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共情力,就沒有愛的能力

沒有共情力,就沒有愛的能力

有一次,無意中聽到一位男性友人與家人通電話。只聽見他說:“多喝點水嘛,平時要多運動運動嘛,心要放開,不要想得太多,多喝點水,好了,我還有事先說到這吧。”

他的語氣是輕描淡寫的,打完電話後嘴裡還嘟囔了一句,似乎很有些不耐煩。

旁邊一位大姐比較喜歡管閒事,問他怎麼了。

他說:“哎,我老爸要做個心臟支架,馬上要進手術室了。我老媽打電話過來。”他笑了笑,父親要進手術室的事情並沒有對他的情緒有絲毫干擾。

他的表現讓我感到不可思議。不過細想他平時的行為也是情有可原。這是一個缺乏共情力的男人。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人,別人痛苦得不行了,他還會在旁邊笑。他的笑並無惡意,但總讓人感到不舒服。這樣的人在婚姻關係中也很難讓對方享受到來自親密關係的情感上的愉悅。甚至對子女也無法付出真正的關心。

這就是缺乏共情力,也是“愛無能”的一種表現。

我們養育孩子,一定是希望他幸福的。一個沒有共情力的人,很難與他人建立起能夠產生深度愉悅的關係。

為什麼有的人缺乏共情能力呢?

1、過度的功利主義或實用主義容易養出沒有共情力的孩子

像我那位男性友人,從小學到大學都是老師眼裡的紅人,學習成績好、能力強,從小學到中學都是班幹部,優等生。大學時還是校學生會主席。這樣的人往往被說成是“別人家的孩子”,大家都說他將來一定有出息,父母也為此感到驕傲。

但是等他畢業工作了,父母卻很少享受到他的出息帶來的福利,連家中的妻子也是意見頗多,經常說他缺少人情味。

其實,在他的成長道路上,成績、能力被過度推崇,做人的基本情感教育卻是缺失的。

記得李玫謹教授曾經說過:情感是什麼?情感就是人性。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侯培養起孩子美好的情感。

其實當我們把“無論你考多少分,我們都是愛你的”這份心意傳達給孩子時,孩子自然就會去在意分數。當我們把教育的重心培育孩子的情感、和他進行愛的交流時,他自然會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

當我們放下功名利祿,真心接納孩子,培養孩子情感時,當我們對孩子共情時,他才能學會共情。當我們老了的時候,他們才能真心地接納我們,愛我們。

2、不重視,順其自然

一個孩子有沒有共情力,有先天的成份,但是後天的重視培養才是最大的原因。

有的人說“樹大自然直”,他小時候你愛他,等你老了,他自然就知道反哺。

真得會這樣嗎?有的孩子會,有的卻不會,而且不會的大有人在。

我們必須去正面人性的事實。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但是當你從一個孩子剛出起就觀察他,你會發現,用單純的善或惡去概括人性之初,似乎都有偏頗。人是高級動物,但他也是動物,即使我們自封為萬物之靈長,我們也無可必免地帶有動物的自然屬性。善良、可愛、熱情、天真、自私、貪婪、膽小、懦弱,這些特性都可能出現在一個孩子身上。

你會發現年幼的孩子看見媽媽生病了,他會不停地問:“你說過要帶我去玩的,你說過的……”這樣的表現他可能會持續好幾年。

所以,共情力是需要後天培養的。尤其是現在的家庭多為一家三口的小家庭,孩子很難看到父母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輩的共情,也就是缺少耳濡目染,所以更需要我們自覺地去培養他的共情力。

如何培養共情力呢?

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只要認識到,自然會有很多辦法。

0-6歲時期,媽媽不要事事逞強,要適當示弱。不要一直說“你還小,我來吧。”經常說:“寶寶,媽媽搬不動了,快來幫幫我。”‘媽媽渴了,能幫我倒杯水嗎?’不要怕麻煩孩子,這其實是在培養孩子感受別人情緒或狀態的能力。而且他會覺得自己很有用,還能增強他的價值感。

等孩子長大了也一樣的,不要只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樣會養大他的自我中心和對他人的漠不關心,要經常表達自己的需要,讓他感受他人情緒。

如果從孩子小時候就注意培養其共情力的話,等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已經能夠經常從家人角度考慮問題了。青春期是個容易叛逆的時期,但是有的青少年反應比較小,有的反應比較大,和幼年時是否正確引導也有些許關係。

青春期時的孩子學習壓力增大,情緒也容易激動。這時候反倒需要更多關心他的需要,多從他的角度考慮,幫助孩子順利渡過這個時期。

週末多帶他去野外玩,放鬆心情。這個階段能否得到關愛,是他將來有沒有共情力的關鍵。

綜上所述,我的觀點是,12歲之前引導孩子不要以自我為中心,青春期時期適當以孩子為中心。我不是說我的做法就絕對正確,只是提供一個參考。現實中我見過一些自私冷漠的孩子,恰恰是12歲前養成了自我中心的習慣,不知道感恩,沒有共情行為。到青春期時家長才認識到問題 嚴重性,開始嚴苛對待他。那往往是家庭矛盾重重,孩子問題 也是很難得到糾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