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兩位院士說“智慧城市”

以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交往方式,而且正在從根本上變革城市的運行、管理、服務方式,使得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化,由此催生了現代“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內涵是什麼?支撐智慧城市的核心技術有哪些?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情況如何?目前的中國正上演著波瀾壯闊的城市化進程,對於人們關注的這些問題,在剛剛結束的智慧城市院士論壇上,尹浩和鄔賀銓兩位院士給出了回答。

何為“智慧城市”?尹浩院士介紹說,2010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城市”願景,認為城市由關係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類型的網絡、基礎設施和環境6個核心繫統組成:組織(人)、業務/政務、交通、通信、水和能源,它們之間相互協作銜接,組成宏觀系統。此後,各類有關“智慧城市”的概念和模型架構及建設實踐在世界各地紛紛出現。

說起智慧城市的特徵,尹浩認為,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發展。鄔賀銓則引用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和國際電信聯盟聯合給出的定義:“智慧城市”就是創新城市,採用信息通信技術和其他技術,改進生活質量、城市運行與服務效率和競爭力,同時保證滿足目前和未來對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他認為,對智慧城市的具體定義和描述雖然不同,但是就其涉及的技術創新層面有基本共識,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撐。

“城市大數據,是智慧城市的寶貴資產。”鄔賀銓指出,對於城市治理者來說,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各類城市大數據。這些數據庫的共享、融合和充分挖掘,是智慧城市建設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不僅可以大幅提高政府電子政務水平,促進政務公開透明,而且可以藉助大數據提高交通通行效率、環保檢測監督水平、社會治安保障能力。

他認為,建設智慧城市要求不斷增強對城市大數據的蒐集、儲存、共享、挖掘、保護和利用的能力,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挖掘利用的集約性。除了基於傳統政務管理和服務形成的數據之外,打造智慧城市所需的各類數據信息往往需要創新性的採集和生成技術與手段。

大數據對智慧城市建設而言重要,但是數據的來源和採集更為重要,基於數據分析進行的反饋和控制才是目標所在,這就需要打造旨在實現萬物互聯的物聯網。

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物聯網,它給城市各方面帶來重大變革。從實踐來看,物聯網已成為各國智慧城市的核心基礎要素,在城市管理、節能減排、智慧交通等領域廣泛應用。尹浩表示,就中國而言,一半以上在建的智慧城市應用項目,如公共安全、交通、醫療、環保、地下管網、水務、教育,均依託物聯網,它們以自動感知為基礎、數據採集為手段、智能控制為核心,實現物聯網技術的綜合集成應用。

比如,當急救中心接到電話時,城市大腦可實時規劃出最優路線,精確預測到沿途每個路口到達的時間,並且實時控制紅綠燈——這是阿里ET城市大腦應用於智慧城市的真實案例,是基於阿里雲開發的超級人工智能,具備機器學習、智能語音交互、生物識別、情感分析等基礎能力,此外,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處理能力,通過多維感知、全局洞察、實時決策、持續進化的方式,幫助城市運行管理者在複雜局面下快速作出更優決定。

對此,鄔賀銓、尹浩等院士都強調基於超強計算的智能處理,特別是人工智能對於智慧城市建設的重大意義。

近年來,中國在超算領域取得重大進步,開發出神威太湖之光等世界頂級水平的裝備,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信息基礎設施。在鄔賀銓、尹浩兩位院士看來,雲計算能力對智慧城市建設來說仍然不夠,還需要距離終端更近、比“雲”更低的“霧”計算和“霾”計算,也就是說減少信息處理層級,在更低層面實現信息處理,以減少計算時延,更好地服務智慧城市建設。(儲棕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