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記者講好故事”2019巡講活動走進成都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王玲)4月27日報道今天上午,由中宣部、中國記協組織的全國新聞戰線“好記者講好故事”2019年巡講活動走進成都。來自全國新聞戰線的8位優秀記者、主持人,懷著對新聞事業炙熱的情感,在成華區人民政府會議中心傾情講述了新聞職業生涯中親歷、親聞、親為的鮮活故事,分享了他們新聞從業生涯中的甘苦。報告會後,宣講團成員還與部分成都市機關工作人員、新聞從業者等進行了座談交流。

“好记者讲好故事”2019巡讲活动走进成都

巡講現場

“使命在心,重任在肩。”人民日報記者張爍用八個字概括了她走在新聞從業道路上的最大感悟。張爍講述了她曾採訪過的“時代楷模”的故事。張爍表示,在與受訪者零距離的接觸中,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成了具體的、能摸得著的事物,藉由記者的筆和媒體傳播,最終成為人們口耳相傳的事蹟,能使時代楷模的精神得以發揚,自己也感到自豪。

新疆電視臺記者潘黎的演講主題為“不辭長做新疆人”,她講述的是新疆醫科大學醫生何秉賢醫生數次婉拒北京、英國的優厚條件,堅持紮根新疆,奉獻新疆的故事。這種做法,用一句新疆俗語來形容叫做“勺”。在潘黎看來,因為不忘初心,所以何秉賢醫生才能堅定的做出內心選擇,而不顧世人眼光,做一個“勺子”。她說,在新疆,還有很多很“勺”的人,激勵著她的同行們用話筒、攝像機、紙筆記錄更多的新疆故事,“我也願意做這樣一個’勺子’,不辭長做新疆人。”

來自北京青年報的記者徐焱,是一名深度調查報道記者,他講述了新聞報道中的“暗訪那些事兒”。跟蹤“黑豬肉”工廠,揭露黑作坊,這些工作時常需要他和同事們進行暗訪工作。“爬坡臥雪翻山頭”是他們的日常。“在黑夜中潛伏,在黎明時起身,當你入睡的時候,我可能就在黑夜中盯著那些黑工廠、黑企業。”他說,輿論監督、批評報道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方式,新聞媒體人的良知和擔當就是社會幸福安康的保障,所以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津雲新媒體記者閆徵的演講題目是“帶不走的幸福路”,這個題目來自於她採訪過的一位扶貧村支書。她講述了天津大學教師、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沙灣鎮大寨村黨委第一書記宋鵬,在扶貧任務中利用“互聯網+扶貧”的方式,通過電商網絡將大寨村的臊子遠銷全國各地,從而為偏遠山村打造了一條“帶不走的幸福路”。為此,宋鵬也被親切的稱為臊子書記。閆徵說,她在大寨村和“臊子書記”一起吃的那一碗臊子面讓她印象深刻,這也讓她更加明白,要發揮媒體的力量,利用現在的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給帶來大寨村更多幫助。

寧夏廣播電視臺記者楊新竺講述了多次採訪姚磨村黨支部書記姚選的故事。她記錄下了姚選如何帶領村民村民共同奮鬥,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做村民致富的領路人。她說,採訪留給她最大的感觸是,通過記者的鏡頭讓大家知道姚磨村有好書記,西海固有好未來。“幸福的奮鬥,奮鬥的幸福,讓我們為了幸福一起奮鬥吧。”

湖北省谷城縣廣播電視臺記者魏燕輝以《我和新聞有個約會》為題,講述了無比熱愛新聞事業的她追夢28年,從縣級報社校對做起,一步步成長為通訊員、記者,再到廣播電視臺網站編輯,歷經了紙媒到電視電臺再到融媒體中心工作的故事。在追逐新聞事業夢想過程中,她經歷過手寫稿變成鉛字稿、經歷過報紙停刊,最終成為一名網站編輯,在採訪報道過程中,她經歷過恐嚇、委屈,也有歡笑、成就,她說,一次又一次選擇投入新聞的懷抱,就必須經受住腦力和體力的考驗,對她而言,記者二字就意味著責任。“責任比天大,是記者心中無言的堅守,道義在心必須要有鐵肩扛,要用愛和生命繼續這場和新聞的約會。”

瀋陽日報記者賈詠用一首悲傷的歌曲《別送我》開啟了演講。她講述了她的同事,優秀共產黨員、瀋陽日報編委王巖同志生前拼搏進取、鞠躬盡瘁的先進事蹟。回憶過往,傾吐感悟,賈詠有些傷感,但傷感的同時,她又領悟到,新聞人的價值是把好作品留在新聞紙上,把新聞人的精神留在世間,把好記者的形象留在大眾的記憶中。

人民鐵道報社記者畢鋒分享了他紮根一線,14次深入青藏鐵路一線,親歷2001年崑崙山8.1級大地震,走遍中國鐵路東南西北四極期間發生的感人故事。他的採訪報道之路,都用腳一步步丈量過,無一不充滿危險。“新聞的源泉在一線、新聞的富礦在現場,作為一名鐵路記者,哪裡有鐵路,哪裡就有我的身影。”畢鋒說,做新聞需要激情和責任感,才能勇往直前,不顧安危而尋求新聞的真實,要不負肩上的使命,不負偉大的時代,好記者一直在路上。

這八個故事的背後,或辛酸,或艱難,或傷感,豐沛真實的情感緊緊抓住了現場聽眾的心。龍泉驛區新聞中心主持人王琛感觸頗深,她告訴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聽了這些故事更加明白記者的苦與樂,更加了解到記者是一個擔負責任的職業,不僅要發現身邊的好故事,還要具備將故事講好的能力。“把身邊的好故事講好很難,把我們自己的故事講好更難,要讓大家知道,新聞背後的故事也很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