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大封諸侯時並沒有秦國這一號,為什麼最終有了秦國的中原爭霸?

國史春秋


兩千多年前秦人稱霸中原的歷史在今天看來絕對是一個催人奮進又有點草根逆襲意味的經典故事。

秦人本是皇帝的後裔,上古時期協助大禹治水有功,逐漸進入統治者視野,一步步接近權利中心。他們生活的具體區域已經很難考證,但是考古學家發現他們大概就在今天甘肅隴西一帶發跡,並以此為根據地逐步發展壯大,吹響了東進的號角。秦人的祖先非子因為養馬有功,被周孝王重用,把今天甘肅禮縣一帶很小的一塊地賜給他們,在那裡建立城邑,因為先人被賜姓嬴,生活的地方稱為秦,所以他們以秦嬴自稱。然後,這塊地自然環境惡劣,長不出什麼好東西,所以他們經常食不果腹,居無定所,再加上經常還遭到西戎的侵擾,生活異常艱難。東方其他諸侯國的顯貴身份和豐富物產一直是他們羨慕和追求的,最終,天無絕人之路,機會終於來了。

公元前841年,周厲王無道,國人暴動,諸侯反叛。周宣王即位,任用秦人的首領秦仲為大夫,派他統帥軍隊向西進攻,討伐西戎,消除周天子西邊的安全隱患。秦人當然樂此不疲,牢牢把握這樣的機會,結果在誅殺西戎的過程中,秦仲死於戰亂,但是周天子交給他們的事業扔要繼續。周宣王又給秦仲的兒子們七千兵馬,繼續誅殺西戎,皇天不負有心人,秦人最終大敗西戎,奪取了犬丘一帶的土地,自此,秦人通過這樣的行動積累了一定的政治資本,秦莊公做了西垂大夫,身份又進了一大步,這正是秦人渴望的。

又一個偶然的機會,被秦人把握住了。世人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為博得紅顏一笑,卻因此失去了江山,但是正是這樣的一次偶然事件居然成了秦人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正是這樣的一次突發事件,一位和秦國毫不相干美女毀掉了西周,但是卻成就了秦國。 公元前776年,周幽王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好戲,結果遭到諸侯反叛,戎人伐周,周幽王慘死在驪山腳下,西周就此滅亡。正是在這危機關頭,秦襄公抓住機會,帶領人馬勤王救周,立下大功,之後又互送周平王東遷洛陽,東周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歷史表明,互送周平王東遷的諸侯還有晉國和鄭國兩個同姓諸侯國,而秦國這時候只是一個功德微薄的大夫。因為秦襄公護駕有功,周平王深受感動,為表彰其功績,正式封他為諸侯,並且把岐西一帶的土地賜給他。然而,這塊地並不在周天子控制範圍內,目前在西戎人手裡,想要到手並非易事。然而,只要有機會秦人就要放手一搏,拼上一把,因為他們習慣了戰爭,習慣了靠自己奪取想要的東西。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率兵西進,開始了西征的步伐。經過幾年的浴血奮戰,秦人終於大敗西戎,在西邊築起了保衛周王朝的屏障,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分封諸侯,正式立國。秦人終於得到了和其他諸侯國同等地位待遇。惡劣的生存環境再加上東方各諸侯國的百般鄙視,促使秦人發奮圖強。此後的幾代君王通過戰爭開疆擴土,到了秦穆公一任,任用百里奚、蹇叔等人,不斷和他的鄰國晉國進行長期鬥爭,最終成為春秋時期繼晉文公之後的一代霸主。在他之後的秦康公在位十二年,也頗有建樹。一直到公元前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這位君主認為東方各國人才濟濟,於是廣發求賢令,以求良臣,尋求強秦之計,衛國人商鞅得以重用,通過改革變法,極大地激發了秦國百姓種地和作戰的積極性,奠定了秦國發展的物質基礎的軍事基礎。再之後的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向東、向南擴張,攻城略地,開疆擴土,直到秦始皇一代,奮六世之餘烈,一掃六國,統一天下。至此秦國終於從一個遊牧部落成為了統治中國的政治集團,實現了從醜小鴨到白天鵝的華麗轉身,結束了戰國時代長達兩百多年的戰亂紛爭局面,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偉大統一。





文史劉磚家


作為秦粉,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嬴姓是舜帝因老秦人先祖大費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賜姓的。隨後的日子裡,嬴氏部族一直是為天子牧馬及馴服野獸的部族。商湯滅夏的時候,嬴氏先祖費昌加入了商湯的部隊並且是商湯的御手,也就是司機。商代逐漸成為顯族,但是周武王發兵滅商之時,嬴氏部族是站在商朝這邊的,並且為保衛朝歌,嬴氏的蜚廉和惡來戰死沙場。你覺得姬發會如此大度的封敵人的後代為諸侯嗎?非但沒有,而且周初還被遣散,驅趕到了隴西大山裡。周穆王時期嬴氏出了個造父,因為駕車的技術,深的穆王喜歡,被賜封趙城,造父也就是趙姓的先祖。再後來,到了周孝王時期,才因為嬴氏的先祖非子牧馬的本事被賜秦地,又賜姓嬴。才有了後來秦國的第一塊根據地。直到平王東遷,老秦人出人出力,才被平王封侯,並且將岐山以西被犬戎佔據的土地封給了秦人,才有了秦國。整個春秋時期,秦國一直被晉國壓制,這也能想來,晉國一分三後也就韓國存在感差一點,趙國魏國也都是強國,更何況是曾經出過重耳這樣強大國君的晉國呢。只有穆公時期有過短暫的輝煌,基本上將西戎掃平了。東出的想法一直無法實現。穆公之後,秦國內憂外患,經歷四代亂政,直到贏師隰獻公上位,才又將東出提上了日程。

此時,山東政局也是瞬息萬變,首先是姜齊變田齊;其次是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崛起;還有就是楚國基本上統一的江南大部……以前是面對強晉,現在東出,首先就要對付的是強魏,獻公的東出大計基本上都是被魏國打的滿地找牙結束,最後贏師隰自己也戰死在與魏國的大戰之中。到了嬴渠梁孝公手裡的秦國,基本上是一個大廈將傾的局面。六國在魏國的帶領下虎視眈眈,準備一舉殲滅秦國然後瓜分秦國土地。老秦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私鬥成風。窮則思變,《招賢令》一出,從魏國來了一箇中庶子衛鞅,開始了秦國有史以來最徹底的變革,老秦人也真正的開始揚眉吐氣。

在經歷了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等幾代國君的經營,到了秦王政手裡的時候,秦國基本上已經是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了。尤其在昭襄王期間,嬴稷任用白起為將,與六國展開了一系列大戰,僅白起一人就斬殺六國將士百萬之眾。根據梁啟超先生統計,整個春秋戰國戰死的人口大約也就兩百萬的樣子,“人屠”白起一人就佔了一半,僅就長平之戰一場,就坑殺趙軍四十萬之多。在秦王政發起滅國之戰後,僅僅只用了十年就將山東六國戰敗,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登基,成為中國第一位皇帝,史稱“秦始皇”。

為什麼是秦國統一六國,而非其他國家呢,其實我認為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所謂天時,周天子東遷後,基本上失去了天下共主的意義,而且分封制的弊端已經讓天下無法承受,迫切的需要新的天下共主與新的制度來代替周天子及分封制;所謂地利,中國的版圖,是一個西高東低的格局,歷史的演進也是自西而東的順序,秦的統一也順應了歷史演進的方向;所謂人和,就是老秦人在商鞅變法後,將全民的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軍功爵就是最好的強心劑,加之秦人本就尚武,在軍功爵的刺激下,直接演變出的就是史書裡的那隻“虎狼之師”。而山東六國也都有過變法的動作,但都沒有秦國這樣的徹底,其實老秦人是先革了自己的命後才做到了橫掃六合一統華夏的。

我是輪迴的刻度,我是一枚秦粉!


用戶3460363399


秦國以贏姓氏為主要姓氏,傳說早在上古時期虞舜就曾賜封此姓給一名功臣,此為贏姓的最早說法,而此人便是後來秦國的先祖。到了商朝,秦祖先子非善於養馬,被後來的周天子賜御用馬伕,專門為天子養馬。後來,子非的後代開始在西部繁衍,逐漸壯大。直到後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周平王東遷,這時,各諸侯國坐視不理,唯有馬伕家族贏氏互送周平王到了東都,周平王感恩於是封贏氏為諸侯,敕封國土,於是贏氏開始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國家——秦。秦開始與公元前860年,是一個古老的諸侯國。直到秦穆公時期,秦開始在各諸侯國中站有地位,以及在秦孝公以來七代明君,為秦國東出嘔心瀝血,也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學於古今


周天子大封諸侯時,那時秦國祖上還沒有被正式稱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到周平王東遷時,因為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有功,同時周平王又把周朝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以西的地方賜封給秦國,從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其實秦國祖上嬴姓之族在商朝之時就因為鎮守西戎的勢力,而受到商王朝的重用,當時嬴姓在商朝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為以後嬴姓的崛起打下了基礎。嬴姓在商朝也是一個貴族,一直輔佐於商王朝。

到在商末周初之時,嬴姓之人惡來是秦非子的祖上,輔助於商紂王,而周武王是伐紂的,後武王伐紂成功,惡來被殺,在這種情況下,嬴姓在當時是很難成為周朝諸侯國的。

到周孝王時期,秦非子因為善於養馬和管理馬匹,因此受到周孝王的信任和賞識,秦非子被賜於秦地,讓他作為周朝的附庸國,秦非子也成為了秦國始封之君,是為秦嬴。

到周宣王時期,秦國第五任國君秦莊公征討西戎,並且取得很大的成功,因此周宣王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並且又賜給秦莊公封地。

到西周末年東周初年時,秦襄公因為派兵護送周平王有功,得到周平王的信任和賞識,周平王就把周王室無力管理的岐山以西的地方賜給秦國,從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因此秦襄公也是秦國正式列入諸侯國的第一位國君。

到秦國的秦穆公時期,他又先後消滅戎族的各個勢力,開拓了很大的土地,並且又作為秦國的穩固後方,為以後秦國的強大奠定基礎。

到戰國後期,秦國經過多年的努力,嬴政先後滅掉六國,嬴政稱皇帝,建立第一個大統一的秦王朝。


中孚鑑


西周開國後分封的諸侯裡,並沒有秦國。

到了周孝王時,西周多次遭到戎人的進攻,首都鎬京多次岌岌可危,周王室不得不臨時遷都到了犬丘。當時在犬丘居住著一個名為非子的養馬師,當時政府非常重視馬匹的牧養。周孝王想找個養馬能手管理牧場,有人就推薦非子。天子召見非子,派他去管理汧河、渭河之間的牧場。在非子悉心管理下,牧場的馬匹大量繁殖。

鑑於非子為國家做出特別的貢獻,周孝王封了一小塊地給他,這塊巴掌大的地就叫秦。這時秦並不是一個諸侯國,只是西周的附庸國罷了。

公元前822年,周宣王以秦仲(秦國第四任君主)為大夫,率自己的族人反擊西戎。此時的秦軍非常弱小,被犬戎打得大敗,秦仲戰死,秦國淪陷。秦仲的五個兒子逃往鎬京,向周宣王求援。周宣王撥出一支七千人的部隊,交給秦仲諸子,繼續與犬戎作戰。秦莊公以這七千人起家,重建秦國,與犬戎血戰四十餘年。秦莊公死後,秦襄公繼位,繼續與犬戎作戰。


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驪山之變中被犬戎所殺。秦國感恩於當年周王室的相助,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作為回報,周平王把秦襄公封為諸侯,同時,開出一張空頭支票:只要秦襄公打敗犬戎,岐山以西的周王領地就歸秦國所有。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病逝於岐山前線。其未竟的事業,由兒子秦文公繼續完成。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秦國擊敗西戎,收復了被佔領的周王室的土地。秦文公遵照約定,岐山以西的土地歸秦國所有,岐山以東的土地,秦國歸還給周王室。

從秦莊公經秦襄公到秦文公,歷經三代共計七十二年的時間,秦國在血與火的考驗中,由弱小變成強大。自秦文公到最後秦統一中國的數百年間,秦國一直保持著國力的強盛,是一等的強國。


君山話史


周武王姬發得成湯天下,分封天下,受封的:

一是本族王室以及與姬姓有親家族,如武王之弟周公旦被封在魯(曲阜),只是周公旦沒有就封,遣長子姬禽就國於魯,姬禽是為魯國第一代國君——魯公伯禽。

二是前朝王親貴胄,如封紂王之子武庚於商朝舊都殷(河南安陽)。

三是有功之臣,如滅殷商之統帥姜尚,被首封於齊地營丘(淄博市臨淄區),建齊國。

此時秦名不見經傳,有地欲封卻不知人在何方。到周孝王時期,秦國先祖非子居犬丘,喜馬善於餵養繁殖。周孝王為抵禦戎狄,選擇汧水、渭水之間天然牧場繁殖馬匹。這才把秦地賜給非子,讓他延續嬴氏,號稱秦嬴。

秦襄公,遷都汧邑,向東發展,後發兵救周。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受封諸侯。周平王賜岐山以西之地與秦,自此秦為東周的諸侯國,秦襄公是秦位列諸侯的第一任君王。

秦穆公繼位,修秦晉之好,任百里奚、蹇叔為臣,日漸強盛。後與晉國交戰勝而驕,之後崤之戰和彭衙之戰,秦軍全軍覆沒,東進之路自此被扼。秦穆公只得向西,滅西戎之國二十餘,攻函谷關以西,開闢千餘里之地,周襄王任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秦統一奠定基石。

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秦孝公繼位頒佈史上有名之求賢令,衛人商鞅奔秦,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秦國實力迅速強盛,重回霸主之位。

由此贏政立於強大基石之上,知人善用,勵精圖治,才有統一強大之帝國!



通俗封神演義


周朝建立的時候,確實是沒有秦這個封國的,秦的出現是在周孝王時期。

周孝王讓以養馬聞名的大駱在渭河流域養馬,馬養的非常好,讓周孝王很開心。申侯有個女兒嫁給了大駱,申侯給孝王說,大駱的先祖一直保護著周朝的西垂,致使西部一片和諧。不如讓大駱承襲先祖的名號。

孝王發話了,大駱的先祖伯翳曾被舜賜為嬴姓,既如此,就讓他世代養馬,把秦作為他的封地。

嬴氏這個時候才有了第二個封地秦。

幽王之亂,平王東遷,秦襄公因護駕有功,平王將岐山以西的廣大地區封給了秦襄公。秦從此有了國,成了名正言順的諸侯。

到秦穆公時期,他勵精圖治,任用人才,秦國大治。後來,在由余的謀劃下,秦穆公西擊戎狄,開地千里,稱霸西戎。

然而,穆公死後,秦國的人才基本殉葬,秦國再度衰落。

到了獻公時,他改革稅制,革除弊政,解決了秦國一直以來的內耗。

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再一次富強。

惠文王時,任用司馬錯佔據巴蜀,任用張儀交合諸侯,讓秦國走出了函谷關,引得山東六國矚目。

昭王時,在穰侯,嚴君,白起,範睢的謀劃下,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

秦王政時期,在呂不韋,李斯等的策劃下,逐一消滅了山東六國,統一了天下。





瓊林夜話


秦人就像白手起家的窮小子,雖然前期很艱苦,但是卻有實打實的實力;東方六國更像富二代,雖然前期得天獨厚,但是缺乏艱苦奮鬥的勁頭。

秦國屬於後封之國,但這並不能阻擋秦的強大,就像魏國一樣,在戰國時期才立國,卻一度成為戰國首霸。

說實話,秦國的建立是秦人在血與火的常年爭戰中爭來的,秦國的強大也是秦人付出了慘重的犧牲後才贏得的。



在周朝初年,秦地有秦人,卻沒有秦國,生活在西部邊陲的秦人,時常面臨著西戎的侵擾,征伐不斷,隨時面臨著被滅亡的威脅,境地異常兇險。



在周平王東遷後,秦人因護送有功,周平王將岐山關中等地分封給了秦人,到此秦人才算是諸侯國,但是分封只是一個名號,關中大部被犬戎佔領,秦人獲得的只是一個概念,沒有實際的土地,一代代秦人在與西戎的戰爭中逐步壯大,收回關中地區,可以說,每寸山河每寸血,秦人是在血與火的戰爭中強大起來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足以看出秦人曾經的不容易。



相比于山東六國,秦國的強大完全是自身奮鬥的原因,比其他國家有更合適的理由和實力。

在戰國初期,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一度面臨亡國的危機,秦人五十萬竟然抵不過魏國五萬,不斷的挫敗和血淚,在秦孝公時期終於進行了變法,商鞅變法使秦人徹底強大起來,收復河山,圖霸中原,在一代代秦人的努力下,秦國最終一掃六合,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戰亂紛爭。


津城沐雨


從微觀到宏觀來說,就像要了解一個人最終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先要了解他的出生背景、成長經歷以及整個奮鬥歷程一樣,要想探究秦國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的原因,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秦國以前的歷史。

周朝建立以後,實行的是分封制,是天下共主的性質——和現代意義上的聯邦性質類似。諸侯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

當時周王朝分封的對象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后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

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國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周王先後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等;分封的作用是: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拓展了疆域。

從以上圖表可以看出,當初的分封並沒有秦國,那時候秦國還沒有產生。那麼,何時才有了秦國呢?

嬴姓的始祖是大禹的治水助手伯益(《史記·秦本紀》司馬遷),伯益被舜賜姓為嬴,這是秦國的始祖。

秦的第一代國君是非子。他住在犬丘(陝西興平縣),替周孝王養馬,秦非子因為養馬有功,周孝王把秦谷(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於他,這就是“秦”的起源。這個封地有多大呢?五十里。沒錯, 就是五十里!

時間定格在公元前888年——這是一個多麼吉利的數字。

非子的爵位,只是一個子爵,那時雖只有屁大一點的封地,但還沒有建國。

直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一個諸侯國。

秦襄公之後秦文公繼位,又經過數代國君的努力,他們始終在謀求自己的發展空間。在討伐西戎之戰中節節勝利,先後滅蕩社戎,擊敗邽、冀兩戎部,徵彭戲戎,兵臨華山,收復杜、鄭之地,滅小虢,版圖一直推進至關中東端。

公元前677年秦遷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經東周初年近百年的艱辛創業,已佔有關中平原大部分領土,實現崛起,成為西方新興強國。秦國在雍(今寶雞鳳翔)建都近300年。

這時的秦國,雖然在西戎這一代當老大,但依然只是個一般意義上的諸侯。當時他們的國力還很弱,一點也不強大,只能左衝右突的在關中以西的小圈圈裡撲騰,無力染指中原地區,直到秦穆公的出現。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繼位後,招賢納士重用了兩個最關鍵人物:由余和百里奚。在這兩人的建議下,秦穆公對國體、機構都進行了有效的改革,待國力有了好轉之後,“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疆域面積擴大了好幾倍。國家有了實力以後,和鄰近的晉國發生了征戰,經過許多回合以後最終擊敗晉國,然後緊接著消滅了梁國、芮國、滑國等小諸侯國,取得西部地區的絕對話語權。

在此之前,由於周室衰微,無力管理各諸侯國,諸侯開始混戰,最後分裂成一百七十幾個大大小小的國家,但是頭等強國只有晉、楚、齊三個。在秦穆公時代,也成了頭等強國。它是第四個頭等強國。這時的天下大局是頭等強國四個,二等強國四個。剩下的就是魚腩小國了。

這時候,秦穆公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已經具有了大國地位的話語權。

到此時,我們有必要停頓一下,把這些國君的繼承關係、稱謂都仔細捋一下,好再進行下一步的闡述。

秦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莊公→秦襄公(立為諸侯)→秦文公→秦憲公(秦寧公)→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繆公)

以上這十四位國君,有的稱侯,有的稱伯,有的稱仲,有的稱公。

史書上對他們的稱謂有些亂,一會伯,一會候,一會公的,讓大家看了如雲裡霧裡的,理不清楚。

其實秦國在建國之前,所有的君王都是“子爵”爵位。秦襄公的爵位是“伯爵”,而不是“公爵”。所謂的“秦莊公、秦襄公、秦穆公”都是尊稱,並不是實際的爵位。

秦穆公雖然奠定了春秋時期秦國的基本版圖。但隨後就開始沉寂了。君王更替,內亂外患不斷,這樣一直折騰了200年時間。因為當時天下大亂,諸侯紛爭。秦國雖然並不很強大,但由於地域原因,也沒受到強國的侵擾,遭受滅國的危險。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後,秦國又開始一個突飛猛進的飛躍發展。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徹底的變法。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當時秦國地廣人希,三晉人多地少,民眾田地缺乏。因此商鞅建議秦孝公對外來移民採取優惠政策,將那裡的民眾招來以便開墾荒地。

公元前350年,商鞅為了深化其改革,擺脫舊貴族勢力的干擾,提議都城由雍城(今寶雞鳳翔)遷至新建成的咸陽城,得到秦孝公支持。

衛鞅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兵役制度,鼓勵建功封爵,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後來所向無敵的“秦銳士”就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屢敗魏軍。

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傲視於西方。史記記載:“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顯王冊封秦君為方伯,正式承認其霸主地位。

再往後數,為秦國的崛起做出重大貢獻的,就數秦昭襄王了。他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秦昭襄王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 ,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聽從魏國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

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秦昭襄王如虎添翼。這時候,他們要向中原地區展示肌肉了!

公元前256年,秦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拉開了秦問鼎中原,統一全國的戰爭序幕。

公元前246年,最後的終結者來了,他就是嬴政,也就是後來俗稱的秦始皇。

等到了秦始皇時代,他繼承前代君主的衣缽,在此的基礎上繼續發揚光大,最終完成了統一全國、建立起前無古人的千秋偉業。

不可否認,秦始皇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業績,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牛頓總結自己的成功時所說的那樣,是站在巨人肩上取得的。

這就像建造一艘航天器一樣,秦襄公選好了基地,秦穆公建造好主體,秦孝公選準了目標,秦昭襄王充填了燃料,就等秦始皇來點火了。秦始皇果然沒有叫他的先輩們失望,他計算好時間,看準時機,順利的點火成功。

秦始皇是幸運的,他的幸運主要有以下幾點:

秦國從建國開始到秦始皇共經歷39位君主、500餘年的時間跨度。歷代君王,除了極個別的特例外,基本上都是奮發圖強,使得秦國日趨強大,沒有出現像別的國家那樣的災難性後果。這樣一直延續了五百年的時間,這很難得。

第二個幸運是秦始皇手頭有人才。無論是文臣李斯、呂不韋還是武將王翦、蒙恬,都是曠世奇才。

第三個幸運是,他出生的時代,給了他更大的活動舞臺,他才得以創造出這種千古的偉業。

就像美國總統尼克松在《領袖們》書中評價一個政治領袖的那樣:“有時,一個人假如早生或晚生幾年,他也許會成為傑出的領導人。。。。。。 還有一些領袖人物,如果處於別的環境下,他們可能早已揚名史冊。但由於他們是在平靜的時期擔負領導職責,或者領導著不太強大的國家,所以,他們的名字至今鮮為人知。”

無論是秦國的先輩非子也好,秦襄公也好,秦穆公也好,還是秦孝公、秦昭襄王,都是因為當時的國力,其活動的空間受到限制,他們的舞臺太小,沒有施展的空間,最終成全了秦始皇。

但是他們的歷史功績不容磨滅。這裡有一個有趣的網絡調查表,展示如下:

這個調查表就是由大家進行投票,投出你認為對秦國做出卓越貢獻的人,都有誰?

由這個調查表可以看出,總體排在前三位的是商鞅、秦孝公、秦穆公;君王裡頭排在前三位的是秦孝公、秦穆公、秦始皇。這麼看來,英雄所見略同。大家的認同感是驚人的一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八荒吞六合,結束了春秋戰國500多年的戰亂 ,完成了華夏的大一統。在政權建立後,他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的體制來管理國家;地方上以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由中央垂直管理。這是一個制度方面的頂層設計,由此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制定這種標準的措施,如今看起來怎麼評價都不為過。總括來講,代表人類文明程度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倫理等要素,在秦始皇時代才算真正得到統一。除了理清內政,對外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成為一箇中國曆史上空前規模的大帝國。

我們完全可以這麼說,秦始皇的貢獻,不僅僅侷限於秦國。他對當時那個時代政治、文明進程的推進,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甚至可以說是屬於全人類的!所以,他是真正的無與倫比的歷史開創者。

《史記》漢·司馬遷

《黎東方講史之續:細說秦漢》黎東方著 陳文豪 整理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徐俊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大秦帝國》孫皓暉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16年10月


老衲侃春秋


首先,周人分封下的諸侯國,並不一定先分封者後來就強。舉個例子,周人第一次東征之後所分封的管、蔡、霍三國,在春秋時期都是打醬油般的存在:管國西周初就被廢;蔡國長期成為楚國附庸;霍國被晉獻公所滅。但是,周宣王時期才分封的鄭國,在春秋初期卻異常強大,滅了東虢國、鄶國、鄢國、胡國等等許多西周初就已分封的老舊諸侯國。鄭莊公為此被人稱為東周“小霸”,甚至在公元前707年擊敗了王室聯軍!


秦人在西周大多數時期都是作為駐守周王畿西部邊境的一個附庸,連“諸侯國”都算不上。在周厲王時期,與秦人同屬一族的大駱被西戎所滅,這既是秦人的悲劇,也是秦人崛起的起點。周宣王上臺後,志在中興王室的他,任命非子一族的秦仲為大夫,前去討伐西戎,奪回西垂故地;當秦仲被戎人殺死後,周宣王又支援秦仲之子七千兵馬,奪回了犬丘。

這是秦人崛起的關鍵性第一步。


周宣王後期,諸侯人心渙散,周王室再度走向了沒落。到了周幽王時期,由於申後與幽王婚姻關係破裂,西申國與周王室關係也破裂了。西申國一度將尚不知世事的周平王姬宜臼劫持到西申國,擁立為“天王”,與周王室對抗!

這引發了周幽王的高度憤怒。

公元前772年秋,周幽王率領周王室大軍前往伐西申國,但未能攻破。公元前771春,西申國聯合犬戎、鄫人突然殺入渭河平原,一舉而攻破了鎬京城!

這次犬戎的入侵,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極其令人生疑。西周時,犬戎曾經多次殺入渭河平原,傳統上都是沿涇河流域一路向東,再到旬邑附近轉而南下,向涇陽方向攻擊前進。而且犬戎人攻擊的最深入點,大概也就在涇陽,大概是在周宣王執政早期。因此,犬戎入侵渭河平原,從來都沒有真正攻擊到鎬京城下。可是,西周末的這次攻擊,不但攻打到了鎬京城下,還一舉攻破了鎬京城,一路追擊周幽王到驪山下,將其殺死!

從涇陽渡河攻擊鎬京城,重點攻擊方向應該是鎬京的東門和北門;而周幽王出逃方向正是向東——難道周幽王能輕鬆突破西申國、犬戎、鄫人的重重防線,卻無法守住鎬京城?

因為這一矛盾點存在,所以推測西申國這次率領犬戎、鄫人入侵渭河平原,並非走的傳統路線,而是走的另一條路:回中道。這條道是從涇河上游,經過隴縣、鳳翔而進入渭河平原,並渡過渭河,自西向東攻擊鎬京城。正因為這一攻擊方向出乎周人意料之外,才起到了奇效。得知犬戎人從西門殺入了鎬京,措不及防的周幽王才被迫拖家帶口地從東門逃出,一路向東邊逃竄;因為家屬太多,拖累了行進速度,最終而被犬戎人追上,西周因此而滅亡!

確定西申國和犬戎、鄫人走的回中道,有一個意義:秦人在渭河平原上的封地秦邑,就在汧渭之間;今人考證,就在陝西鳳翔的長青鎮。也就是說,秦邑所在地,就在回中道進入渭河平原之處!

為什麼西申國、犬戎、鄫人的大部隊經過秦邑時,秦人未能及時告警周幽王呢?


《竹書紀年》記載,公元前776年,“戎滅犬丘”。按《史記·周本紀》記載,這次戰役戎人還生擒了秦襄公之兄世父。大約是在公元前774年左右,西戎人卻突然莫名其妙地放回了世父!鑑於西申國與戎人關係密切,且史書有西周末時西申頻繁與戎人互動的記載,很有可能這次西戎與秦人的和解就是由西申國促成。而和解的條件,很可能就是秦人讓出一條道,讓西申國與戎人能進入渭河平原!

因此,《史記·周本紀》所記“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顯然如果他是救周幽王的話,完全談不上任何功勞。所以,他所救的更應該是周平王!

正因為秦襄公加入了周平王政治集團,所以西周覆滅後,渭河平原中心地帶的傳統周人勢力中,除西申國外,秦人才成為唯一倖存的力量。同時,因為秦人的這次大功,周平王才會將秦襄公封為諸侯;平王東遷之際,才會對他說:“戎無道,侵奪我歧、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所以,秦襄公時加入周平王集團,是秦國崛起的關鍵性第二步。


至於春秋以後到戰國時期秦國的發展壯大,秦穆公霸西戎、秦孝公用商鞅變法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詳,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日後的秦國之所以能崛起、霸天下甚至滅六國而統一中國,全在於秦國先人們所走的這關鍵兩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