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崇拜三國演義裡哪個人物?

賣萌小堯堯


《三國演義》裡寫了多少人物?

有專門研究者人做過統計,一部《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 980多個,還有人說1255個。這其中有一定性格和故事情節描寫的就有400多個人。

在這些眾多人物中,劉備關羽張飛趙雲曹操諸葛亮司馬懿等等,他們中有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野心家,也有普通人。有叱詫戰場的大將軍,有運籌帷幄的大統帥,有明察秋毫的大謀士。英雄,梟雄,人雄,義薄雲天者有之,足智多謀者有之,爭強鬥狠者有之,舞臺浩大,人物繁多,個個形象鮮明。你剛唱吧罷我就登臺,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群星燦爛照亮了歷史的天空,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這其中,說起我們喜歡的人物,肯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者愛山,智者愛水。芥末涼菜,各有所愛。

我讀《三國演義》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徐庶。

徐庶雖然在整個三國人物中出場並不多,也不是主要角色,但是徐庶在《三國演義》人物中,承前啟後,舉足輕重。在我國民間老百姓傳說中口碑很好,他的故事一直被後人口口相傳,流傳很廣。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到現在還在被廣泛使用,婦孺皆知。

在《三國演義》裡,徐庶最被人稱道的地方,我認為有四個方面。

一是忠於漢室。

徐庶少年時期學習儒學,並與諸葛亮相識,由於志向相同,成為好朋友。徐庶平生所願就是匡扶漢室,恢復漢代一統天下,結束諸侯混戰,民生塗炭局面。而劉備被人稱為“劉皇叔”,是漢代宗室之後,代表漢代正統。所以徐庶主動投奔劉備,輔助劉備。當時劉備正寄人籬下,依附劉表棲身新野小城。徐庶被劉備委任為軍師。正值曹操大軍攻打,徐庶幫助劉備守衛新野,幾次打敗曹操軍隊,還乘勝追擊,奪取了樊城。這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並設計騙徐庶離開了劉備。

二是孝順母親。

徐庶從小父親去世,是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把他養大的。徐庶非常孝順母親。曹操正是利用了徐庶的這點,在軍事上不能取勝的情況下,為了對付徐庶,擄掠了徐庶的母親,並且騙取老太太字體,讓人模仿徐庶母親,寫信給徐庶,把徐庶騙到了曹操軍營。《三國演義》情節徐庶最大軟肋就是孝順母親,徐庶收到母親的信後,“方寸大亂”,如果他不離開劉備,擔心曹操加害母親,被迫離開劉備。按照三國故事,也正是徐庶的孝順,才害死了他母親。這裡不再多說了。

三是舉薦諸葛亮。

這是一次譜寫和改寫歷史的推薦。徐庶最大的亮點就是臨走時候向劉備舉薦了他的好朋友諸葛亮。《三國演義》裡徐庶離開劉備後又“打馬回來”,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告訴劉備,諸葛亮志向高遠,必須親自去請才行,這才有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才有了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從此逐步擺脫四處流浪奔波命運,在諸葛亮輔助下,節節勝利,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開創四川根據地,奠定三分天下,三足鼎,三國演義的局面。

四是很有氣節。

徐庶一生注重做人氣節,“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就突出彰顯了他的氣節。《三國演義》中徐庶離開劉備見到母親後,發現曹操陰謀,母親知道徐庶是怕自己受牽連才離開劉備,於是上吊自殺,以斷絕徐庶後顧之憂。徐庶也曾在離別時向劉備許諾,不為曹操獻一個計策,母親的去世,更堅定了他的信念,此後終生沒有為曹操出一謀劃一策。


學文說話


最喜歡三國裡的諸葛亮,之前說過的,今天說另一位非常值得崇敬的人物,就是劉備。

劉備文韜武略不敵曹操,舉賢任能難比孫權,但是他對兄弟的情義卻是天下無雙,像劉備這樣做到皇帝之位仍能與結拜弟兄生死與共的中華上下五千年一人而已!

從古至今,對曹操跟孫權都不乏溢美之詞,曹操被易中天老師稱讚為:“了不起”,孫權也隨著辛棄疾的詩句“生子當如孫仲謀”流芳千古,卻很少見誰對劉備表揚誇讚一番,常見的評價就是:只會哭!劉備的光彩似乎都被這些對手跟自己身邊的能臣諸葛亮掩蓋了。

劉備從織蓆販履起家,經歷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屢戰屢敗,直到在三國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成就一方雄主,曹操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真是可敬佩的人,而他在如此艱苦的成就帝業之後,居然能對自己創業的結義兄弟關羽張飛做到生死與共,在關羽張飛接連遇害之後不惜傾全國之力為其報仇,最後兵敗白帝城,隨兩位兄弟而去,全了當初桃園結義的不求同生但求共死的情義,試問天下能有幾人,帝王更是無出其右,就像《雍正王朝》裡康熙的一句話,“一部二十四史,多少人倫慘變”,多少帝王登上皇位後對自己父母兄弟甚至兒女都趕盡殺絕,何況異性兄弟。


也正是劉備這種對兄弟對臣子的真情實意,也感動託孤之臣諸葛亮跟蜀國的其他臣民,在三國後期曹吳兩國內部不是被篡位奪權就是自相殘殺的情形下,諸葛丞相鞠躬盡瘁,輔保蜀後主劉禪穩坐四十年太平天子,成為三國期間在位最久的帝王。


如畫四季



小葉講遊戲


《三國演義》裡英雄人物眾多,但我最崇拜的卻是大漢皇叔劉備。那麼,劉備身上究竟有哪些閃光點呢?



一是白手起家。雖然劉備出身於漢室宗親,但是傳到他這一代,家道中落,劉備年輕時就淪落到靠織蓆販履為生。但他卻毫不自卑,而且從小心懷大志,喜歡結交豪傑。黃巾之亂爆發後,劉備得到了商人的資助,終於組建了一支自己的人馬,參與討黃巾。之後,劉備東征西討,幾經挫折後最終建立了蜀漢政權。

二是百折不饒。一開始,劉備的本錢是很薄的,文不過簡雍、孫乾、糜竺,武不過關羽、張飛、趙雲,和當時的官二代袁紹、曹操、孫權們完全不能比,所以劉備在創業早期,遭遇到了很多挫折。劉備先後投奔過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也一度被呂布、曹操等人碾壓。最終,劉備在荊州站穩了腳根,事業才慢慢有了起色。



三是宅心仁厚。劉備的寬厚仁德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對自己的朋友。當徐庶因為老母被曹操扣押打算離開劉備時,孫乾曾勸劉備拖延時間好讓曹操殺掉徐庶母親,這樣一來可以激怒徐庶,就可以將他留下來。但劉備覺得這樣太狠毒,沒有聽從孫的建議,將徐庶放走了。徐庶知道這件事後,發誓終生不給曹操獻一計。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被東吳俘虜並殺死。此時已是皇帝的劉備悲痛欲絕,但他為了兌現當年桃園結義“同生共死”的誓言,於是不顧群臣反對,決意要伐吳為關羽報仇。



後來,劉備在夷陵戰敗,將軍黃權因為歸路被截斷,就投降了曹魏。有人就建議劉備處罰黃權的家人,但劉備卻認為黃權是不得已而為之,就赦免了黃權的家人。

所以說,劉備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讓人欽佩!

我是桅子花香,熱愛歷史,歡迎點贊、評論、關注,大家一起交流!


司馬公昭


其實我挺喜歡崇拜盧植的,原因有幾個。



第一,盧植性格剛毅。

盧植的性格是很正直和剛毅的。攻打黃巾時,被誣陷,後來皇甫嵩救了盧植。盧植又應該勸阻董卓,不要廢陳留王,把董卓激怒,被免官。

第二,盧植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在馬融家學習經典時,馬融家常有歌舞表演,盧植卻未瞟過一眼,可見盧植治學的專注。

第三,盧植能帶兵。

三國演義說盧植帶三萬精兵合圍張角的十萬之眾。正史也有孝靈帝遣盧植為中郎將,討伐張角,連戰連勝。

第四,盧植有才幹。

盧植從九江太守任上回朝廷。後來因為廬江叛亂,朝廷認為盧植在九江平叛時,能夠恩威並濟,有經驗。於是再拜為廬江太守。

第五,盧植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盧植師從漢代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

第六,盧植著書立說。

盧植曾經寫過《尚書章句》、《三禮解詁》,可惜已經丟失。並參與續寫《漢記》。

第七,盧植的門下。

劉備,公孫瓚都是屬盧植的門生。二人也都建立了一定的事業。

所以,我最佩服盧植性格剛毅,又文武雙全,有才幹。




大飛熊騎士


相較於《三國志》,大家似乎更喜歡《三國演義》,而今天的故事,就是出自《三國演義》,關於我的一個丞相朋友。

他自比管仲、樂毅。但在後世,他的聲名之盛,遠遠超過他們。

他又是一個走路很慢的人,從岐山到西安,坐高鐵不要一小時,可他走了一輩子,卻還沒能走到。

他這一生,涇渭分明,斷裂成兩個完全相反的世界。

前二十七年,他詩酒為伴,琴棋書畫,韜光養晦,淡泊明志。

後二十七年,他運籌帷幄,出將入相,沙場百戰,把自己活成了神話。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公元207年,午後的隆中草廬,諸葛亮從夢中醒來 ,睡完了他人生中最後一個好覺。

潦草半生,顛沛流離的劉備,領著兩個兄弟尋到了這裡,三顧茅廬,好不容易把諸葛亮哄出了山。

劉皇叔不是老實人,卻是個好人,諸葛亮選中劉備輔佐,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

劉備得孔明前,受冷眼無數,被人攆著打了十幾年,對屬臣的要求也卑微到了極致,哪怕是個廢物,只求做到兩個字:忠誠。

正因如此,劉備才得到了起兵後,最初的一班文忠武勇。

諸葛亮多智近妖,精明到了極點,他對主公的要求也不高,只兩個字:信任。

如果不能得到絕對的信任,那他的結局也無非兩種:一種是隱居山林,安度餘生;一種是功高蓋主,受猜忌排擠而死。

所以讀完三國演義的人,很難想象諸葛亮能在曹操、孫權的帳下效忠,前者自不必說,疑心暗鬼,連親兒子都不放心,何況是妖人諸葛亮,所以司馬懿直到曹操病死,才敢展露鋒芒;

而孫權看似不涉朝政,實則深諳權謀,操縱群臣相互制衡,但誰又能與諸葛亮抗衡呢?另外,孫權是個一心求穩的帝王,他寧可固守江東十年,也不願丟掉父兄打下的一寸山河。諸葛亮若去了東吳,只能是束手束腳,無比抑鬱。

思來想去,諸葛亮還是選了劉備,因為沒有誰可以像劉備那樣,無條件地相信他,對他決策的正確性,從來不曾有疑,幾乎都是遵照執行,只有兩次例外。

而那兩次的原因,其實也正是諸葛亮認定劉備的理由:他是個好人。

因為劉備是個好人,所以有些事他是做不出來的,比如不聽諸葛亮的話,沒去算計他那可憐親戚,劉表的荊襄之地,雖保全了仁義,卻再次落得狼狽出逃,疲於奔命。這是第一次。

也正因為劉備是個好人,所以在三國中,有些事只有他做得出來,比如在關羽、張飛接連慘死之後,嚎啕大哭,拒絕了諸葛亮的苦諫,一意孤行的親率大軍伐吳。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蜀漢元氣大傷,劉備心衰力竭,死在了白帝城。這是第二次。

總而言之,諸葛亮跟著劉玄德上了賊船,再也沒能下來。

博望坡,他初出茅廬,眼見夏侯惇領兵十萬,洶洶而來,嘆了一聲,輕搖羽扇,野火焚遍山林,曹軍死傷無數。這是第一把火。

新野城,曹操親自提兵雪恥,他和劉備坐在山頭飲酒,遠遠望到曹軍湧進了新野,安營造飯,平靜地吩咐斥候傳話,要關羽、趙雲依計行事。夜半火起,熊熊烈焰,燒得曹軍人仰馬翻,折損過半。這是第二把火。

赤壁灘,曹孟德二十萬大軍壓境,他白衣渡江,舌戰群儒,促成孫劉結盟,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星壇上引東風,滾滾長江東逝水,火光滔天起,曹操全軍覆沒,敗走華容道,僥倖留命,逃回許昌。這是第三把火。

諸葛亮的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燒得旺,以至於燒化了曹操的野心,有生之年,曹操再也沒能重返荊州,踏平蜀吳。統一天下的步伐,被迫終止在了諸葛亮的火牆之外。

號令三軍的權利,也名正言順的掌握在了諸葛亮手中。

面對心生不忿的關羽、張飛,劉備嚴厲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諸葛亮也終於能確信,他沒有看錯人,劉備是值得他託付才華和性命,最正確的那個人。

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史稱先主。這一年,他正好60歲。

這個帝位於他而言,不早不晚,既有功成名就的快意,也有斯人已逝的失意。

謀臣法正,虎將黃忠去世後,他的結義兄弟們也先後隕落,直接間接地死於東吳之手。

矢志不渝,建功立業的先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虛無。他迫切的需要做一件事,證明自己這輩子沒有白活,證明他的奮鬥是有價值的。

一個皇帝,如果連替兄弟報仇雪恨的能力都沒有,那還算什麼皇帝?

先主點起大軍,整頓兵馬,銳不可當地準備討伐孫權。

諸葛亮把一切都看在眼裡,反覆跟先主陳述利弊,勸阻他不要發動這場勝算微弱的戰爭。

先主不停地點頭,他告訴諸葛亮:“我知道你是對的,但這是我必須去做的事。”

言至於此,諸葛亮不再多言,熟練地安排軍務,籌備糧草。朝中無人,蜀中無人,所以他必須留在成都主政,安撫後方。

先主臨出征前,再次把劉禪叫到諸葛亮面前,囑咐他聽相父的話,一切事務皆由諸葛亮定奪。

這些話不多,透露出的,卻都是對諸葛亮毫無條件的信任。

而對於先主珍貴的信任,諸葛亮的回報一如既往,那就是決不動搖的忠誠。

幾個月後,先主戰敗,躺在白帝城的行宮,奄奄一息,只剩一口氣。

他之所以沒死,是因為還沒見到一個人。

當諸葛亮狂奔幾十級臺階,喘著粗氣跪在榻前的時候,先主撐起了身子,老淚縱橫,把身旁劉禪的手,交到了諸葛亮手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隨後他又指著劉禪下詔:”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比起後世流傳的陰謀論,說這是劉備蓄意的試探,我更願意相信,劉備是真心誠意的希望諸葛亮替他完成統一天下的宏願。

這個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夢想家,怎麼捨得多年基業毀於一旦,作飛灰散?

諸葛亮與先主相對而泣,他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你給過我夢寐以求的信任,我也發誓要忠誠於你。

雖然現在你先走一步,但剩下的日子裡,你的兒子將代替你,接受我的忠誠。

我會繼續輔佐他,哪怕他不如你、不聰明,我也依然會竭盡全力照顧他。

先主溘然長逝,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

一個月後,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時年十七歲,史稱後主。

由於先主的任性出征,蜀漢國庫空虛,軍力衰退,國內叛亂四起,近一半的疆土脫離了控制。

北方曹魏和東南孫吳,仍然蠢蠢欲動,伺機進犯。

整個國家兵荒馬亂,一片狼藉。

後主劉禪是個甩手掌櫃,所謂“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丞相諸葛亮,終於不再氣定神閒,一貫的從容不迫,被眉宇間抹不去的憂愁取代。

北境有敵,他就鎮守北地,陸遜來犯,他就移師東向。

一個擅長放火的人,卻當上了救火隊長,哪裡需要撲哪裡。

地方豪強叛亂未平,蠻王孟獲又起禍端,諸葛亮不得已,於225年起兵,深入西南諸地,平息戰火,為穩固局勢,採用了攻心為上的謀略。

他深知屠殺形成的威懾,也許可以讓南方太平三四年,但仇恨會使下一場叛亂來得更快更猛。

只有用仁義感化、道德馴服,才能真正地將南方納入統治。

所以才有了七擒孟獲。諸葛亮在雲南的秀麗山水之間,安營紮寨,一邊盯著北方的戰事,一邊把那個驕傲的首領,一次次的抓到面前講道理,又一次次的把他恭送回鄉。直到孟獲的臉上不再有怒容,內心不再敢對抗,心悅誠服,匍匐在地認了輸。

諸葛亮代劉禪,賜予孟獲掌管南蠻之地的權柄,此後直到蜀漢滅國,西南始終平靜無虞,固若金湯。

這場仗從春天打到秋天,諸葛亮踩著落葉回到了成都。

他在富麗堂皇的新宮殿,見到了縱情聲色的劉禪,緩緩道:“陛下,時機到了。”

此時國內安定,東吳寂靜,糧食和貢品填滿了府庫,是時候去完成劉備未竟的夢想了。

劉禪像劉備一樣,對諸葛亮不停地點頭:“相父,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吧,我都聽你的,你不會錯。”

第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上《出師表》,決定北上伐魏 ,奪取長安,恢復漢室正統。

很難想象他是以怎樣的心情,寫就了這篇公文。

這不到一千個字,字字泣血,飽含了極為複雜的思緒,他感激劉備給他信任,讓他得以自由的施展才華,但他也悲痛於劉備過早逝去,字裡行間都是對先帝的不捨,除了這些 ,他像一個操碎心的長輩,幫劉禪打點一切,事無鉅細的安排了他不在時,蜀國的大小事務。

劉禪雖不懂得謀略,卻是個好孩子,可惜生在了帝王家,平庸即是原罪。

諸葛亮撐在桌上,淚眼模糊,精疲力竭地寫完了最後一句: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實從關羽大意失荊州那刻開始,蜀國就已經喪失了逐鹿天下的資格,而偏安一隅的結果,註定是走向衰敗落寞。

十幾年前就看破“據荊益二州,霸業可成。”的諸葛亮,怎麼會不知道這些?

但北伐,不僅是為了完成劉備遺願,更是在為劉禪和蜀國謀未來,計深遠。

所以他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偏要和老天爺賭一把,打一場必敗的仗。

經過謹慎籌備,公元228年,諸葛亮進行了第一次北伐,兵鋒直指曹魏,連下隴右三郡,關內“朝野恐懼”。長安唾手可得,可恨他用錯了一個紙上談兵的書生,馬謖失守街亭,蜀軍喪盡優勢。

第一次,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第二次北伐,魏蜀大軍在陳倉決戰,魏軍只求穩守,且援軍源源不斷,蜀軍卻受制於糧草短缺,苦戰不下,被迫撤退。

第三次北伐,由於大司馬曹真和大將軍司馬懿,兩大名將攜手防禦孔明,彼此皆無破綻,相持無益,只好無功而返。

第四次北伐,司馬懿大軍慘敗於諸葛亮。正面戰場失利,於是司馬懿設下反間計,引得蜀漢朝堂動盪,傳言“武侯早晚稱帝”,劉禪將信將疑,為安撫群臣,召回諸葛亮闢謠,司馬懿逃過一劫,北伐再次功敗垂成。

第五次北伐,李嚴督運糧草不力,散播謠言,加上天氣作怪,蜀軍只得收兵。

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兵出斜谷口,火燒上方谷,即將把司馬懿父子三人活活燒死在火中。

但赤壁借來的東風,早晚是要還的。

狂風烈烈起,一聲霹靂響,豪雨傾盆落,澆滅彌天大火。

司馬懿和兩個兒子喜極而泣,率領殘兵敗將衝出了包圍。

諸葛亮獨自站在大雨裡,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不知作何感想。

逃出生天的司馬懿,早已嚇破了膽,據守不出,決定用拖延戰術,耗光蜀軍的糧草,逼迫諸葛亮退兵。

這一手使得漂亮,諸葛亮無計可施,只能用各種手段激司馬懿出戰,以求速戰速決,但司馬懿是出了名的能忍,一套女裝,幾句嘲罵,於他而言還不如撓癢。

積勞成疾的諸葛亮,就這樣被活活拖死在了五丈原。

他對北伐的執念太重,加上凡事親力親為,早就料到自己命不久矣,所以才會不停不歇地連續北伐,希望在死去之前,幫劉禪留下一條活路,延續漢祚。

他真的是拼了命,可就是做不到怎麼辦。

老天說,做不到,就做不到吧,於是命運安排魏延踩滅了七星燈,斷絕了他最後一絲念想。

諸葛亮躺在榻上,命在旦夕,氣息微弱地囑託完身後之事,便陷入了昏迷。

之後轉醒,諸葛亮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拂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劉禪的使者從成都趕來,大哭著說:“皇帝想問,你死後,誰可替你主政?”

“我死後,有蔣琬,蔣琬之後,可用費禕。”

“這兩人之後呢?還有誰堪當大任?”

諸葛亮閉上眼,不再說話。他們之後,內憂外患的蜀國,也將不復存在了吧。

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但見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東北方流於西南方,墜於蜀營內,三投再起,隱隱有聲。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武侯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

後主劉禪,席地大哭,改換素服,令國喪三日,殺掉了一批趁機誹謗諸葛亮的官員,並且廢掉丞相一職,諸葛亮死後,蜀漢再無丞相。

諸葛亮死後30年,蜀漢覆滅,成都淪為人間地獄。

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殉國。

我有時想,如果五丈原之後,諸葛亮從夢中驚醒,發現他金戈鐵馬、嘔心瀝血的蜀漢歲月,只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大夢。

午後斜陽暖榻,階下依然垂手立著三條好漢,靜候他去接見。

他會打開門扉,再來一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嗎?

答案所有人都知道,他一定會把劉備迎進來,再講一遍隆中對。

這樣的他,才是我們認識的那個丞相朋友,不是嗎?


十點讀書


我最為崇拜的是諸葛亮。

這麼說基於以下三方面:

1.人情洞察,情商爆表。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大多數的神機妙算是源於對敵方人性缺陷的精深剖析和精妙利用。他深知周瑜嫉賢妒能,心胸狹隘的人性缺陷設計三氣周瑜,至他命殞。他看透司馬懿詭變多疑巧施空城計,巧退曹軍。赤壁之戰,他利用曹操生性多疑,恐有伏兵的心理,借大霧掩護完成草船借箭的神話。這樣的神操作,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足見諸葛亮深諳人性弱點,我想假如他來寫人性的弱點這本書,是不是對我們更有啟發。

2.設計大咖 智力爆表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還是一位了不起的設計達人。他設計諸葛連弩,是軍備殺傷力提高十倍。他設計木牛流馬運糧神器,提高軍資運輸效率,有力支援前線。孔明燈,孔明鎖,孔明旗的樂趣至今還讓我們樂不思蜀。此外他還給我們留下了一樣千古美食 饅頭,真是堪稱主食男神啊!

3.天文大咖 神秘莫測

諸葛亮這一呼風喚雨的技能在三國演義中可謂是神乎其技。他識星象,曉天文,太極八卦,奇門遁甲真是無一不精。巧借東風燒連船,巧施大霧借敵箭,巧伏大雪擊羌軍,夜觀星象知丕亡……他在三國演義的讀者乃至作者心中顯然已經封神。

關於諸葛亮的讓人佩服的豐功偉績是寫不完的,我簡單說以上三個方面,歡迎其他喜歡諸葛的答友補充。


名字忘了315


《三國演義》裡,我最崇拜諸葛亮。他留給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財富。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曹操一代梟雄,周瑜風流俊朗,關羽義薄雲天,但是我在崇拜諸葛亮。

1 諸葛亮才可通天。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出茅廬,變知天下三分,輔佐劉備赤壁抗曹,借荊州,取西川,天下三分,劉備得其一。

2 諸葛亮忠心耿耿,盡心盡力輔佐兩代君王,為了蜀國,諸葛亮耗盡心血,正所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3 諸葛亮清正廉明,禮賢下士,待人寬厚,死後家無餘財,諸葛亮是做人做官的楷模。



諸葛亮的功業很了不起,但是在我眼裡,他留給了後人偉大的精神財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堅持道義,為了匡扶漢室理想和信仰,自己拼盡全力,最終病逝於五丈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影響了無數中國人,文天祥以柔弱之軀,舉起反抗蒙古的大旗,歷盡千辛萬苦(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雖然失敗,但是拒不投降,正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魯迅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拼命硬幹,埋頭苦幹的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正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我是一個小書蟲


這真是一個難以取捨的問題。經過一番比較,最終選定郭嘉。個人比較喜歡謀士。郭嘉就是一個極具智慧的謀士。

郭嘉,字奉孝,是曹操手下五大謀士之一,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許多功勳,後死在徵烏桓的途中。此後,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利,曹操嘆道“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見郭嘉在曹操心中地位之高。那郭嘉到底有何本事,值得我們崇拜呢?


一、認清局勢,慧眼識老闆

早在郭嘉出山之前,他就預見了天下將大亂,所以積極做好準備,以便日後成就一番事業。日夜苦讀,結交天下有識之士。

在他21歲時,有人把他介紹給了袁紹,他與袁紹一番交談後,發現袁紹不能任用賢才,喜歡謀劃卻沒有決斷,終難以成事,毅然離開袁紹。之後一直在家讀書。

直到27歲時,他的好友荀彧把他介紹給曹操,他與曹操討論天下大事之後,認為曹操是一個能成事的主,因此留下輔佐曹操。

正是有了曹操這個好老闆,郭嘉才能一展所長,建立不朽功勳。所以不僅老闆要選擇好下屬,如果你有才能,也要選擇好老闆。



二、料敵先機,屢建奇功

建安三年,劉備被呂布打敗後,投靠曹操。這時郭嘉建議曹操軟禁劉備,他認為劉備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跟隨,而且深得人心,必定不甘心久居人下。但未被曹操採納,最後還縱虎歸山,日後成為了曹操勁敵。這個和日後周瑜向孫權提出軟禁劉備的策略基本相同。從後面發展的歷史來看,郭嘉的策略是正確的。

後曹操出兵攻打呂布,呂布堅守不出,攻打大半年未能得手,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撤軍。這時郭嘉以項羽為例勸說曹操急攻,曹操採納郭嘉計謀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淹下邳。果然擒殺呂布。

建安五年,曹操決定進攻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但是又害怕袁紹趁機進攻許都,因此猶豫不決。這時郭嘉分析道:“袁紹這個人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這是打敗劉備的最好時機”。果然袁紹還未作出反應,劉備就被擊敗了。

在官渡之戰的時候,傳言江東孫策準備進攻許都。這時曹營中人心惶惶,在此危急關頭,郭嘉預測:“孫策必定死於刺客之手”。果然孫策還沒來得及行動,就被許貢的門客殺了。

建安七年,袁紹官渡之戰大敗,自己也在不久之後病逝了。曹營中大部分人認為應該乘勝追擊,消滅袁紹的兩個兒子,只有郭嘉勸曹操退兵,他說:“袁譚、袁尚之間有矛盾,日後必定反目,不如先退兵,靜觀其變,到時候打敗他們就容易多了”。此後,一切都如郭嘉所預測的那樣。曹操趁機將他們各個擊破。

建安十二年,袁尚、袁熙逃入烏桓,曹操有心平烏桓,又擔心劉備會挑拔劉表襲擊許昌,這時郭嘉說:“明公您儘管放心去,劉表是不會聽劉備的”。果然這次徵烏桓大獲全勝,劉表也沒有發難。但也在這次戰鬥中,郭嘉因為水土不服,加上操勞過度,患病去世。享年三十八歲。


郭嘉一生算無遺策,世所罕見。其見識過人,洞察人性。可算是曹操帳下的頂級謀士。


張淨思


曹操的領導能力在今天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出兵攻打新野時,曹操行軍至田野之時,看到田地裡的糧食作物長得好,便令三軍不得踐踏莊稼,如抗命令,軍法從事,當時曹操坐的是馬車,馬受驚動,踐踏了許多農作物,這時就有一出割發寄頭的故事,使三軍都信服於他,這也體現出他的執行力,聰明能力。

再有便是他的文采,在文學方面,曹操的詩很有氣魄,如《觀滄海》。其實每個人都會有缺點,並不能盡善盡美,曹操也如此,因懷疑心重殺害了在逃亡路上幫助他的好心人,殺害華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