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西鄉隆盛(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出身薩摩藩(今鹿兒島),維新三傑之一。1872年任陸軍元帥兼近衛軍都督。在此前後,參與廢藩置縣、地稅改革等資產階級改革。他鼓吹並支持對外侵略擴張。1873年10月,因堅持徵韓論遭大久保利通等人反對,辭職回到鹿兒島,興辦名為私學校的軍事政治學校。1877年,被舊薩摩藩士族推為首領,並發動反政府的武裝叛亂,史稱西南戰爭。9月24日兵敗,死於鹿兒島城山。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有棲川宮熾仁親王(1835年2月19日-1895年1月15日),日本皇族,第9代有棲川宮,八代幟仁長子,幼名歡宮。日本陸軍大將。1877年西南戰爭中,再次出任征討大總督、指揮官軍和西鄉盛隆對峙。 1882年出席俄羅斯帝國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儀式。是明治皇族第一人,受到明治天皇的絕對信任。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山縣有朋

(1838年6月14日-1922年2月1日),長州藩出身,日本軍事家,政治家,日本九元老之一。元帥陸軍大將,日本陸軍之父,陸軍長州閥始祖。1909年伊藤博文死後,成為日本最有權勢的元老,在日軍和日本政府中勢力龐大,開啟了長州藩軍人控制陸軍的習慣。對內閣的交替和重大內政外交問題都有重要影響。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小松宮彰仁親王(1846年2月11日-1903年2月18日),出身皇族,伏見宮邦家親王第8子,孝明天皇養子。日本最後一個徵夷大將軍,皇族第一個元帥。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大山岩(1842年11月12日-1916年12月10日),薩摩藩出身,日本政治家,日本九元老之一,元帥陸軍大將,日本帝國陸軍創建者之一。大山岩早年積極參加明治維新運動,注意吸取國外的新思想,對建立近代資產階級的日本軍隊起了重要作用,是促使近代日本稱霸亞洲、躋身世界軍事強國的關鍵人物之一。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野津道貫(1841年11月3日-1908年10月18日),薩摩藩出身,元帥陸軍大將。甲午戰爭中的軍長,以奇襲著稱,日俄戰爭中作為大山岩的副手活躍。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47年4月1日-1895年11月5日),日本皇族,伏見宮邦家親王第9子,孝明天皇養子,追贈日本陸軍大將。明治維新時,被幕府奧羽越列藩推舉為東武天皇,戊辰戰爭中遭薩長聯軍擊敗,被朝廷指為“朝敵”,後來被軟禁在京都,敕令削髮出家。1870年獲特赦並還俗,赴普魯士軍校深造。後以近衛師團師團長身份參加乙未戰爭(對臺),因感染瘧疾病亡。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佐久間左馬太(1844年11月19日- 1915年8月5日),長州藩出身,日本陸軍大將。因為佐久間曾經參與對遠征臺灣的牡丹社事件,日本遂決定啟用他接替即將擔任滿洲軍參謀總長的兒玉源太郎為第5任臺灣總督(1906-1915)。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川上操六(1848年12月6日-1899年5月11日),薩摩藩出身,日本陸軍大將。日本軍制改革者之一,曾起草《野戰要務令》。與桂太郎、兒玉源太郎並稱明治陸軍三羽烏。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桂太郎(1848年1月4日-1913年10月10日),長州藩出身,日本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日本陸軍大將,日本九元老之一。長州閥領袖山縣有朋的掌門弟子,在山縣有朋隱退後成為其代言人,三次出任內閣首相。任內締結英日同盟,進行日俄戰爭,並策劃吞併朝鮮。是日本有史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他與山縣有朋一樣反對政黨政治,主張藩閥統治,但後來也出面組建自己的政黨。這一時期因為桂太郎與西園寺公望輪流登臺組閣而被稱為“桂園時期”。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黑木為楨(1844年5月3日-1923年2月3日),薩摩藩出身,日本陸軍大將。作戰勇猛,行動果斷,是“豬突猛進”型指揮官,在戰術上重視經驗多於理論。日俄戰爭後,因薩摩和長州派系之間的矛盾,使得黑木和秋山好古為日本僅有兩位推辭元帥不受的陸軍大將。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奧保鞏(1847年1月5日-1930年7月19日),日本福岡縣人,元帥陸軍大將。此人在當時並非長州、薩摩藩出身,能在名將如雲的當時嶄露頭角。獲得元帥稱號實屬不易,是明治時期陸軍建軍時元勳大將中最後一個去世的。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山口素臣(1846年6月8日-1904年8月7日),長州藩出身,日本陸軍大將。1900年6月26日率部(第五師團)出征中國,參加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攻陷北京後,因紀律相對還好,因此後來被慈禧太后大肆封賞,也成為戰爭史上的一項奇聞。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岡澤精(1844年8月20日-1908年12月12日),長州藩出身,日本陸軍大將。甲午中日戰爭期間,任大本營軍事內局長兼侍從武官。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長谷川好道(1850年10月1日-1924年1月27日),出身長州藩,元帥陸軍大將。1912年1月12日任參謀總長。年底因增加駐朝鮮兩師團提案為內閣否決,特指使陸軍大臣上原勇作辭職,導致西園寺公望內閣解體。1914年7月一戰爆發,指揮日本參加一戰,10月以德宣戰為由,出兵佔領中國青島、濟南和膠濟鐵路全線。1915年以最後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凱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同年12月17日辭去參謀總長。1916年10月16日任第2任朝鮮總督,1919年對朝鮮爆發的“三.一大起義”進行殘酷鎮壓。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西寬二郎(1846年4月5日-1912年1月27日),薩摩藩出身,日本陸軍大將。甲午中日戰爭時,為旅順口慘案的元兇之一。日俄戰爭時,率第二師團夜襲弓長嶺,為世界史上最大的一次夜戰。也造就了第二師團在日軍中善戰的名聲。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兒玉源太郎(1852年4月14日-1906年7月23日),長州藩出身,日本近代政治家,日本陸軍大將。被譽為明治時期第一智將,因特別注重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的良性循環,被稱為豐臣秀吉再世。日俄戰爭的滿洲軍總參謀長,攻克旅順口的實際指揮者,與桂太郎和川上操六並稱明治陸軍三羽烏。日本統治中國臺灣的最大功臣,穿著軍服的政治家。滿鐵的實際創立者。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乃木希典(1849年12月25日-1912年9月13日),長州藩藩士出身,日本陸軍大將。因日俄戰爭攻克旅順口成名,在二戰前被多數日本人奉為“軍神”。是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的忠實推行者。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伏見宮貞愛親王(1858年6月9日-1923年2月4日),日本皇族,伏見宮邦家親王第14子,孝明天皇養子。大正年間的重臣,元帥陸軍大將。貞愛親王是唯一在大正初期擔任過內大臣的日本皇族,而在就任軍人最高職位的元帥陸軍大將之外,還擔任過大日本農會、大日本蠶絲會、在鄉軍人會、理化學研究所、恩賜財團濟生會、大日本武德會等等的總裁。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小川又次(1848年8月22日-1909年10月20日),日本福岡縣人,號稱今謙信,日本陸軍大將。甲午戰爭前徵清大作戰計劃的提出者,日本陸軍磨刀待戰的倡導者,影響日本陸軍幾十年的戰略家。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川村景明(1850年4月8日-1926年4月28日) ,薩摩藩出身,元帥陸軍大將。1901年4月接替伏見宮貞愛親王為第十師團師團長,日俄戰爭期間率第10師團出征。1905年1月15日晉升陸軍大將,升任擴編的鴨綠江軍司令官,他每每出現在第一線,使每個士兵都感到他的關懷,參加奉天之戰,率先行動,執行佯動任務,把俄軍的全部預備隊吸引到自己當面,為主攻部隊突破打下基礎。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大島義昌(1850年9月20日-1926年04月10日),長州藩出身,日本陸軍大將。1894年7月,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大島義昌率其混成旅團4000餘人進兵朝鮮與清軍作戰。在牙山戰役擊敗葉志超、聶士成部,開現代日軍外戰之先河,隨後參加平壤戰役、鴨綠江江防之戰、牛莊之戰等。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大島久直(1848年10月1日-1928年9月27日),秋田藩出身,日本陸軍大將。甲午戰爭期間率部出征,在桂太郎第三師團的編制內,10月進佔中國東北的安東,12月佔領析木城和海城,1895年佔領鞍山、牛莊和田莊臺等地。馬關條約簽訂後,被任命為臺灣總督府軍政部長,臺灣總督府陸軍參謀長。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大迫尚敏

(1844年12月24日-1927年9月20日),薩摩藩出身,薩摩的乃木,日本陸軍大將。日俄戰爭期間,率第7師團參加旅順攻略戰,奉天會戰。他雖與乃木希典有著同樣的悲劇,但是性格上卻有著明顯差異。乃木在戰後有一句“何顏對父老”的詩句,表達了他對自己讓眾多部下犧牲的心情,可是大迫也有一句相似的短詩,“攜花入暴風,袖下無土產”。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立見尚文(1845年8月21日-1907年3月6日),日本三重縣人,日本陸軍大將。作為幕府將領打遍倒幕各方名將,在幕府軍中是最後一個嚮明治政府投降的將領。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寺內正毅(1852年2月24日-1919年11月3日),長州藩出身,元帥陸軍大將。日本軍事家、政治家,長州閥巨頭。在山縣有朋的堅決支持下,出任任第18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兼外務大臣兼大藏大臣兼朝鮮總督,同月16日免兼朝鮮總督。在外交方面,他採取強硬政策,用錢收買中國親日軍閥,擴大日本在中國的勢力範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與英國達成秘密協議,即只有在英國承認日本在中國特權的情況下,日本才在戰爭中支持英國和協約國。這個協議在後來的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中得到確認。俄國革命發生後,他主張日本出兵西伯利亞,控制西伯利亞鐵路主幹線,以加強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利益。1918年東京發生米騷動,9月29日被迫辭職。

井上光(1851年11月30日-1908年12月17日),長州藩出身,日本陸軍大將。甲午戰爭期間隨第2軍出征。後歷任步兵第6旅團長,監軍部參謀長,步兵第3旅團長,第12師團長。日俄戰爭中率第12師團出征。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大久保春野(1846年10月8日-1915月1月26日),日本靜岡縣人,日本陸軍大將。甲午戰爭期間率第7旅團出征。後歷任近衛步兵第1旅團長,教育總監部參謀長,第6師團長。日俄戰爭中率第6師團參加沙河會戰,奉天會戰。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土屋光春(1848年9月23日-1920年11月17日),日本愛知縣人,日本陸軍大將。甲午戰爭期間任大本營參謀,參謀本部第二部長。後歷任步兵第27旅團長,臺灣守備混成第1旅團長,近衛步兵第1旅團長,第11師團長。日俄戰爭中率第11師團參加旅順攻略戰,負戰傷。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鮫島重雄(1849年10月21日-1928年4月17日),日本鹿兒島縣人,日本陸軍大將。甲午戰爭中隨近衛師團出征。後歷任中部都督部參謀長,由良要塞司令官,東京灣要塞司令官。日俄戰爭時任大本營附,戰中改任第11師團長。

日本明治時期三十一位陸軍大將

上田有澤(1850年3月27日-1921年11月30日),日本德島縣人,日本陸軍大將。甲午戰爭隨第5師團出征。後歷任西部都督部參謀長,陸軍大學校校長,步兵第22旅團長,教育總監部參謀長,第5師團長。日俄戰爭中率第5師團參加遼陽會戰,沙河會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