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大封诸侯时并没有秦国这一号,为什么最终有了秦国的中原争霸?

国史春秋


两千多年前秦人称霸中原的历史在今天看来绝对是一个催人奋进又有点草根逆袭意味的经典故事。

秦人本是皇帝的后裔,上古时期协助大禹治水有功,逐渐进入统治者视野,一步步接近权利中心。他们生活的具体区域已经很难考证,但是考古学家发现他们大概就在今天甘肃陇西一带发迹,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吹响了东进的号角。秦人的祖先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孝王重用,把今天甘肃礼县一带很小的一块地赐给他们,在那里建立城邑,因为先人被赐姓嬴,生活的地方称为秦,所以他们以秦嬴自称。然后,这块地自然环境恶劣,长不出什么好东西,所以他们经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再加上经常还遭到西戎的侵扰,生活异常艰难。东方其他诸侯国的显贵身份和丰富物产一直是他们羡慕和追求的,最终,天无绝人之路,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无道,国人暴动,诸侯反叛。周宣王即位,任用秦人的首领秦仲为大夫,派他统帅军队向西进攻,讨伐西戎,消除周天子西边的安全隐患。秦人当然乐此不疲,牢牢把握这样的机会,结果在诛杀西戎的过程中,秦仲死于战乱,但是周天子交给他们的事业扔要继续。周宣王又给秦仲的儿子们七千兵马,继续诛杀西戎,皇天不负有心人,秦人最终大败西戎,夺取了犬丘一带的土地,自此,秦人通过这样的行动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本,秦庄公做了西垂大夫,身份又进了一大步,这正是秦人渴望的。

又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秦人把握住了。世人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得红颜一笑,却因此失去了江山,但是正是这样的一次偶然事件居然成了秦人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正是这样的一次突发事件,一位和秦国毫不相干美女毁掉了西周,但是却成就了秦国。 公元前776年,周幽王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好戏,结果遭到诸侯反叛,戎人伐周,周幽王惨死在骊山脚下,西周就此灭亡。正是在这危机关头,秦襄公抓住机会,带领人马勤王救周,立下大功,之后又互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东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历史表明,互送周平王东迁的诸侯还有晋国和郑国两个同姓诸侯国,而秦国这时候只是一个功德微薄的大夫。因为秦襄公护驾有功,周平王深受感动,为表彰其功绩,正式封他为诸侯,并且把岐西一带的土地赐给他。然而,这块地并不在周天子控制范围内,目前在西戎人手里,想要到手并非易事。然而,只要有机会秦人就要放手一搏,拼上一把,因为他们习惯了战争,习惯了靠自己夺取想要的东西。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率兵西进,开始了西征的步伐。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秦人终于大败西戎,在西边筑起了保卫周王朝的屏障,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分封诸侯,正式立国。秦人终于得到了和其他诸侯国同等地位待遇。恶劣的生存环境再加上东方各诸侯国的百般鄙视,促使秦人发奋图强。此后的几代君王通过战争开疆扩土,到了秦穆公一任,任用百里奚、蹇叔等人,不断和他的邻国晋国进行长期斗争,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继晋文公之后的一代霸主。在他之后的秦康公在位十二年,也颇有建树。一直到公元前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这位君主认为东方各国人才济济,于是广发求贤令,以求良臣,寻求强秦之计,卫国人商鞅得以重用,通过改革变法,极大地激发了秦国百姓种地和作战的积极性,奠定了秦国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军事基础。再之后的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向东、向南扩张,攻城略地,开疆扩土,直到秦始皇一代,奋六世之余烈,一扫六国,统一天下。至此秦国终于从一个游牧部落成为了统治中国的政治集团,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身,结束了战国时代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乱纷争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伟大统一。





文史刘砖家


作为秦粉,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嬴姓是舜帝因老秦人先祖大费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赐姓的。随后的日子里,嬴氏部族一直是为天子牧马及驯服野兽的部族。商汤灭夏的时候,嬴氏先祖费昌加入了商汤的部队并且是商汤的御手,也就是司机。商代逐渐成为显族,但是周武王发兵灭商之时,嬴氏部族是站在商朝这边的,并且为保卫朝歌,嬴氏的蜚廉和恶来战死沙场。你觉得姬发会如此大度的封敌人的后代为诸侯吗?非但没有,而且周初还被遣散,驱赶到了陇西大山里。周穆王时期嬴氏出了个造父,因为驾车的技术,深的穆王喜欢,被赐封赵城,造父也就是赵姓的先祖。再后来,到了周孝王时期,才因为嬴氏的先祖非子牧马的本事被赐秦地,又赐姓嬴。才有了后来秦国的第一块根据地。直到平王东迁,老秦人出人出力,才被平王封侯,并且将岐山以西被犬戎占据的土地封给了秦人,才有了秦国。整个春秋时期,秦国一直被晋国压制,这也能想来,晋国一分三后也就韩国存在感差一点,赵国魏国也都是强国,更何况是曾经出过重耳这样强大国君的晋国呢。只有穆公时期有过短暂的辉煌,基本上将西戎扫平了。东出的想法一直无法实现。穆公之后,秦国内忧外患,经历四代乱政,直到赢师隰献公上位,才又将东出提上了日程。

此时,山东政局也是瞬息万变,首先是姜齐变田齐;其次是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崛起;还有就是楚国基本上统一的江南大部……以前是面对强晋,现在东出,首先就要对付的是强魏,献公的东出大计基本上都是被魏国打的满地找牙结束,最后赢师隰自己也战死在与魏国的大战之中。到了嬴渠梁孝公手里的秦国,基本上是一个大厦将倾的局面。六国在魏国的带领下虎视眈眈,准备一举歼灭秦国然后瓜分秦国土地。老秦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私斗成风。穷则思变,《招贤令》一出,从魏国来了一个中庶子卫鞅,开始了秦国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变革,老秦人也真正的开始扬眉吐气。

在经历了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等几代国君的经营,到了秦王政手里的时候,秦国基本上已经是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了。尤其在昭襄王期间,嬴稷任用白起为将,与六国展开了一系列大战,仅白起一人就斩杀六国将士百万之众。根据梁启超先生统计,整个春秋战国战死的人口大约也就两百万的样子,“人屠”白起一人就占了一半,仅就长平之战一场,就坑杀赵军四十万之多。在秦王政发起灭国之战后,仅仅只用了十年就将山东六国战败,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登基,成为中国第一位皇帝,史称“秦始皇”。

为什么是秦国统一六国,而非其他国家呢,其实我认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所谓天时,周天子东迁后,基本上失去了天下共主的意义,而且分封制的弊端已经让天下无法承受,迫切的需要新的天下共主与新的制度来代替周天子及分封制;所谓地利,中国的版图,是一个西高东低的格局,历史的演进也是自西而东的顺序,秦的统一也顺应了历史演进的方向;所谓人和,就是老秦人在商鞅变法后,将全民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军功爵就是最好的强心剂,加之秦人本就尚武,在军功爵的刺激下,直接演变出的就是史书里的那只“虎狼之师”。而山东六国也都有过变法的动作,但都没有秦国这样的彻底,其实老秦人是先革了自己的命后才做到了横扫六合一统华夏的。

我是轮回的刻度,我是一枚秦粉!


用户3460363399


秦国以赢姓氏为主要姓氏,传说早在上古时期虞舜就曾赐封此姓给一名功臣,此为赢姓的最早说法,而此人便是后来秦国的先祖。到了商朝,秦祖先子非善于养马,被后来的周天子赐御用马夫,专门为天子养马。后来,子非的后代开始在西部繁衍,逐渐壮大。直到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平王东迁,这时,各诸侯国坐视不理,唯有马夫家族赢氏互送周平王到了东都,周平王感恩于是封赢氏为诸侯,敕封国土,于是赢氏开始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国家——秦。秦开始与公元前860年,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直到秦穆公时期,秦开始在各诸侯国中站有地位,以及在秦孝公以来七代明君,为秦国东出呕心沥血,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于古今


周天子大封诸侯时,那时秦国祖上还没有被正式称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到周平王东迁时,因为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有功,同时周平王又把周朝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以西的地方赐封给秦国,从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其实秦国祖上嬴姓之族在商朝之时就因为镇守西戎的势力,而受到商王朝的重用,当时嬴姓在商朝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以后嬴姓的崛起打下了基础。嬴姓在商朝也是一个贵族,一直辅佐于商王朝。

到在商末周初之时,嬴姓之人恶来是秦非子的祖上,辅助于商纣王,而周武王是伐纣的,后武王伐纣成功,恶来被杀,在这种情况下,嬴姓在当时是很难成为周朝诸侯国的。

到周孝王时期,秦非子因为善于养马和管理马匹,因此受到周孝王的信任和赏识,秦非子被赐于秦地,让他作为周朝的附庸国,秦非子也成为了秦国始封之君,是为秦嬴。

到周宣王时期,秦国第五任国君秦庄公征讨西戎,并且取得很大的成功,因此周宣王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并且又赐给秦庄公封地。

到西周末年东周初年时,秦襄公因为派兵护送周平王有功,得到周平王的信任和赏识,周平王就把周王室无力管理的岐山以西的地方赐给秦国,从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因此秦襄公也是秦国正式列入诸侯国的第一位国君。

到秦国的秦穆公时期,他又先后消灭戎族的各个势力,开拓了很大的土地,并且又作为秦国的稳固后方,为以后秦国的强大奠定基础。

到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嬴政先后灭掉六国,嬴政称皇帝,建立第一个大统一的秦王朝。


中孚鉴


西周开国后分封的诸侯里,并没有秦国。

到了周孝王时,西周多次遭到戎人的进攻,首都镐京多次岌岌可危,周王室不得不临时迁都到了犬丘。当时在犬丘居住着一个名为非子的养马师,当时政府非常重视马匹的牧养。周孝王想找个养马能手管理牧场,有人就推荐非子。天子召见非子,派他去管理汧河、渭河之间的牧场。在非子悉心管理下,牧场的马匹大量繁殖。

鉴于非子为国家做出特别的贡献,周孝王封了一小块地给他,这块巴掌大的地就叫秦。这时秦并不是一个诸侯国,只是西周的附庸国罢了。

公元前822年,周宣王以秦仲(秦国第四任君主)为大夫,率自己的族人反击西戎。此时的秦军非常弱小,被犬戎打得大败,秦仲战死,秦国沦陷。秦仲的五个儿子逃往镐京,向周宣王求援。周宣王拨出一支七千人的部队,交给秦仲诸子,继续与犬戎作战。秦庄公以这七千人起家,重建秦国,与犬戎血战四十余年。秦庄公死后,秦襄公继位,继续与犬戎作战。


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骊山之变中被犬戎所杀。秦国感恩于当年周王室的相助,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作为回报,周平王把秦襄公封为诸侯,同时,开出一张空头支票:只要秦襄公打败犬戎,岐山以西的周王领地就归秦国所有。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病逝于岐山前线。其未竟的事业,由儿子秦文公继续完成。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秦国击败西戎,收复了被占领的周王室的土地。秦文公遵照约定,岐山以西的土地归秦国所有,岐山以东的土地,秦国归还给周王室。

从秦庄公经秦襄公到秦文公,历经三代共计七十二年的时间,秦国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由弱小变成强大。自秦文公到最后秦统一中国的数百年间,秦国一直保持着国力的强盛,是一等的强国。


君山话史


周武王姬发得成汤天下,分封天下,受封的:

一是本族王室以及与姬姓有亲家族,如武王之弟周公旦被封在鲁(曲阜),只是周公旦没有就封,遣长子姬禽就国于鲁,姬禽是为鲁国第一代国君——鲁公伯禽。

二是前朝王亲贵胄,如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商朝旧都殷(河南安阳)。

三是有功之臣,如灭殷商之统帅姜尚,被首封于齐地营丘(淄博市临淄区),建齐国。

此时秦名不见经传,有地欲封却不知人在何方。到周孝王时期,秦国先祖非子居犬丘,喜马善于喂养繁殖。周孝王为抵御戎狄,选择汧水、渭水之间天然牧场繁殖马匹。这才把秦地赐给非子,让他延续嬴氏,号称秦嬴。

秦襄公,迁都汧邑,向东发展,后发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受封诸侯。周平王赐岐山以西之地与秦,自此秦为东周的诸侯国,秦襄公是秦位列诸侯的第一任君王。

秦穆公继位,修秦晋之好,任百里奚、蹇叔为臣,日渐强盛。后与晋国交战胜而骄,之后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秦军全军覆没,东进之路自此被扼。秦穆公只得向西,灭西戎之国二十余,攻函谷关以西,开辟千余里之地,周襄王任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秦统一奠定基石。

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秦孝公继位颁布史上有名之求贤令,卫人商鞅奔秦,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秦国实力迅速强盛,重回霸主之位。

由此赢政立于强大基石之上,知人善用,励精图治,才有统一强大之帝国!



通俗封神演义


周朝建立的时候,确实是没有秦这个封国的,秦的出现是在周孝王时期。

周孝王让以养马闻名的大骆在渭河流域养马,马养的非常好,让周孝王很开心。申侯有个女儿嫁给了大骆,申侯给孝王说,大骆的先祖一直保护着周朝的西垂,致使西部一片和谐。不如让大骆承袭先祖的名号。

孝王发话了,大骆的先祖伯翳曾被舜赐为嬴姓,既如此,就让他世代养马,把秦作为他的封地。

嬴氏这个时候才有了第二个封地秦。

幽王之乱,平王东迁,秦襄公因护驾有功,平王将岐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封给了秦襄公。秦从此有了国,成了名正言顺的诸侯。

到秦穆公时期,他励精图治,任用人才,秦国大治。后来,在由余的谋划下,秦穆公西击戎狄,开地千里,称霸西戎。

然而,穆公死后,秦国的人才基本殉葬,秦国再度衰落。

到了献公时,他改革税制,革除弊政,解决了秦国一直以来的内耗。

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再一次富强。

惠文王时,任用司马错占据巴蜀,任用张仪交合诸侯,让秦国走出了函谷关,引得山东六国瞩目。

昭王时,在穰侯,严君,白起,范睢的谋划下,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王政时期,在吕不韦,李斯等的策划下,逐一消灭了山东六国,统一了天下。





琼林夜话


秦人就像白手起家的穷小子,虽然前期很艰苦,但是却有实打实的实力;东方六国更像富二代,虽然前期得天独厚,但是缺乏艰苦奋斗的劲头。

秦国属于后封之国,但这并不能阻挡秦的强大,就像魏国一样,在战国时期才立国,却一度成为战国首霸。

说实话,秦国的建立是秦人在血与火的常年争战中争来的,秦国的强大也是秦人付出了惨重的牺牲后才赢得的。



在周朝初年,秦地有秦人,却没有秦国,生活在西部边陲的秦人,时常面临着西戎的侵扰,征伐不断,随时面临着被灭亡的威胁,境地异常凶险。



在周平王东迁后,秦人因护送有功,周平王将岐山关中等地分封给了秦人,到此秦人才算是诸侯国,但是分封只是一个名号,关中大部被犬戎占领,秦人获得的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实际的土地,一代代秦人在与西戎的战争中逐步壮大,收回关中地区,可以说,每寸山河每寸血,秦人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强大起来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足以看出秦人曾经的不容易。



相比于山东六国,秦国的强大完全是自身奋斗的原因,比其他国家有更合适的理由和实力。

在战国初期,秦国受到魏国的压制,一度面临亡国的危机,秦人五十万竟然抵不过魏国五万,不断的挫败和血泪,在秦孝公时期终于进行了变法,商鞅变法使秦人彻底强大起来,收复河山,图霸中原,在一代代秦人的努力下,秦国最终一扫六合,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纷争。


津城沐雨


从微观到宏观来说,就像要了解一个人最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先要了解他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以及整个奋斗历程一样,要想探究秦国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秦国以前的历史。

周朝建立以后,实行的是分封制,是天下共主的性质——和现代意义上的联邦性质类似。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当时周王朝分封的对象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当初的分封并没有秦国,那时候秦国还没有产生。那么,何时才有了秦国呢?

嬴姓的始祖是大禹的治水助手伯益(《史记·秦本纪》司马迁),伯益被舜赐姓为嬴,这是秦国的始祖。

秦的第一代国君是非子。他住在犬丘(陕西兴平县),替周孝王养马,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周孝王把秦谷(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于他,这就是“秦”的起源。这个封地有多大呢?五十里。没错, 就是五十里!

时间定格在公元前888年——这是一个多么吉利的数字。

非子的爵位,只是一个子爵,那时虽只有屁大一点的封地,但还没有建国。

直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一个诸侯国。

秦襄公之后秦文公继位,又经过数代国君的努力,他们始终在谋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讨伐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先后灭荡社戎,击败邽、冀两戎部,征彭戏戎,兵临华山,收复杜、郑之地,灭小虢,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

公元前677年秦迁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经东周初年近百年的艰辛创业,已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实现崛起,成为西方新兴强国。秦国在雍(今宝鸡凤翔)建都近300年。

这时的秦国,虽然在西戎这一代当老大,但依然只是个一般意义上的诸侯。当时他们的国力还很弱,一点也不强大,只能左冲右突的在关中以西的小圈圈里扑腾,无力染指中原地区,直到秦穆公的出现。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继位后,招贤纳士重用了两个最关键人物:由余和百里奚。在这两人的建议下,秦穆公对国体、机构都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待国力有了好转之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疆域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国家有了实力以后,和邻近的晋国发生了征战,经过许多回合以后最终击败晋国,然后紧接着消灭了梁国、芮国、滑国等小诸侯国,取得西部地区的绝对话语权。

在此之前,由于周室衰微,无力管理各诸侯国,诸侯开始混战,最后分裂成一百七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国家,但是头等强国只有晋、楚、齐三个。在秦穆公时代,也成了头等强国。它是第四个头等强国。这时的天下大局是头等强国四个,二等强国四个。剩下的就是鱼腩小国了。

这时候,秦穆公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已经具有了大国地位的话语权。

到此时,我们有必要停顿一下,把这些国君的继承关系、称谓都仔细捋一下,好再进行下一步的阐述。

秦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立为诸侯)→秦文公→秦宪公(秦宁公)→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缪公)

以上这十四位国君,有的称侯,有的称伯,有的称仲,有的称公。

史书上对他们的称谓有些乱,一会伯,一会候,一会公的,让大家看了如云里雾里的,理不清楚。

其实秦国在建国之前,所有的君王都是“子爵”爵位。秦襄公的爵位是“伯爵”,而不是“公爵”。所谓的“秦庄公、秦襄公、秦穆公”都是尊称,并不是实际的爵位。

秦穆公虽然奠定了春秋时期秦国的基本版图。但随后就开始沉寂了。君王更替,内乱外患不断,这样一直折腾了200年时间。因为当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秦国虽然并不很强大,但由于地域原因,也没受到强国的侵扰,遭受灭国的危险。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后,秦国又开始一个突飞猛进的飞跃发展。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变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当时秦国地广人希,三晋人多地少,民众田地缺乏。因此商鞅建议秦孝公对外来移民采取优惠政策,将那里的民众招来以便开垦荒地。

公元前350年,商鞅为了深化其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提议都城由雍城(今宝鸡凤翔)迁至新建成的咸阳城,得到秦孝公支持。

卫鞅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兵役制度,鼓励建功封爵,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后来所向无敌的“秦锐士”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屡败魏军。

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于西方。史记记载:“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显王册封秦君为方伯,正式承认其霸主地位。

再往后数,为秦国的崛起做出重大贡献的,就数秦昭襄王了。他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秦昭襄王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 ,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

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秦昭襄王如虎添翼。这时候,他们要向中原地区展示肌肉了!

公元前256年,秦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拉开了秦问鼎中原,统一全国的战争序幕。

公元前246年,最后的终结者来了,他就是嬴政,也就是后来俗称的秦始皇。

等到了秦始皇时代,他继承前代君主的衣钵,在此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最终完成了统一全国、建立起前无古人的千秋伟业。

不可否认,秦始皇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业绩,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牛顿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所说的那样,是站在巨人肩上取得的。

这就像建造一艘航天器一样,秦襄公选好了基地,秦穆公建造好主体,秦孝公选准了目标,秦昭襄王充填了燃料,就等秦始皇来点火了。秦始皇果然没有叫他的先辈们失望,他计算好时间,看准时机,顺利的点火成功。

秦始皇是幸运的,他的幸运主要有以下几点:

秦国从建国开始到秦始皇共经历39位君主、500余年的时间跨度。历代君王,除了极个别的特例外,基本上都是奋发图强,使得秦国日趋强大,没有出现像别的国家那样的灾难性后果。这样一直延续了五百年的时间,这很难得。

第二个幸运是秦始皇手头有人才。无论是文臣李斯、吕不韦还是武将王翦、蒙恬,都是旷世奇才。

第三个幸运是,他出生的时代,给了他更大的活动舞台,他才得以创造出这种千古的伟业。

就像美国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书中评价一个政治领袖的那样:“有时,一个人假如早生或晚生几年,他也许会成为杰出的领导人。。。。。。 还有一些领袖人物,如果处于别的环境下,他们可能早已扬名史册。但由于他们是在平静的时期担负领导职责,或者领导着不太强大的国家,所以,他们的名字至今鲜为人知。”

无论是秦国的先辈非子也好,秦襄公也好,秦穆公也好,还是秦孝公、秦昭襄王,都是因为当时的国力,其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他们的舞台太小,没有施展的空间,最终成全了秦始皇。

但是他们的历史功绩不容磨灭。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网络调查表,展示如下:

这个调查表就是由大家进行投票,投出你认为对秦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有谁?

由这个调查表可以看出,总体排在前三位的是商鞅、秦孝公、秦穆公;君王里头排在前三位的是秦孝公、秦穆公、秦始皇。这么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大家的认同感是惊人的一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八荒吞六合,结束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战乱 ,完成了华夏的大一统。在政权建立后,他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的体制来管理国家;地方上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由中央垂直管理。这是一个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由此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制定这种标准的措施,如今看起来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总括来讲,代表人类文明程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等要素,在秦始皇时代才算真正得到统一。除了理清内政,对外则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成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帝国。

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秦始皇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秦国。他对当时那个时代政治、文明进程的推进,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甚至可以说是属于全人类的!所以,他是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历史开创者。

《史记》汉·司马迁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秦汉》黎东方著 陈文豪 整理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徐俊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大秦帝国》孙皓晖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10月


老衲侃春秋


首先,周人分封下的诸侯国,并不一定先分封者后来就强。举个例子,周人第一次东征之后所分封的管、蔡、霍三国,在春秋时期都是打酱油般的存在:管国西周初就被废;蔡国长期成为楚国附庸;霍国被晋献公所灭。但是,周宣王时期才分封的郑国,在春秋初期却异常强大,灭了东虢国、郐国、鄢国、胡国等等许多西周初就已分封的老旧诸侯国。郑庄公为此被人称为东周“小霸”,甚至在公元前707年击败了王室联军!


秦人在西周大多数时期都是作为驻守周王畿西部边境的一个附庸,连“诸侯国”都算不上。在周厉王时期,与秦人同属一族的大骆被西戎所灭,这既是秦人的悲剧,也是秦人崛起的起点。周宣王上台后,志在中兴王室的他,任命非子一族的秦仲为大夫,前去讨伐西戎,夺回西垂故地;当秦仲被戎人杀死后,周宣王又支援秦仲之子七千兵马,夺回了犬丘。

这是秦人崛起的关键性第一步。


周宣王后期,诸侯人心涣散,周王室再度走向了没落。到了周幽王时期,由于申后与幽王婚姻关系破裂,西申国与周王室关系也破裂了。西申国一度将尚不知世事的周平王姬宜臼劫持到西申国,拥立为“天王”,与周王室对抗!

这引发了周幽王的高度愤怒。

公元前772年秋,周幽王率领周王室大军前往伐西申国,但未能攻破。公元前771春,西申国联合犬戎、鄫人突然杀入渭河平原,一举而攻破了镐京城!

这次犬戎的入侵,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极其令人生疑。西周时,犬戎曾经多次杀入渭河平原,传统上都是沿泾河流域一路向东,再到旬邑附近转而南下,向泾阳方向攻击前进。而且犬戎人攻击的最深入点,大概也就在泾阳,大概是在周宣王执政早期。因此,犬戎入侵渭河平原,从来都没有真正攻击到镐京城下。可是,西周末的这次攻击,不但攻打到了镐京城下,还一举攻破了镐京城,一路追击周幽王到骊山下,将其杀死!

从泾阳渡河攻击镐京城,重点攻击方向应该是镐京的东门和北门;而周幽王出逃方向正是向东——难道周幽王能轻松突破西申国、犬戎、鄫人的重重防线,却无法守住镐京城?

因为这一矛盾点存在,所以推测西申国这次率领犬戎、鄫人入侵渭河平原,并非走的传统路线,而是走的另一条路:回中道。这条道是从泾河上游,经过陇县、凤翔而进入渭河平原,并渡过渭河,自西向东攻击镐京城。正因为这一攻击方向出乎周人意料之外,才起到了奇效。得知犬戎人从西门杀入了镐京,措不及防的周幽王才被迫拖家带口地从东门逃出,一路向东边逃窜;因为家属太多,拖累了行进速度,最终而被犬戎人追上,西周因此而灭亡!

确定西申国和犬戎、鄫人走的回中道,有一个意义:秦人在渭河平原上的封地秦邑,就在汧渭之间;今人考证,就在陕西凤翔的长青镇。也就是说,秦邑所在地,就在回中道进入渭河平原之处!

为什么西申国、犬戎、鄫人的大部队经过秦邑时,秦人未能及时告警周幽王呢?


《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776年,“戎灭犬丘”。按《史记·周本纪》记载,这次战役戎人还生擒了秦襄公之兄世父。大约是在公元前774年左右,西戎人却突然莫名其妙地放回了世父!鉴于西申国与戎人关系密切,且史书有西周末时西申频繁与戎人互动的记载,很有可能这次西戎与秦人的和解就是由西申国促成。而和解的条件,很可能就是秦人让出一条道,让西申国与戎人能进入渭河平原!

因此,《史记·周本纪》所记“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显然如果他是救周幽王的话,完全谈不上任何功劳。所以,他所救的更应该是周平王!

正因为秦襄公加入了周平王政治集团,所以西周覆灭后,渭河平原中心地带的传统周人势力中,除西申国外,秦人才成为唯一幸存的力量。同时,因为秦人的这次大功,周平王才会将秦襄公封为诸侯;平王东迁之际,才会对他说:“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所以,秦襄公时加入周平王集团,是秦国崛起的关键性第二步。


至于春秋以后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发展壮大,秦穆公霸西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详,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日后的秦国之所以能崛起、霸天下甚至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全在于秦国先人们所走的这关键两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