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愛撤回”的傷害式教養法,父母們別再用了

走在路上,有一對母子正在爭吵,孩子悽慘哭鬧的聲量大到讓我很難不去注意他們。

聽到這位媽咪對孩子說:“你每次都不聽話,有你這種兒子好丟臉!我不要你了!!”

媽咪轉身要走,孩子大哭,兩隻小手慌張拉住媽咪:“媽咪,你不要走!”

媽咪甩開孩子的雙手,不理會孩子的哭求,繼續往前走,我在孩子稚嫩的臉龐看到害怕被遺棄的恐懼,你是否也曾看過類似的場景呢?

父母把愛撤出,孩子的不安開始滋長

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長得很好看的女孩,她哭訴男朋友對她有太多的要求,她只有做不到其中一個看起來很無理的要求,男朋友就說:“我受不了你了!我一定要跟你分手!”女孩覺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要拋棄她,覺得這世界又只剩她一個人。

“把愛撤回”的傷害式教養法,父母們別再用了

女孩心想著:“一定是我很糟,所以最後還是沒有人愛我!” 她因為哭了整晚而眼睛發腫,不斷地自我傷害也無法止住內心的痛楚。

女孩停留在痛苦的感覺中,女孩回想起自己小時候是被媽媽這麼對待:“你再這麼調皮,我就不理你了!”童年開始被媽媽用威脅的方式對待的她,強大的恐懼與焦慮威脅著她與母親之間依附關係,她開始相信“我很不好,我愛的人都會離開我”,唯有這種扭曲的信念,才能讓她感覺到自己的生命還在控制之中。

長大後,即使女孩工作能力很出色,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深深的活在自卑中。

父母把愛撤出,孩子不安的依附也開始滋長了…孩子一生“永遠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

父母的教養方式及和孩子的互動關係,極可能影響孩子日後的人際關係,“永遠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只要再改掉自己的一些缺點就能讓愛的人回來”,以上例子都是很典型的想法,藉以和“好”的媽媽、愛人有所連結,雖然很不可思議,其實周圍有好多人在心情難受時,都潛藏著這樣的信念。

這些都是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形成的,即使長大成人,這樣的模式仍持續地在人生中重蹈覆轍,想一想這模式形成的過程,其實很令人鼻酸。

“把愛撤回”的傷害式教養法,父母們別再用了

請不要再說“如果你再…..我不理你了”

依據Maccoby和Martin(1983)的研究,將父母教養風格分為四類:開明權威型、權威專制型、寬鬆放縱型、忽視冷漠型。

其中,權威專制型的父母特別會說:“如果你再…..我不理你了!”、“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這些語詞我們稱之為“把愛撤出”。

為了懲罰孩子“不好”的行為、塑造孩子“好的行為”,專制權威型父母習慣用這種強烈的語詞表達自己的生氣,並且拒絕聽見孩子真實的想法。

相對的,父母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生氣及憤怒,“我不能生氣,不然爸媽又不要我了!”孩子從小就標定自己的委屈、憤怒、難過…等等的情緒都是不好的,習慣性地壓抑這些被父母標定為不好的情緒。

當父母選擇“把愛撤出”時,會呈現絕情的姿態、憤怒的音調與表情,強烈表達了他們對孩子的厭惡、輕視,這些非語言行為深深刻印在孩子的內心,引發強烈的無助感和絕望感。

“把愛撤回”的傷害式教養法,父母們別再用了

有些孩子在這樣的教養方式中學會服從,有些孩子則是學會對關係不信任、逃避關係。

“我只要進入關係就會受傷害,所以我不應該跟別人太親近”、“只要我夠努力,就能讓他回心轉意繼續愛我!”

因為自己的感受從小就不被父母認可,所以長大後仍不清楚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是什麼,在生涯規劃出現迷惘與困擾。

許多孩子長大後和親密伴侶、朋友之間持續重複這樣的人際循環,嚴重的可能會有憂鬱症、焦慮症、餵食及飲食障礙症、自殺及自傷等狀況。

父母不當壓力鍋,親子溝通容易許多

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真的很生氣,不妨先讓自己暫停幾秒、深呼吸一下,如果可以就先暫時離開當下的空間,再想想用什麼語句來表達會比較適當,爸媽既然知道自己說出的話會造成這麼大的傷害,可以想想如何改善親子之間的互動方式。

可以的話,讓自己每天空出10~15分鐘的時間整理自己的情緒,父母不當壓力鍋,與孩子的溝通也會容易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