麥當勞;媽媽回應——等你考進全部前五再去吃。
應對措施:肯定孩子的情緒、要求,順著孩子的話題繼續聊,在孩子談論自己的話題的時候,不要插入自己的要求。
2,同樣的話題不停嘮叨。嘮叨是很多母親處理焦慮情緒的一種方式。我認識一位母親,整日焦慮孩子的成績不好。於是鼓勵孩子刻苦、認真學習,好好寫作業,檢查作業這類的話不停地重複。她的孩子說,明明開始寫作業了,一聽媽媽嘮叨,整個腦子都不清醒了。
應對策略:如果你的話已經被當耳旁風了,接著說是沒有任何意義。不要指望,你多說一遍,孩子就能認真對待你所說的了。
3,總是用居高臨下的方式和孩子交流。越是不明智的家長,越會認為自己想的都是對的,孩子想的都是錯的。試想,一個人總是認為你想的不對,你還願意和他(她)溝通嗎?
應對策略: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即使你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不同,也不要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一句你說的也有道理是有效溝通的開始。
4,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溝通情境。很多時候,孩子想和你溝通的時候,你在忙;你想和他溝通的時候,他又在忙。
應對策略:如果你有心和孩子溝通,就不要錯過任何一個他想主動和你搭話的機會。有意營造溝通情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誰說父母和孩子就不能一起去星巴克喝個咖啡,聊聊天呢。
最後推薦給父母們一本書,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