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實人總受欺負?

有位家長問我:“教孩子老實做人好,還是帶點霸氣好?”

為什麼老實人總受欺負?

家長的考慮情有可原。我們經常說:“要老老實實做人。”可是現實中那些老實人卻總是成為被欺負的對象。相反,那些有攻擊性、不那麼老實的人卻總是既得利益者。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其實,無論是那些容易被欺負的“老實人”,還是那些帶著“霸氣”的攻擊者。都存在著同一個問題 ——界限感缺失

界限感缺失往往是各種社會關係矛盾衝突的根源。

界限感缺失往往表現為“你的事是我的事,我的事是你的事”,最後導致“你的事不是你的事,我的事不是我的事”或“你的事是我的事,我的事也是我的事”這種掰扯不清的狀態。人際關係陷入混亂,最後導致毫無愉悅感的相處或徹底決裂。

界限感缺失對婚姻關係的破壞也是很明顯的,它容易導致一方對另一方抱有過高的期望,把自己的幸福與快樂過多地寄託在另一方身上。當另一方無法滿足時,婚姻就變成了墳墓。

在親子關係上,界限感缺失容易導致兩種後果:一是父母過多幹預子女生活,子女叛逆逃離。二是啃老或三句不離“我媽說”的媽寶。

過強的界限感讓人感到疏離無人情味,但是沒有界限感又讓人感到混亂而低效。教會孩子拿捏尺寸,是對孩子一生幸福的必要指引。

怎樣培養孩子適度的界限感呢?

1、幼兒期規範的養成。

幾位家長相約帶著孩子一起出去玩。但是他們幾乎每次都要重複同樣的情節。剛開始玩得好好的,沒過多久,小朋友們就因為玩具的問題亂作一團。於是家長們就參與進來了。A家長說:“賓賓,你要大方些嘛,他比你小,你就讓給他玩嘛。”B家長說:“哎呀,那是賓賓的,你怎麼能隨便拿賓賓的東西呢?”C家長說:“賓賓,你讓笑笑先玩,等會她就會給你的嘛。”

這邊大人在七嘴八舌,那邊孩子們也不是省油的燈。賓賓說:“那是我的,我不想給她玩。”笑笑也不甘示弱:“哼,你上次也拿我的玩具,這次我就要玩你的。”最後從語言升級到動手,“拿過來,拿 過來,哇哇……”“就不給,就不給,哇哇……”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

孩子遇到的每個問題都是成長的機會,如何利用這個場景培養孩子的界限感呢?

明確告訴孩子:“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不能拿別人的東西;沒有經過自己的允許,別人也不能拿你的東西。”

因為“經允許”這個形式適應於雙方,所以雙方都有了主動權。而且為了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雙方都會自覺得提升合作精神。

但是在傳統的“單方謙讓”的教育下,最容易培養出“被欺負的老實人”和“易攻擊的霸道者”或者把自己的愉悅感建立在他人的讓步上的情感寄生蟲。

2、誰的情緒誰負責

沒有界限感往往也表現為在情緒的責任歸屬上不清晰。這種錯誤的觀念也發端於幼年。

由於孩子的頑劣媽媽被氣得情緒失控。寶寶突然意識到自己讓媽媽生氣了,都是自己不好。寶寶看著爸爸媽媽吵架,心裡卻想:“是我不好,所以媽媽才那麼生氣。”

這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媽媽的情緒是媽媽自己的事,爸爸媽媽的矛盾也是他們自己的事。要讓孩子明白,誰的情緒誰負責。哪怕這個情緒的引發與孩子有關,但就事論事。寶寶只能負責自己做的事,不能負責媽媽的情緒。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容易把周圍人的情緒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覺得自己有義務去讓別人開心。其實就是沒有在情緒上分清界限。

3. 關注自己

如何讓孩子在這個世界有一顆篤定的心。還是要仰賴於界限感的建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所遇到的人和事也會越來越複雜,但是隻要人心簡單,一切都可化繁為簡。

孩子回家和你講遇到的人際關係中的問題 ,你明明知道確實是對方有錯。但是千萬別讓自己和孩子一起陷入別人的錯引發的苦惱中。如果這樣,你就會把孩子引向“用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的無界限的混亂中。

告訴孩子“我們無法改變別人,我們不能決定別人有沒有界限或界限在哪裡。“關注自己”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對自己和他人最好的保護。

“關注自己”不是各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行為,而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修好自己,世界才好。更何況,就算你想幫助別人,也要別人需要才行啊。否則,就成了好意包裹著的“攻擊”,愉悅了自己,彆扭了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