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生存率71.26%!這家醫院大腸癌防治達到國際發達水平

(健康時報記者 尹薇 駐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王懿輝)

大腸癌被稱為“吃出來的腫瘤”,在城市人群中的發病率持續走高,多年佔據上海市十大惡性腫瘤的第2位。日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在科室主辦的第九屆中國結直腸腫瘤中青年專家學術會議上,首次披露了該院2008年~2016年將近1.7萬名大腸癌患者生存率數據。數據顯示,“復旦腫瘤”大腸癌(Ⅰ-Ⅳ期)5年生存率71.26%,達到國際先進發達國家水平。

據統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診治患者數每年以17%增長,2018年門診量超5萬人次。2018年,大腸外科完成2488例大腸癌根治性手術,其中腹腔鏡手術923例。

5年生存率71.26%!這家醫院大腸癌防治達到國際發達水平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徐燁(左一)在為腸癌患者進行腔鏡手術 王廣兆/攝

歐美高發地區腸癌在下降,關鍵在預防和早發現

大腸癌是一種生活方式引發的癌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癌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蔡三軍教授介紹了一種現象,歐美髮達國家曾經是大腸癌發病率的“大戶”。以美國為例,美國腸癌的發病率持續20年以3%的速度下降,死亡率則以前10年2%的速度下降、近10年3%的速度下降,五年生存率則從50%提高到了66%。

“這種持續性下降並非偶然,是有一股持續不斷的力量在推動。”蔡三軍說,這正是得益於紮實的大腸癌三級預防工作。

數前年,醫院大腸外科在閔行七寶社區進行的大腸癌篩查工作獲得顯著成效,這促使上海市政府於2012年將社區大便隱血測試列為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儘管如此,大腸外科主任徐燁教授在研究中發現,在初篩大便隱血陽性推薦結腸鏡復篩的人群中,只有30%-40%人會進一步進行結腸鏡的檢查,60%-70%的人即使是初篩陽性也會因為諸多顧慮而選擇不接受進一步的復篩,“好好的一個早期腸癌患者,因害怕做腸鏡,硬生生地拖到了中晚期,療效和預後大打折扣”徐燁教授頗為惋惜。

外周血的基因檢測被用於探索腸癌早期篩查工作。腫瘤醫院2018年獲得上海市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的研究項目組發現,18基因可作為一種基因檢測生物標誌物,可以協助大腸癌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徐燁教授表示,未來此技術將與目前大腸癌社區篩查技術相結合應用,有望大大提高大腸癌篩查的順應性,更進一步鎖定高危人群,提升高危人群預防和早期發現的機會。”

會上,由蔡三軍教授和腫瘤預防部主任鄭瑩教授牽頭的上海市抗癌協會大腸癌專委會早診早治學組正式成立。據悉,未來醫院也將開設大腸癌篩查門診,進一步加強腸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

結直腸癌腹膜轉移有了特效療法

最為難治的一類腸癌是結直腸癌腹膜轉移患者,臨床上腹膜轉移是結直腸癌常見的轉移部位之一,這類患者預後較差,中位生存時間僅為18月左右。

針對這一難治性腸癌治療,醫院依託大腸癌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平臺,採用手術加輔助治療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治療的效果。

醫院大外科副主任、負責這一技術項目攻關的大腸外科蔡國響教授介紹,大腸癌腹膜轉移患者是一個高度異質性的群體,研究顯示部分患者通過積極的高質量的減瘤手術聯合腹腔熱灌注化療及全身化療可以達到30%以上的5年生存率,突破了過去五年生存率幾乎為“零”的治療“瓶頸”。

醫院大腸外科針對可手術治療的伴有腹膜轉移癌的晚期大腸癌患者,在全國及上海市地區,於2014年起積極推廣開展標準的高質量的腹膜腫瘤減滅術+腹腔熱灌注化療。目前已經累計開展了300多例。從現有的隨訪數據來看,“一些已經失去治癒希望的這類患者,經過這一綜合治療,重新獲得了治癒的機會、更長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質量。”蔡國響教授說。

此外,醫院大腸外科也在推進另外一個臨床技術項目。在局部進展期的結腸癌患者當中,採用輔助性腹腔熱灌注化療來降低患者將來發生腹膜轉移、腹腔復發的風險,由醫院牽頭的的全國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正在順利進行當中,研究成果有望為結直腸癌腹膜轉移的預防和治療提供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和新的臨床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