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深閱讀的習慣與方法?

箋字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小時候讀了很多書,後來都忘掉了,那麼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了。”

這真是小編見過的對閱讀的意義最好的回答。

這也是現在很多家長從小就給娃進行閱讀啟蒙的原因:培養興趣、養成閱讀習慣、形成自主學習力。然而,關於英語繪本閱讀,家長的心底還有隱隱的擔憂:孩子到底讀到了什麼?讀懂了多少?

【孩子閱讀時總是走神怎麼辦?】

如果家長想要孩子提高英語自主閱讀能力,親子共讀是必不可少的階段。

事實上,孩子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間是非常短,不能集中精力,常常是媽媽還沒讀到第三句,人就跑開了。這個時候,作為父母,內心都是崩潰的。

這時候,有的家長採取誇張式的朗讀方法,使用角色的語調,配合故事時不時大笑大哭手舞足蹈來吸引娃的注意力;

也有的家長選擇固定的讀書時間,例如每天晚上睡覺前半小時,或者每個週末下午抽出1小時;

還有的家長這麼做:故意將書放得到處都是——沙發上、鞋凳上、床頭、電視機前……

其實,想讓孩子真正把英語原版繪本書“看進去”,家長在親子共讀時,需要注意“多讀”、“精讀”:

2-6歲兒童一本繪本至少要讀多少遍?

在孩子學習自然拼讀之前,建議家長選擇簡單的繪本故事,以家長朗讀為主,帶著孩子至少把繪本讀三遍!

1.大聲跟讀/朗讀,熟悉內容

建議家長讀一段,或播放一段音頻,孩子讀一段,幫助孩子熟悉情節,訓練正確發音;

或者父母將繪本故事中的內容表演出來,孩子可以跟著一起重複主要句型。

2.獨立朗讀,互動問答

讓孩子先獨立朗讀,家長再幫助孩子複習陌生詞和常用詞,比如What is a…?讓孩子來回答,幫助記憶;同時可以生活實際,和孩子進行互動問答。

3.複述故事,角色扮演

家長可以結合孩子喜歡錶現自我的特點,帶領他們一起做簡單的表演,還可以做一些提示圖片卡,或者寫一些關鍵詞,讓孩子根據提示,複述故事的內容。

6-12歲兒童深度閱讀技巧要掌握!

深度閱讀Close Reading也叫做精讀,是美國從幼兒園到高中都要著重培養孩子的一種能力。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瀏覽書的封面和目錄,讓孩子猜測書本大意,根據內容和自己的理解做出推斷、將文字在大腦中轉化為視覺場景、總結出主要內容。家長還可以詢問一些與孩子生活相關的問題。

1.掌握文章大意和要點

可以先讓孩子通篇瀏覽,看文章的大標題和小標題,看每個章節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梳理每個部分的關鍵詞(通常是名詞),並找出自己不認識的詞語。家長可以使用這些詞:

when, where, who, what, how,也可以讓孩子按照如下格式,進行內容梳理:

Book title

Characters

Setting

What happened?

First…next…then…finally

2.複述故事,聯繫生活

複述不等於背誦,這個時候就要注意第一步時孩子們找到的關鍵詞了。家長可以在引導孩子口述文章大致內容時,對照這些關鍵詞的checklist,讓孩子一個打一個勾,它能夠幫助孩子及時總結,反覆思考。

家長還可以結合生活問問孩子,哪些部分讓你聯想到了自己的生活,這樣有助提升孩子發散性的思維能力。

3.創作閱讀報告,提升思維能力

針對低年齡段的孩子,閱讀的內容主要是故事性的,那麼可以用下面這張閱讀報告的模板:

它包含了孩子的姓名、故事背景&人物、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孩子最喜歡的情節以及孩子對這本書的評價。

撰寫這樣的閱讀報告有利於孩子後期學術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還可以引導孩子“邊閱讀邊思考”的思路,再也不怕孩子讀書讀不進去啦!

川普大公主也十分注重親子閱讀

【用孩子喜歡的方式,邊玩邊學】

還有一種十分有效的“閱讀”方式,美國媽媽經常用,就是帶著孩子一起設計各種各樣的創意手工書,效果會出乎意料,家長們也不妨一試。

翻翻書

在自然拼讀的學習中,我們常常把具有相同尾音的單詞,放在一起進行類比學習。不如和小朋友一起製作一本像下面一樣的翻翻書,只要改變第一個字母,就可以變出一組單詞家族:cat, fat, hat, pat, sat, mat, bat等。

層疊書

層疊書一層壓著一層,逐層變短。製作方法如下:

比如,學習植物的部分(part ofplants)的時候,就會製作這樣的一本層疊書,在每一層的下面,學生標出花的各個部分:root(根)、stem(莖)、leaf(葉)、flower (花)和seed(種子):

手風琴書

手風琴書可以廣泛應用在“故事分析”中:讀完一本書,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故事的人物、環境、矛盾,出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等多方面分析故事的情節,幫助孩子深入的瞭解故事內容。

可以教孩子用手風琴書製作自己長大的一個過程:

也可以是一個有關故事情節發展的時間線:

這種方法非常有效,可以幫助孩子把故事的主要情節按照發展的順序記錄下來,學會自信大膽、思路清晰地講出讀過的故事。

-END-


樹童英語官方號


如何把書讀深?分享我的深閱讀經驗給你參考
讀書就如同在知識的海洋裡探險。若一直只是淺遊(淺讀),眼前看到的僅是一片汪洋之水,而嘗試閱讀就等同於深潛入海底,那才有機會收穫珍珠、寶藏,得到書籍作者們的知識財富。

但在這個快餐時代的社會里,深度閱讀貌似都被人們而遺棄。人們只追求囫圇吞棗式的探究,缺乏“深度閱讀”的能力,那怎樣才能把書讀深呢?是不是在浮躁的社會里就無法進行嘗試閱讀了?方法肯定是有的:

閱讀前需排除干擾 迴歸心靜狀態
還記得在練習《精英特速讀軟件》時,每進行一次等級的提升,軟件第一步便是讓我們靜心調息。這是為了讓心靜下來,方能使我們更容易進入練習的狀態。雖說這幾分鐘冥想式的放鬆看似與速讀無關,但它卻的確影響著我後期的心境,起到一個緩衝過渡的效果。
速讀練習如此,進行深度閱讀其實也如此。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是進入深度閱讀的準備狀態,等於把心歸零,再進行閱讀時才能讓心思都放在閱讀上。
而讓心靜下來的很重要的做法,就是排除干擾,剔除手機、電視、閒聊等一切無關的活動,干擾才無法妨礙心靜。
閱讀時要用代入感 多讀幾次
當靜下心閱讀時,要怎樣讀才能體會作者的情感,理解書中的精髓呢?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書籍只有反覆閱讀方才會不斷加深自己對它的理解;這是閱讀數量上的要求。
或許有些人問,我讀了好多遍,但為什麼仍然只體會到書的表層意思,難以有所突破。怎麼辦?這時你可以用代入感的方式進行閱讀。
代入感就是把自己融入書中的情節,把自己以主人公的身份,或者以作者的身份去閱讀去感受,這是比較快達到理解的途徑。
閱讀時帶著問題進行主題閱讀
這裡的重點有兩個,一是帶著問題閱讀;二是進行主題閱讀。
“問題”就猶如一個目標燈塔,它能指引我們在閱讀時對內容的側重點進行區分。因為目的明確,我們閱讀時就有方向,為了得到答案,我們就很自然地進行思考,這比漫無目的、迷茫地通讀一番要有效。
當我們的問題明確後,通常只讀一本書所得到的答案不一定是全面的。此時,就很有必要進行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是通過一系列對“此問題”相關的書籍而開展的閱讀,比較各書中的觀點與方法,從而讓“問題”的答案更完善。
主題閱讀,由於是好幾本書的閱讀組合,對於某個問題或某個觀點就有可能出現好幾種的見解,這是把閱讀中的同與不同都結合了,這是單獨閱讀一本書無法所媲美的體會。
深度閱讀,其實就是注重把書的知識、觀點進行深度的理解,因此主題閱讀無疑是擴展寬度、加深理解的好方法。
閱讀後整理筆記 實踐並分享於人
要想達到深度閱讀,僅是閱讀往往是不夠的。早在古代便有此描述:紙上得來終覺淺。但凡只要是從書中得來,但僅限於知道的,終將只是在“淺”的層次。而想變得深度,就永遠離不開實踐。只有做了,才真正驗證書中的言論是否正確,才能在行動之時,迸發出自己的新看法、新感受,才是真正把“深”挖掘到位。
當然,在行動之前,閱讀之時整理筆記是必要之舉。它需要我們消化了書中的內容,方才能做出筆記,這個是倒迫性地要求自己進行深閱讀了。
深度閱讀,除了上述那幾個方法外,其實還可以通過快速閱讀《深閱讀》一類書籍,相信你會對此問題有更深的理解。

文/ 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網 :國內最專業的快速閱讀記憶訓練平臺(電腦、手機皆可訓練),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思維、高效學習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能力訓練。


每天學習一點


如何使“讀書力”max?——《深閱讀》如是說

有天我在公交車站等車,拿出手機打發“碎片時間”;在微信公眾號裡看到“做書”推送的一篇題為“為什麼‘稍後再讀’變成了‘永不再讀’?”的文章。還沒看內容,這個題目瞬間就另我無比汗顏---說的是“稍後再讀”,但公眾號列表裡越來越多的“小紅點”分明在說,很多文章,即使被推送到手機裡也很少被打開閱讀了---正當我要點開這篇文章一探究竟的時候,公車來了,我隨著人群推推搡搡地上了車,碰上一位同事一路聊了天,到公司,開始一天的工作……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樣的情況幾乎天天都在繼續;新的文章和信息天天轟炸著我們的視聽。

直到今天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起多天以前驚鴻一瞥的那篇文章題目,於是,啟用微信搜索功能,才得以將這篇文章從頭讀到了尾。想想真是有些諷刺和弔詭---題為“為什麼‘稍後再讀’變成了‘永不再讀’?”的文章,在我這也險些變成了“永不再讀”。

文章結合作者自身體驗,明確指出,在移動終端閱讀時代,“收藏了稍後再讀”是“比特海中隨波逐流的我們刻舟求劍”的一種行為。文末,作者問道:“你是數字時代的‘囤書家’嗎?你有‘稍後再讀’的習慣嗎?還是永遠都在不斷刷新中?”

的確,無論是“深度好文”還是“流量爆文”,在比特海洋中,隨著拇指的不斷下滑,“閱讀”很難入腦、入心了。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深閱讀”?就像那句時髦的話說的,怎樣才能把讀過的書轉變成自己的“血和肉”?

出版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後浪出版社近期推出了日本作家齋藤孝的《深閱讀》;這本書或可為我們在浩如煙海的資訊海洋中豎起一盞燈塔,照亮“如何讀書、深入閱讀”的前路。

在移動互聯網不斷普及、深化的今天,“汗牛充棟、卷帙浩繁”可能終究會被“學富五G”代替;但“五G”中有多少內容能真正地深入我們的思想?化作我們的“血與肉”?

《深閱讀》一書的作者是明治大學文學部的教授,在教育學、身體論、交流論等領域都頗有建樹。就寫作方式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作者循循善誘地為學生開展的一堂“讀書經驗分享會”;就語言風格而言,作者並未使用艱深的理論和術語,而是掏心置腹地勸誡自己的讀者和學生,並傳授了自己的讀書心得和創新性方法。

在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時,我非常喜歡該書的內容和形式透出的“MUJI”風--印刷風格簡約大方,黑白配色素淨典雅,沒有花裡胡哨的圖案和對比強烈的色塊;文字表達則直抒胸臆、簡明扼要,毫無堆砌炫弄辭藻之感。《深閱讀》則延續了這一風格。

一、讀書的意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宋真宗趙恆《勵學篇》中的名句,大概是對“讀書的意義”從務實的角度最全面深刻的闡釋了;高爾基的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立意就顯得有所昇華,從文明發展及社會進步的角度對“讀書”給予了高度評價。而《深閱讀》一書中,作者這樣概括在如今的“比特海洋”中讀書的意義:

“人類的思想早已達到極其深入的程度,猶如地層深處流淌著的純淨的水;相較而言,我們平日面對的各種麻煩,不過是河流表層的濁水罷了……只要向下深潛,就能找到清流。關鍵在於,我們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後還須具備‘深潛力’。

而讀書,就能教會我們掌握這種‘深潛力’”

擁有博士學位,現在任教於明治大學文學部,談起“讀書”,作者齋藤孝可謂是“行家裡手”。那麼,闡述完“應該多讀書”意義後,下一個問題則是,讀什麼樣的書才能又快又好構建起個人的知識體系、打造自己挖掘知識與智慧的“深潛力”呢?

二、怎樣挑選適合自己的“好書”

目前的圖書市場上,“暢銷書”可謂佔領了半壁江山。淺嘗輒止的心靈雞湯、急功近利的“乾貨”指南、低級惡俗的網絡小說,佔據著書架上的醒目位置,上演著圖書市場上的“劣幣驅逐良幣”理論。

一如尼采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的那樣---

“面向大眾的書常常散發著惡臭。”

但是,對於真正想要讀書、熱愛讀書,旨在挖掘智慧的“深潛力”的讀者而言,齋藤孝為我們提供了自己的心得:

如何選擇有深度的好書?

而要想脫離“輕鬆”和“淺顯”,作者同樣有自己的建議:

怎樣脫離“淺顯”和“輕鬆”

三、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作為大學文學部的教授,作者對於經典名著的推崇溢於言表;在這本不厚的小冊子中,專門開闢了一章論述了“閱讀經典的魅力”,並用芥川龍之介在《河童》中的名言加以佐證自己的觀點:

“必要的思想或許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窮盡,我們現在只是給舊柴添把新火罷了。”

毫無疑問,經典名著在“深度、表現力、洞察力等方面”與充斥圖書市場的“暢銷書”有著天壤之別,對於想要構建自己知識和智慧“深潛力”的我們,則應該從名著中汲取力量。作為日本人的齋藤孝極力向他的學生和讀者推介《源氏物語》;而對我們來說,代表古典文學藝術巔峰的四大名著則應該始終被我們反覆品讀。

除了推介書籍,作者還在這本書中介紹了自己讀書和學術生涯中養成的“持續讀書的五個習慣”以及“十倍增強讀書力的技法:

持續讀書的五個習慣

看完了這本書,相信你也和我一樣,想要回頭檢視一下自己的“讀書力”了吧?在書的後記中作者這樣說:

“讀過這本書的現在的人生,與沒讀過這本書的以前的人生,確實不一樣。”

那麼,就讓我們致力於提升“讀書力”,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吧。




啜飲湖水的麋鹿


1、學會畫思維導圖,每看完一本書都能提煉一本書的觀點與邏輯關係。



深閱讀需要對書的核心觀點爛熟於心,這時候你可以找一張a4紙,在中心位置寫下這本書的議題,接著沿這個議題分散,將作者著重討論的關鍵詞再分別寫上,然後再將關鍵詞進一步發散,看看有沒有支持它的論據。

你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思維導圖繼續畫下去,寫上自己的想法。

通過繪製思維導圖,你可以還原作者在這本書中的寫作思路、核心觀點以及論證過程,這時候的閱讀既抓住了內容,也抓住了結構,所以是深層次的。

2、進行同類型的主題閱讀,廣泛、深層次的吸收知識。

想要進行深閱讀,必然要在腦海中構築一個儘量完備的知識體系。

這不是閱讀一本書就能達到的,因為它對一個人知識的儲備有相當高的要求。

鑑於一本書只是某一位作者的一家之言,所以建議讀者最好能針對某一話題進行同類型的主題閱讀,例如看五本以上的相關書籍,就可以從多個維度、多個層次瞭解、認識這個話題,開闊自己的眼界。

3、開展主題閱讀後,再對每本書的側重點和切入角度進行總結,整合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將深閱讀貫徹到底。

針對同一話題,讀者可以分析每一本書著重闡述的重點內容以及作者的觀點,並一一記錄下來進行彙總整理。

當你針對一個話題能進行多角度的思考與聯想時,也就培養了深閱讀的習慣,達到了深閱讀的目的。


朱阿空


提到“深閱讀”,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一種讀書方法,其實,深閱讀也是一種讀書目標。推薦看看齋藤孝的《深閱讀》,會有不同視角的理解。

齋藤孝認為,閱讀的目的是讓我們掌握人類深層次的思想精髓,用以對抗日常生活的各種困難。深閱讀的“深”就體現在這裡。換言之,閱讀的目的為了塑造自我。

他說:

避開這些古典佳作,一味閱讀浮淺的書,就如同害怕成為職業選手,只能永遠滿足於當業餘選手一樣

因此,要獲得深層次的思維精髓,則需要閱讀經典、有深度、有價值的書籍。

要做到這樣的“深閱讀”,則需要在“讀什麼書”和“如何讀書”兩個方面下功夫。

1.讀什麼書?

選有深度、經典書籍。齋藤孝特意指出:越是掌握的知識不清不楚,只會用“理論“武裝自己的人,遣詞用句就越是古怪複雜。相反,對事物本質瞭解越深刻的人,行文就越簡潔扼要,能夠一語中的,這樣的書自然容易理解。

所以,有深度的書不一定代表難懂、晦澀。

可以通過逛書店、看報紙、看書評、看購書網站評價、出版社活動來尋找這些書。


另外,要避免讀浮淺、結論明顯的書,這樣的閱讀是浪費時間。

2.如何讀書?

齋藤孝在這本書裡提到了很多讀書方法,其中這幾個值得學習掌握:

(1)以輸出推動輸入

怎樣才算讀完一本書?

看你能否把書的內容用一兩分鐘的時間向別人說清楚。

齋藤孝認為,如果讀完一本書,你不能將書中內容複述出來,就不能算是“讀過”這本書。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是“轉換視角+引用”,就是你引用原書的一句話,結合你自身的經歷來解讀這句話,並且說出這句話對於你來說價值在哪裡。

(2)代入作者視角閱讀

在讀書時如果遇到作者的提問,就用括號把問題括起來。就算不是明確的提問,只要是覺得“為什麼會這樣”“這樣定義應該有理由”,就同樣用括號括起來。

也就是,識別作者的寫作思路,代入作者視角,用作者的思維方法看問題。

(3)據點閱讀

讀一本書,不要光是讀這本書,可以從這本書的內容出發,找與其相關主題、背景的其它書來讀。如果在讀書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同時作者也沒有解釋清楚,你也可以找其它研究這個問題的書籍來閱讀。這個做法,就像看劇的時候再看番外篇、OVA一樣。

(4)快速閱讀法

對於長篇小說,如果想快速讀完,可以跳過細緻的場景描寫,只讀人物之間的對話。對於一本大部頭,也可以只讀你感興趣的部分,讀不懂的部分可以跳過去。

另外,《深閱讀》這本書還介紹了其他方法。下面附上這本書完整的思維導圖: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伍鋅在讀書


叔本華曾說過,讀書最重要的是不讀死書。毛澤東也曾說過:方法如同橋與船,沒有橋和船就達不到過河的目的。可見閱讀習慣的重要性。而好的方法能夠讓你收穫滿滿。重點來了,深閱讀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寫筆記。我們在遇到金句,通常情況下都會將摘抄與感想記錄在筆記本里,說起讀書筆記,你一定認為這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十分平常的一件事。記筆記也是有方法可言的。

寫讀書筆記,是為了幫助我們吸收書中的精華,進而將知識轉化成為智慧。夏乞尊曾講過,“寫讀書筆記的本意,是為了記述讀書的心得與研究結果,以備將來的查考與運用。”通過一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筆記本,就能達到清晰記住書中精華的效果,這樣四兩撥千斤的方法,一定會使你倍感感興趣的。

寫讀書筆記具體的方法是什麼呢?我推薦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使用筆記讀書法》,此書的作者名叫奧野宣之,是日本非常著名的“把筆記本作家”,他將筆記運用於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奧野宣之所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廣受商務人士的歡迎。除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之外,還著有《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三本書創造好點子》、《智慧創造鍛鍊法》等。



“一元化筆記”就是一個絕佳的方法,所謂“一元化”就是指用一個本子記錄所有的內容,包括感想、金句的摘抄、書中推薦的雜誌、你讀書時的心情等等。這本筆記就像是一個大雜燴,什麼都有。如果日後你要找曾經有關這本書的內容,100%就在這裡,非常方便。有些人為了區分不同的內容往往找三四個不同的本子記錄:藍色的是摘抄原文、紅色的是記錄感想、黑色的本子是記錄你感興趣的拓展資料,於是越記越亂,最後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就放棄了。奧野宣之的“一元化筆記本”就是一本隨想筆記本,想到什麼寫什麼、看到喜歡的雜誌也可以將其裁剪下來黏貼在這個筆記本中。這本筆記本至今讓我愛不釋手。書裡面內容所引發的創意源源不斷出現。擁有這樣一本獨屬於自己的筆記本,也會讓人信心滿滿,培養深閱讀,為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助力。


跳舞的花瓣


謝謝!深閱讀即精讀。如何養成習慣,如何掌握方法?愛好閱讀,久之必然形成手不釋卷的習慣。至於方法,除了從習慣中自然瞭解方法外,大多數人,有以下體誤:l,閱讀方法由文章體裁決定。比如愛讀文學、政論文、自然科學,其方法各不相同。讀自然科學文章,必須搞清楚許多原理,然後再親手實驗,以求證明。學文學體裁的,主要了解掌握作者如何塑造各種各樣正反面不同性別、年齡、年代、出身、文化、職業、性格、愛好、心靈、善惡、行為一一人物。此外,起碼要熟讀精讀四大名著、當代名著等。學政論文章的,主要弄通概念的含義、如何確定命題、如何嚴密圍繞中心論證,如何以縝密的邏輯力量寫作一一。最好做讀書筆記與寫點學習體會,提高書面表達能力。隨便說說,請批評指正。


月輪山老人


1.回想。閱讀書籍常常不會一口氣讀完,第二次拿起書時,最少用5-10分鐘回想一次上次閱讀的內容,實在想不起來的時候,再進行翻看。一定堅持回想,堅持40-50次,會逐漸養成習慣

2.做筆記。筆記不需要有邏輯性和系統性,也不需要有深刻的見解,就算是抄寫的原文,也是很好的鍛鍊。

3.讀後感和ppt,讀後感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ppt可以提高邏輯分析能力,讓自己腦子中有個框架,結構。

4.思想上的超越。養成這個習慣,一般需要半年的訓練,至少完成4本書的閱讀。你會發現,自己的思想開始超越作者。這個超越,是潛移默化的。

最關鍵的:堅持,堅持,執行。用心去執行,就會得到心的改變,思想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