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了這麼多年潮汕方言,但你不一定懂得這個

在潮汕方言中,存在一種字,叫“訓讀字”。

什麼是訓讀字?

就是用方言口語常用字的字音去讀另一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而訓讀字呢,必須是字典裡,或大部分人承認其訓讀音的才能稱為訓讀字。

比如“打”讀為“拍”,“亦”讀為“也”,“仔”讀為“囝”,“竿”讀為“歌”等等。把被錯讀的字(打、亦、仔、竿),稱為訓讀字,把引起誤讀的字(拍、也、囝、歌),稱為本字。兩者之間意義上通常相近,或者有某種聯繫,而語音形式就相差得比較遠。

訓讀看起來是不是有些像之前說過的“文白異讀”?但這兩種讀法是不一樣的。

文白異讀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受外來文化影響而形成兩個讀音系統。

同個字兩種讀音是由淵源關係的,一個保留讀書音(文讀),另一個保留說話音(白讀),兩種讀音的由來都是有依據的,類似於一字多音多義,但並不是多音多義。而訓讀的讀音是從另一個字“借”來的,屬於張冠李戴的現象。

訓讀字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訓讀字是書面語常用字,本字也是常用字。另一種是訓讀字是書面語常用字,本字是古語詞。

訓讀字是書面語常用字,本字也是常用字

由於潮汕方言書面語跟口語脫節,所以出現了張冠李戴的現象。一些書面語的常用字在方言口語中少用到或者不用到,大多數情況是隻知道意思而不知道讀音。所以讀書時便把某個意義相近或有聯繫的口語常用字的音錯加在這個字上。

你說了這麼多年潮汕方言,但你不一定懂得這個
你說了這麼多年潮汕方言,但你不一定懂得這個
你說了這麼多年潮汕方言,但你不一定懂得這個

訓讀字是書面語常用字,本字是古語詞

這類訓讀字的本字在書面語和普通話口語中多數已經淘汰,但在潮汕方言口語中卻保留下來。潮汕方言把這些古語詞的語音形式加在現代書面語中的某個意義相近或有聯繫的常用字上,反而把這個常用字的本音擠掉。

你說了這麼多年潮汕方言,但你不一定懂得這個
你說了這麼多年潮汕方言,但你不一定懂得這個
你說了這麼多年潮汕方言,但你不一定懂得這個
你說了這麼多年潮汕方言,但你不一定懂得這個
你說了這麼多年潮汕方言,但你不一定懂得這個
你說了這麼多年潮汕方言,但你不一定懂得這個

還有一種奇特訓讀現象——互為訓讀,這種現象是比較少見的。

你說了這麼多年潮汕方言,但你不一定懂得這個

—— 完 ——

參考:林倫倫《潮汕方言訓讀字研究》圖片:蘇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