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一座小镇,曾居住着三千户中亚人,被誉为东方的撒马尔罕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西北部,有一座名叫洗马镇的小镇,据说在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前往长城视察军队,在行至张家口境内的荨麻林之时,坐骑因困乏而不愿前行,于是明武宗便命随从牵马在附近的一条小河中洗浴。明武宗的御马在河中洗浴后,顿时精神大振,明武宗见状大喜,便给此地命名为洗马林。

河北有一座小镇,曾居住着三千户中亚人,被誉为东方的撒马尔罕

明武宗

不过在明朝之前,旧名荨麻林的洗马林镇就已经是一座著名的商业重镇,在元朝时期,这里曾居住着大量的中亚人,而这些中亚人之所以在千里之外的荨麻林定居,则和蒙古人西征花剌子模有关。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远征中亚的花剌子模王国,在经过数年的战争之中,蒙古军队曾俘虏大量的中亚工匠,这些工匠被送往遥远的东方,继续为元朝的统治者服务。

荨麻林的诞生就和这些中亚工匠有关,根据波斯史学家拉施特的记载,在元大都(今北京)的西北部,有一座名叫锡玛琳的城镇,此地居民大多都是中亚的撒马尔罕人,城内的建筑有很多都是模仿撒马尔罕城的建筑制造的,拥有众多中亚风格的花园。

河北有一座小镇,曾居住着三千户中亚人,被誉为东方的撒马尔罕

洗马林镇外的长城遗址

拉施特记载的锡玛琳便是现在的洗马林镇,法国学者伯希和曾认为,锡玛琳是波斯人对撒马尔人的称呼,到了元朝时期,受汉语影响的蒙古人又将生产荨麻的锡玛琳翻译为荨麻林,并且在《元史》中多次记载此地。《元史》中曾记载:在大汗窝阔台统治时期,曾从中亚迁移到荨麻林三千户撒马尔罕人,他们负责制作元朝皇室制作皇家服饰“纳失失”。

而纳失失则是波斯语中金锦的意思,这是一种用金丝制作而成的服饰,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后,蒙古人将制作纳失失的技术带到了东方。当时的蒙古贵族对这些华丽的服饰非常喜爱,纳失失逐渐成为了元朝统治者的皇家服饰,为了能够制作出能够供应蒙古贵族穿戴的纳失失,元朝的统治者曾迁移大量会制作纳失失的中亚工匠前往东方,荨麻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河北有一座小镇,曾居住着三千户中亚人,被誉为东方的撒马尔罕

纳失失制作而成的衣服

据说元朝统治者之所以非常喜爱金丝制作的纳失失,是因为成吉思汗在创业初期,曾在阿勒泰山上许诺,如果以后飞黄腾达,必定会让自己家族的女人全部穿上金子做成的衣服。在元朝建立之后,成吉思汗的后代们便将自己祖先的许诺变成了现实,后来在元朝统治者的扶持下,荨麻林逐渐成为了元朝皇室的“皇家制衣场”,由于这些三千户中亚人的到来,也给荨麻林带来了许多异域风格的建筑。

而在元朝时期,意大利的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曾抵达荨麻林,马可波罗在进入荨麻林后,发现这里的建筑和中亚撒马尔罕城的建筑非常相似,城中居民也皆是高鼻深目的中亚人,马可波罗还记载荨麻林城是一座盛产纳失失的商业城市,城中有许多专门为元朝皇室制作衣服的工坊。

河北有一座小镇,曾居住着三千户中亚人,被誉为东方的撒马尔罕

撒马尔罕

不过在元朝灭亡之后,波斯和中国的史书上就再也没有记载过荨麻林城了,这座被誉为东方的撒马尔罕的城市开始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而城中那些中亚工匠的下落至今也是一个迷。有人说这些工匠在元朝灭亡后,跟随元顺帝逃往了蒙古草原,也有人说他们在荨麻林城衰落后便开始四处迁移,并且逐渐被当地人所同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