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森路上的《一雙繡花鞋》,嚇哭過多少小哥哥小姐姐?

春森路上的《一雙繡花鞋》,嚇哭過多少小哥哥小姐姐?

春森路上的《一雙繡花鞋》,嚇哭過多少小哥哥小姐姐?

春森路上的《一雙繡花鞋》,嚇哭過多少小哥哥小姐姐?

CULTURAL TOURISM


慶有一個叫做“春森彼岸”的濱江樓盤。僅聽這個名字,就會挑逗起你無數的想象,而我也一直認為,它可能是這座城市最詩情畫意的一個樓盤名,不但具有美感,還有空間感。實際上,“春森彼岸”也暗示了這個樓盤所處的地理位置,那就是“春森”的彼岸,它其實與“春森”就隔著一條碧綠的嘉陵江水。

那麼,春森究竟是什麼?朋友對我說,虧你還是重慶人,春森就是上清寺的春森路。《一雙繡花鞋》看過沒有?小說中,那雙繡花鞋就是在春森路26號一棟名為“靜廬”的小洋樓裡發現的。原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春森路一直和《一雙繡花鞋》緊密相連。

01

“繡花鞋”“穿”到北大荒


穿衣鏡立櫃下是什——麼?

一雙紫色的繡花鞋!

突然,這雙繡花鞋動了一動;不!不是鞋!這是一雙女人的腳。

“你……你是……”

話音未落,更夫背後驟然響起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佈滿灰塵的穿衣鏡上忽地閃出一條模糊的人影,只見這人影右手一揚,一個沉重的東西猛然砸在老更夫頭上。老更夫只覺得眼前金花亂濺,天旋地轉,搖晃倒下。

翻開《一雙繡花鞋》,我看到了傳說中那個著名的開頭。如此詭異的描寫,讓人讀了背心生涼。有評價說,“你再也不可能在其它任何小說中看到如此恐怖而迷人的場景了,它把恐怖、性感和神秘奇妙地燴成了一鍋。”

提起《一雙繡花鞋》,但凡四五十歲的重慶人,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文革”時期最紅的手抄本小說,由重慶著名作家況浩文老先生創作於1958年,取材於他在公安戰線上5年的工作經歷。《一雙繡花鞋》最開始名為《在茫茫的夜色背後》。1964年初,珠江電影製片廠準備請況老把小說改成電影劇本初稿,但因為遭遇“文革”,電影沒有拍成,小說(電影劇本)卻通過70份打印稿,變成手抄本到處流傳,紅極一時。況老的妹妹在黑龍江插隊,聽到當時身邊有許多人都在講這個故事,於是寫信告訴他,“繡花鞋”都“穿”到北大荒來了。


春森路上的《一雙繡花鞋》,嚇哭過多少小哥哥小姐姐?



那麼,《一雙繡花鞋》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能夠在“文革”時期洛陽紙貴?況老曾很自謙地給這部小說打了60分的及格分,原因就在於他認為是當時全國文化飢渴而導致《一雙繡花鞋》流傳甚遠。而肅反題材的小說,因為故事情節引人入勝,通常不缺乏讀者。所以就此而言,《一雙繡花鞋》的成功在於主觀的可讀性強,但不單純是客觀的閱讀環境造就。

接著更夫被砸暈的故事講,公安局偵察科長沈蘭攜帶助手朱玉雯等,隨即對“靜廬”作了周密勘察,一幅“古塔春色”的油畫引發了沈蘭悲痛的回憶:那是1949年暮春,地下黨員沈蘭因救了山城敵偽軍工總管林南軒之女林晶的生命,深得林家信任和敬重,而林南軒正在制訂當蔣軍潰逃時準備炸燬山城兵工廠、電廠、廣播電臺等要害部位的C-3計劃,沈蘭便以救命恩人的身份打進林宅,獵取C-3計劃,無奈以失敗告終。不久,重慶臨近解放,林南軒倉促出逃,被沈蘭率人追擊,他頑固抗拒,燒燬文件後自殺,使C-3計劃成為懸案。最終,在設計C-3計劃爆破方案的工程師江禮帆的引導下,公安人員深入山城地下大隧道搜尋炸藥,成功排除了危險。

02

春森路的市井味兒


乘坐181路公交車在上清寺站下車,在紅綠燈路口右轉,沿著馬路走百餘米便可見“春森路”路牌。通過小說文字的渲染,想象中的春森路應該是這樣的:

寒夜,冷風捲揚著塵土,撲拂屋瓦,沙沙作響。狹窄幽深的小巷轉角處有一盞昏黃的路燈,照著苔蘚斑駁的磚牆。老態龍鍾的更夫在氈帽、棉大衣的掩裹裡聳肩縮背,他衣領上斜插著的“氣死風”映出了一雙塗釉似的眼珠沉滯轉動。黯淡的燈火伴著青石板路上空洞的腳步聲,趔趄向前。一幢西式小洋樓頂樓忽地閃起一點微弱的光亮,瞬眩即逝……

而眼前的春森路卻是另外一番景象:路口並排著賣廉價服裝的臨時攤位,沿著十餘米寬的路面蜿蜒向裡,漸次出現賣滷菜、蔬菜、水果和掛麵的;燒壽碗的,賣泡菜壇、塑料桶的;中草藥鋪、修鞋鋪、理髮店、火鍋館,還有露天麻將桌……總之與生活相關的一切,這裡應有盡有。


春森路上的《一雙繡花鞋》,嚇哭過多少小哥哥小姐姐?


春森路上的《一雙繡花鞋》,嚇哭過多少小哥哥小姐姐?



春森路早年因一雙繡花鞋而具有的脂粉氣息已被濃厚的市井氣息所掩蓋,其陰森恐怖的氛圍更是蕩然無存。沐浴著冬日的暖陽,人們各行其是,無論是在自家店鋪等待顧客上門,還是和小販討價還價,抑或在麻將桌上“廝殺”,春森路大多數時間是安靜且低調的,在放學路上逗留的小學生,哪裡知道這裡曾“發生”過一雙繡花鞋的驚悚故事呢?

1930年代,原國民政府重慶第一任市長潘文華為擴建市區,決定開闢通遠門以外的區域建設新城,而春森路正好位於新城的邊緣地帶,有錢的商人看中了此地的清淨,於是出資建起小洋樓。民國時代,重慶的路名取得頗有考究,與春森路對應的還有一條“養花溪”,一條寫意,一條寫實。而附近的“蒲草田”又說明這一帶曾是農田,春森路和養花溪路名的由來自然有了現實依據,顯得順理成章。

03

誰動了繡花鞋?


解放前,春森路一帶荒無人煙,26號的小洋樓為兩層加一閣樓,傳說裡面住著三姐妹。樓前的院子很大,長滿了香樟樹和需兩人才能圍抱的泡桐樹,遮天閉日。而院子外的春森路是一條幽深狹窄且蜿蜒的巷子,地面由青石板鋪就,兩邊除了高高的圍牆和堡坎外,沒有其他住戶,也沒有其它出路。每次經過這裡時,人們都忍不住心驚膽戰。想必況老當年因執行公務,曾多次於深夜路過春森路,受其陰森氛圍影響而觸動了靈感,最終將一雙繡花鞋的案發地放在了這條路上的小洋樓裡。

《一雙繡花鞋》雖然是小說,卻不完全虛構,其主人公沈蘭的原型是解放前廣州的地下黨員林念祖,他做過美軍的翻譯官,後來任廣東省公安廳偵查處處長;而其背景又脫胎於重慶鎮反運動中最為激烈規模最大的“三一三大批捕”,當時況老就任職於南岸區龍門浩的下浩派出所。


春森路上的《一雙繡花鞋》,嚇哭過多少小哥哥小姐姐?



據況老本人回憶道:抓捕行動從1951年3月13日凌晨零點開始,一直持續到早上8點。當晚全城戒嚴,每個公安都配發了一個手電筒,連電池都是新的。抓到第七個還是第八個的時候,天都快亮了。羅家巷200號的這家是“一貫道”的點傳師,開了門之後,還是老規矩:你是反動會道門的頭頭,是不是某某?戶籍警說是,他也認了。然後宣佈:你被捕了。搜查的時候,況老打著電筒仔細看,突然在有穿衣鏡的櫃子下,看見一雙黑底白花的繡花鞋,好像還動了一下。他當時心裡一驚,立刻拔出手槍,側身就往櫃子裡撲過去,但是並沒有人。那雙鞋給況老留下了強烈而深刻的印象,所以後來被移植到小說中。

04

第4個防空洞在哪裡?


沿著愈發狹窄的春森路向裡走,門牌號雜亂無章,兩旁除了各種攤販和居民樓,可以輕易找到春森路58號、53號,卻偏偏未見春森路26號的門牌,以及傳說中的小洋樓“靜廬”。道路兩旁時常會出現一些岔路,當你爬坡上坎以為會有什麼新發現時,卻不知不覺跑到了某居民住宅的門口。於是掉頭回到主幹道,繼續向前,路過春森路居委會,我決定向他們問個明白。居委會的一位阿姨告訴我,春森路26號的小洋樓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被拆了,然後修建了現在的這些居民樓,而他們的居委會也是1990年代初才成立的,所以根本沒有春森路以前的檔案資料。


春森路上的《一雙繡花鞋》,嚇哭過多少小哥哥小姐姐?


春森路上的《一雙繡花鞋》,嚇哭過多少小哥哥小姐姐?

春森路上的《一雙繡花鞋》,嚇哭過多少小哥哥小姐姐?

在阿姨的帶領下,我找到了至今保存完好卻已廢棄的防空洞,一個在小區娛樂活動室後面的小院裡,另外兩個在居民樓的一條小巷裡,其中一個被居民用作堆積雜貨,鐵門緊鎖。春森路的住宅樓就建在這些防空洞之上,如果沒人帶路,單靠自己走街串巷,你很難發現這些隱蔽的防空洞。據說春森路有一個神秘的洞,可以直通全城地下網,是國民黨特務留下的,為了破壞當時重慶的建設,他們留下了大批特務。“武鬥”時,就連幾個揹著槍的紅衛兵都不敢下去,洞子深不見底,陰森恐怖,平日都用青石板遮蓋著。一直聽說春森路共有4個防空洞,而這個傳說中的神秘之洞想必就是那未找到的第4個吧。估計是當初修建居民樓,這個洞被填了。


05

童年跑過春森路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重慶人乘涼或擺龍門陣,都會講講《一雙繡花鞋》的故事。它真實得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一般。而不少住在春森路附近的重慶人,他們的童年都是從春森路頭也不回地跑過的,生怕26號那個小洋樓蹦出一個穿著繡花鞋的女特務。恐怕他們從沒有慢下腳步仔細瞧瞧這條路到底長什麼樣子,以至於整個童年都瀰漫著神秘恐怖的氣息。


春森路上的《一雙繡花鞋》,嚇哭過多少小哥哥小姐姐?



而此時,我正和居委會的阿姨漫步在春森路上,心裡不禁有些失望:這明明就是重慶城裡隨便一條普通的街道啊,青石板路沒了,小洋樓沒了,隨之消失的還有傳說中的神秘詭異感。我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催眠,方能穿越時空,回到1930年代的春森路,感受那陰森恐怖的氛圍,更想進小洋樓裡去瞧瞧,裡面到底住著什麼人,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秘密。阿姨告訴我,每年有很多國外遊客慕名前來春森路,只為探個究竟。只是,他們來了才發現,與《一雙繡花鞋》有關聯的都消失殆盡,於是轉而將鏡頭對準那些罈罈罐罐,以及露天麻將桌,他們又何嘗不是和我一樣失望呢?

最後,我終於在春森路的中段找到了“靜廬”的舊址,而今在原址之上建起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作者◎三石

圖◎夏四維

出品◎攝程網

封面地標簡介

重慶 · 白象街

白象街,是重慶非常古老的街道之一。重慶最早的有線電報局、大清郵局、藥材公會等,都坐落於此。而在1891年重慶開埠之後,這裡更是成為了重慶最為繁榮的金融中心,被譽為重慶的華爾街。如今,白象街經重新改建,作為見證重慶800年文明的歷史街區,成為重慶遞向世界的一張新名片,在2017年獲評“新重慶文旅地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