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人不多,但这样的电影越多,未来的电影质量就会越好

每一个人对电影的理解都不一样,对于有的人来说,电影只是一桶消遣时光的爆米花,对于有些人说,电影是一次超度心理的极致对话。每天电影院上映的电影不计其数,但真正留在观众心里的又有几个?

看得人不多,但这样的电影越多,未来的电影质量就会越好

《阳台上》累计总票房不足1000万,豆瓣评分5.9分,在这个闭着眼睛拍都能票房过亿的电影时代里,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阳台上》无疑都输得一塌糊涂。但输不代表着没有价值,只能说它没有get到潮流的卖点。《阳台上》是一部“不怎么好看”的“好电影”,但用心去看你还是会发现《阳台上》的用苦良心。

看得人不多,但这样的电影越多,未来的电影质量就会越好

阳台之上,阴影之下,一个时代的电影窘境

《阳台上》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一部用来赚钱的电影,拍电影想赚钱太容易了,一个流量充足的鲜肉明星,加几场作秀的宣传足矣,这是这个时代的电影市场特征。但却不是《阳台上》所追求的电影路线。《阳台上》从上到下只有勉强只能找出两个差强人意的卖点:第一,导演张猛,执导过《钢的琴》;第二,客串周冬雨,周冬雨是电影里唯一的一个明星。除了这两点以往《阳台上》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在市场上炒作的点。电影故事的本身应该凌驾于电影的表演者之上,这是电影本质,所以张猛不挑演员,但同时这也是电影的悲哀,人人都为利而来的时代,理想的坚持还能抵抗多久。《阳台上》注定了不向市场低头,但市场更加不会向你低头。

看得人不多,但这样的电影越多,未来的电影质量就会越好

看不懂《阳台上》说明你不曾感受到社会带给你的压力

《阳台上》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主角张英雄的父亲因为房屋拆迁被工作人员陆志强气死了,而张英雄决定替父报仇却意外的爱上了陆志强的弱智女儿陆珊珊(周冬雨饰)。故事背景设在上海,这座全中国最发达也是最辛苦的大都市。但在电影里我们完全看不到这座城市的华丽,看到的全是这座城市的艰辛。电影里有台词的角色没有一个是大富大贵的,他们全是为了生计而不断奔波的市民。从各个角度体现了上海底层人民的挣扎:沈重代表的是无数外来务工寻找梦想的青年,但上海不是一个谁都可以创造奇迹的地方;陆志强代表的是无路可退的上海本地人群,表面上人模狗样,但实际上生活早已千疮百孔;张英雄代表的则是迷茫的年轻一代,上海本来是他的家乡,因为太多人的涌入而让他迷失了方向。如果你觉得电影乏趣,只能说你缺少类似的经历,还不曾感受到社会给你的压力。

看得人不多,但这样的电影越多,未来的电影质量就会越好

爱情和仇杀,最刺激的元素《阳台上》一个都没有

张英雄最后为什么放弃了复仇的计划?是因为看到了陆志强窘迫困境后的同情,还是对陆珊珊产生了好感的爱情?其实都不是,张英雄一开始的人设就注定了他不会真正的采取实际行动去报仇。复仇不过一把刀子进进出出的事情,何须卧底在面馆了潜藏与埋伏。也就是说整个复仇计划都不过是张英雄一厢情愿的一个痴梦,真正的可执行性为零。而他跟陆珊珊的爱情也同样如此,对一个人产生好感很容易,但跟一个人相爱很难。张英雄最后跟陆珊珊恋爱了吗?并没有只是打了一个照面而已。爱情和复仇,实际上是电影里最常见的两件东西,不管什么样的电影,要么有动刀动枪的厮杀,要么有死去活来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最难得的两件东西,没有人会随随便便的去干掉另一个人,也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的去拥有一段真正的爱情。显然在张猛的电影里,现实的意义要大于虚构的剧情,所以《阳台上》完全的摒弃最能吸引人的两大电影元素。同时这也正是观众为何对此不买账的原因之一。

看得人不多,但这样的电影越多,未来的电影质量就会越好

电影本该如此,为何却总是举步维艰

从处女作《耳朵大有福》开始,张猛所坚持的电影从来都不是大起大落刺激肾上腺的激素电影,而是用心去挖掘和发现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并把它无限放大的高汤电影。所以有人说张猛是中国导演中的一个异类,他被视作是第六代文艺片导演,却从不刻意地博人眼球。张猛所展现的电影或许才是电影最本质的一面,专注于故事本身已经背后的思考,完全忽略演员个人因素(尤其是票房号召力)对电影的影响。但这样的道路注定太孤单了。电影已经成为了中国最赚钱的行业之一,谁还会自己的个人理想一直与市场作斗争。所以即使电影本该如此,但张猛也走得举步维艰。

看得人不多,但这样的电影越多,未来的电影质量就会越好

过去车马邮件都很慢,看一部电影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现在人来人往物欲横流,看一辈子的电影也难得记住一段深刻的剧情。随着娱乐多元化的发展,电影似乎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小了。但电影的力量依然是不可忽视的,电影存在的最大价值从来都不是在你无聊的时候给你多一个打发时间的工具,而是在你孤单迷茫的时候唤醒你内心深处的某些感知。生活中我们不曾感受到的,或者曾经被遗忘的,全部都可以从电影中找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