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古城是啥來歷?

用戶6086448089324


銀川古城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鳳凰城”。

相傳在很久以前,從賀蘭山飛來一隻鳳凰,看到黃河在這裡由南向北悠悠而去,河灣裡呈現出一片美麗的平原,綠水桑田,麥浪翻滾。鳳凰就愛上了這個地方,於是變身為一座美麗的城市——銀川。

還有一個傳說,在遙遠的年代,風光秀麗的江南,住著鳳凰七姐妹,她們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吉祥。有一天,最小的七妹飛到土地貧瘠的窮鄉僻壤寧夏,見這裡乾旱缺水,於是慈心大發,開渠引水,把這裡改造成了風光迤邐的塞上江南。不久以後,這裡遭受外族部落入侵,平民百姓被殘酷地殺戮搶劫,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池,把所有的老百姓都收留在城中,保護了起來。從那以後,清澈明淨的艾依河與市區內星羅棋佈的72連湖,使這座乾旱少雨的塞上沙丘,頓時變成了一座楊柳依依、碧水粼粼的湖城。這座城池就是後來的銀川。

      今天,在銀川市西門入口處,有一座鳳凰碑,就是為紀念那隻傳說中的鳳凰而建。鳳凰碑是銀川市的標誌,鳳凰碑兩側南北相向的大街,那便是鳳凰街。

這樣一處明清時期才完善起來的古城,它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史前期的舊石器時代。水洞溝黃河支流發源於寧夏靈武市與鹽池縣交界處,在明長城南側拐彎,流經鄂托克前旗的芒哈圖後入黃河干流,全長60公里,流域面積950平方公里。水洞溝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向西距離銀川市只有20公里。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這個古國的歷史儘可與古代西方羅馬帝國和古埃及媲美。而生活在殷商、春秋戰國時期的北羌、燻育(葷粥)、匈奴等民族,他們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過著逐水草而棲的遊牧生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使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套地,據有寧夏平原河東地區,開始在此戍邊。秦分天下為36郡,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漢成帝陽朔年間也就是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銀川城始建於公元前 112 年(漢武帝時代),距今已 2129 年,其歷史不可謂不古矣。

到了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北周時置懷遠郡、懷遠縣治所(至今西夏區還有懷遠路名)。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即678年,又在故城西向更築新城(今銀川興慶區)。宋時仍稱為懷遠鎮。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

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南筑壇受冊,即皇帝位,建西夏國,設興慶府(今銀川市)為其首府,故有“東都興慶”(銀川),“西都涼州”(武威)之譽。

凡是去過水洞溝遺址參觀遊覽的人,必然知道“藏兵洞”這樣一處地方。這在全國是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是一座建立在山體當中的軍事防禦工事。水洞溝遺址,屬於黃河一級支流,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的發祥地。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水洞溝遺址繁衍生息。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

 由於銀川古城明朝之前鮮有歷史記載,明朝時設置銀川為“九邊重鎮”之一,所以城建規模才趨於完善。隨著歲月的推移,銀川市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逐漸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唯獨這座古城堡被執掌政權者格外重視,雖說它的範圍只有十八華里,但卻城門應有,檔案齊全。銀川舊城有六座城門。東門叫“清和門”、西門叫“鎮遠門”、北門叫“德勝門”、南門叫“南薰門”、西南方向叫“光化門”、西北方向叫“振武門“。然而目前存留下來的只有南薰門。

南薰門為銀川古城六大城門之一,其基本位置在今天的南門廣場南面。是至今保存下來的唯一的最完整的城門樓,群眾習慣上稱之為“南門樓”。史稱興慶府為宋時党項首領李德明所建。南燻門坐落在銀川老城南薰路與中山南街交匯處,門樓坐北朝南,前面有開闊的廣場,是銀川市舉行重大慶典集會的場所。南薰門高27.5米。磚包臺基高7米,長88米,寬24.5米。臺基正中壁有一南北向拱形門洞。臺基北面門洞兩側有對稱式的臺階,可登臨而上。在高大的臺座中央,建有歇山頂重簷二層樓閣,高20.5米。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廊簷彩繪,紅牆碧瓦,氣勢宏大,素有“小天安門”之稱。

明洪武年間重修寧夏衛城,有“南日南薰,上建南薰城”之記載。清乾隆三年(1739年)發生大地震,府城盡毀,城門亦坍塌。乾隆五年又重建,時稱“南樓秋色”一景。清宣統三年(1911年),南薰門毀於戰火。民國初年再次修復。

1953年,人民政府拆除了南薰門東西兩側的城牆,開闢了南門廣場。1979年在門樓兩側修築觀禮臺,南北種植花草樹木。上世紀80年代,南燻門專門模仿北京天安門的造型進行了裝飾,連樓體塗料也用的是名叫“天安門紅”的顏色。1985年被列為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門”舊址位於銀川市勝利北街與南橋巷交匯處北側,為明清時期銀川舊城南關門,1944年籌建銀川市時,國民黨寧夏省主席馬鴻逵對其進行了改建,稱為"勝利門",因城樓下設雙門而被民間俗稱為“雙城門”,1966年被拆毀。

“清和門”在今天的東門橋附近。清和門舊址位於今銀川市解放東街與清和街交匯處,為銀川古城東城門,俗稱“東門”,城門上建有清和樓,據《乾隆寧夏府志》載,始築於西夏時期,元、明、清三代延續。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於地震,五年(1741年)重修,並在原址基礎上將城門和城牆向內移動近20米,即現址。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

    “鎮遠門”,舊址位於銀川市解放西街與鳳凰街的交匯處,為銀川舊城西城門,俗稱"西門",上建鎮遠樓,據《乾隆寧夏府志》載,始築於西夏時期,元末曾東移至今進寧街與解放西街交匯處,明正統九年(1444年)又向西移回原處,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於地震,五年(1741年)重修。20世紀70年代被拆除。

“德勝門”,位置大約在興慶區政府辦公大樓的北側。德勝門舊址位於銀川市中山北街與北京東路交匯處,為銀川舊城北城門,俗稱“北門”或“北關門”。據《乾隆寧夏府志》載,始築於西夏時期,元、明、清三朝代延續。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於地震,五年(1741年)重修,並在原址基礎上將城門和城牆向內移動近20米。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明正統九年後,寧夏城擴大後出現的,即在新擴的西半城西南方向新增添了光化門,俗稱小南門。在增添小南門的同時,相對應的西北方向增添了振武門,位置在現北京路中山公園北門位置和光華門相對直。振武門舊址位於北京東路南側的實驗中學和自治區地震局之間,為銀川舊城西北門,俗稱"小北門",始建於西夏,元末廢棄,明正統九年(1444年)時重建,上建有振武樓,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於地震,乾隆五年重修,同治二年(1863年)被封堵,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

另外順便提醒一下,銀川是回族聚居區,餐飲以濃郁的穆斯林風味為主。頗具特色的回族風味小吃,如糖醋黃河鯉魚、中衛鴿子魚、扒駝掌、清蒸羊羔肉、羊雜碎、牛羊肉酥、手抓羊肉、羊肉泡饃、油香、饊子、清真奶油糕點、白水雞等風味菜餚,以及涮羊肉等風味小吃,應有盡有。銀川鄰近的沙湖盛產鯉、鰱、鱅、鯇、鯽魚,以及北方罕見的武昌魚等。在沙湖的餐館裡,專門設有沙湖魚宴,還有5至8斤的沙湖魚頭一定會讓您大飽眼福、口福。


鳶都榮哥


        《嘉靖寧夏志·建置沿革》記載了6道正城門,  “城門六:東日‘清和’,上建清和樓;西日‘鎮遠’,上建鎮遠樓;南日‘南薰’,上建南薰樓;南薰之西日‘光華’,上建光華樓;北日‘德勝’,上建德勝樓;德勝之西日‘振武’,上建振武樓。樓皆壯麗,其在四角者,尤雄偉工絕。” 銀川南燻門         志書圖中標有9道城門,除卻《嘉靖寧夏志·寧夏城圖》記載的清和、南薰等6座大城門外,尚繪有南關甕城,其東西南北四面城牆垛子清晰明目,內中線處標有南北走向的街道一條,其經度與南薰門、德勝門一直不曲。甕城分兩半,東半為驛館,並繪有樓堂;西半寫著“南關”二字。甕城也有城門,分別為東、西、南3道城門,北門則承接南薰門。甕城3道門,加上前面6道大城門,和數9。“九門提督”之職由衛戍城防而設,城防之南線長,城門多,南迎賓客是大事要事,古城銀川亦不例外。 銀川德勝門         凡本地60歲以上的老人都記得銀川市的4道小城門,每個小城門都承載著不少故事。老百姓與小城門關聯較多,更貼近些。四小門俗日:小東門、小西門、小北門、小南門。它們共同的特徵是:(1)均與原城牆為一體結構而建,而非後來附設或臨時鑿洞而成。因此,它們是正規的,與城市和城樓一脈相承。(2)每個小城門均高2米多、寬2米多,能通過一輛牛車,並行四人。上棚檁條壯木,再鋪木板蘆蓆,其上夯土築牆,與大城牆一體結構,無任何拼接痕跡。4小門均有很厚的門扇,四邊門框。門扇外裝門泡釘、釦環,內設有門閂、插銷,一應俱全。(3)4小門亦為四便門,便即方便,百姓進出方便。捷足抄近路,盤查寬鬆,柴草牲畜允許通過,夜裡晚點應急時亦能央告開門放行。         小南門:有人曾將光華門稱小南門。也有人說光華門是學名,小南門是光華門的俗稱。這是人們以訛傳訛的說法,沒有史料依據,更經不起推敲。如果說所謂小,是與大相比較而言,那麼史書中並沒有這種對比,更沒有說明它們在高度、寬度、造價及功能等方面有什麼區別。因此,小南門絕不是光華門,小北門絕不是振武門。那麼,四小門為何稱其小?它們在與什麼對比後,才顯出此小彼大呢?這個“彼”自然是指大城門,只有城門對比城門,才具有可比性。6座大城門的高度和結構是這樣的:“城高三丈五尺”,6道城門在城牆上建“清和樓”“鎮遠樓”等6座城樓,城樓高出城牆。而4個小城門,它們均高2米,寬2米,高度都不足一丈,其上有城牆,沒建城樓。僅此就能得出結論:小城門即小便門,是另類結構的城門。大城門的功用是防衛、迎賓和裝飾,小城門只突出一個功用——便捷。小南門的原址在今東方商城(商城東)東南,原“二道巷”(今佑民巷西),銀川市第五幼兒園大門處便是。據《嘉靖寧夏新志·寧夏城圖》載:“報恩寺”南面城牆處著意將城垛線斷開,留出空白,城牆外即注“宰牲所”。而“宰牲所”即屠殺牲畜的場所。筆者與同齡人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多次出入小南門,目睹了它的願貌和拆後變豁口的情形。有趣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後這裡一直是銀川市的宰羊場,直到20世紀70年代。         小北門:和小南門一樣,小北門也被誤認為是振武門的俗稱。《嘉靖寧夏新志·寧夏城圖》記載,六道大城門樓,東西南北互相對應,不偏不曲。中間築一大道(大街),將它連接起來。從東門朝西,一路直奔,一步彎道也不走就到西門了。從北門朝南,很容易就能走到南薰門,因它是一條筆直街道。同樣,振武門與光華門也是門對門、樓見樓,並有一條大街連接兩頭。這在《寧夏城圖》中清清楚楚的繪製了出來。然而,四小城門不講對稱,南北不同經度,東西不同緯度。光華門位於今利民街南端,從西塔背後一直北上,過解放街、綠洲飯店至銀川市實驗中學北門處,即振武門。而今進寧街與北京路交會處,即為小北門。這裡曾經是銀川市食品公司加工廠所在地。此處向南去不遠,就是古時候的豬市口(今珠市巷口)。原來,和小南門一樣,小北門也與“宰牲”有關。         小東門:位於東校場內,靠近東北城牆,即古城東北隅。今永康北巷接益民巷,與清和街交會處之西南角。20世紀60年代曾建有一處加油站,其地址正是小東門原基。小東門有兩個故事,老銀川人都知道。甜水井是其中之一,早年間銀川城裡鹹水多,甜水少,食用水全靠賣水的小販沿街叫賣。全市最大的水場是“西府井”,這裡有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