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不愛你,都藏在細節裡

《少年說》裡,一位無錫小男孩呼籲大家善待每一個送外賣的人:

“我的媽媽是一位外賣員。

她每天起早貪黑,風吹日曬都沒能阻止她的步伐。但還是有很多人不尊重這份職業,有時還會莫名其妙給差評,甚至無理取鬧。

我希望大家都能給像我媽媽一樣的人多一些善意,因為當你打開門的那一瞬間,看見的也有可能是我爸爸捧在手裡的小公主。”


孩子愛不愛你,都藏在細節裡


圖片來源《少年說》

臺下的母親,淚流滿面。

身邊的同事看完這則視頻,忍不住的感嘆:好暖的小朋友!

為人父母,最欣慰的莫過於有這樣一位懂得心疼自己的孩子了吧。

養育孩子,不單單要讓他享受被愛的感覺,還有一件事同樣重要——教他們學會如何去愛別人。


愛需要教嗎?

有人總相信,孩子小,不需要父母怎麼教,以後他們就懂了。但是很多時候,愛孩子愛的越多越滿,最後回報的愛卻極其有限。

我們常常忽略了,父母愛孩子是本能,怎麼愛才是大問題。

我有個朋友,孩子5歲了,有一天帶孩子出去看電影,等電影開場的時候,給孩子買了一桶爆米花,朋友開玩笑說也想吃,孩子卻不肯。

朋友故意拿出來幾顆吃,沒想到孩子卻大發脾氣,非讓媽媽把爆米花吐出來不可。


孩子愛不愛你,都藏在細節裡


朋友跟我抱怨的時候,我告訴她:你最不能怪的就是孩子。

每個孩子從出生之後,所有的生活技能、生活方式、人生觀、價值觀,對待身邊人的態度,其實都是跟父母學習的。

他不懂去愛父母,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沒有教過。

很多孩子從小在家都是被愛的角色,愛人這件事,對他們來說太陌生了。


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孝順感恩都有著偏執,但我更願意將其理解成孩子愛的能力。

愛的能力包括愛人和被愛的能力,心理學家佩塞施基安將這種能力稱為第一能力。

這種能力,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但也需要培養。

我認識一位媽媽,兒子從小學開始,一直承擔起了一個“小男子漢”的作用,能幫著她做家務,初中的時候,自己會熱飯,家裡的重活累活,他捨不得媽媽一個人做,每次主動幫忙。

別人問他:怎麼你的孩子那麼知道疼人呢?

她很坦誠地說:“讓孩子知道你也需要他。”


孩子愛不愛你,都藏在細節裡


很多父母,都忘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愛的人。

我曾經看過一則漫畫,一位媽媽每次吃魚的時候,總是把魚肉剔給兒子吃,而她自己只吃魚頭,等到孩子長大後,孩子還是習慣地把魚頭留給媽媽吃,說:“媽媽愛吃魚頭,我從小就知道。”

可是媽媽並不開心,因為她根本不愛吃魚頭。

很多媽媽為了孩子,很偉大,佯裝強大,從來不讓孩子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最後委屈了自己。

與其如此,還不如直接告訴孩子,媽媽也會累,也會心情不好,也需要你的擁抱和愛。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過:你如果想讓小嬰兒最終發育成既健康獨立又合群的成年人,你就一定要給他一個好的開始,這個好的開始就存在於你和寶寶天然的親情關聯當中,這種關鍵就是“愛”。

孩子對父母的愛,往往就存在於生活的細節裡,至於會不會愛,還得看父母怎麼教。

▷教孩子關心他人的感受

陳鶴琴在《教小孩愛人》中提到:孩子生來是不曉得關心別人的。做父母的,應當好好的訓練孩子,使他知道顧己顧人之道。

比如爺爺奶奶睡覺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你不要打擾,否則他們會很難受,這樣告訴孩子,他會懂得,別人睡覺時,自己應該小心翼翼,輕手輕腳。

▷讓孩子在家多做點事情

大多數的父母都小看了家務對一個孩子的影響。

蒙臺梭利說,如果我們必須擬定一項育兒原則的話,那麼第一個原則就是必須讓孩子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來。而生活,很多時候就是柴米油鹽。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更具有獨立能力,也更能體諒和理解父母。

不妨先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比如自己收拾書包、玩具、獨立吃飯、穿衣等等,再慢慢擴展,比如掃地擦桌子,既培養了孩子的家庭責任感,也會更懂得承擔。

▷給孩子付出愛的機會

有些父母,看見小孩幫忙做事,要不嫌他做不好,要不嫌他做得太慢,就不讓做,孩子倒杯水,就怕他灑出來、燙著了。

父母幾乎是下意識地剝奪了孩子愛的機會。

實際上,我們不僅不該剝奪孩子愛的機會,更應該製造機會,讓孩子來關心我們,比如:

媽媽拎不動這麼多東西,你能幫我一下嗎?

爸爸上班好累,寶貝幫我拿雙拖鞋好不好?

這樣,孩子會在心疼父母的同時,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愛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中國的家庭,父母與子女的愛很多都是單向的,父母無私地付出,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

但現實是,愛應該是雙向車道。在好好愛你的孩子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教他也要好好愛你。

孩子愛不愛你,都藏在細節裡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