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李鴻章是愛國者還是賣國賊?

紅雨說歷史


看到這麼多回答這個問題,卻僅僅只是一點點了解。

只知道一點點皮毛就回答問題。

小學者不說自己瞭解多少,學到多少,知道多少,我只提幾個看待一個歷史人物,應該有的角度。

看待歷史人物,首先如何做到完全的第三者,而不是因為情緒化而批判,而吐槽。

首先,對待一個歷史人物,要做評價,怎麼才能做到有理有據,不包含個人情緒,不參雜亂七八糟的言論呢?

一,人物形象。

首先看清楚個人的形象。他是什麼樣的人,他的性格如何,他的做事如何,他的社會地位在何處。

二,歷史時間點與所處環境。

人物所處在的歷史時間點,是什麼年代,是處在怎麼樣複雜的社會環境。

三,從童年到人生的結束,這個人物的——錯與對。

劃重點,是——錯,與——對!能把人物所處的事情,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能看出正負兩面,才能有真正的第三者角度,客觀角度。

連最基本的拋開個人情緒去回答問題都做不到,那談什麼公知,談什麼客觀?

第四,歷史記載與民間認知與國外評點,與百家之評。

歷史記載,這種東西,它也是有情緒化的,也存在書寫者個人的理解和批判,甚至也同樣包含了改朝換代之後下一任書寫者的偏移之心。

這時候,我們就更不能只聽一人的話,就覺得知道了真正的歷史,要將多個歷史來源綜合後,再加上前三點的理性,你才會發現,越來越接近真實的歷史,但是,歷史,永遠只能接近,很難,甚至不可能還原全部。

但是,做到多方面綜合,那就在接近歷史人物。

所以說,小學者看到以下多位回答者的言論,都只能說,還是多看看書,義務教育中的歷史,因為必須要簡化,所以只能儘可能減少。

甚至現在的中學,大學的歷史書籍,幾乎所有國內省份的歷史課本,講述的我國曆史,連千分之一都不到,二線三線以下城市的歷史老師的國內歷史涵養都不高。都是拿著課本拿著應試教育的一點點資料讓孩子們學習。

因為歷史很複雜,為了考試減負,不得不減到只有皮毛。

好了,在以上內容的前提下,小學者個人梳理一下對李鴻章自己的理解。

小學者大言不慚的說,“我站在第三者角度看待李鴻章。”

首先,

對於李鴻章的標籤。

“清末”“重臣”“能臣”“千古罵名”“北洋水師”“洋務運動”“四大割地賠款條約”“清朝實權掌握者之一”

第一個角度,簡要時代背景,與時代重大事件。

清朝是一個滿人統治的朝代。(政策,主張)

清朝文字獄盛行幾百年後。(思想)

大英帝國的崛起。(歷史浪潮,背景)

歐洲大陸科技崛起。(背景)

工業革命浪潮。(背景)

閉關鎖國。(經濟,貿易政策)

天朝自居。(統治階級的思想狀態)

歐洲啟蒙,大革命,民主(西方型態)

全球貿易,東西方已經連接在一起三百多年。

這就是當時清末,清初,整個清朝經歷的時代變化與時代背景。

在這第一角度看。

小學者開始與下面回答者辯論。

作為天朝自居的統治階級,你覺得李鴻章會去媚外?

好比你一開始就在看不起別人的環境里長大,你還會去給外國人獻殷勤?

別忘了,在英國打開清朝貿易大門之前,清朝打贏過俄羅斯很多次,如果你知道俄羅斯在西方的眼裡就是個超級大國的話,那麼在18世紀以前同時代的歐洲各國基本上都是拿東方國家作為學習的榜樣看待。

為什麼一下子就反過來了?

因為故步自封。

曾經啟蒙運動之時,當時的大明已經是晚期。

大明出現了許多民主的基礎萌芽,很多啟蒙運動的主要發起人都寫過關於晚明的民主萌芽。

可是滿清入關。

疲憊的農民起義軍怎麼打得過準備好開戰的滿清?

說白了,我國曆史上被北方入侵的朝代,幾乎無一例額外都是國內問題最大,導致外族有可乘之機。

這和當初的元,蒙古一樣,都是因為自己內部問題使得分崩離析。

所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統治階級的思想狀態根本不可能媚外。

所以才會有第一次鴉片戰爭。

而對手,是,“日不落帝國”,是完全體大英帝國。

當時的英國已經是工業革命的領頭羊,引領時代,當時的英國艦船,全是大型裝甲鐵船,而同時代的清朝都是木船……

怎麼贏?

只能輸。

工業革命的領先國家,必然生產力超過農業國家,因為生產力的革新,從而導致科技的進步,而科技的進步又再一次反過來導致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

這就是工業革命帶來生產力革新後,產生的一系列效應。

資本主義,也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

而第一次鴉片戰爭,並沒有讓清朝警醒,第二次鴉片戰爭才讓清朝出現洋務運動。

同時期,資本論,出現。

同時期,法國大革命。民主的出現,推翻封建的出現。

同時期,英國出現君主立憲制。

同時期,十三殖民地已經獨立,美利堅合眾國出現,三權分立雛形。

同時期,日本維新,存錢買軍艦,提高國民生活質量,這時候的日本新一代,身高開始增高。(說二戰日本人普遍矮的,實際上,成年日本人身高並不低,而矮的原因主要是年輕化。軍國主義的日本時代,日本現役軍人實際上並不矮小,但是人數太少,直到日本拿下東三省,需要大量陸軍時期,才開始擴編,擴編的結果就是,低齡化。)

這個時候,洋務運動的真正意義上的實權者開始購買歐洲國家的軍艦,開始興辦西學,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重點,這時候叫外國人叫什麼?“夷”,這還是蔑稱,還是稱之為野蠻人。

三大海軍,北洋,南洋,東洋。(實力分層)主要負責人,恰恰是興辦三大製造總局的三位大臣。

李鴻章,曾國潘,張之洞。

在這個時期,清朝出現第一批瞭解歐洲制服的人才,他們大多數都是百日維新運動的主要人物。

這一段時期表現清朝動態的影視資料,個人認為比較符合的,恰恰是很多人說為李鴻章,慈禧翻案的《走向共和》洋務運動的章節。

我就在這個點,提幾個問題,首先,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大面積入侵了麼?沒有吧?大多數是賠款和開放通商口岸也就割地兩塊並不大的地。

英國要香港,這是因為當時在廣州通商口岸恰恰最富饒的又是最小的口岸。而英國當時的殖民地,僅僅只有菲律賓,澳大利亞在地理上最接近清朝。

而香港恰恰又不大,所以如果增加一塊最直接的貿易地點,又不會惹得清政府冒死一戰。(如果是臺灣,海南島又太大,如果是其他通商口岸,又無法隔絕開,也沒有幾個小島能隔絕大陸,也沒幾個小島擁有繁華的貿易。)

這種客觀因素,英國拿下這塊地,至少在當時的清政府而言,以及那高傲的心態而言,條款可以接受。

反之,還有一個清政府認為有利的點,那就是農業,特別是英國人特別喜歡茶葉,所以當時開放通商口岸,一部分也是清政府自己國內的商人要求開放,因為當時的茶葉貿易對於清朝的商人來說處在絕對競爭力。

這是在經濟領域。

那為啥要閉關鎖國?

實際上閉關鎖國是為了防止白銀流出。

工業革命中的英國,人力成本非常的低,他們的商品在全球貿易,特別是在清朝閉關鎖國之前在清朝國內可以說是非常“高大上”的“有趣”的“新事物”。所以使得作為農業國的清朝,入不敷出,白銀不斷從國內流向國外。

這以上講的東西,有兩個角度。

一個是清朝茶葉商人的角度——因為茶葉是處在絕對優勢,所以他們想賺錢。

一個是整個清朝國內,因為西方國家的商品在工業革命的前提下,導致產品成本低,從而使得清朝除了幾個處於絕對貿易優勢的商品,其他的都如同為西方國家打工。(絕對貿易優勢的商品,包括茶葉,瓷器,以及絲綢等等)

這種現象其實也得益於全球貿易的萌芽。

所以說,這些角度綜合下來,在當時的清政府來說,閉關鎖國是為了防止白銀流失,而對於國內那些商人角度,那些如同民眾角度,他們對新的事物,對貿易的渴望也是導致白銀流失的主要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在當時的背景下,歐洲列強前期簽訂的協約全是要求賠錢,賠一兩塊小島,站在歐洲人的角度,他們要這些地主要目的都是為了通商,賺錢。

所以你看到的,什麼租界都是99年,他為啥不要地?

因為要地,管理,在地理位置上太遠,而且清朝國民跟西方人的思維意識根本不在一個階段。別人都開始接受民主,去除封建,怎麼管你這封建國家人民?

所以歷史上你會發現,西方列強要求清政府割地的,就只有葡萄牙,英國在清朝割了兩個地方,一個澳門,一個香港。

而北邊割地,那是俄羅斯,和日本。它們都離清朝太近,“便於管理。同化。改化。”

那麼回過頭來,李鴻章,當時是什麼地位?

直隸總督。

請問,直隸總督的職權相當於什麼?

相當於日本的外交防務相。也算是宰相之一。

同時也是與慈禧關係最好的大臣。

同時也是在外交方面與西方人打交道最多的大臣。

難道你國家戰敗了,你讓一個不懂得與外國打交道的去簽訂停戰協議,和平協議?

所以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條約,全是李鴻章籤的或者是因為職務必須在場籤的。

這時候,肯定有槓精喜歡說,他可以不籤啊,他是個賣國狗,怎麼的。

戰敗國籤協議,你不籤,代表戰爭繼續。

當時的英國已經佔領整個印度,你覺得英國那近代武器,打不過清朝那長槍鐵棍麼?

說白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作為一個國家來說,戰敗之後,幾乎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去尋找失敗原因,就算是清末那堆生活在養尊處優的將軍裡面,依舊還是懂得去了解對方國家的軍事,這才是一個成熟的國家真正的意識形態。人家滿清能突然打明朝,也是蒐集到明內部各地爆發起義的結果。

說白了,你不籤,只會捱打的更慘,賠的錢更多。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扇了整個清朝高層一個耳光。

讓整個清朝開始明白自己與對方的差距。所以才有洋務運動。

而做出這些事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維護清朝的統治。

這是最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簽訂這些協議的原因。對於清朝而言,只要維護清朝統治,對當時的統治者而言,割地賠款都比不過自己坐著的皇位。

所以拿破崙才有,東方有一隻獅子,它還沒有醒來。

而後面的翻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最好永遠也別讓它醒來。

這可以說是整個西方戰略家對清朝的整體思維。

操縱清朝,像奴役黑人一樣,你不聽話,就打,聽話就讓你統治。

這種方式,一方面用清朝人打擊國內的反抗勢力,一方面又鼓動清朝國內的反抗勢力。

所以說,你作為當時的一個清朝統治者,又能做什麼呢?

鍵盤俠說反抗啊。

清朝又不是沒人反抗。

但是反抗的結果就是被殘酷鎮壓,威脅你清朝統治者。

當時的清朝起義者,在面對歐洲列強那槍炮只不過是一堆人牆而已。

所以說,這種情況下,李鴻章也罷,維新變法也罷,他歐洲人壓根兒沒興趣,只要不影響他貿易賺錢買茶葉就好。

實際上,歷史上的八國聯軍,他們為什麼發動對慈禧的戰爭,還不是因為你開始變法,再加上你慈禧還公開對所有列強宣戰,洋務運動,百日維新的情況下還出現了二十萬的新軍(袁世凱)。這是能威脅到歐洲列強在東亞軍事力量天平的東西。

先打掉慈禧,清朝名存實亡,然後跟袁大頭,跟其他幾個軍閥搞好關係就好。因為,這幾個軍閥明面上還是怕歐洲列強的。

這不就是繼續扶持傀儡麼。

還是那句話,別影響歐洲列強那堆商人們貿易,茶葉,瓷器貿易就不會召來歐洲列強。你們自己隨便打架。(軍閥混戰)

所以說這些前提下,小學者再從第二角度看: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

東洋水師就算了,幾艘鐵甲艦其他全是木製,又沒啥作用。

曾國潘的南洋水師。

一個是與法國的南邊戰爭,雖然清朝贏了,但是,南洋水師幾乎損失殆盡,在甲午戰爭前,除了北洋還有多艘鐵甲戰艦,南洋後來還買了幾艘,但是還沒形成戰鬥力,整編軍艦人員都沒完成,更別說拿去打仗。所以在整個甲午戰爭之時,東洋,南洋,出力都出不了。

這時候想必各位只會感覺到清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想必這時候也有些朋友聯想到關於北洋水師的很多影片,說軍艦彈藥裡面裝的沙子是北洋海軍失敗的原因,說北洋海軍軍隊腐敗也是原因。

那麼小學者怎麼看的呢?

比較硬核數據的影視資料,請看央視紀錄片,關於甲午戰爭的戰役戰術講解。

以及已經關閉了的,軍情解碼,我記得是2017年的某一期節目。有關北洋水師與日本主力艦艇戰鬥結束之後,雙方海軍提督,利用軍艦特點而進行的戰術排列。

以及戰爭結束後,雙方軍艦艦炮準確度分析。

小學者呢就簡要概括上述內容。

北洋水師戰敗後,根據日本官方統計的日本軍艦受損情況。

當時統計的結果是,北洋水師的命中率超過百分之十,日本軍艦幾乎每一艘受彈面積超過百分之八十。

什麼意思?

在整個西方的幾次大海戰。命中率不超過百分之5。

受彈面積不超過50。

這日本的軍艦咋就不沉?

這就是軍事科技的結果了。

因為當時有兩種彈藥。

一種是穿甲彈,一種是爆破彈。

這兩種,第一種就是電影裡,打開彈藥裡面裝著沙子的彈藥。

而第二種,就是電影裡說的,開花彈。

這也一樣牽扯到李鴻章,慈禧。

當時的北洋海軍被稱為世界第六。

而日本第十都算不上。

當時光緒帝,把軍費分別給陸軍和海軍,其中海軍的軍費被慈禧拿去過用了……

慈禧不敢拿袁大頭怎麼樣,擔心陸軍危害自己的統治,只能從海軍開刀。

李鴻章不敢說什麼,只好挪用海軍軍費給慈禧。

所以當時採購穿甲彈比採購爆破彈多得多。

所以影片北洋海軍打不沉日本海軍。

也就有了後來,甲午海戰後,日本索要清政府3億兩白銀與庫頁島。

為什麼要三億?因為日本海軍全廢了,要重新購買西方新的軍艦,以及自己建造新的軍艦,包括後來日本為了進一步提高日本國民素質全民生活水平提高,日本自己剛剛打下朝鮮等等都需要錢。

(日本也是甲午以後,大興海軍,提高國民飲食,比如當時日本全民喝牛奶都是日常,學西學,學西方教育。)

而這三億比起割地,更要清政府的命。因為當時與列強簽訂多國條約後,清政府六七年時間已經恢復一些。而這三億兩————

直白的拿曾經清政府雍正結束乾隆開始的時候,國庫幾十年才存了幾千萬兩。

這三億,直接讓清朝十幾年不可能有收入。

那麼,只好提高稅收,進一步剝削人民。

可那個時候,清朝的國民已經不穩定了。再提高稅收就真的要出事了。

所以李鴻章去日本,一直想要談判減下來。

這時候,日本民間的突然襲擊,使得日本明面上只能選擇退一步。(這波日本人助攻,真的很牛。)

外交為什麼被稱為無形的戰爭,這就是外交的重要性。

當時日本海軍已經殘廢,而清政府如果再次組織東洋和南洋的軍艦,日本全力還可以打一打。

可是,這有個大背景。

日本北邊還有個俄羅斯。

它必須保存還能跟俄羅斯抵抗的力量,不能繼續與清朝僵持。把清朝惹太急,把新軍再打掉朝鮮,只是時間問題。這樣日本得不償失。

日本擔憂的事情,從三國強制日本歸還清朝庫頁島,就看得出來。

只不過日本沒想到這個條約中的割地,讓三個國家都火起來了。也沒想到他們還想保住清政府。

看到這裡,各位明白了清末的國內國外的情況了麼?

那麼你再看看李鴻章這個人。

他簽訂協議,是他願意的咯?

李鴻章只不過是統治階級的一個助手而已,只是一個外交官,和今天的日本防衛相與外交相一起的職責。

真正誤國的,要說是人物的話,慈禧是逃不掉的。

而實際導致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幾百年的故步自封,以及對整個國家進行文字獄,從而讓清朝國民砍掉了啟蒙思想,砍掉了民主。

這是必然的趨勢。

如果說還有人覺得我是給李鴻章翻案,我只能說,多看點書,看事情不要太表面,表面的東西不一定是真實的。

李鴻章從頭到尾在今天的,只學過一點高中,大學歷史的學生來說,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被背鍋俠而已”。

誰讓他簽訂的協議呢?

誰讓他找外國人合作鎮壓國內起義呢?

而就算他不籤,只不過使得歷史進程更快一些。不籤協議代價更高而已。

有多高呢?

看看印度今天就知道了。

因為不籤,只會讓歐洲國家不斷地像圓明園那樣蹂躪而已。

而英國,多半會打算從印度打進西藏,四川,雲貴。

而法國則會從越南北上。

而日本提前打進東北。

俄羅斯提前打進西藏。

所以,你覺得,他能不籤麼?

只能說,沒站在他那角度去想事情,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壓力。

在那個思想被奴役的清朝,西方的啟蒙思想最容易通過歐洲列強進入中國。

如果對圓明園那段歷史有很多瞭解的小夥伴,或許還會知道,當初打入北京的先頭部隊,可都是清朝人。

甚至當時帶領這那些先頭部隊的一個外國人都說過,“這些中國人的軍事紀律,發展潛力極高。”

還有一段影像,本人記得好像也是央視紀錄片裡提到過的,入侵北京的時候,一段先頭部隊,全是中國人面目的部隊,爆破前門,所做的各類軍事動作,堪稱職業軍隊。

好了,最後總結一下。

小學者知道的不多,比如你看前面,連那個外國人叫什麼,因為他的名字一時半會想不起來就沒百度。

那紀錄片叫什麼,小學者也只是模糊的記得是當初15年還是16年還是說17/18年回憶甲午的時候的紀錄片提到的。

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告訴大家。

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不要帶個人情緒,這才能看清楚這類人物所處的環境與事件本身的來龍去脈。

呵呵,而不是看幾本歷史書,聽一個兩個公知就能說自己理解了這個人物了。

這些公知說的,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儘量簡短。

甚至有些公知,壓根兒就是譁眾取寵,煽動那些喜歡看事情帶個人情緒的人,然後被懂得多的人,當猴看。最多也就找找其中還有一點營養的東西。

這裡是一個雖然全面,但並不樣樣精通的小學者。

沒多少學識,經常向各類大佬學習的小學者。

喜歡我的觀點,請多關注,蟹蟹。QAQ。


國際小學者455951915


看了很多評論,我認為李鴻章就是賣國賊,第一李死後,遺產約四千萬兩白銀,而甲午海戰失敗有一個原因是沒錢更新裝備和缺少訓練經費。第二簽訂辛丑條約,給了日本兩億多兩白銀,割讓了遼東半島和臺灣。日本與俄國打仗,俄國失敗,沒割一寸土地沒賠一兩白銀,差點把日本拖垮。中國給了日本兩億多兩把日本喂胖了,導致後面的全面侵華,中國為此死了3500萬人。而當時日本索要三億量,光緒給李的電報被破譯,光緒說的是隻能接受兩億兩。所以後面的結果不是李受傷換來的。第三在新疆問題上的摺子,就是全面放棄塞防,要拋棄新疆,第四中法戰爭中國全部放棄越南,中國勝而不勝,法國敗而不敗。第五,與俄羅斯籤條約前,俄國給他私人賬戶存了1500萬盧布。第六在甲午海戰時期,日本軍艦都是由李供應煤炭,把優質煤都賣給了日本,而北洋水師也是由其供應煤炭,全是劣質煤炭,發熱量低,船速慢,並且冒煙,目標明顯,受攻擊後逃都逃不掉。李的貢獻就是開創了洋務運動。就像汪精衛還刺殺過攝政王。李不能因為開展過洋務運動的功勞來抵充其賣國的事實。再講講李與俾斯麥的會面,俾斯麥不願見他,有人說李是東方的俾斯麥,俾斯麥當時就說,我可不是西方的李鴻章,我沒簽過賣國條約。俾斯麥深以此說法為恥,知道李簽訂的條約,很不待見李。李的這些做法都是慈禧指使的嗎?再看看左宗棠對他的評價,雖然兩人是不和,可左宗棠與曾國藩也不和,評價完全不一樣


騎驢冒雪過小橋


我認為他就是賣國賊,這洗白不了!第一,不平等條約,為什麼非要籤!五四運動,就拒絕簽定不平等條約!抗日戰爭,就拒絕投降,拼死保國保種!第二,如果真是為國家著想,有氣節,為什麼不參加救亡圖存運動,他李鴻章倒是自己家資豐富的,孫中山等家裡有錢,確真的宣傳革命,也實業救國!臉是自己掙得,民族尊嚴和地位是奮鬥打拼出來的,不是屈褥求人可憐施捨的!如果,李鴻章也算民族英雄,那同殿為官的鄧世昌、丁汝昌、劉步詹、林永升、關天培等,他們算什麼?如果,一個搖尾乞憐,也算忍辱負重,也算民族英雄,那秦檜也可以是正人君子,就可以和岳飛平起平座!如果,一個見別國,就底三下四的人,也是民族英雄,那汪精衛曲線救國,也是對的!


美美噠中原


他為什麼要賣國呢?李鴻章位極人臣,擁有無上的權力與財富,而這一切都是這個國家給予他的。中國國力越加強盛,他擁有的這些東西性價比則越高。

李鴻章是晚清重臣,和左宗棠、曾國藩、張之洞並稱“中興四大名臣”,但唯獨李鴻章常常被冠以賣國賊的惡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代表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很多不平等的條約。

“秋風寶劍孤城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李鴻章臨死時,一言不發卻淚流不止,直到部下哭著說:“公所經手未了事,我輩可以辦了,請放心去罷”,李才慢慢閉上雙眼。這裡面有太多的不甘,太多的哀怨,更多的還是無奈。

首先,李鴻章是中國當時少有的懂外交之人。他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清政府的發言人,真正的決策者是慈禧太后。慈禧曾稱讚李鴻章是“再造玄黃之人”,換句話說,就是李鴻章在用一己之力,強行為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續命。

我們常把《馬關條約》的罪魁禍首歸為李鴻章,其實李又何嘗不把該條約視為奇恥大辱。而且李鴻章在談判中被日本極端分子打了一槍,正是這一槍讓清政府少賠了一個億。弱國無外交,他只是一位70多歲的老人,能改變的東西非常有限。如果李鴻章拒絕簽字,難道中國就能反敗為勝嗎?

其次,李鴻章是中國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贊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李鴻章幾十年的苦心經營,至少從賬面上,把這支海軍打造成了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不過,現代化軍隊必須要有現代化管理方式。在外人看來,北洋水師不過是李鴻章的私家軍,即使慈禧太后對他也充滿猜疑。甲午海戰的全軍覆沒,李鴻章負有責任,但這鍋絕不應該由他一人來背。根本原因是中國僵化的官僚體系,這不是一個人可以解決的。

第三,說李鴻章是賣國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死後為子孫留下了鉅額財富。與曾國藩相比,李鴻章在經濟上確實有些不檢點。這些錢除了官場陋習和戰爭所得之外,最大的來源是他鑽了洋務運動的空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商業帝國。

這隻能說他並不是廉潔之人,若因此說他是賣國賊就有點過了,因為這些財富並不是列強為了簽訂條約賄賂他的,而是當時制度的缺陷。

李鴻章是一位政治家,他看到了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但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他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只能作為探路者,為後世指明前進的方向。

八國聯軍攻下北京後,慈禧太后西逃。梁啟超趁機勸說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起義,做大總統,被李鴻章斷然拒絕。梁不明白,中堂這般人物,為何不要留名青史,偏要遺臭萬年。

其實,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如果說革命救國是康梁的使命,那麼,收拾殘局就是李鴻章的使命。

有句話說得好,“少年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歷史,素顏一些會更美。我是素顏歷史,期待您的關注。


素顏歷史


李鴻章是近代最偉大的民族英雄。

最大功勞就是直接領導的李家軍:淮軍和北洋艦隊,甲午戰事大敗,陸戰一瀉千里,海戰一敗塗地,國家巨大人力物力經營十幾年的旅順要塞數日失守,用潰敗不足以形容。清政府不得已割地賠款,老百姓被拔了幾層皮,自家富可敵國,堪比和珅第二,採購回扣大王,賣國條約簽訂一條龍。李鴻章很偉大,沒有把國家虧空,還是有辱東方俾斯麥得稱號。基於李鴻章的偉大功勳,政府應該給李鴻章樹立人民英雄紀念碑,讓華夏兒女人人去瞻仰膜拜,另外,北極熊和日本政府應該給李鴻章頒發世世代代可以世襲的免死金牌,子孫後代可以享受超國民待遇。

左宗棠是近代法西斯屠夫,是希特勒和斯大林的超越時空的環球偶像和精神導師,朝廷鷹犬。左宗棠的罪惡。第一就是消滅了太平天國,沒有倒戈相向,竟然在福建和廣東對太平天國最後的生力軍趕盡殺絕。第二就是剿滅了陝甘回亂,沒有和清洗了兩千萬異教徒的西北迴教教主白彥虎聯合,把西北漢族等異教徒消滅乾淨,沒有讓綠教自1862年起因為遠東太平天國起義趁機做大,建立伊斯蘭國,竟然把國內的極端宗教勢力驅逐到吉爾吉斯斯坦,竟然產生了東干人。這比美國二戰的原子彈的殺傷力罪惡百倍。左宗棠犯下的都是滔天的戰爭罪和反人類罪。最大的罪惡就是竟然沒有和李鴻章內外聯動,珠聯璧合,竟然不顧民族英雄李鴻章的反對和阻撓收復了新疆 ,嚴重損害了大不列顛和沙俄在中亞的國家利益,阻礙了先進文明統一落後文明的步伐,逆歷史潮流而動。左宗棠罪惡滔天,窮兇極惡,應該株連九族,挖墳毀屍(其實已經被炸墳毀屍)。


悠悠中華魂


我的看法是,李鴻章是愛國者,賣國賊何來這一說,賣國,指背叛國家,出賣國家利益。李鴻章並不是這樣的人,他已經位極人臣了,賣國對他來說能獲得什麼好處。

甲午海戰後,他去日本簽了《馬關條約》不假,在日本差點被偷襲槍殺,回國後又被慈禧罷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那麼問題來了,他的好處的,完全沒有。

我們所知道的李鴻章,大多是歷史課本中的李鴻章,自從1871年李鴻章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約》後,他的餘生都在馬不停蹄的籤條約,一生大大小小簽訂了30多個條約。這是我們知道的李鴻章,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背後的故事。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後,73歲的李鴻章帶著恥辱離開日本。那一刻,李鴻章對身邊人說 :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


回國後的李鴻章在國內各方面壓力下,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出國,他從俄國開始,相繼訪問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歐美國家。

李鴻章結束歐洲之旅,坐上回國的航船的途中他乘坐的“華盛頓號”巨輪必須在橫濱換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國。可在《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說過:此生不再踏入日本國土一步。

隨從只得在兩艘輪船之間,架起一塊木板,在高高的輪船之間,一塊狹窄的木板上,一位白髮蒼蒼,74歲的老人,面容堅定,拄著柺杖、顫顫巍巍邁出步子,腳下是波濤洶湧的大海,他走的每一步都是那麼艱難,但又是那麼堅定,因為他心中有一個痛,就是《馬關條約》。

李鴻章只是清朝的臣子,他不得不去簽字,整個大清,恐怕除了李鴻章之外,再也沒有一人能夠在和列強談判時據理力爭,維護國家僅有尊嚴的人了。梁啟超曾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就是註定要成為替慈禧,替滿清捱罵的人。


歷史的流浪者


為老李翻案,認為他是愛國者、為他喊冤叫屈的人,看看現在歷史專家編寫的各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學習一下各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找找看看哪裡稱老李是愛國者了?歷史教材教育下一代,蓋棺定論式的對你家老李的評價!在哪裡稱他是愛國者、民族英雄了?他能和德國的卑斯麥相提並論嗎?忽悠哪些不瞭解歷史的人吧!俾斯麥以統一四分五裂的德國,成為德國首相,為德國議會制度的確立,振興德國經濟而立下不朽功勳的鐵血宰相而聞名與世,名垂青史,在德國流芳千古。老李乾的哪些史能和俾斯麥一相提並論嗎?即他不是一個愛國者。要不是這樣評價,對後代教育,就是反面教材,哪對老李的評價能好到哪裡去?

看看他為我大中華做了什麼事?鎮壓農民起義,用農民起義者的鮮血為他染紅頂戴花翎。搞洋務,宰相合肥天下瘦,讓安徽省會合肥為他揹負貪腐的罵名至今!都知道安徽歷史上有個中飽私囊的老李!搞甲午戰爭,和日本較量,老李自己都稱他搞洋務,訓練海軍無非是紙糊的老虎,你想想都可很恨。籤辛丑條約,賣國求榮,自己都不知醜為何物的人,與洋人一起沆瀣一氣。一大清鷹犬,走卒,丟盡我華夏顏面之敗類 ,何以有何面目面對世人。居然還有同類為之叫屈喊冤,為這類不恥做華夏之子孫而張目,可惡、可悲、可嘆。歷史終會將此類敗類定在歷史恥辱柱。對於想為歷史已經蓋棺定論的人或者事而為這類敗類狡辯出頭之人,也因為出賣國家、民族利益身敗名裂!

現在,是時候我們這些人,來弘揚正能量的時侯了!

為什麼祖國的功臣李鴻章總是被人誤會?被人唾罵?

李鴻章在晚清隻手遮天,為何不在北京買房?是不想還是不敢?李鴻章對晚清有哪些貢獻,為啥有人說他是漢奸?


四季不歇竿


大家好我是腦洞歷史菌。

有這麼一個人,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正是這些喪權辱國的條約,讓曾經的“天朝上國”被“四方蠻夷”欺負的抬不起頭來。不少小夥伴可能已經知道了,沒錯,這個人,就是李鴻章。

你問李鴻章是愛國者還是賣國賊?

我想說,在那個時代的一個風雲人物。除非是大奸大惡之人,否則很難把其歸為是“好人”還是“壞人”。人是複雜的,沒法簡簡單單分為“好人”和“壞人”,所以那些叫嚷著李鴻章是賣國賊,千古罪人的人。或是呼喊著李鴻章是愛國者,挽救大清於水深火熱的人,腦洞君皆不敢苟同。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李鴻章的生平。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號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世稱“李中堂”。

當時的大清國,可謂是外患四起,內亂不斷。這個曾經輝煌無限、由關外女真民族建立的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大王朝已經走到了末路。而李鴻章呢,是真心想要振興這腐朽的大帝國。操練北洋水師,大搞洋務運動,能幹的都幹了,就這點上來說,這人臣做的是問心無愧。

但是,他自己也是撈了不少銀子的。

有人可能會問了,他這麼嘔心瀝血,為啥時至今日很多人提起他還是會說一句“賣國賊”呢?要這麼看,當時的大清國,北方義和團搞得是如火如荼,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基本上是個人都能喊出那句“扶清滅洋”。慈禧太后一看,喲呵!這群人還挺生猛!那自己也得表示表示了,接著慈禧宣佈義和團為合法組織,並且“向列強宣戰”。說句風涼話,“向世界宣戰”古往今來她慈禧還真是第一人,武則天都沒幹過這麼有魄力的事兒。

慈禧打出了自信,但李鴻章是個明白人,這是要活生生亡國的節奏啊!咱舉個例子,校門口有個小流氓,打了你一拳,搶了你吃午飯的五塊錢,你不甘心吶!於是在他準備轉身走的時候鼓起勇氣踹了他屁股一腳...結果可想而知,小流氓扭頭再揍你一頓把你剩下的兩塊錢也搶走了。

於是李鴻章表示:“此亂命也,粵不奉召”。李大人一表態,南方各省也明白了,紛紛對慈禧的抽風表示拒絕,還搞了個“東南互保”。於是,“抗旨”的李鴻章在北方那群喊打喊殺的人眼裡,就成了畏懼洋人的賣國賊。

再後來的事大家差不多都知道,慈禧被小流氓一路攆到了西安,喊出了那句千古名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這時候誰來收拾爛攤子呢,只好麻煩李大人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稱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我想李鴻章在談判桌上籤下自己的名字之時,捏著筆的手一定在顫抖吧。

不是因為慌張,不是因為害怕,而是悲憤。

在談判的時候,洋鬼子們可是獅子大開口。誰也不是傻子,逮著機會誰都想賺把大的。李鴻章為了壓一壓洋人的價,在談判桌上多次吐血,同時還頂著國內民眾的謾罵。在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被一個日本浪人照臉上打了一槍,這一槍使得大清國少賠了一億兩白銀。

值得一提的是,在《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認為這是一生的恥辱,發誓終生不履日地,兩年後他出使歐美,途經日本橫濱不肯登岸。當時換乘輪船,是需要用小船擺渡的,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麼也不肯上,最後沒有辦法,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75歲高齡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就那麼毅然決然地蹣跚著步子,慢慢騰騰地挪過去。

我想說,不論他是愛國者還是賣國賊,這都是一種氣節。

再後來,李鴻章又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其中有一條款項是要清政府賠償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結合當時四億五千萬人口的中國,人均一兩,是一種侮辱,風燭殘年的李鴻章接受了這個侮辱。

李鴻章在簽字回來之後大口吐血,後病逝於北京,享年79歲。

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革命黨的黃興曾求見過李鴻章,開門第一句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幫我們趕走清廷,恢復漢人江山?”李鴻章沉默良久,回答說:“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吧”。

至此,心中悲涼已無言以表。

“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他愛國嗎?愛國。

他賣國了嗎?賣了。

那他是什麼?他是一個人。


腦洞歷史菌


李鴻章實乃賣國賊無疑。在李鴻章簽訂的眾多喪權辱國條約中,有一個條約的簽訂充分暴露了李鴻章膽小如鼠,毫無民族氣節之本性,這個條約就是1896年《中俄密約》。


1896年(甲午之敗剛過不久),俄皇尼古拉二世行加冕典禮,帝俄政府向中國表示:當中、俄兩國特別要好的時候,中國應該派頭等大員去做代表,才算給朋友面子。中國乃派李鴻章為慶賀大使赴俄。時任俄國財政部長的威特深知中國的心理,一見面就數落日本的可惡可怕,這是李鴻章願意聽的。威特進一步陳言俄國本想參戰,但因交通不利,俄軍未到,戰爭已結束。以後中國如要俄國給予有力援助,中國必須使俄國修條鐵路橫貫東三省。李鴻章並未駁辯,但主張中國境內之鐵路應由中國自修。威特告以中國人力財力不足,倘自修,十年都難成。威特最後說,如中國堅拒俄國好意,俄國就不再助中國了。這句話直接把李鴻章嚇服,於是與威特簽訂密約:俄許援助中國抗日本,中許俄國建築中東鐵路。是為《中俄密約》。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並無短期再進攻中國的企圖,日本政府還想反過來與中國合作,因為西洋各國倘在中國勢力太大,於日本是不利的。威特本意不是要援助中國,而是要利用中東鐵路來侵略中國。以後瓜分之禍、日俄戰爭、二十一條、“九.一八”,這些國難都是那個密約引出來的。

甲午戰敗以後,李鴻章就成了“迷途的羔羊”,手足無措,列強一個“噴嚏”他都得抖三抖,在這也“答應”、那也“可行”中,順理成章地就把國給賣了。所以,在近代世界裡,敗仗是千萬不能打的。


阿扁侃歷史


李鴻章無疑是我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我想通過一首詩來聽聽他臨終前發出最後的聲音。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紛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他是最具爭議的人物,也是影響了我國近半個世紀的晚清晚清名臣、重臣。他就是李鴻章,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洋務運動領袖之一。他的生平,不再贅述了,大家也都比較瞭解。


下面來說說這首詩,第一句,說出了他的無奈,大業未竟大事未完,到了臨終的時候才知道灑脫的死去很難,對於他的經歷而言,生前揹負罵名,努力良久,未有太大成效,恐怕死也是不得瞑目,不能釋懷。

第二句,講述了國家和人民的苦難,三百年以來國家未能有所發展,東西方為敵以來,差距何其之大,清軍和英法聯軍的傷亡比例竟然達到可怕的 600:1,國家尚且如此,就算幅員遼闊,但是人民還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憂國憂民之情,躍然紙上,一位老人低沉微弱的聲音念出這一句時,是何其的傷感和悲憤。

第三句,這是全詩的點睛之作,寫出了李鴻章奮鬥的這麼多年卻只能做一名孤臣,拿著寶劍淚滿英雄襟,也回想起他登壇拜將出征擊敵,卻一再失敗,只能屈辱當著糊裱匠,盡力維護清王朝破的局面,圍繞在李鴻章身邊有守舊派的攻擊,洋務派的努力,海外列強們的咄咄逼人,他所竭盡全力的維持局面,卻在對敵中還是勢單力薄,最後的結果,只是艱難的維持局面。這首詩結尾勉勵後人,繼續努力,沒落的王朝四周強敵環繞,諸君多努力,不能等閒視之。

人們可能對李鴻章的第一印象就是賣國賊,那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條約都是他代表清政府簽訂的,他組織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卻在一場海戰中湮滅。人們對他多有誹謗,卻很少有讚譽。這位自嘲是糊裱匠的老人,卻用老邁的肩膀,挑起了一個沒落王朝,嘔心瀝血,通過自己的能力來拖住王朝走向滅亡的速度。

即使臨死前也在為簽訂辛丑條約而據理力爭,臥榻上也不忘提醒朝廷,"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這多麼痛的領悟啊!"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始終不忘圖強。

我們總說,最瞭解你的人可能就是你的敵人,李鴻章在國內猶如過街老鼠,但是他周遊世界卻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在歐洲曾與德國著名鐵血宰相俾斯麥有過深入的談話,與美國總統杜蘭特也結下了友誼,後來李鴻章訪美,杜蘭特已經去世,李鴻章前往杜蘭特的墓祭拜,可以想象李鴻章孤單的背影。也許那時候的他也想到了自己的死亡,在面對異國的對手和朋友,他有沒有後悔過,失落過,或許他在那一刻已經想好了如何面對死亡,最後他說了一句,永別了,老朋友。

現在也有一部分人考證這首詩是偽作,是借李鴻章之口,來訴說對國家的不滿。不論如何,這首詩完美的契合了李鴻章壯懷激烈、譭譽參半的一生。我們常常講,對一個人要蓋棺定論,對於這樣一個複雜的人,該如何評價呢,清王朝給他的諡號"文忠",僅次於最高諡號"文正",在曾國藩之下,作為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李鴻章當得起這個榮譽。

我個人看來,作為封建士大夫,李鴻章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為國家政權的延續作出巨大貢獻,他領導的洋務運動為後來經濟民生髮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是功大於過的,我們應該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全方位看待這位複雜的人物,也應該對這種挽狂瀾於既倒歷史人物一些尊重,昔者已去,生者奮發!我輩應自強,復興在當代。

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