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弒母案啟示,放過自己放過孩子,因為“完美”實在太累了

4月25日,福州警方證實,涉嫌弒母后潛逃的北大男生吳謝宇,在重慶江北機場被抓,身上攜帶30多張從網上購買的身份證。

北大學子弒母案啟示,放過自己放過孩子,因為“完美”實在太累了

從2016年2月14日,警察發現吳謝宇母親謝天琴的屍體——用塑料包裹數十層,每一層縫隙裡都放入活性炭吸臭,存放屍體的房間安放有監控,與電腦相連,可用手機隨時查看——到2019年4月21日吳謝宇落網,這3年裡,被認為在國外生活的吳謝宇其實一直隱姓埋名地在國內活動。

看他一系列慎密的行動,就是一次完美的犯罪,如果不是他潛意識發給舅舅的信息,極大可能會偷渡出國,改名換姓,重新生活。

很可怕,讓我想起了東野圭吾的小說,也想起了阿加莎筆下那些讓人神經緊繃的情節,太陽底下冒冷汗。

關於案件的詳細情節可以搜索瞭解,我在這裡更想說提,吳謝宇為什麼會主動暴露,是什麼促使他在偷渡之前發出那通信息(告訴舅舅來接機,導致舅舅接不到人到家裡查看)。

想來原因只有一個:他不想活了,因為他活得太累了。

北大學子弒母案啟示,放過自己放過孩子,因為“完美”實在太累了

人都有兩個身份活著,一個是真我,一個是假我。前者是真實的但不被社會評價體系所廣泛接納的慾望和需要,有些悲傷、憂鬱、灰暗、醜陋等,後者是社會所讚許的面相,正能量、積極向上、陽光開朗、誠實有愛……這兩部分都是個體的真實存在,但兩者需要取得平穩,如果只用一個面相活著,就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或者做過激的事情。

綜合吳謝宇的信息資料,就有強烈的感覺,他的假我太強大了,強大到真我沒有生存空間,幾乎要被消滅。

他的人設與他的犯罪行為完全沒法對上號。

他太“完美”了。

綜合各家媒體的信息,他的缺點真的就是“找不到缺點”,他的缺點就是“完美”。

他的特點:高智商+高情商。

學業優秀,友善有愛,自律冷靜,溫暖有趣,孝順懂事……體智德全面均衡發展,挑不出一點不好。

不像一些學霸讓人覺得或高傲或木枘,或高智商低情商,生活能力一般,總有一些的短板和不足。

北大學子弒母案啟示,放過自己放過孩子,因為“完美”實在太累了

看起來是什麼感覺?不覺得累嗎?

要保持這樣的人設,要壓抑多少“不高尚”的慾望?要放棄多少“沒有用”的嘗試?

什麼條件下才能培養出如此完美無缺的孩子?

我看到這樣的人設,除了感覺到可怕,還有莫名的擔心。

吳謝宇是個極端的個例,但我接觸到大量的案例,都有著完美的內外鞭策,他們在通往“完美”的路上倒下。

北大學子弒母案啟示,放過自己放過孩子,因為“完美”實在太累了

經常有家長跟我說孩子各種不好,別人家的孩子各種好。前者我能理解,後者我的反應就是“假”,太假了。基本上就是別人的孩子禮貌有愛,沒有任何不良習慣,除了學業優秀還有一種或多種同樣優異的才藝,才華橫溢,完美無缺,天上有地上無。

確實有一些天賦過人的學生,但更多是拖著疲憊不堪的自己在負重前行。從表面上看,他們都很努力也很辛苦,但真正去體會,他們是有區別的,前者享受其中,苦並快樂著,後者緊張壓抑不透氣,但家長很難判斷出孩子處於哪種程度,是否到了預警線,更多是一味驅趕著孩子往前走。

這種家長自己也活得非常焦慮非常疲憊,他們帶著這樣的情緒慣性去看孩子,孩子哪哪都不好,他們對自己有著完美的苛求,對孩子自然也不放鬆。

北大學子弒母案啟示,放過自己放過孩子,因為“完美”實在太累了

完美不符合人性。

更不符合孩子的天性。

人總是需要有一些缺點或“問題”才比較正常。

其實,那些在父母眼裡的完美孩子基本上都有許多父母所不知道的缺點。或者說,這些完美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就開始做各種早期父母不允許的“渣事”。

有些完美地躲過了父母的視線,有些則直接暴露出來,令人驚愕不已。

北大學子弒母案啟示,放過自己放過孩子,因為“完美”實在太累了

我工作的那些最好學校的學生,經過重重選拔進入名校,可以說是非常優秀了。但是他們中有人經常玩遊戲到半夜;有人半夜出去酒吧,喝酒蹦迪;有些談戀愛,體驗著性的激盪;有些會召性服務;有些長期服藥以維持學業……他們在父母視線之後各種“壞”,回到家就是乖乖完美孩子。

有一個學生告訴我,他的師兄師姐,畢業後拿著極高的收入,生活糜爛,讓他懷疑這麼努力到底是為何?

我在想,父母要是知道自己的孩子做這些事情,要作何感想。還是說,沒關係啊,你只要成績優秀事業成功就好?

有相當多的學生,是壓抑的疲累的,焦慮的痛苦的,那些“壞”,某種程度上就成了讓他們得以活下去的出口。

他們在變“壞”之前,已經有了神經症的症狀,這些“壞”幫助他們消解神經症的痛苦。

他們如果早點求助早點調整,是可以不走得這麼極端的。

北大學子弒母案啟示,放過自己放過孩子,因為“完美”實在太累了

再看吳謝宇的完美與他做的另外幾件事情相比較,就非常的不“完美”。1、殺人;2、騙錢;3、和妓女戀愛同居;3、放棄北大學業去夜店工作。

他殺人後體驗著另一種生活。

他殺人之前有向他最好的朋友透露過內心的痛苦,他不想活了。這種念頭會不會讓他覺得很不應該?我這麼優秀的一個人,怎麼能有這種想法和念頭?

人性本就善惡皆有,一個當下社會標準的優秀的好人(實在想不出來合適的形容詞),不會是完美的人,而只是好的比重較多的人,這種比重,有70%就夠了,再多,就活得太累了。

這種好,大部分是要呈現給外界看的,那麼在家裡,就會呈現比較多的“不好”。實際上,大都是一些小事,家長說得比較多的是:懶、拖拉、不講衛生、對家長愛理不理、不和家長交流、有時候沒禮貌……

北大學子弒母案啟示,放過自己放過孩子,因為“完美”實在太累了

父母對子女的期待是能理解的,但當父母習慣性地逼迫孩子變得完美就非常容易出問題。要麼得來一個只有人設的好孩子;要麼得來一個神經症患者;要麼得來一個自我放棄的孩子。

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同,如何辨析孩子已經承受不住重壓?

有幾個重要的信號:

1、孩子非常地反感家長(的行為),親子關係惡劣。

2、孩子變得自閉,沉默寡言,幾乎沒有什麼人際或其他愛好,只知道學習。

3、孩子學習上顯得力不從心,飲食不佳,出現睡眠障礙,精神萎靡。

這些信號出現時,家長需要警惕。

北大學子弒母案啟示,放過自己放過孩子,因為“完美”實在太累了

這個社會,單一標準劃分好學生壞學生,單一標準劃分成功與失敗,相當多的家長要求孩子全方位提升,變得更好、更好、更好。

家長也沒有去正視自己人性中惡的部分,非常害怕與恐懼“惡”出來影響自己,卻不知道,只有看見惡,惡才不會出來興風作浪。

平時的生活,允許孩子有些小毛小病,允許孩子有缺點,允許孩子有情緒。

當“壞”“惡”可以被看見,去和孩子討論人性的惡,自己內在存在的惡(念頭想法),當小壞小錯可以被允許,才不容易形成大惡。

家長要學會放過自己,放過孩子。

哪怕家長自己本身很優異,也要允許你的孩子,選擇做一個普通人,一個你不滿意的,但是他感覺快樂的健康的普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