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千年古剎,滿牆壁畫,竟然藏著說不盡的謎題


石家莊毗盧寺早已名噪天下,走進去卻發現寺內處處成謎。殿門口一方古碑先令人墮入五里五霧中。明萬曆48年所立的《祝延聖壽》碑文明確刻寫著毗盧寺“創建自漢時”。然而目下所有資料都根據《正定府志》所載,認定此寺建於“唐天寶年間”,一裡一外相差至少700餘年,實屬文物考證領域罕見個例。對一個民間小廟的定年如此不循章法,令人費解。

打開殿門的一瞬間,遊人會感覺廣目天王從暗影處的牆壁上突然閃身出現,以探詢且威嚴的目光審視著來客。這種奇特的效果只有在毗盧殿實地才能感受到。毗盧寺壁畫納入的第一縷光線率先打亮有淨天眼、善察人心的廣目天王,畫工立意之巧妙令人驚歎。

如今殿內人與壁畫的距離被嚴格限制。遊客們只能藉助自然光遠觀斑駁陸離且無法修復的殘缺壁畫。所幸當地的美術家們按原比例臨摹了整幅壁畫,最近展出在石家莊博物館,使人們得以近觀細品整幅毗盧寺壁畫。

幾百年來坊間皆傳這副玉皇大帝像為唐伯虎進京趕考路過時所畫。今人依據唐寅卒年與壁畫完工之年的歲差予以否定,但誰也沒有史料證據。不過這組畫像的畫風的確與所有水陸壁畫中的玉帝都不同,最獨特的是玉帝上眼瞼處畫有睫毛,而其他幾百身畫像上全都沒有。關於這幅畫像的傳奇也是毗盧寺一謎。

以往,每年主要的佛教節日這裡都會舉辦法會和廟會。其中7月15日的水陸法會規模最為盛大,專為追薦亡靈。因此,專司引領超度的引路菩薩的地位自是格外突出,在毗盧寺壁畫中佔據空間最大。但是,這尊引路菩薩是畫在南牆上,其回首向西,而腳步卻向著東方。如此,淨土世界所處的西方可就在跟隨者的背後了。這種佈局的宗教含義又是一謎,耐人尋味。

這組圖所處位置在窗戶下方,由於背光難免被人忽略。其實這組圖是世存所有水陸畫中的唯一。畫面中兩個官員打扮的人物扭打成一團,冠靴盡棄斯文掃地。小鬼抱著刑具趕來勸架,另有三個鬼魅象徵著打架者出竅的魂魄,一個憤怒得揪下自己的頭顱揮舞,一個揮拳亂打,另一個則撕扯著一人的頭髮。組圖名為《仇冤報恨等眾》,命題到位,說盡了廟堂官場職場商海的世態炎涼。


毗盧殿內這兩幅十大明王組圖非常生動,色彩豔麗,而毀損是最嚴重的,已經無法辨認,只能到石家莊博物館摹本展廳才能看清其內容。圖上是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八位人們耳熟能詳的菩薩的化身。佛教進入華夏後與儒、道兩教逐漸融合,中土傳統理念也就揉進了密宗明王的形象表現,十大明王則取代了地獄十王完成六道輪迴前的終極審判。

佛像的流行應該開始於釋迦牟尼在世的期間。明萬曆年間來中土傳教的意大利人利瑪竇寫的《天主實義》中說,一個富商皈依佛門後為佛祖修了一座豪宅,萬物齊備唯缺飾畫。於是求之於佛,佛說:“隨意當畫”。換句話說,善惡美醜皆出自人心。圖為毗盧寺壁畫中觀音菩薩化身的馬首明王像。

《造像量度經》記載,有人問佛相與人相有沒有區別,佛說既有區別也無區別。因為佛是修行而成的大智者,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自然有別於常人。而佛也是與人一樣來自微蟲,未成道前就是個普通人,所以無區別。其人追問,成佛後什麼樣?佛陀回答:“鏡花水月”。圖為毗盧寺供奉的主佛毗盧遮那的塑像,寺中最大的秘密就隱藏在毗盧佛身後的山牆上。


毗盧佛身後的山牆背面畫著一幅菩薩坐像壁畫,在大約16平方米的背牆上佔據滿壁。菩薩寶相莊嚴,畫面精美絕倫,堪稱鎮寺之寶。如此巨大的菩薩像,在萬事具備的網絡上沒有任何痕跡,於浩如煙海的文本資料中竟也無據可查,遊客更是無緣得見。究竟畫的是哪尊菩薩,何人、何時、又緣何作此巨像,都是待解之謎。

毗盧寺裡林木不古花草不旺,而空氣卻格外清爽宜人,在寺內逡巡越久,人的心情越趨寧靜,也越發感覺到這裡的神秘。毗盧寺,到底還有多少秘密?更多圖片故事,請關注凡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