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無問西東 共同繁榮

2019年4月26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習近平總結了“一帶一路”倡議至今取得的成果,明確提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一帶一路”:無問西東 共同繁榮

“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迄今為止中國給國際社會提供的最重要的一個國際公共產品,也是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金字招牌。近6年來,中國同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同沿線國家貿易額超過6萬億美元;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聯合國、東盟、非盟、歐盟、歐亞經濟聯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發展和合作規劃對接,同各國發展戰略對接。不難看出,中國用生動的實踐與國際社會共同書寫了一本歷史大書——《世界是通的》。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新型全球化朝著更加普惠、均衡、包容、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中國深度融入世界

“共建 ‘一帶一路’不僅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為中國開放發展開闢了新天地。”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深度融入世界,與世界共同成長。

事實上,“一帶一路”如同中國電影《無問西東》的名字一樣,無問西東、不分南北,讓中國中西部地區和內陸沿邊省份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快速融入世界。鄭州、重慶、西安等中西部城市,乘“一帶一路”東風迅速成為區域發展的中心。同樣,“一帶一路”為世界上的一些內陸國家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譬如,埃塞俄比亞就從中獲益良多,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產能合作等,大大提高了自身製造業水平,其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已經成為非洲重要的航空樞紐,亞吉鐵路建成通車使埃塞俄比亞由陸鎖國一躍而為陸聯國。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價值和所體現的國際擔當將會愈加凸顯。正如習近平在演講中所說,從亞歐大陸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貢獻,成為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


“一帶一路”:無問西東 共同繁榮

明確方向,繪好“工筆畫”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目的是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習近平對如何繪就好這一“工筆畫”指引了方向。其關鍵詞是:互聯互通、高質量發展和惠民生。

一是互聯互通。習近平在主旨演講中倡導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這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新目標。中國所倡導的互聯互通,不僅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國之間的互聯互通,而且還是合作伙伴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互聯互通。世界各國互聯互通將減少貿易壁壘,特別是減少運輸成本,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增長。民間流行的“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建高速;要閃富,通網絡”的俗語,正是民眾渴望互聯互通、增進民生福祉的真實寫照。

眾人拾柴火焰高。習近平演講再次聚焦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國的資本參與進來,做大全球互聯互通的增量,主動打通國與國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的“斷頭路”,為世界均衡發展做出貢獻。同時,習近平表示,為消除信息鴻溝,需要打造數字“一帶一路”,“支持各國企業合作推進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網絡互聯互通水平”。

二是高質量發展。首先,高質量發展是聚焦重點的發展。高質量發展應緊緊抓住互聯互通這個“牛鼻子”。互聯互通的內容既包括基礎設施、產業合作等方面的硬聯通,也包括制度規則、文化習俗等方面的軟聯通,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並行、協調推進的互聯互通。其次,高質量發展是開放包容的發展。我們要積極推動各種方式的合作,宜雙邊則雙邊,宜三邊則三邊,宜多邊則多邊,切實打造開放包容、務實高效的合作格局。第三,高質量發展是崇尚創新的發展。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內涵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一帶一路”一個很鮮明的特徵就是面向未來。因此,“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必然順應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趨勢,共同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共同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探尋新的增長動能和發展路徑,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和創新絲綢之路。第四,高質量發展是重視綠色的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伊始,中國就強調建設綠色絲綢之路,習近平此次演講闡釋了打造綠色絲綢之路的具體措施。例如,建設綠色基礎設施、發展綠色金融、啟動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等,以此表明中國要把綠色作為“一帶一路”底色的決心。


“一帶一路”:無問西東 共同繁榮

三是惠民生。讓合作成果惠及普通民眾,是“一帶一路”合作理念的題中之意。因此,在下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消除貧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讓參與國民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幫助當地培養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合作伙伴國非常注重借鑑中國黨和政府的治國理政經驗,希望學習中國在城市管理、開發園區建設、扶貧減貧等方面的做法,盼望能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專業技能培訓機會。這如同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在吸引外資和引進技術的同時,“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學到了很多西方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如今,中國在一些領域的先進管理經驗也同樣被不少合作伙伴國所借鑑和運用。

為此,習近平提出:“將積極實施創新人才交流項目,未來5年支持5000人次中外方創新人才開展交流、培訓、合作研究。”可以想象,這些到中國參加培訓的人員在回國之後,將會帶動所在國家相關行業的發展。

中國進一步開放開拓合作空間

“更廣領域擴大外資市場準入”“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更大規模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更加有效實施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更加重視對外開放政策貫徹落實”,習近平在演講中一連用了五個“更”字,向全世界宣示中國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新舉措。他強調,中國人歷來講求“一諾千金”,打消了一些國家在中國投資的顧慮。

這一系列的承諾和利好,均為外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帶來新機遇,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別是,習近平指出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國際合作,令中外企業吃上定心丸,可以大膽加強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在創新上面做文章。而只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中國相關的技術和產品才能向更高質量更高層次的邁進。這些將幫助中國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同時,對於實現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發展也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帶一路”:無問西東 共同繁榮

在習近平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舉措中,人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破”與“立”的統一。一方面,打破一些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規則,通過公平競爭、開放合作推動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加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發展。另一方面,將一以貫之地推進制度、體制和機制創新,創造優越的營商環境,為釋放經濟發展活力提供原動力。習近平表示,中國將繼續大幅縮減負面清單,加快制定配套法規以確保《外商投資法》切實落地,推動現代服務業、製造業、農業全方位對外開放,在更多領域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經營。同時,中國將新佈局一批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定期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歡迎更多外國商品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所有這些舉措都有助於激發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活力。

毋庸置疑,中國製定的這一系列開放政策符合自身發展方向和邏輯,這同時也來源於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中獲得的重要經驗,那就是要敢於到世界經濟大海里游泳,在游泳當中改變泳姿。

文/ 金鑫:中聯部當代研究中心主任、“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秘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