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一座小鎮,曾居住著三千戶中亞人,被譽為東方的撒馬爾罕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的西北部,有一座名叫洗馬鎮的小鎮,據說在明朝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前往長城視察軍隊,在行至張家口境內的蕁麻林之時,坐騎因睏乏而不願前行,於是明武宗便命隨從牽馬在附近的一條小河中洗浴。明武宗的御馬在河中洗浴後,頓時精神大振,明武宗見狀大喜,便給此地命名為洗馬林。

河北有一座小鎮,曾居住著三千戶中亞人,被譽為東方的撒馬爾罕

明武宗

不過在明朝之前,舊名蕁麻林的洗馬林鎮就已經是一座著名的商業重鎮,在元朝時期,這裡曾居住著大量的中亞人,而這些中亞人之所以在千里之外的蕁麻林定居,則和蒙古人西征花剌子模有關。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遠征中亞的花剌子模王國,在經過數年的戰爭之中,蒙古軍隊曾俘虜大量的中亞工匠,這些工匠被送往遙遠的東方,繼續為元朝的統治者服務。

蕁麻林的誕生就和這些中亞工匠有關,根據波斯史學家拉施特的記載,在元大都(今北京)的西北部,有一座名叫錫瑪琳的城鎮,此地居民大多都是中亞的撒馬爾罕人,城內的建築有很多都是模仿撒馬爾罕城的建築製造的,擁有眾多中亞風格的花園。

河北有一座小鎮,曾居住著三千戶中亞人,被譽為東方的撒馬爾罕

洗馬林鎮外的長城遺址

拉施特記載的錫瑪琳便是現在的洗馬林鎮,法國學者伯希和曾認為,錫瑪琳是波斯人對撒馬爾人的稱呼,到了元朝時期,受漢語影響的蒙古人又將生產蕁麻的錫瑪琳翻譯為蕁麻林,並且在《元史》中多次記載此地。《元史》中曾記載:在大汗窩闊臺統治時期,曾從中亞遷移到蕁麻林三千戶撒馬爾罕人,他們負責製作元朝皇室製作皇家服飾“納失失”。

而納失失則是波斯語中金錦的意思,這是一種用金絲製作而成的服飾,成吉思汗西征中亞後,蒙古人將製作納失失的技術帶到了東方。當時的蒙古貴族對這些華麗的服飾非常喜愛,納失失逐漸成為了元朝統治者的皇家服飾,為了能夠製作出能夠供應蒙古貴族穿戴的納失失,元朝的統治者曾遷移大量會製作納失失的中亞工匠前往東方,蕁麻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河北有一座小鎮,曾居住著三千戶中亞人,被譽為東方的撒馬爾罕

納失失製作而成的衣服

據說元朝統治者之所以非常喜愛金絲製作的納失失,是因為成吉思汗在創業初期,曾在阿勒泰山上許諾,如果以後飛黃騰達,必定會讓自己家族的女人全部穿上金子做成的衣服。在元朝建立之後,成吉思汗的後代們便將自己祖先的許諾變成了現實,後來在元朝統治者的扶持下,蕁麻林逐漸成為了元朝皇室的“皇家制衣場”,由於這些三千戶中亞人的到來,也給蕁麻林帶來了許多異域風格的建築。

而在元朝時期,意大利的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也曾抵達蕁麻林,馬可波羅在進入蕁麻林後,發現這裡的建築和中亞撒馬爾罕城的建築非常相似,城中居民也皆是高鼻深目的中亞人,馬可波羅還記載蕁麻林城是一座盛產納失失的商業城市,城中有許多專門為元朝皇室製作衣服的工坊。

河北有一座小鎮,曾居住著三千戶中亞人,被譽為東方的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

不過在元朝滅亡之後,波斯和中國的史書上就再也沒有記載過蕁麻林城了,這座被譽為東方的撒馬爾罕的城市開始從歷史的長河中消失,而城中那些中亞工匠的下落至今也是一個迷。有人說這些工匠在元朝滅亡後,跟隨元順帝逃往了蒙古草原,也有人說他們在蕁麻林城衰落後便開始四處遷移,並且逐漸被當地人所同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