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撤回”的伤害式教养法,父母们别再用了

走在路上,有一对母子正在争吵,孩子凄惨哭闹的声量大到让我很难不去注意他们。

听到这位妈咪对孩子说:“你每次都不听话,有你这种儿子好丢脸!我不要你了!!”

妈咪转身要走,孩子大哭,两只小手慌张拉住妈咪:“妈咪,你不要走!”

妈咪甩开孩子的双手,不理会孩子的哭求,继续往前走,我在孩子稚嫩的脸庞看到害怕被遗弃的恐惧,你是否也曾看过类似的场景呢?

父母把爱撤出,孩子的不安开始滋长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女孩,她哭诉男朋友对她有太多的要求,她只有做不到其中一个看起来很无理的要求,男朋友就说:“我受不了你了!我一定要跟你分手!”女孩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要抛弃她,觉得这世界又只剩她一个人。

“把爱撤回”的伤害式教养法,父母们别再用了

女孩心想着:“一定是我很糟,所以最后还是没有人爱我!” 她因为哭了整晚而眼睛发肿,不断地自我伤害也无法止住内心的痛楚。

女孩停留在痛苦的感觉中,女孩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是被妈妈这么对待:“你再这么调皮,我就不理你了!”童年开始被妈妈用威胁的方式对待的她,强大的恐惧与焦虑威胁着她与母亲之间依附关系,她开始相信“我很不好,我爱的人都会离开我”,唯有这种扭曲的信念,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生命还在控制之中。

长大后,即使女孩工作能力很出色,她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深深的活在自卑中。

父母把爱撤出,孩子不安的依附也开始滋长了…孩子一生“永远都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和孩子的互动关系,极可能影响孩子日后的人际关系,“永远都觉得自己还不够好”、“只要再改掉自己的一些缺点就能让爱的人回来”,以上例子都是很典型的想法,借以和“好”的妈妈、爱人有所连结,虽然很不可思议,其实周围有好多人在心情难受时,都潜藏着这样的信念。

这些都是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形成的,即使长大成人,这样的模式仍持续地在人生中重蹈覆辙,想一想这模式形成的过程,其实很令人鼻酸。

“把爱撤回”的伤害式教养法,父母们别再用了

请不要再说“如果你再…..我不理你了”

依据Maccoby和Martin(1983)的研究,将父母教养风格分为四类:开明权威型、权威专制型、宽松放纵型、忽视冷漠型。

其中,权威专制型的父母特别会说:“如果你再…..我不理你了!”、“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些语词我们称之为“把爱撤出”。

为了惩罚孩子“不好”的行为、塑造孩子“好的行为”,专制权威型父母习惯用这种强烈的语词表达自己的生气,并且拒绝听见孩子真实的想法。

相对的,父母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生气及愤怒,“我不能生气,不然爸妈又不要我了!”孩子从小就标定自己的委屈、愤怒、难过…等等的情绪都是不好的,习惯性地压抑这些被父母标定为不好的情绪。

当父母选择“把爱撤出”时,会呈现绝情的姿态、愤怒的音调与表情,强烈表达了他们对孩子的厌恶、轻视,这些非语言行为深深刻印在孩子的内心,引发强烈的无助感和绝望感。

“把爱撤回”的伤害式教养法,父母们别再用了

有些孩子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中学会服从,有些孩子则是学会对关系不信任、逃避关系。

“我只要进入关系就会受伤害,所以我不应该跟别人太亲近”、“只要我够努力,就能让他回心转意继续爱我!”

因为自己的感受从小就不被父母认可,所以长大后仍不清楚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是什麽,在生涯规划出现迷惘与困扰。

许多孩子长大后和亲密伴侣、朋友之间持续重复这样的人际循环,严重的可能会有忧郁症、焦虑症、喂食及饮食障碍症、自杀及自伤等状况。

父母不当压力锅,亲子沟通容易许多

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真的很生气,不妨先让自己暂停几秒、深呼吸一下,如果可以就先暂时离开当下的空间,再想想用什么语句来表达会比较适当,爸妈既然知道自己说出的话会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可以想想如何改善亲子之间的互动方式。

可以的话,让自己每天空出10~15分钟的时间整理自己的情绪,父母不当压力锅,与孩子的沟通也会容易许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