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如果日本不蓄意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會不會一直不參戰保持中立?為什麼?

藝嶼Eyesvot


武俠小說裡常有這樣的橋段:甲和乙在打架,丙躲在後面,為乙輸送真氣。那你說這個丙到底是參戰沒有?這是中立嗎?

美國就是這丙。而且幹這事兒是他拿手的。

美國的中立可以追溯到一戰時期。當時英國和德國在歐洲大陸廝殺,然後美國“中立”。它這個中立是咋中立的呢?通過海路,源源不斷的向英國輸送資源、武器、糧食。同時對德國禁運。這就導致英法兩國軍民吃的相對很好,社會和部隊更穩定,戰場上軍火也充足。德國那邊則是食不果腹,兒童的死亡率急劇上升,老百姓苦不堪言。德國最後的戰敗不也因為是後方的工農、資產階級造反了嘛。歸根結底是仗打的太苦了。

德國人也不傻,也不樂意惹美國,讓它名正言順的參戰。但美國這麼不斷的給英國補給,德國也是實在受不了啦,於是進行潛艇戰,在大西洋上襲擊船隊。

問題是這船隊裡有英國的船也有美國的船,以當時的技術,區分哪艘船是美國的,哪艘船是英國的,那是不可能滴。只能是英國船美國船一起打。於是“德國就挑起了戰爭”。然後美國順理成章的派自己的海軍去護航,就跟德國的潛艇衝突不斷。然後事件逐漸升級,最後美國“被迫”向德國宣戰。

到了二戰期間,美國是故伎重演,封鎖德國,支援英國,保持中立。而德國的海軍,狼群戰術,依舊是襲擊交通線,想截斷英國的給養。英國最大的給養也就是美國這一家。劇本都不用換,德國潛艇擊沉美國商船,美國海軍派軍艦護航,美國軍艦和德國潛艇交戰。

實際上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正式參戰之前,美軍和德軍在大西洋上已經打起來了。

僅憑這一點也可以確定,美國的參戰是必然的。美國參戰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因素,就是它源源不斷給英國的這些物資、糧食、武器,英國很大一部分是沒錢買的。沒錢買咋辦?賒。籤條約,未來還。美國已經在英國身上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如果英國最終戰敗,它就賠大了。德國扶植起來的新政府肯定不認賬啊。

所以美國不管怎樣,它都必須要保證英法中蘇這一方贏,絕對不能讓德意日贏。

在亞洲美國的策略也是一樣:支援中國,制裁日本。

國民黨政府退到重慶,美國也加大了支援。並且為中國部隊提供訓練和武器。有了美國撐腰,蔣介石打的其實依舊是不咋地,但好歹一時半會兒死不了啦。美國在亞洲給中國輸入真氣,日本有些打不動了。日本想繼續戰爭,想最後勝利,就需要更多的資源來支持。資源在哪裡?在印度、緬甸、越南、菲律賓、泰國......一片。而那裡正是英美的勢力範圍。

以當時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中立”,實質上已經參戰,只不過是大家沒挑明,沒撕破臉而已。再加上美國海軍已經和德國潛艇打了起來,怎樣看,美國的參戰都是必然的。

日本當時也是這樣判斷:跟美國必有一戰。加上它急需資源,而資源又被美國佔著,那就是晚打不如早打了。於是,偷襲珍珠港。美國順坡下驢,再一次順理成章的、“萬般無奈”的參戰。

美國兩次參戰,為什麼都來這麼一套?因為民意。美國孤懸海外,遠離歐亞大陸。在美國老百姓的眼裡,歐洲人、亞洲人自相殘殺,這事兒跟他們沒關係。讓成千上萬的美國小夥子去參戰,去送死,是沒意義的,是不能允許的。這也是讓希特勒鬱悶的問題,這事兒跟你美國沒關係,我們歐洲自己人打,你總來摻和啥。

但是,美國的精英階層能看出來,這事兒跟他們有關係,有著巨大的利益關係。但他們不直接的對抗民意:老百姓不讓出兵,我政府就出兵。美國沒這麼幹。他們的領導人就是靠這一套手段逼對手先打,然後老百姓群情激奮:開戰!

從一戰的無限制潛艇戰,到二戰的偷襲珍珠港,再到911,不外如是。


銳視覺何老師


二戰美國肯定會加入盟軍一方。

太平洋戰爭是在日本發起珍珠港偷襲之後產生的,這次事件使原本中立的美國加入到盟軍一方。

其實太平洋戰爭正是美國所希望的,在1941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看出如果英國失敗,美國也會遭殃,因此美國千方百計的與德國挑起矛盾,希望德國能夠對美宣戰,不過計劃失敗。於是,美國又將視線轉向了日本,當時日本的資源十分依賴美國,因此,美國就不斷地對日本實施禁運,逼迫日本挑起戰爭。

如果當時的日本忍住沒有挑起太平洋戰爭的話,美國肯定會故意製造衝突,比如利用船隻靠近日本軍艦,引誘日本對其進攻,有了藉口,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藉口很好找的,正如一句老話所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因此,美國參戰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老諸談史


以美國人的尿性,估計會一直不參戰,但未必會保持中立。

按照當時的美國法律,美國總統沒有宣戰權,權利在國會手中。

依照綜合國力,美國在一戰之前就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但世界的話語權依然在大英帝國手裡,在驕傲的歐洲人眼裡,美國人不過是爆發戶般的土包子。但一戰之後,歐洲亂成一鍋粥,而這時的美國也經歷的一段大蕭條時期,並波及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對戰後的歐洲無疑是很重的打擊,正是藉著這股東風,希特勒的納粹政權才上臺,並在幾年後發動了二戰。

這時的美國政府剛從大蕭條中恢復過來,發展生產迫在眉睫,而二戰無疑是個巨大的市場,不趁此時做生意,更待何時?

當然,讓美國保持中立是不存在的,不主動發動戰爭,我還不能使點壞惡心你啊,例如在海上封鎖了日本的石油線路,這對日本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也因為這個,日本才主動發動太平洋戰爭。

現在的一些人認為,由於當時美國國會不同意發動戰爭,所以羅斯福政府使出了苦肉計,也就是引誘日本偷襲珍珠港,當然這是很多人的猜測,美國政府沒有確認過。畢竟當時傷亡了3000多人,那都是生命啊。

美國政府通過珍珠港事件說服了國會,開始了二戰之旅,從此主導了二戰,也主導了二戰之後世界的格局,也正是因為二戰,在1973年,通過了《戰爭權力決議案》,美國總統可以不通過國會通過而發動戰爭,但要在60天內結束,以美軍現在的實力,60天毀滅一個小國家輕而易舉。


黑水布衣


美國自1776年7月4日獨立建國直到1941年12月7日因日本偷襲珍珠港而介入二戰的這段時間大體上在外交路線上一直執行著孤立主義政策——所謂孤立主義就是在國際糾紛中嚴格保持中立,避免介入除自衛戰爭外的一切國際爭端。儘管其間美國曾加入一戰而使孤立主義政策有所鬆動,但並未終結這一政策,因為一戰後美國又迅速回到了孤立主義的老路上,直到二戰初期美國仍極力避免介入其中。照此算來美國一共推行了165年的孤立主義政策,那麼美國為什麼要堅持這一基本國策呢?

首先美國的地理區位為美國之行孤立主義政策提供了客觀條件:美國東臨大西洋,西濱太平洋,遠離其他大陸。有天然的地緣屏障保護的美國具備執行孤立主義的先天條件。然而儘管具備執行孤立主義的先天條件,然而美國主觀上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種基本國策呢?這主要還是受制於實力不足——在美國獨立之初僅僅只是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個前英屬殖民地組成的聯邦,身處英國、法國、西班牙的殖民地包圍之中,後來通過吞併佛羅里達、收購路易斯安那、侵佔墨西哥領土、購買阿拉斯加、入侵夏威夷等一系列擴張行動才發展成為東臨大西洋,西濱太平洋,幾乎佔據半個北美大陸的大國。直到1898年美國軍隊不足3萬人,這一數據甚至低於保加利亞這樣的彈丸小國。與此同時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如果過度介入到國際糾紛中極有可能導致國內來自不同國家的族裔因效忠自己的母國而陷入分裂,索性以中立之名坐山觀虎鬥——趁其他國家大打出手之際出後武器物資、提供貸款大發戰爭橫財,等戰局明朗後再摘取勝利果實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然而美國的孤立主義並不是無原則無底線的孤立,而是基於兩個基本前提:其一孤立主義只適用於美洲之外的國際糾紛,但在美洲美國之行的則是門羅主義——對歐洲列強在其他地區的擴張行為美國不予干涉,保持絕對中立;然而如果歐洲列強試圖在美洲拓展勢力範圍就觸及到美國的紅線了。其二孤立主義只是不介入國際政治軍事糾紛,但在經濟領域美國要求列強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美國必須在列強的殖民地享有平等的經濟權益。任何試圖在美洲拓展勢力範圍或是試圖控制國際貿易航線的行為都會被美國視為挑釁行為。事實上一戰中的德國和二戰中的日本就犯了美國這兩個大忌:一戰中德國發動無限制潛艇戰——對通往敵國港口的中立國船隻不加警告直接擊沉,這妨礙到了美國同歐洲的貿易,與此同時德國還試圖同墨西哥結盟並支持墨西哥收復被美國侵佔的領土;二戰中日本大舉入侵中國並趁法國在歐洲戰場敗於納粹德國之機進入法屬印支,威脅到美國太平洋貿易航線的安全。

除了孤立主義本身這兩個基本前提條件之外,隨著美國國力的日益發展美國對孤立主義開始進行調整: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經歷了飛躍式的發展:美國已是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疆域面積900多萬的龐大國家,人口也已發展到9800萬,在世界工業生產的相對份額中已超越原來的世界工廠大英帝國,躍居世界第一,軍隊人數也已增長到100000人並打敗了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獲得了古巴和菲律賓等殖民地。應該說這時的美國已不滿足於僅僅扮演美洲老大的角色,美國正積極希望介入世界事務。在這樣的局面下加之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結盟墨西哥等美國眼中的挑釁行為使美國決定介入一戰。一戰後的美國已是一個世界級的大國,然而相比英、法這樣的老牌列強只具有相對優勢,仍不具備絕對碾壓的實力,所以在一戰後美國審慎地選擇回到孤立主義的老路上去。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美國自身綜合國力的提升已使孤立主義政策在一戰後出現了極大的鬆動:一戰後戰勝國齊聚法國巴黎召開和會,時任美國總統的威爾遜帶著他的十四點原則參與了巴黎和會,試圖在戰後構建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聯盟體系。然而這時英、法這兩個老牌強國仍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美國並不具備完全壓制英、法的絕對實力,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發展勢頭英、法兩國聯合起來操縱了巴黎和會的進程,抵制了美國攫取界霸權的圖謀,使美國這次走出美洲稱霸世界的計劃落空。不過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雖不具備碾壓英、法的絕對實力,但畢竟已具備相當的相對優勢,於是在巴黎和會上受挫的美國在1921年11月12日召集英、法、意、日、比、荷、葡、中等國參加華盛頓會議。會上美、英、法、意、日達成了《五國海軍條約》,根據該條約將五國戰列艦的總噸位限制為:美、英兩國各為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為17.5萬噸。美國利用這個方案確立了對日本的海軍優勢並得以分享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此後遠東太平洋地區就逐漸形成了美日爭霸的格局。

1929年10月29日以紐約華爾街股市暴跌為標誌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使美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陷於動盪不安的狀態,到1933年初美國已有半數銀行倒閉,13萬家以上的企業破產,1300萬人失業。儘管美國政府通過羅斯福新政逐漸從嚴重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但仍未能完全解決失業問題。當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解決經濟危機時同樣被經濟危機波及的德、日等國卻試圖通過對外侵略轉嫁國內的經濟危機,這對當時的世界秩序構成極大的挑戰。對美國而言:這是有利有弊之事——德、日的對外侵略擴張已威脅到美國在歐洲和亞太的戰略利益,甚至德、日的實力進一步膨脹將有可能威脅到美國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美國作為一個政治崛起中的新興的世界大國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當時由英、法兩個老牌強國構建的國際秩序體系的束縛的,而德、日對這一秩序體系的挑戰在某種程度上為美國攫取世界霸權提供了一個良機。對美國而言:最佳的選擇莫過於向一戰一樣先保持中立,待交戰雙方兩敗俱傷時再參戰。

事實上美國也的確是這一做的:1941年3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租借法案》,開始向反對德、日、意法西斯勢力的國家提供援助。蘇德戰爭爆發後羅斯福在第一時間表示支持蘇聯。1941年8月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簽訂《大西洋憲章》,表示要共同反對法西斯勢力的侵略。德軍圍困莫斯科期間哈里·霍布金作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代表緊急造訪莫斯科,在這裡他同斯大林就美國援蘇問題進行了兩次會談。直到這時美國國內仍有相當強烈的孤立主義呼聲,因此這時的美國並未直接介入戰爭,而是向英、蘇等國提供援助,扮演“民主國家的兵工廠”角色。這時英、法、德、蘇、日等國深陷戰爭泥潭而無法自拔,這就使美國的實力凸顯出來——無論美國加入哪一方作戰都將極大改變雙方的實力對比。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其實自己已有心改變傳統的孤立政策,轉而開始謀求世界霸權。正在謀求世界霸權的美國自然無法容忍其他國家崛起成為某一方區域霸主,進而威脅自己在該地區的利益。日本恰恰在謀求成為東亞地區的霸主,這已威脅到美國在華利益以及東南亞的菲律賓等美國殖民地。美國無法容忍日本進一步擴張,因為這甚至會威脅到美國的國防安全。有鑑於此的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一系列制裁措施。這樣一來對日本而言:處境就相當尷尬了——如果答應美國的要求,意味著日本必須放棄已到手的諸多利益;如果拒絕美國的要求,那就必須面對美國的制裁。而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如果被美國製裁,那麼其原本就並不強的戰爭潛力將遭到進一步削弱,這對已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而言顯然是不能承受的。況且在日本看來:美國在採取制裁行動後是否會進一步加大對日本的打擊力度呢?如果美國主動進攻日本,那麼以日本的國力是完全無法與之對抗的。既如此,不如索性對美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從而爭取戰略主動權。

即使日本沒偷襲珍珠港,對正圖謀世界霸權的美國而言:參戰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當然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也許美國參戰的時間還將延遲。美國介入二戰時英、法、德、蘇、日等國均以在戰爭中被大幅削弱,整個二戰過程中美國本土的生產並沒遭到戰爭的破壞,相反美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兵工廠開足馬力進行生產,困擾美國已久的失業問題至此因戰爭而得到解決,各國的黃金、外匯、海外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到二戰結束時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達到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量的2/3,黃金儲備達3/4,對外貿易額為1/3。1944年誕生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世界霸權地位。1939年軍隊規模只有33萬多人、軍事實力排名世界第16位的美國到戰爭結束時已膨脹到1200多萬人的規模,而原子彈的發明問世更是使美國站上了世界軍事之巔。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孤立主義原則被徹底否定,"國際主義"成為美國外交決策的基礎。美國外交政策的多邊主義時代產生了。戰後美國多邊主義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為:通過維持西方聯盟,在一系列國際規則和原則的基礎上協調與盟國乃至與非盟國之間的政治經濟關係,同時強調通過建立國際制度、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來協調各國之間的國際事務。在美國政府的推動下強調國際多邊合作的聯合國於1945年成立,而戰後的西方軍事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在美國的主導下成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當然不會啦,本身“太平洋戰爭是日本蓄意挑起的”的說法就是對歷史的無知。你甚至都可以說太平洋戰爭“是美國蓄意挑起的”。美國才不會一直不參戰保持中立吶,其實美國從來就沒有在中日之間保持過中立,一直公開支持中國,如果美國認真保持了中立,國府也就堅持不下來了。

這是因為美國和日本在地緣環境和價值觀的硬軟兩方面都是結構性的天敵,讀一下美軍編制的太平洋戰史就能理解這個問題,當時的日美關係是一種你死我活無法共存的關係,美國一定要把日本打趴下,用當時美國軍方的話就是“bring Japan to her knees”。

這句話最早是什麼時候說出來的呢?可能會嚇大家一跳:1904年,日俄戰爭都還沒有打完的1904年。

1898年美國在美西戰爭中獲勝之後得到了西班牙的菲律賓殖民地,如何保衛在大洋彼岸的菲律賓殖民地就成了美國的一大煩惱,一開始對菲律賓形成威脅的有德國、俄國、英國、荷蘭和日本。但經過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俄國和德國已經不能對菲律賓構成威脅了,英國在一戰之後國力大減,也已經不能在海外發動作戰行動,荷蘭本身就是個小國,這樣能夠威脅菲律賓的就只有在甲午戰陣中割得了臺灣的日本,要知道臺灣南部的高雄離菲律賓最北的呂宋島的距離都不到500公里,日軍從高雄出發,第二天就可以在呂宋島登陸。而美國當時在遠東就只有在上海和青島的幾艘小炮艇。

從價值觀上來說,美國一直提倡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政策,主張尊重各國的領土完整和領土主權。在1922年主持的華盛頓會議上支持了中國的主張,最後使日軍撤出了山東,恢復了中國對山東的主權,收回了日本霸佔的膠州灣德國舊租借地和青島海關,贖回了膠濟鐵路及其支線,山東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在1928年主持通過《巴黎非戰協定》;美國國會在1934年3月就已經通過了泰丁-麥克杜菲法案,決定在1946年給予菲律賓獨立。而日本卻一直堅持武力擴張,侵略中國大陸,扶持偽滿,危害中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這也是美國無法接受的。

美國在1904年提出來的對日作戰還只是一個口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凡爾賽和會上,日本在英法的支持下排除了美國的反對而繼承了德國在赤道以北太平洋上的大量島嶼,這樣就隔斷了美國從夏威夷出發支援菲律賓的交通線,使得菲律賓非常危險,所以美國從1922年開始正式進入制定對日作戰方案的程序,這就是橙色計劃的由來。

1937年7.7事變之後日本全面擴大侵華戰爭,美國也就加大了對日本經濟戰的力度和援華的力度,同時擔任菲律賓聯邦軍事顧問的麥克阿瑟元帥也加緊了加強菲律賓的自保能力的努力,隨著日本和德意的接近,美國開始和英國聯合編制同時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應對德國和日本的“彩虹作戰計劃”,但是由於英美之間以及美國陸海之間對兩洋的有限順序始終有分歧,所以彩虹作戰計劃的編制一直在搖晃。

但是作戰本身從沒被懷疑過,即便日本很規矩地不動,英美也要在大西洋打敗德國之後再來太平洋消滅日本,這是彩虹作戰計劃明確了的。從日本入侵法屬印度支那(現在的越南)企圖切斷英美的援蔣通道之後,美國除了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之外,徵召麥克阿瑟重新入伍以及將太平洋艦隊從加州的聖迭戈向前移動到夏威夷都是在做對日作戰的具體準備。

但美國的這些動作並沒有引起日本的警覺,雖然1936年石原莞爾就把美國當作了假想敵,但日本其實根本就沒有對美的具體作戰計劃,就只是一個口號。本身石原莞爾發動的9.18事變就把日本帝國帶上了一條不歸路,但日本軍閥認不清這一點,在大陸戰場越陷越深,拒絕接受美國的有關從大陸撤軍的要求,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步一步落入美國為日本所設計好了的陷阱。

所以說美國的參戰是必然的,日本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冰冷雨天


這個問題的假設都不成立!

首先,日本海軍要想在太平洋地區有所作為,必須和美國硬碰硬。而美國在二戰中終歸有明確的目標,因此參戰也是必然。

所以即使日本和美國沒有撞到一起,美國也會因為其他事件或者原因參戰。

1、日本挑戰美國不可避免

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在菲律賓爆發戰爭,史稱美西戰爭。美西戰爭的結果是美國趕走西班牙,成為菲律賓的新主人。

除了菲律賓,美國還在1898年搶佔了夏威夷群島。加上1867年從沙俄手中買下的阿拉斯加,美國在北太平洋可以說已經織成一張巨大的網,日本被完全網在其中。

1939年的蘇日諾門坎戰役成為日本國策的轉折點,因為進攻蘇聯的慘敗,導致陸軍在日本高層顏面掃地,進而陸軍放棄了北上和德國夾擊蘇聯的計劃,海軍趁機成為主角。

海軍的設想是在太平洋地區佔據霸權地位,想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對美國形成致命一擊。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就設想通過日本海軍的會心一擊,迫使美國回到談判桌,向日本出賣更多的利益。

他們把美國想得太過簡單。但是日本的偷襲卻不得不說比較成功,在1944年萊特灣海戰前,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海上力量一直無法對日本海軍形成碾壓性優勢,每一仗都打得十分艱難。

很多人說日本之所以執意要挑戰美國,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封鎖,另一方面是因為日本在東北沒有找到石油,所以才不得不向南發展。這種說法很對,但是要知道日本陸軍和海軍素來不和,海軍出擊,完全是和陸軍思維背道而馳的。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日本無論日軍還是海軍目標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給日本找到續命的能源和資源,在當時的條件下,東南亞地區的菲律賓是美國勢力範圍,日本要想獲得南洋的石油橡膠等物資,必須要經過美國的勢力範圍,因此和美國必定會發生衝突。

因此日本挑戰美國不可避免!

2、美國參戰不可避免

美國自獨立以來,逐漸形成門羅主義和孤立主義的傾向。

門羅主義將美洲都視為美國的勢力範圍,基本觀點為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而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

而孤立主義則更有意思,指的是在防務上,孤立主義採取不干涉原則,即除自衛戰爭外不主動捲入任何外部軍事衝突;在經濟文化上,通過立法最大程度限制與國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

從這裡可以看出美國有著明哲保身的意思,好像只要自己不受威脅,基本不會參與其他國家的爭端。這給美國帶來巨大好處,比如歐洲一戰前期,美國兩邊賣軍火,賺得不亦樂乎。

但是從美國的外交表現看,美國似乎從來沒有真正遵守過門羅主義和孤立主義。比如一戰後期1917年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美國在戰爭中看到了更大的利益,而這些是美國孤立時得不到的。所以一戰後,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所以,包括羅斯福在內的美國人,不可能不知道二戰對於世界格局將會造成怎樣的衝擊,不可能不知道美國將要在一片廢墟的歐洲人面前獲得怎樣豐厚的收益。他們需要的,只是個合適的參戰理由。

關鍵時刻,日本偷襲珍珠港。

所以,美國這樣一個務實的國家,一定會在戰爭中分得一杯羹的。所以參戰時間有早晚,但絕不會袖手旁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關於日本偷襲珍珠港,一直有一個傳言,就是一箇中國人通過破譯日本的電文,得知日本將要偷襲美國珍珠港,並迅速把這一情報透露給了美國,但是美國得到情報後卻故意不宣佈,準備就緒後,等著日本飛機來轟炸,以藉此打破美國國內不願意參戰的呼聲。



美國除了是戰爭同盟國外,其實早期還是二戰軸心國的重要金主,日本擴張的資金,很大一部分就是從美國借的,而且打仗所必須的石油,也一直是美國在為日本提供,隨著戰爭時間越來越久,日本的勢力在逐步擴展,美國也害怕自己在東南亞的產業最終會落入日本的嘴裡,他們是知道日本人有多瘋狂。



當時日本內分為北上蘇聯和南下太平洋兩大派,因為日本國內資源稀缺,特別需要有一個強大的資源支持,而日本因為和蘇聯的一戰,讓他明白了什麼叫天外有天,最終決定南下太平洋,但是太平洋地區的許多資源都是美國的,加上日本一直依靠美國進口石油,美國意識到日本的野心,所以開始只對日本禁運了部分物資,比如一些礦產和航空汽油,以次來威懾日本。



不過日本反而驚醒,如果美國扛不住壓力而切斷對日本的石油出口,日本也只能乾瞪眼,所以日本知道美國早晚都會參戰,不如直接在他準備好加入戰爭之前,就先打的他暫時無法加入戰爭,於是就有了著名的珍珠港事件。



所以說珍珠港事件,被質疑是政治家們為了表演給美國人的也不難理解,畢竟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全國態度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全都要去打日本鬼子,而且美國順利加入戰爭,對戰後國際地位的提升做好了準備。


風雲一點通


日本即使不偷襲珍珠港,美國也會對日本宣戰的,對於網上說的那些傳言活美國人已經知道日本要偷襲珍珠港,這個我是不太認同的。當然今天不是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來看日本當時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可以說日本也是被美國逼的。日本人一開始入侵中國的時候,美國沒有做出什麼明確的表態,而且一開始日本的戰略物資很多都是從美國進口的,就說石油,日本在和平時期的消耗一年大概在400多萬噸,但是戰時大概需要800萬噸以上,都知道日本卻戰略物資,這些石油從哪裡來的?當然美國也不會讓日本佔領亞洲的,日本人的目標也是很明確的,先佔領朝鮮,臺灣,然後進攻中國大陸,之後蘇聯乃至整個亞洲。美國人在亞洲的利益很多的,一開始日本攻打中國,美國也是兩邊都支持,因為這個時候日本還沒有觸及到美國在亞洲的利益。但是之後日本的動作越來越大了,美國已經感覺得到危險了,先是全面入侵中國,之後又在美國也是看到日本人想開闢別的戰場,那麼東南亞就是首選。

這個時候美國就開始和日本切斷關係了,開始禁止向日本出口戰略物資,而且凍結了在美的所有資產。日本人也是沒辦法了,也看到了美國的態度,美國一旦不給日本人戰爭物資的話,那麼日本人就只能去東南亞搶了,單單一個石油就足以讓日本人頭疼的,一開始想在中國佔領區開採,但是成本遠遠大於產出,後來就只能想佔領東南亞,不光有石油,還有橡膠。那麼這個時候美國的利益就會受到日本人的影響,因為這個時候美國在東南亞是有很多殖民地的,關島,菲律賓等等。

而且美國這個時候也到了該出手的時候了,美國在一邊看著確實能夠賺錢,但是羅斯福新政帶領的後果也是開始暴露出來了,美國人這個時候又開始大量的失業,經濟嚴重下滑。這個時候急需要把民眾的視線轉移,而且日本德國等國家本來就是在進行反人類的罪行,美國不管從任何角度來說都不會站在德國和日本人這邊的,德國和日本發起的戰爭就是因為英法美這些國家對於世界的瓜分,他們想重新分配世界,所以美國怎麼站在他們這邊呢?那麼就只有對日作戰了。

所以當時已經是雙方都到了不得不打的地步了。即使沒有偷襲珍珠港,只要日本人敢進入東南亞,美國必定出戰,那麼日本人就喜歡先下手為強。日本也是知道和美國打沒有勝算的,但是日本不打的話,只會敗的更快,因為日本和中國已經打了幾年了,但是日本完全沒有把中國打趴下,都陷入了僵持狀態,日本知道自己是拖不起的,所以日本只能以戰養戰,美國開戰,來獲取自己需要的資源。。


中國歷史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使日本不蓄意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最終為了國家利益也會參戰。因為在歐洲戰場,德國在進攻蘇聯以後,頹勢越來越明顯了。蘇聯在佔領德國以後,肯定會南下進攻日本,到那時日本肯定不是對手,到那時整個日本都會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直接威脅美國的霸權。美國肯定不希望蘇聯獨霸太平洋和亞洲,所以會想方設法的參與進來。

即使日本不主動攻擊美國的夏威夷,在蘇聯佔領德國以後,蘇聯等國也會向美國施壓,讓其限制對日本出口石油。日本沒有了石油,會向東南亞擴張,東南亞有歐美的殖民地,比如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所以日本進攻東南亞以後,歐洲國家肯定會想方設法的進行軍事幹預。進而進攻日本,分一杯羹。


謀士說


不會,美國之所以建國後一直沒有在本土發生過大規模的外來戰爭,一方面是他保持了自己的強大,讓對手敬畏。另一方面就是一直奉行著保持中立的國際孤立主義政策。

二戰後期,美國的政治人物已經在千方百計介入戰爭進程,日本偷襲珍珠港時,德國的進攻已經止步於斯大林格勒。這是二戰德國發動戰爭以來第一次無法順利推進,遇到有效反擊。這對世界上任何有戰略眼光的人來說,都能看懂他的巨大戰略意義。那就是蘇聯能夠對抗德國,戰爭的局勢很有可能反轉,世界格局將要重塑。

羅斯福剛好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實際上從很多跡象上表面,美國是有意給日本放水,讓日本偷襲已經沒有太平洋艦隊有主力的珍珠港的。無論哪種體制的國家,人民實際上無法影響國家決策和政治進程。因為政客有千百種手段影響民意導向和決策過程。

即便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國也絕對無法坐視蘇聯戰勝德國,征服歐洲而無動於衷。因為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這種體制和意識形態的尖銳對立本身就是資本主義國家一直敵視和防範的。

一旦蘇聯取得壓倒性勝利而美國不參與戰爭進程的話,世界上就再也沒有能夠制衡蘇聯的力量。而且戰後世界格局就是蘇聯一家獨大,唯我獨尊,歐洲將淪為蘇聯的N個加盟共和國。重塑的世界秩序也就跟美國沒有太大的關係,蘇聯將獨吞戰勝利益,更加強大無比。

出於對世界局勢的憂慮和美國自身的利益和安全,美國必須參與二戰後時代,以救世主的姿態在關鍵時刻參與戰爭,奪取勝利的果實。美國不但贏取了利益還站在了道義制高點上,成為世界共主。即便蘇聯不忿,卻也不能表現出來,一方面已經打的精疲力竭、國力空虛,無力再挑戰英美聯軍。二來站在道義輿論場上也說不過去。

蘇聯其實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還得強顏歡笑給美國陪笑臉。美國最後一如其設計的那樣,不但賺的盆滿缽滿,還成為二戰後秩序主要制定者,得意了好幾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