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生存率71.26%!这家医院大肠癌防治达到国际发达水平

(健康时报记者 尹薇 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懿辉)

大肠癌被称为“吃出来的肿瘤”,在城市人群中的发病率持续走高,多年占据上海市十大恶性肿瘤的第2位。日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在科室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结直肠肿瘤中青年专家学术会议上,首次披露了该院2008年~2016年将近1.7万名大肠癌患者生存率数据。数据显示,“复旦肿瘤”大肠癌(Ⅰ-Ⅳ期)5年生存率71.26%,达到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据统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诊治患者数每年以17%增长,2018年门诊量超5万人次。2018年,大肠外科完成2488例大肠癌根治性手术,其中腹腔镜手术923例。

5年生存率71.26%!这家医院大肠癌防治达到国际发达水平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徐烨(左一)在为肠癌患者进行腔镜手术 王广兆/摄

欧美高发地区肠癌在下降,关键在预防和早发现

大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引发的癌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介绍了一种现象,欧美发达国家曾经是大肠癌发病率的“大户”。以美国为例,美国肠癌的发病率持续20年以3%的速度下降,死亡率则以前10年2%的速度下降、近10年3%的速度下降,五年生存率则从50%提高到了66%。

“这种持续性下降并非偶然,是有一股持续不断的力量在推动。”蔡三军说,这正是得益于扎实的大肠癌三级预防工作。

数前年,医院大肠外科在闵行七宝社区进行的大肠癌筛查工作获得显著成效,这促使上海市政府于2012年将社区大便隐血测试列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尽管如此,大肠外科主任徐烨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在初筛大便隐血阳性推荐结肠镜复筛的人群中,只有30%-40%人会进一步进行结肠镜的检查,60%-70%的人即使是初筛阳性也会因为诸多顾虑而选择不接受进一步的复筛,“好好的一个早期肠癌患者,因害怕做肠镜,硬生生地拖到了中晚期,疗效和预后大打折扣”徐烨教授颇为惋惜。

外周血的基因检测被用于探索肠癌早期筛查工作。肿瘤医院2018年获得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研究项目组发现,18基因可作为一种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可以协助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徐烨教授表示,未来此技术将与目前大肠癌社区筛查技术相结合应用,有望大大提高大肠癌筛查的顺应性,更进一步锁定高危人群,提升高危人群预防和早期发现的机会。”

会上,由蔡三军教授和肿瘤预防部主任郑莹教授牵头的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早诊早治学组正式成立。据悉,未来医院也将开设大肠癌筛查门诊,进一步加强肠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有了特效疗法

最为难治的一类肠癌是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临床上腹膜转移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这类患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8月左右。

针对这一难治性肠癌治疗,医院依托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平台,采用手术加辅助治疗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效果。

医院大外科副主任、负责这一技术项目攻关的大肠外科蔡国响教授介绍,大肠癌腹膜转移患者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群体,研究显示部分患者通过积极的高质量的减瘤手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及全身化疗可以达到30%以上的5年生存率,突破了过去五年生存率几乎为“零”的治疗“瓶颈”。

医院大肠外科针对可手术治疗的伴有腹膜转移癌的晚期大肠癌患者,在全国及上海市地区,于2014年起积极推广开展标准的高质量的腹膜肿瘤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目前已经累计开展了300多例。从现有的随访数据来看,“一些已经失去治愈希望的这类患者,经过这一综合治疗,重新获得了治愈的机会、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蔡国响教授说。

此外,医院大肠外科也在推进另外一个临床技术项目。在局部进展期的结肠癌患者当中,采用辅助性腹腔热灌注化疗来降低患者将来发生腹膜转移、腹腔复发的风险,由医院牵头的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正在顺利进行当中,研究成果有望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的临床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