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訪!《河北農民報》筆下的邱縣農村,竟如此多姿!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打好鄉村振興第一仗

建設美麗宜居新家園

關於邯鄲市邱縣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調查與啟示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河北農民報通訊員丨張保強 蔡峰峰 朱書運 王連英 劉洪濤

邱縣是邯鄲市東部的農業縣。全縣有217個村莊,人口26萬,縣小、人少,農村基礎差、底子薄。黨的十九大作出鄉村振興戰略決策以來,邱縣縣委、縣政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來打。為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確立了“五清三建一改”的總體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先易後難,全縣紮實開展了以農村垃圾、汙水處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低成本、易推廣”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路子,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廣大群眾的好評,成為全省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樣板。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禮村

六大成效——帶來喜人的變化

邱縣縣委、縣政府牢牢把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正確方向,在工作中堅持以群眾期盼為導向,以群眾滿意為目標,通過持續努力補齊了城鄉短板,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了生產、生活水平,使廣大農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成效一:合力攻堅,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縣委、縣政府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既注重創新工作思路,又善於在保留原始風貌的基礎上,從村莊街巷硬化、綠化、亮化、美化、美麗庭院五個方面入手,多種形式共建美麗家園。全縣217個村莊街巷全部硬化,施工採取多種形式,用拆殘垣斷壁產生的舊磚硬化衚衕便道,不但達到了物盡其用的效果,而且還節省了大筆資金。為節約能源,安裝利用太陽能路燈、抱杆路燈一萬餘盞,村莊公共區域亮化全覆蓋。在“五清三建”基礎上,依據當地特色對村、街、巷、路地名標誌進行了重新設置,全面整治牆體立面和電線杆小廣告、小標語和私塗亂畫,建設了“文化牆”“村規民約牆”,受到了廣大群眾的交口稱讚。同時,還大力實施村莊綠化工程,植樹52.5萬株,增加村莊綠化面積8741畝,實現村間路、環村林帶、街道、坑塘、庭院綠化“五個全覆蓋”,152個村達到省級綠色村莊標準。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來,共清理垃圾雜物70餘萬方,治理空閒宅基空閒庭院,及坑塘4萬餘處,徹底改變了過去農村“髒亂差”的現象,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禮村燈光節

成效二:精心設計,閒置宅院變身“花園”。據統計,全縣農村平均每六戶就有一戶住宅長期閒置不用,縣委、縣政府針對這一情況,從清理整治“空心村”入手,持續按照“宅權不變、群眾自願、樹木留存、百姓受益”的原則,動員群眾整治閒置宅院一萬多個,拆除殘垣斷壁4267處,“空心村”得到了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得到了顯著改觀。廣大群眾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把有歷史意義、文化價值的老房屋、祠堂等妥善保護利用,打造成民俗館、紀念館,使其成為記得住鄉愁的鄉土符號;利用廢棄牛槽、水缸等老物件當花盆,種上花花草草,打造成景觀小品,鐫刻歷史記憶;利用廢棄碾盤、石磙等,擺放到街心公園或休閒綠地,充當石桌、石凳,方便群眾休憩;利用廢棄電線杆、汽車輪胎改造成健身器材;在空閒宅基上種樹、種菜、種花、種草,打造成菜園、果園、遊園,形成了“微田園、生態化”的村莊佈局,走進一個個村莊就像走進一個個大花園。

成效三:創新機制,垃圾清運嚴格規範。邱縣作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縣、省級農村環境整治和垃圾治理示範縣,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不斷創新舉措,創新和完善“一人一月二元錢”機制,探索市場化保潔,引進專業保潔公司,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減量化清運、無害化處理、規範化運營。2019年,按照“滿清掃、全拉運,抓分類、做減量,整縣域、全覆蓋”的思路,全縣所有村莊的保潔工作,交由河北德昂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負責農村生活垃圾的清掃、運輸及處理。同時,全縣域推開垃圾分類工作,將農村生活垃圾分為五類,可堆肥垃圾運至村有機廢物循環池進行堆肥,可回收垃圾交由廢物收購站進行收購,無毒無害垃圾運至指定區域填埋,有毒有害垃圾由保潔公司運至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白色垃圾通過開展“塑料袋換雞蛋”活動進行回收,累計收集白色垃圾26噸。通過建立村規民約、開展星級文明戶評比、農村“大喇叭”宣傳等多種形式,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禮村燈光節

成效四:聚焦重點,廁所革命紮實推進。小廁所,大民生。農村廁所革命關係到農民群眾生活品質的改善。縣委、縣政府把廁所革命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按照“強質量、重管護、嚴考核”工作思路,持續加大質量監管力度。到2018年底,全縣已完成改廁4.9萬座,改造率達到95%以上,並開展了農村改廁工作回頭看,對損壞嚴重的17056座廁所重新進行改造。2019年上半年,全縣將完成剩餘廁所的改造工作,以及村公共廁所的改造和建設任務。為實現“廁所壞了有人修,糞便滿了有人抽”的工作目標,還建立起衛生廁所管理長效機制,購置抽糞車42輛,探索農村廁所服務市場化、社會化運行和糞汙資源化利用新模式,與城鄉一體化相結合,建立服務外包機制,將改廁後糞渣收集清運等後續工作,納入城鄉一體化服務內容,徹底根治了使用旱廁所的“千年陋習”。

成效五:分類指導,汙水處理有效管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縣農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可是一般農村都沒有配套的汙水管網,導致生活汙水亂排,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縣委、縣政府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契機,深入調研,有針對性地制定符合村情的整治方案,因村制宜,分類施治,梯次推進,全縣217個村生活汙水得到有效管控。對分佈在城鎮周邊、可將生活汙水納入城鎮汙水處理管網的村莊,全部納入城鎮汙水收集管網;對不能納入城鎮汙水收集管網的村莊,建設了雨汙分流收集管網,一體化處理;對居住相對分散,生活汙水難以統一收集的村莊,實施分散式處理;對有邊溝和自然溝渠的村莊,採用“管網或排水溝+坑塘簡易處理”模式,摸索出了一條汙水有效管控的新路子。縣委、縣政府還從村莊地域特點出發,投資2145萬元,把縣城3公里範圍內15個村、合義渠沿線12個村、老沙河沿線25個村的生活汙水就近納入城鎮汙水處理廠。

成效六:文化傳承,催生農村文明新風。縣委、縣政府從培育文化自信力入手,在抓好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文化記憶的傳承,讓鄉村“內外兼修”。針對全縣217個村經濟發展、歷史文化等差異,採取不同方式分類施策。將各村有歷史、有特色、有紀念意義的老祠堂、古槐、抗戰地道遺址等,不僅完好地保存下來,還通過修復,精心打造成了有紀念意義的場所,延續了歷史文脈,豐富了人文資源。在新鮮莊村,有一處老房子曾是冀南銀行第三印鈔所的所在地,村裡建立了紀念館,成了紅色文化旅遊景點;劉雲固村有一棵1600多年的古槐樹,當地還流傳著很多與古槐有關的美麗傳說,為此,村裡修建了古槐廣場,又栽植了許多國槐,增強了文化吸引力。宣傳部門還通過廣播、座談、漫畫等形式大力宣傳人居環境整治的重大意義,全縣表彰了50多名道德模範,掛起“善行義舉榜”,以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廣大群眾,引領了村美人善的新風尚。

四個做法——紮實有效的舉措

邱縣縣委、縣政府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之初,就清醒地意識到,環境整治是一項創新性工作,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不曾遇到的難題。因此,在整個推進過程中,群策群力,合力攻堅,及時採取有力措施,確保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各項目標任務,取得了紮紮實實的成效。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禮村桃園豐收

舉措一:如何發動群眾改造閒置宅院,美化居住環境。邱縣的做法是——幹部帶頭,群眾積極參與。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關鍵是黨員幹部發揮帶頭作用,以此調動起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縣四套班子領導按分工到所分包鄉鎮、村,帶頭清理垃圾、拆除殘垣斷壁,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為群眾作出了表率。劉雲固村支部書記劉玉柱,在群眾猶豫不決、觀望等待的關鍵時刻,率先拆除自家老宅的五間危舊房屋,帶動幹部群眾積極行動起來,全村拆除舊危房、清除垃圾等各項工作順利展開。縣委、縣政府還組織全縣萬餘名黨員志願者利用8小時以外的時間,進村入戶幫助整治環境,縣直各單位每週至少組織黨員幹部義務勞動一次,各鄉鎮每週不間斷組織義務勞動,成為了全縣持續時間最長的志願服務活動。黨員幹部的帶頭示範和志願服務活動的深入開展,使廣大群眾深受教育和鼓舞,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熱情空前高漲。東趙屯村在64歲的黨支部書記賈秀芹的帶領下,上至84歲老人,下至20多歲的小媳婦,人人動手,個個爭先,把原來一個到處“髒亂差”的村莊,整治成街巷清潔、處處成景的美麗鄉村。

舉措二:如何因地制宜挖掘不同資源,花小錢、辦大事。邱縣的做法是——節約投入,注重建設內涵。邱縣作為省級財政困難縣,縣委、縣政府不等不靠,創新作為,堅持“花小錢、辦大事”的工作思路,保障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序、順利開展。一方面,以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2018年,縣級財政安排了8000多萬元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實行每人每月2元錢制度,發動群眾籌資籌勞400萬,鄉賢和企業家捐資捐物200萬元,鄉鎮自籌資金3000萬,有效地緩解了資金壓力。同時,還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整合農業農村、自然資源、教育、交通等部門涉農資金,把錢花在“刀刃上”,優先用於村莊治理後的綠化、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上。另一方面,在建設內涵上下功夫、做文章。不少村莊在主要街道的牆壁上辦起了黑板報、宣傳欄,既美化了環境又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激發和鼓舞了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鬥志。全縣利用空閒宅基地建起了一百多個露天小舞臺,極大豐富和充實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東姚四頭村的中央位置,多處閒散住宅被拆後,空地有二三十畝,且大樹特別多,村“兩委”發動群眾對其進行了整區域規劃設計,並隨形就勢修建了便道、涼亭、吊橋和“盤山路”,營造了“平原山景”的獨特風貌。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鮮花盛開的高莊村

舉措三:如何抓住人居環境整治重點,鞏固提升成果。邱縣的做法是——垃圾減量,完善處理設施。縣委、縣政府在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資源化的工作中,通過建立“網格化管理、常態化督查、制度化保障”等機制,規範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等環節,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全覆蓋。一是一網覆蓋,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工作“網格化”管理模式,每個行政村為1個網格單元,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網絡。各村都配備一定數量的垃圾收集清掃車,每戶都配置了垃圾分類桶。各村的有機廢物循環池都正常運轉起來,垃圾分類收集工作也有序展開。利用柴草、樹葉、廚餘垃圾漚制有機肥,多方式、多途徑推進垃圾廢棄物再利用,實現了農村垃圾的保潔、運輸、處理“一條龍”服務。二是上下聯動,強化督導檢查評比。村一級實行“週三檢查日”制度,各村自行對垃圾分類工作進行自查,並做好檢查記錄臺賬。鄉鎮每週組織一次現場推進會,不定期組織人員開展抽查。縣級領導幹部每人帶領一個督查組,每週深入分包鄉鎮、村指導調度,通過三級督查,確保了農村分類垃圾處理監管不留盲區,不走過場。三是建章立制,強化保障務求實效。結合“美麗庭院”創建等工作,制定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工作考核評比細則》,通過層層落實責任,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特別是針對農村“塑料袋滿天飛”的現象,通過“塑料袋換生活用品”的辦法,建立了“群眾收集、村兌換、縣統一集運處理”的長效機制,極大地減少了“白色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汙染。

舉措四:如何實現環境整治良性循環,保持內在活力。邱縣的做法是——典型引領,做大做強產業。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果,需要資金不斷的投入。因此,縣委、縣政府把環境整治與做大做強農村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一是充分利用閒置宅基地發展產業。據測算,邱縣整治閒置宅基地、坑塘,摺合土地10800餘畝,利用清拆空閒宅基地,通過組建農宅合作社,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手工業等富民產業。二是通過利用流轉土地發展富民產業。打造出一批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邱城鎮段寨村成功引進御薯食品項目,延伸甘薯精深加工產業鏈條,加快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邱城鎮新井頭村的絲棉木成功銷往中南海、雄安新區等地。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整合農口資金2億多元,高標準建設佔地4萬多畝的盛水灣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實施“一區多園”模式,建成1個市級農業示範區和6個縣級農業示範園。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平臺,重點引進了馬大姐食品、哆呋食品、集味軒食品等一批行業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落戶邱縣,建成北方最大的休閒食品生產基地,被評為“全國食品工業強縣”。三是整村遷建助推產業發展。梁二莊鎮塢頭村高標準完成整村遷建工作,新民居建成後,村裡對原村土地進行復墾治理,組建蘋果種植合作社,鼓勵發展餐飲、賓館、物流等服務業,創造就業崗位,讓農民在自己的項目上掙工資、增收入。同時,塢頭村在新民居周圍積極發展文冠果種植,以河北潤升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為龍頭,帶動農戶調結構、促增收。目前,已發展文冠果種植1萬餘畝,被國家林業局評為“文冠果產業發展綜合示範基地”,成為國家級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興村強縣示範項目、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先導區。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塢頭村

五個必須——值得借鑑的啟示

邱縣縣委、縣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過程中,解放思想、迎難而上,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全縣到處呈現出“村美、路平、民富、人歡樂”的動人景象,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們成功的做法與經驗,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啟示一: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就必須加強基層黨建,讓黨員“當先鋒”。

縣委、縣政府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之初,就牢牢抓住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牛鼻子”。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農村黨建領導小組,及時出臺了《關於建立基層黨建“網格化”管理機制的實施方案》《關於在全縣農村基層黨組織中開展“評星定級”工作的實施方案》《關於在全縣開展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常態化觀摩活動的實施方案》等文件。同時,還利用縣委黨校主陣地,抓好對農村黨員幹部的培訓。採取集中授課,實崗鍛鍊等形式,對全縣農村黨支部成員輪訓了一遍。還先後分批次、分類別組織赴外地參觀學習,引導、激勵、鞭策農村黨員在人居環境整治中,充分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新馬頭鎮人大副主任崔鵬,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積極主動,從不喊苦叫累,患了重感冒,也顧不上休息,帶病堅持在一線崗位。特別是有一次,他的老母親在街上被電功車碰到急需住院治療,但此時正值他負責村拆除危房、清運垃圾的關鍵時刻,為了不影響工程進度,他委託鄰居去醫院照料母親,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東石彥固村黨支部書記韓金傑,自上任以來,一心撲在工作上,為了儘快改變全村“髒亂差”的落後面貌,毅然從自己的企業裡拿出270多萬元,鋪設了道路,拆除了殘垣斷壁,清理了多年的垃圾。韓金傑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使全村群眾深受感動,大家不分老少,一起動手,很快在全村掀起了人居環境整治的高潮。類似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正是有了許許多多像崔鵬、韓金傑這樣的共產黨員,勇於吃苦、率先垂範,才團結帶動全縣廣大群眾戰勝種種困難,不斷開創出整治工作的嶄新局面。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塢頭村一角

啟示二: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就必須傾聽群眾呼聲,讓群眾“說了算”。農民群眾不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直接受益者,而且是重要的參與者、建設者。為此,縣委、縣政府通過層層發動、廣泛動員,圍繞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汙水處理、廁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等,面向全縣群眾徵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金點子”,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徵集了4000條,許多“金點子”既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又節省了不少建設資金,連專家都讚歎不已。新馬頭鎮新鮮莊村在開展汙水治理時,原計劃鋪設一條汙水管網,經過測算需要花費50餘萬元,群眾認為這項工程既發揮不了多大作用,又大量浪費人力、物力,村委會虛心接受了群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改為修建路邊邊溝,不但節省了資金,又實現了汙水的有效管控。東堯頭村黨支部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導權交給群眾,每項工程開工前,都要召開全村村民大會,徵求大家的意見,然後,好中選優,統一了思想認識再開工建設,所以,村裡道路硬化、垃圾清理、村莊綠化等工作,都走在了周邊村的前列。讓群眾“說了算”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東堯頭村成了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典範。

啟示三: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就必須強化責任落實,讓機制“護好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任務重、戰線長、覆蓋範圍廣,涉及部門多,必須要建立健全一套責任落實機制來做保障。縣委、縣政府針對縣直各部門的工作職能,進行了明確細緻的分工,進一步強化了責任落實意識。縣鄉村振興辦、農業農村局牽頭抓總,科學規劃、統籌推進;生態環境局主抓農村垃圾清運和生活汙水處理;衛健局主抓農村廁所改造;交通運輸局主抓道路、橋樑建設;發改委、財政局負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資金保障。為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落實,還相應建立了責任落實機制,各部門相互配合,有序運行。與此同時,縣委、縣政府還創造性的推行了責任分包、定期調度、督導考評等機制,以便及時掌握各項工作的進展情況。建立責任分包機制。縣級領導包鄉鎮,縣直部門領導駐村,鄉鎮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片包戶,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形成了協調聯動,銜接順暢的工作局面。建立定期調度機制。利用週末時間,採取彙報交流、現場觀摩等形式,定期調度,總結工作,分析問題,採取措施,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對工作不力的鄉鎮予以通報,限期整改。建立督導考評機制。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年終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採取明察暗訪,現場督辦,進行全面考核評價,考評結果與幹部使用掛鉤,從而形成了“人人有任務、個個有壓力”的工作格局。一系列強化責任落實的機制,為全縣人居環境整治起到了“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塢頭村田園風光

啟示四: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就必須大力改善民生,讓生活“真提質”。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質量,是時代發展的應有之義。縣委、縣政府聚焦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突出問題,“外補短板、內提質量”,把推進農村道路、廁所、供暖、供電、學校、住房、飲水等工程,作為“重中之重”全力推進。對規劃不再保留村莊或人口較少的“空心村”,不再進行較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而是從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的環節入手,把飲用水源地保護、環境整治、垃圾處理、便民服務、文化生活等工作納入環境整治計劃,集中補齊短板。隨著全縣人居環境整治的不斷深入,城鄉環衛一體化格局已經形成,覆蓋全縣鄉村的農村保潔隊伍,成為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有力保障。邱縣全面推進“四好”農村公路建設,推動“村村通”向“戶戶通”延伸,打通“最後一公里”。紮實推進農村“煤改氣”“煤改電”,不斷提高清潔能源綜合利用率,實現清潔供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讓人們過上了一種延續著歷史與傳統、記得住鄉愁、看得見希望、握得住幸福的現代生活,全面提高了群眾的生活品質,大家都高興地說“託黨和政府的福,我們村裡的莊稼人,也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縣委書記孫志英(右)到陳村鄉指導美麗庭院建設

啟示五: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就必須注重人才聚集,讓人才“顯身手”。農民主體和市場主體,是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持續動力。農村具有鮮明的熟人社會特徵,鄉情、親情、鄰里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民的意識形態和行動。邱縣縣委、縣政府注重擦亮農村的“鄉情牌”,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融入“家鄉情懷、鄉愁記憶”,吸引在外創業的企業家、社會名人、鄉土能人及本村成功人士等,出錢出力,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營造良好的人才聚集環境上,縣委、縣政府注重用優惠政策留住專業技術人才、吸引年輕人回鄉就業、讓走出去的企業家回鄉立業,在政策範圍內給予補貼優惠、產業支持,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新馬頭鎮禮村致富能人史俊懷,原來在外從事保險營銷工作,村裡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活動後,他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回村投資興業,在鄉黨委和村支部的支持下,打造了村“十九大精神文化長廊”、“學禮園”,美化了農村人居環境。在此基礎上,又相繼成立了“邱縣森紅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邱縣禮村種植專業合作社”,還把全村2200畝土地進行了流轉,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種植了10多種優質蜜桃,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邱縣一大批有一技之長的能人和史俊懷一樣,紛紛回鄉創業,在縣委、縣政府搭建的平臺上,展才華,顯身手,為家鄉振興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政府縣長李劍青(左三)到南辛店鄉後大河套村調研

深度探访!《河北农民报》笔下的邱县农村,竟如此多姿!

策劃:劉洪濤 霍飛飛審核:嶽凱

長按識別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主辦單位:中共邱縣縣委宣傳部

聯繫我們:電話:0310-8369897

郵箱:[email protected]

點一下好看再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