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應該以“說”為主嗎?為什麼德雲社很多演員都以“唱”為主?

相聲風雲


這個問題有幾點漏洞:首先應該描述為“

以'說'和'唱'為主”,相聲演員唱太平歌詞是本門唱法,為“說學逗唱”中的“”,唱其它戲曲歌曲——如京劇、評戲、大鼓、小曲小調、現代歌曲等——為“學”唱,行話稱為柳活。

其次,德雲社演員並非均以“學和唱”為主,除了張雲雷、陶陽倆人“學唱”多一些,其他演員均以“說逗”為主、“學唱”為輔,無論郭德綱、高峰,還是岳雲鵬、張鶴倫、孟鶴堂,大都如此。即使是張雲雷也並非以“學唱”為主,而是在“說逗”過程中加入了比較多的“學唱”,或者是返場時應粉絲要求而唱。

還有,沒人規定相聲應該以“說”為主,單純的“說”反而顯得有些枯燥乏味,有一定柳活功底的藝人都會在相聲段子中適當加入一些唱段,彰顯作品的豐滿和趣味。別忘了,相聲祖師爺“窮不怕”可是京劇藝人出身。

而在舞臺上罕見“學唱”的相聲藝人,一般都是唱不來的,也就是嗓子不行。“張壽臣不能唱,劉寶瑞是一句也唱不了,馬三立也不成,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小蘑菇,但是是啞嗓,也不全面......”刑文昭如此評價老藝術家們。

如果可以選擇,相信很多觀眾都會喜歡聽完一大段“鬥嘴”相聲之後,再欣賞幾段傳統唱段,京劇、太平歌詞、小曲都行。實踐也證明這種“說逗”和“學唱”相結合的相聲表演方式很受觀眾喜歡——德雲社就是最好的證明。

侯寶林大師就是以“柳活”見長,從京劇汲取養分融入到了他一系列相聲作品中,比如《關公戰秦瓊》裡就有不少比重是侯大師學唱京劇。而且侯大師堅持“恰到好處、留有餘地”,不是為了“學唱”而在相聲段子中突兀般加入唱段,而是情節需要、水到渠成的展現。

將相聲“學唱”發揮到極致的老藝術家當屬笑林(馬季先生徒弟),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笑林的相聲一度非常火爆,連續多年在央視春節晚會舞臺表演“唱相聲”,獨樹一格。

德雲社多數藝人能唱,這點和郭德綱有莫大關係,一是郭德綱本身就喜歡唱各種傳統戲曲,二是在郭德綱影響和教導下徒弟們學唱功幾乎是必修課。

如果說陶陽的唱功是拜郭德綱為師之前就具備的,岳雲鵬、張雲雷等則是純粹在郭德綱嚴苛要求下苦學而來的,而恰恰就是這方面成就了他們的知名度——至少某種程度上是如此。岳雲鵬的《送情郎》、張雲雷的《探清水河》,更好聽的是陶陽的《大西廂》。


岑詮


相聲並不是以“說”為主,相聲有四門基本功“說學逗唱”,這四門基本功不分伯仲,所以,作為相聲演員,“說學逗唱”這四門基本工樣樣在行,才有資格登臺演出。


“說”是相聲裡我們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說”的好,包袱抖的響才能被觀眾記住,如果包袱沒有抖響,就會給人一種差強人意的感覺。而且單純“說”相聲舞臺顯得特別空蕩,沒有質感。

“唱”就不一樣了,我們聽過岳雲鵬在舞臺上多次演唱《五環之歌》,不僅自己唱,還帶動現場觀眾一起唱,現場氣氛很好,觀眾也很喜歡,同時也能為自己增加不少人氣。同樣我們也欣賞過張雲雷演唱的曲調,不僅是因為他的顏值,還有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深深地吸引,如今的張雲雷人氣十分熱,作為張雲雷的粉絲,只要是他唱過的小調大家都會,真是實力圈粉。



相聲表演形式多樣性說明相聲在不斷突破,不斷創新,在原有的相聲表演形式上更加豐富了相聲表演的內容。同時對於一個相聲演員,一個會“唱”的相聲演員,更受觀眾喜愛。好的相聲演員就應該多才多藝,這樣才能凸顯自己的優勢和特點,讓更多人認識。

我是小鹿兒,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點贊關注。


娛樂小鹿兒


為什麼電視劇電影都有片頭曲,為什麼大家一聽到《千年等一回》就想起新白娘子傳奇,聽到《當》就想到還珠格格。

因為音樂是最容易抓人的藝術形式,相聲行也一樣,當年撂地表演的時候,唱段太平歌詞,數來寶把過路行人招過來,然後再講段子要錢,就跟電視劇片頭曲播完以後再看劇情一樣。

傳播學角度來看,唱就是相聲裡面更容易傳播的記憶點。


大家再猜一猜,能說出郭德綱“你字”、“我字”裡面經典包袱的人多,還是哼出郭德綱著名的三段歪唱“西河大鼓忘情水、戲腔花心、大腰在冬季”的人多。

提到于謙,你最先想到的是於老爺子上百種工作,還是他的搖滾,以及老騷貓學貓叫。

同理提到岳雲鵬,你最先想到的是他的春晚相聲,還是五環之歌。

說起張雲雷,可能背不出他的段子,但《探清水河》的旋律一定在心裡響起來。

相聲演員不一定是“唱”為主,相聲本質上是一種炫技的表演形式,為什麼李宏燁只能用公式寫段子,為什麼池子李誕才華橫溢,卻只能講脫口秀?因為他們技能包太少罷了,而相聲拓展開十二門功課,說真的只佔四分之一,剩下的都是展示功夫的力氣活兒。

能唱說明你嗓子好,有節奏感,如果再甩個高腔,觀眾就真的high噻了。高峰那麼紮實的基本功,可惜了嗓子一般,所以註定火不了,只能埋頭當老藝術家。

唱不是相聲演員的業務重心,但一定是最能打響知名度的廣告牌。孟鶴堂跟周九良唱詞曲都那麼一首尷尬的《一起》,目的也是回饋粉絲,並且增加自己的記憶點。


綜上,不光德雲社,其他社團也一樣,苗阜那種破鑼嗓子也唱《送情郎》、《探清水河》,何沄偉也唱戲,李菁在北京臺唱過《濤聲依舊》呢,想唱就唱只要唱的響亮就可以了。


鹹魚茶館


要想搞清楚相聲是不是以“說”為主,就要先明白“說、學、逗、唱”的基本內容。



“說”:要求相聲演員能說繞口令、熟背貫口,還要會念定場詩、數來寶等;

“學”:學的範圍很廣,顧名思義,要會各地方言、各種曲藝、大小買賣的吆喝,還要善於模仿各種飛禽走獸的聲音。


“逗”:能逗能捧,會單口。通常以雙簧表演為基礎來判定一個人的逗捧天賦。

“唱”:郭德綱提過不少次了,指的是唱太平歌詞、開場小唱。

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郭德綱的說法是,相聲四門功課的地位是一樣的,沒有誰比誰重要,因為一場完整的相聲演出要求有豐富的內容,不能只說不唱,或只唱不說。只有“說學逗唱”面面俱到,觀眾才能保持相聲內容的多樣性,讓觀眾也不會感覺到單調、乏味。


羅榮壽在《相聲表演漫談》中卻提到:相聲表演中的“說學逗唱”都是模仿曲藝信角鼓裡的特點,從曲種上來說,一般是以唱為主,以說當先。假如要表演一段唱戲,那麼正題開始之前總要說一個鋪場的小段。因此才有了:以唱為主,以說當先。

其實我更附和羅榮壽的觀點。因為“說”,誰都會說,說白了就是念詩、順口溜,只要是會說話的人,自己在家練練也能上臺表演。“逗”,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抖包袱,抖笑料,用我們的話說,那就是講笑話,誰都會,只是天賦高低的問題。“學”:有點天賦的人,也能學的來口技與各地方言,黃渤只是一個演員,可他的各地方言不一樣說的很溜嗎!再者,“學唱”說到底畢竟學的是別人家的東西。



而只有“唱”中的“太平歌詞”才是相聲自己發明出來的藝術曲類,如果不把“唱”放在首位,那豈不是自己不承認自己的水平了?

可在如今,觀眾似乎搞混了“唱”與“學”的概念。德雲社如今很多演員都以“唱”為主嗎?我不這麼認為,無論是岳雲鵬、張雲雷,還是孟鶴堂、張鶴倫,他們唱的最多的都是早已發行流行歌曲,有個人版權,嚴格來說應該屬於“學”的範疇。


而他們基本是以“學”和“逗”為主,為什麼呢?因為觀眾好這口啊。雖然如今德雲社為相聲藝術挽回了一大批年輕的粉絲,但話說回來,有幾個粉絲是真心喜歡這門藝術、瞭解這門藝術的?來聽德雲社的年輕人,無非就是為了圖個樂,或者就是追“星”唄。

要說真正的“唱”太平歌詞,有幾個年輕人能聽的進去呢。所以說,說學逗唱雖然都是相聲的基本功課,但為了迎合觀眾的風格和口味,德雲社新一輩相聲演員基本都放棄了“唱”這條路線,更多的是以”學”和“逗”為主。



也許在郭德綱的嚴厲督促下,他們“唱”的都很精彩,但卻不怎麼會拿出來在舞臺上表演了。


聞香識電影


相聲也需要創新,以前的老藝術家說相聲時唱的都是太平歌詞,音樂界也繁榮昌盛,時代給了相聲新人創新這樣一個機會



1.相聲的四門基本功“說學逗唱”中,目前省心人以唱歌的方式說相聲比較多,首先也是一種潮流,再就是容易被大眾接受,因為歌曲大家都聽過,也會跟著附和進入一種享受的狀態



2.以前的老先生唱大都是唱太平歌詞,唱流行歌曲的不多,這也是時代給了新人一個創新的機會

3.唱歌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與觀眾互動

讓觀眾有一種參與感和存在感,單單是一個局外人,只是在聽相聲

如果你覺得我的觀點還行,贊同我的觀念,關注呦,原創不易


娜文山


“唱”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人

相聲講究說學逗唱四門功課,所以以“說”為主還是以“唱”為主都不是大問題,只要揚長避短,能夠吸引觀眾,讓觀眾買票,解決生存問題以後才能考慮哪一種是真正的好相聲。不過我個人認為,通過“唱”這種方式,最容易在短時間內吸引到觀眾,先把人拉住再說。

一個相聲演員說的再好,想要讓人知道他的真本事,最起碼得聽完一個完整的相聲作品吧;而德雲社的相聲少說20分鐘,長的三四十分鐘,甚至一個小時的也有;如果一個對相聲完全無感的人,恐怕沒有耐心聽這麼長時間,所以單純的靠“說”,吸引觀眾的效率要低的多。


唱就不一樣了,一首小曲小調一般就三四分鐘的時間,哪怕是截取其中高潮階段的幾十秒,也能讓人瞭解其曲調和韻味,讓人一下子就愛上。張雲雷當初在抖音憑藉的就是截取的《探清水河》片段獲得大量關注的;同理,岳雲鵬的《五環之歌》和《送情郎》隨便截取一段也很有意思,好聽還有包袱;郭德綱的歪唱《大約在冬季》《外婆的澎湖灣》《花心》《桃花朵朵開》等,只要唱一句就能讓人捧腹大笑,這是“唱”的力量。

可能有的人說了,關於“說”的部分也可以截取一個包袱啊,一樣可以逗人開心;理論上沒有錯,但是大部分的相聲作品都有故事情節的,只截取其中一段很難體現作品的全貌,更無法展示相聲演員演員的全部實力;即便靠一個包袱把人逗笑了,那也類似於笑話,並不是相聲。


德雲社的傳統相聲作品都有很完整的故事情節,再加上前邊有墊話,所以對新觀眾來說只有靜下心來完整的聽一段至少要半小時。即使是有一定資歷的老觀眾,聽一些不知名演員的作品,也經常有聽不下去的時候,聽半小時真的是一大挑戰。說句實在話,現在德雲社的演員們,能讓我靜下心來完整聽完的僅有郭德綱和岳雲鵬,其他人我很少完整的看完一段,更何況新觀眾了。


通過“唱”把觀眾吸引來以後,再以“說”留住觀眾

相聲畢竟是語言的藝術,只有通過“說”才能夠徹底展示相聲的魅力,把觀眾留住。所以“唱”只能是誘餌,只有“說”才是大菜。



現在確實有部分相聲演員“唱”的能力超過“說”,觀眾也樂在其中,我個人認為這對相聲本身並不是什麼好事。一方面,大部分新觀眾並不瞭解什麼是真正的好相聲,長此以往會對相聲的理解出現偏差,認為相聲可能就是那個樣子的;相聲本來可以是滿漢全席,色香味俱全,但是觀眾僅僅嚐到了開胃小菜後就很滿足,然後對相聲的認知就停留在開胃小菜的水平。另一方面,相聲演員是活到老,學到老的職業,但是觀眾太容易滿足,演員就失去了提升自己業務能力的動力;反正你們就喜歡開胃小菜,我還學什麼滿漢全席?


這也是張雲雷成為相聲界最火的新生代以後,依然伴隨著大量爭議的原因;很多同行認為他說的不是相聲,或者不是最好的相聲,大家都期望他能夠在提升業務能力方面多下功夫。

小結

相聲一直是與時俱進的藝術,不過現在的娛樂環境過於浮躁,一本正經的說相聲已經很難有生存空間了,而快餐化的唱跳片段更能夠適應年輕人的胃口,這也是抖音、快手這樣的APP能夠大紅大紫的原因;但是我始終認為,真正的好相聲依然是有市場的,希望還能有相聲演員堅持說真正的相聲,說好相聲吧!


相聲演義


因為德雲社的演員不會說只會唱


琅琊榜26


他們的唱都是返場的時候才唱好不。。


ZWYhhh


只要觀眾喜歡,願意花錢就行了。感覺想搞點啥事似的,


廖豔菲535


只要觀眾喜歡就行,那來的那麼多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