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崇拜三国演义里哪个人物?

卖萌小尧尧


《三国演义》里写了多少人物?

有专门研究者人做过统计,一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 980多个,还有人说1255个。这其中有一定性格和故事情节描写的就有400多个人。

在这些众多人物中,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等,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野心家,也有普通人。有叱诧战场的大将军,有运筹帷幄的大统帅,有明察秋毫的大谋士。英雄,枭雄,人雄,义薄云天者有之,足智多谋者有之,争强斗狠者有之,舞台浩大,人物繁多,个个形象鲜明。你刚唱吧罢我就登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群星灿烂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其中,说起我们喜欢的人物,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芥末凉菜,各有所爱。

我读《三国演义》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徐庶。

徐庶虽然在整个三国人物中出场并不多,也不是主要角色,但是徐庶在《三国演义》人物中,承前启后,举足轻重。在我国民间老百姓传说中口碑很好,他的故事一直被后人口口相传,流传很广。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到现在还在被广泛使用,妇孺皆知。

在《三国演义》里,徐庶最被人称道的地方,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一是忠于汉室。

徐庶少年时期学习儒学,并与诸葛亮相识,由于志向相同,成为好朋友。徐庶平生所愿就是匡扶汉室,恢复汉代一统天下,结束诸侯混战,民生涂炭局面。而刘备被人称为“刘皇叔”,是汉代宗室之后,代表汉代正统。所以徐庶主动投奔刘备,辅助刘备。当时刘备正寄人篱下,依附刘表栖身新野小城。徐庶被刘备委任为军师。正值曹操大军攻打,徐庶帮助刘备守卫新野,几次打败曹操军队,还乘胜追击,夺取了樊城。这引起了曹操的注意,并设计骗徐庶离开了刘备。

二是孝顺母亲。

徐庶从小父亲去世,是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他养大的。徐庶非常孝顺母亲。曹操正是利用了徐庶的这点,在军事上不能取胜的情况下,为了对付徐庶,掳掠了徐庶的母亲,并且骗取老太太字体,让人模仿徐庶母亲,写信给徐庶,把徐庶骗到了曹操军营。《三国演义》情节徐庶最大软肋就是孝顺母亲,徐庶收到母亲的信后,“方寸大乱”,如果他不离开刘备,担心曹操加害母亲,被迫离开刘备。按照三国故事,也正是徐庶的孝顺,才害死了他母亲。这里不再多说了。

三是举荐诸葛亮。

这是一次谱写和改写历史的推荐。徐庶最大的亮点就是临走时候向刘备举荐了他的好朋友诸葛亮。《三国演义》里徐庶离开刘备后又“打马回来”,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告诉刘备,诸葛亮志向高远,必须亲自去请才行,这才有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才有了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从此逐步摆脱四处流浪奔波命运,在诸葛亮辅助下,节节胜利,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开创四川根据地,奠定三分天下,三足鼎,三国演义的局面。

四是很有气节。

徐庶一生注重做人气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就突出彰显了他的气节。《三国演义》中徐庶离开刘备见到母亲后,发现曹操阴谋,母亲知道徐庶是怕自己受牵连才离开刘备,于是上吊自杀,以断绝徐庶后顾之忧。徐庶也曾在离别时向刘备许诺,不为曹操献一个计策,母亲的去世,更坚定了他的信念,此后终生没有为曹操出一谋划一策。


学文说话


最喜欢三国里的诸葛亮,之前说过的,今天说另一位非常值得崇敬的人物,就是刘备。

刘备文韬武略不敌曹操,举贤任能难比孙权,但是他对兄弟的情义却是天下无双,像刘备这样做到皇帝之位仍能与结拜弟兄生死与共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人而已!

从古至今,对曹操跟孙权都不乏溢美之词,曹操被易中天老师称赞为:“了不起”,孙权也随着辛弃疾的诗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流芳千古,却很少见谁对刘备表扬夸赞一番,常见的评价就是:只会哭!刘备的光彩似乎都被这些对手跟自己身边的能臣诸葛亮掩盖了。

刘备从织席贩履起家,经历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屡战屡败,直到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成就一方雄主,曹操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真是可敬佩的人,而他在如此艰苦的成就帝业之后,居然能对自己创业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做到生死与共,在关羽张飞接连遇害之后不惜倾全国之力为其报仇,最后兵败白帝城,随两位兄弟而去,全了当初桃园结义的不求同生但求共死的情义,试问天下能有几人,帝王更是无出其右,就像《雍正王朝》里康熙的一句话,“一部二十四史,多少人伦惨变”,多少帝王登上皇位后对自己父母兄弟甚至儿女都赶尽杀绝,何况异性兄弟。


也正是刘备这种对兄弟对臣子的真情实意,也感动托孤之臣诸葛亮跟蜀国的其他臣民,在三国后期曹吴两国内部不是被篡位夺权就是自相残杀的情形下,诸葛丞相鞠躬尽瘁,辅保蜀后主刘禅稳坐四十年太平天子,成为三国期间在位最久的帝王。


如画四季



小叶讲游戏


《三国演义》里英雄人物众多,但我最崇拜的却是大汉皇叔刘备。那么,刘备身上究竟有哪些闪光点呢?



一是白手起家。虽然刘备出身于汉室宗亲,但是传到他这一代,家道中落,刘备年轻时就沦落到靠织席贩履为生。但他却毫不自卑,而且从小心怀大志,喜欢结交豪杰。黄巾之乱爆发后,刘备得到了商人的资助,终于组建了一支自己的人马,参与讨黄巾。之后,刘备东征西讨,几经挫折后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二是百折不饶。一开始,刘备的本钱是很薄的,文不过简雍、孙乾、糜竺,武不过关羽、张飞、赵云,和当时的官二代袁绍、曹操、孙权们完全不能比,所以刘备在创业早期,遭遇到了很多挫折。刘备先后投奔过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也一度被吕布、曹操等人碾压。最终,刘备在荆州站稳了脚根,事业才慢慢有了起色。



三是宅心仁厚。刘备的宽厚仁德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对自己的朋友。当徐庶因为老母被曹操扣押打算离开刘备时,孙乾曾劝刘备拖延时间好让曹操杀掉徐庶母亲,这样一来可以激怒徐庶,就可以将他留下来。但刘备觉得这样太狠毒,没有听从孙的建议,将徐庶放走了。徐庶知道这件事后,发誓终生不给曹操献一计。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被东吴俘虏并杀死。此时已是皇帝的刘备悲痛欲绝,但他为了兑现当年桃园结义“同生共死”的誓言,于是不顾群臣反对,决意要伐吴为关羽报仇。



后来,刘备在夷陵战败,将军黄权因为归路被截断,就投降了曹魏。有人就建议刘备处罚黄权的家人,但刘备却认为黄权是不得已而为之,就赦免了黄权的家人。

所以说,刘备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让人钦佩!

我是桅子花香,热爱历史,欢迎点赞、评论、关注,大家一起交流!


司马公昭


其实我挺喜欢崇拜卢植的,原因有几个。



第一,卢植性格刚毅。

卢植的性格是很正直和刚毅的。攻打黄巾时,被诬陷,后来皇甫嵩救了卢植。卢植又应该劝阻董卓,不要废陈留王,把董卓激怒,被免官。

第二,卢植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在马融家学习经典时,马融家常有歌舞表演,卢植却未瞟过一眼,可见卢植治学的专注。

第三,卢植能带兵。

三国演义说卢植带三万精兵合围张角的十万之众。正史也有孝灵帝遣卢植为中郎将,讨伐张角,连战连胜。

第四,卢植有才干。

卢植从九江太守任上回朝廷。后来因为庐江叛乱,朝廷认为卢植在九江平叛时,能够恩威并济,有经验。于是再拜为庐江太守。

第五,卢植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卢植师从汉代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

第六,卢植著书立说。

卢植曾经写过《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可惜已经丢失。并参与续写《汉记》。

第七,卢植的门下。

刘备,公孙瓒都是属卢植的门生。二人也都建立了一定的事业。

所以,我最佩服卢植性格刚毅,又文武双全,有才干。




大飞熊骑士


相较于《三国志》,大家似乎更喜欢《三国演义》,而今天的故事,就是出自《三国演义》,关于我的一个丞相朋友。

他自比管仲、乐毅。但在后世,他的声名之盛,远远超过他们。

他又是一个走路很慢的人,从岐山到西安,坐高铁不要一小时,可他走了一辈子,却还没能走到。

他这一生,泾渭分明,断裂成两个完全相反的世界。

前二十七年,他诗酒为伴,琴棋书画,韬光养晦,淡泊明志。

后二十七年,他运筹帷幄,出将入相,沙场百战,把自己活成了神话。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公元207年,午后的隆中草庐,诸葛亮从梦中醒来 ,睡完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好觉。

潦草半生,颠沛流离的刘备,领着两个兄弟寻到了这里,三顾茅庐,好不容易把诸葛亮哄出了山。

刘皇叔不是老实人,却是个好人,诸葛亮选中刘备辅佐,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刘备得孔明前,受冷眼无数,被人撵着打了十几年,对属臣的要求也卑微到了极致,哪怕是个废物,只求做到两个字:忠诚。

正因如此,刘备才得到了起兵后,最初的一班文忠武勇。

诸葛亮多智近妖,精明到了极点,他对主公的要求也不高,只两个字:信任。

如果不能得到绝对的信任,那他的结局也无非两种:一种是隐居山林,安度余生;一种是功高盖主,受猜忌排挤而死。

所以读完三国演义的人,很难想象诸葛亮能在曹操、孙权的帐下效忠,前者自不必说,疑心暗鬼,连亲儿子都不放心,何况是妖人诸葛亮,所以司马懿直到曹操病死,才敢展露锋芒;

而孙权看似不涉朝政,实则深谙权谋,操纵群臣相互制衡,但谁又能与诸葛亮抗衡呢?另外,孙权是个一心求稳的帝王,他宁可固守江东十年,也不愿丢掉父兄打下的一寸山河。诸葛亮若去了东吴,只能是束手束脚,无比抑郁。

思来想去,诸葛亮还是选了刘备,因为没有谁可以像刘备那样,无条件地相信他,对他决策的正确性,从来不曾有疑,几乎都是遵照执行,只有两次例外。

而那两次的原因,其实也正是诸葛亮认定刘备的理由:他是个好人。

因为刘备是个好人,所以有些事他是做不出来的,比如不听诸葛亮的话,没去算计他那可怜亲戚,刘表的荆襄之地,虽保全了仁义,却再次落得狼狈出逃,疲于奔命。这是第一次。

也正因为刘备是个好人,所以在三国中,有些事只有他做得出来,比如在关羽、张飞接连惨死之后,嚎啕大哭,拒绝了诸葛亮的苦谏,一意孤行的亲率大军伐吴。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蜀汉元气大伤,刘备心衰力竭,死在了白帝城。这是第二次。

总而言之,诸葛亮跟着刘玄德上了贼船,再也没能下来。

博望坡,他初出茅庐,眼见夏侯惇领兵十万,汹汹而来,叹了一声,轻摇羽扇,野火焚遍山林,曹军死伤无数。这是第一把火。

新野城,曹操亲自提兵雪耻,他和刘备坐在山头饮酒,远远望到曹军涌进了新野,安营造饭,平静地吩咐斥候传话,要关羽、赵云依计行事。夜半火起,熊熊烈焰,烧得曹军人仰马翻,折损过半。这是第二把火。

赤壁滩,曹孟德二十万大军压境,他白衣渡江,舌战群儒,促成孙刘结盟,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星坛上引东风,滚滚长江东逝水,火光滔天起,曹操全军覆没,败走华容道,侥幸留命,逃回许昌。这是第三把火。

诸葛亮的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烧得旺,以至于烧化了曹操的野心,有生之年,曹操再也没能重返荆州,踏平蜀吴。统一天下的步伐,被迫终止在了诸葛亮的火墙之外。

号令三军的权利,也名正言顺的掌握在了诸葛亮手中。

面对心生不忿的关羽、张飞,刘备严厉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诸葛亮也终于能确信,他没有看错人,刘备是值得他托付才华和性命,最正确的那个人。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史称先主。这一年,他正好60岁。

这个帝位于他而言,不早不晚,既有功成名就的快意,也有斯人已逝的失意。

谋臣法正,虎将黄忠去世后,他的结义兄弟们也先后陨落,直接间接地死于东吴之手。

矢志不渝,建功立业的先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虚无。他迫切的需要做一件事,证明自己这辈子没有白活,证明他的奋斗是有价值的。

一个皇帝,如果连替兄弟报仇雪恨的能力都没有,那还算什么皇帝?

先主点起大军,整顿兵马,锐不可当地准备讨伐孙权。

诸葛亮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反复跟先主陈述利弊,劝阻他不要发动这场胜算微弱的战争。

先主不停地点头,他告诉诸葛亮:“我知道你是对的,但这是我必须去做的事。”

言至于此,诸葛亮不再多言,熟练地安排军务,筹备粮草。朝中无人,蜀中无人,所以他必须留在成都主政,安抚后方。

先主临出征前,再次把刘禅叫到诸葛亮面前,嘱咐他听相父的话,一切事务皆由诸葛亮定夺。

这些话不多,透露出的,却都是对诸葛亮毫无条件的信任。

而对于先主珍贵的信任,诸葛亮的回报一如既往,那就是决不动摇的忠诚。

几个月后,先主战败,躺在白帝城的行宫,奄奄一息,只剩一口气。

他之所以没死,是因为还没见到一个人。

当诸葛亮狂奔几十级台阶,喘着粗气跪在榻前的时候,先主撑起了身子,老泪纵横,把身旁刘禅的手,交到了诸葛亮手里:“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随后他又指着刘禅下诏:”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比起后世流传的阴谋论,说这是刘备蓄意的试探,我更愿意相信,刘备是真心诚意的希望诸葛亮替他完成统一天下的宏愿。

这个创业未半,中道崩殂的梦想家,怎么舍得多年基业毁于一旦,作飞灰散?

诸葛亮与先主相对而泣,他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你给过我梦寐以求的信任,我也发誓要忠诚于你。

虽然现在你先走一步,但剩下的日子里,你的儿子将代替你,接受我的忠诚。

我会继续辅佐他,哪怕他不如你、不聪明,我也依然会竭尽全力照顾他。

先主溘然长逝,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

一个月后,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七岁,史称后主。

由于先主的任性出征,蜀汉国库空虚,军力衰退,国内叛乱四起,近一半的疆土脱离了控制。

北方曹魏和东南孙吴,仍然蠢蠢欲动,伺机进犯。

整个国家兵荒马乱,一片狼藉。

后主刘禅是个甩手掌柜,所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丞相诸葛亮,终于不再气定神闲,一贯的从容不迫,被眉宇间抹不去的忧愁取代。

北境有敌,他就镇守北地,陆逊来犯,他就移师东向。

一个擅长放火的人,却当上了救火队长,哪里需要扑哪里。

地方豪强叛乱未平,蛮王孟获又起祸端,诸葛亮不得已,于225年起兵,深入西南诸地,平息战火,为稳固局势,采用了攻心为上的谋略。

他深知屠杀形成的威慑,也许可以让南方太平三四年,但仇恨会使下一场叛乱来得更快更猛。

只有用仁义感化、道德驯服,才能真正地将南方纳入统治。

所以才有了七擒孟获。诸葛亮在云南的秀丽山水之间,安营扎寨,一边盯着北方的战事,一边把那个骄傲的首领,一次次的抓到面前讲道理,又一次次的把他恭送回乡。直到孟获的脸上不再有怒容,内心不再敢对抗,心悦诚服,匍匐在地认了输。

诸葛亮代刘禅,赐予孟获掌管南蛮之地的权柄,此后直到蜀汉灭国,西南始终平静无虞,固若金汤。

这场仗从春天打到秋天,诸葛亮踩着落叶回到了成都。

他在富丽堂皇的新宫殿,见到了纵情声色的刘禅,缓缓道:“陛下,时机到了。”

此时国内安定,东吴寂静,粮食和贡品填满了府库,是时候去完成刘备未竟的梦想了。

刘禅像刘备一样,对诸葛亮不停地点头:“相父,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我都听你的,你不会错。”

第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上《出师表》,决定北上伐魏 ,夺取长安,恢复汉室正统。

很难想象他是以怎样的心情,写就了这篇公文。

这不到一千个字,字字泣血,饱含了极为复杂的思绪,他感激刘备给他信任,让他得以自由的施展才华,但他也悲痛于刘备过早逝去,字里行间都是对先帝的不舍,除了这些 ,他像一个操碎心的长辈,帮刘禅打点一切,事无巨细的安排了他不在时,蜀国的大小事务。

刘禅虽不懂得谋略,却是个好孩子,可惜生在了帝王家,平庸即是原罪。

诸葛亮撑在桌上,泪眼模糊,精疲力竭地写完了最后一句: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从关羽大意失荆州那刻开始,蜀国就已经丧失了逐鹿天下的资格,而偏安一隅的结果,注定是走向衰败落寞。

十几年前就看破“据荆益二州,霸业可成。”的诸葛亮,怎么会不知道这些?

但北伐,不仅是为了完成刘备遗愿,更是在为刘禅和蜀国谋未来,计深远。

所以他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偏要和老天爷赌一把,打一场必败的仗。

经过谨慎筹备,公元228年,诸葛亮进行了第一次北伐,兵锋直指曹魏,连下陇右三郡,关内“朝野恐惧”。长安唾手可得,可恨他用错了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马谡失守街亭,蜀军丧尽优势。

第一次,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第二次北伐,魏蜀大军在陈仓决战,魏军只求稳守,且援军源源不断,蜀军却受制于粮草短缺,苦战不下,被迫撤退。

第三次北伐,由于大司马曹真和大将军司马懿,两大名将携手防御孔明,彼此皆无破绽,相持无益,只好无功而返。

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大军惨败于诸葛亮。正面战场失利,于是司马懿设下反间计,引得蜀汉朝堂动荡,传言“武侯早晚称帝”,刘禅将信将疑,为安抚群臣,召回诸葛亮辟谣,司马懿逃过一劫,北伐再次功败垂成。

第五次北伐,李严督运粮草不力,散播谣言,加上天气作怪,蜀军只得收兵。

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兵出斜谷口,火烧上方谷,即将把司马懿父子三人活活烧死在火中。

但赤壁借来的东风,早晚是要还的。

狂风烈烈起,一声霹雳响,豪雨倾盆落,浇灭弥天大火。

司马懿和两个儿子喜极而泣,率领残兵败将冲出了包围。

诸葛亮独自站在大雨里,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不知作何感想。

逃出生天的司马懿,早已吓破了胆,据守不出,决定用拖延战术,耗光蜀军的粮草,逼迫诸葛亮退兵。

这一手使得漂亮,诸葛亮无计可施,只能用各种手段激司马懿出战,以求速战速决,但司马懿是出了名的能忍,一套女装,几句嘲骂,于他而言还不如挠痒。

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就这样被活活拖死在了五丈原。

他对北伐的执念太重,加上凡事亲力亲为,早就料到自己命不久矣,所以才会不停不歇地连续北伐,希望在死去之前,帮刘禅留下一条活路,延续汉祚。

他真的是拼了命,可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老天说,做不到,就做不到吧,于是命运安排魏延踩灭了七星灯,断绝了他最后一丝念想。

诸葛亮躺在榻上,命在旦夕,气息微弱地嘱托完身后之事,便陷入了昏迷。

之后转醒,诸葛亮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拂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刘禅的使者从成都赶来,大哭着说:“皇帝想问,你死后,谁可替你主政?”

“我死后,有蒋琬,蒋琬之后,可用费祎。”

“这两人之后呢?还有谁堪当大任?”

诸葛亮闭上眼,不再说话。他们之后,内忧外患的蜀国,也将不复存在了吧。

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但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武侯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席地大哭,改换素服,令国丧三日,杀掉了一批趁机诽谤诸葛亮的官员,并且废掉丞相一职,诸葛亮死后,蜀汉再无丞相。

诸葛亮死后30年,蜀汉覆灭,成都沦为人间地狱。

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殉国。

我有时想,如果五丈原之后,诸葛亮从梦中惊醒,发现他金戈铁马、呕心沥血的蜀汉岁月,只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梦。

午后斜阳暖榻,阶下依然垂手立着三条好汉,静候他去接见。

他会打开门扉,再来一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答案所有人都知道,他一定会把刘备迎进来,再讲一遍隆中对。

这样的他,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丞相朋友,不是吗?


十点读书


我最为崇拜的是诸葛亮。

这么说基于以下三方面:

1.人情洞察,情商爆表。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大多数的神机妙算是源于对敌方人性缺陷的精深剖析和精妙利用。他深知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人性缺陷设计三气周瑜,至他命殒。他看透司马懿诡变多疑巧施空城计,巧退曹军。赤壁之战,他利用曹操生性多疑,恐有伏兵的心理,借大雾掩护完成草船借箭的神话。这样的神操作,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足见诸葛亮深谙人性弱点,我想假如他来写人性的弱点这本书,是不是对我们更有启发。

2.设计大咖 智力爆表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设计达人。他设计诸葛连弩,是军备杀伤力提高十倍。他设计木牛流马运粮神器,提高军资运输效率,有力支援前线。孔明灯,孔明锁,孔明旗的乐趣至今还让我们乐不思蜀。此外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样千古美食 馒头,真是堪称主食男神啊!

3.天文大咖 神秘莫测

诸葛亮这一呼风唤雨的技能在三国演义中可谓是神乎其技。他识星象,晓天文,太极八卦,奇门遁甲真是无一不精。巧借东风烧连船,巧施大雾借敌箭,巧伏大雪击羌军,夜观星象知丕亡……他在三国演义的读者乃至作者心中显然已经封神。

关于诸葛亮的让人佩服的丰功伟绩是写不完的,我简单说以上三个方面,欢迎其他喜欢诸葛的答友补充。


名字忘了315


《三国演义》里,我最崇拜诸葛亮。他留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曹操一代枭雄,周瑜风流俊朗,关羽义薄云天,但是我在崇拜诸葛亮。

1 诸葛亮才可通天。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出茅庐,变知天下三分,辅佐刘备赤壁抗曹,借荆州,取西川,天下三分,刘备得其一。

2 诸葛亮忠心耿耿,尽心尽力辅佐两代君王,为了蜀国,诸葛亮耗尽心血,正所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 诸葛亮清正廉明,礼贤下士,待人宽厚,死后家无余财,诸葛亮是做人做官的楷模。



诸葛亮的功业很了不起,但是在我眼里,他留给了后人伟大的精神财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坚持道义,为了匡扶汉室理想和信仰,自己拼尽全力,最终病逝于五丈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影响了无数中国人,文天祥以柔弱之躯,举起反抗蒙古的大旗,历尽千辛万苦(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虽然失败,但是拒不投降,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拼命硬干,埋头苦干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正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我是一个小书虫


这真是一个难以取舍的问题。经过一番比较,最终选定郭嘉。个人比较喜欢谋士。郭嘉就是一个极具智慧的谋士。

郭嘉,字奉孝,是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许多功勋,后死在征乌桓的途中。此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曹操叹道“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郭嘉在曹操心中地位之高。那郭嘉到底有何本事,值得我们崇拜呢?


一、认清局势,慧眼识老板

早在郭嘉出山之前,他就预见了天下将大乱,所以积极做好准备,以便日后成就一番事业。日夜苦读,结交天下有识之士。

在他21岁时,有人把他介绍给了袁绍,他与袁绍一番交谈后,发现袁绍不能任用贤才,喜欢谋划却没有决断,终难以成事,毅然离开袁绍。之后一直在家读书。

直到27岁时,他的好友荀彧把他介绍给曹操,他与曹操讨论天下大事之后,认为曹操是一个能成事的主,因此留下辅佐曹操。

正是有了曹操这个好老板,郭嘉才能一展所长,建立不朽功勋。所以不仅老板要选择好下属,如果你有才能,也要选择好老板。



二、料敌先机,屡建奇功

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打败后,投靠曹操。这时郭嘉建议曹操软禁刘备,他认为刘备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跟随,而且深得人心,必定不甘心久居人下。但未被曹操采纳,最后还纵虎归山,日后成为了曹操劲敌。这个和日后周瑜向孙权提出软禁刘备的策略基本相同。从后面发展的历史来看,郭嘉的策略是正确的。

后曹操出兵攻打吕布,吕布坚守不出,攻打大半年未能得手,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撤军。这时郭嘉以项羽为例劝说曹操急攻,曹操采纳郭嘉计谋一面攻城,一面决堤水淹下邳。果然擒杀吕布。

建安五年,曹操决定进攻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但是又害怕袁绍趁机进攻许都,因此犹豫不决。这时郭嘉分析道:“袁绍这个人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这是打败刘备的最好时机”。果然袁绍还未作出反应,刘备就被击败了。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传言江东孙策准备进攻许都。这时曹营中人心惶惶,在此危急关头,郭嘉预测:“孙策必定死于刺客之手”。果然孙策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许贡的门客杀了。

建安七年,袁绍官渡之战大败,自己也在不久之后病逝了。曹营中大部分人认为应该乘胜追击,消灭袁绍的两个儿子,只有郭嘉劝曹操退兵,他说:“袁谭、袁尚之间有矛盾,日后必定反目,不如先退兵,静观其变,到时候打败他们就容易多了”。此后,一切都如郭嘉所预测的那样。曹操趁机将他们各个击破。

建安十二年,袁尚、袁熙逃入乌桓,曹操有心平乌桓,又担心刘备会挑拔刘表袭击许昌,这时郭嘉说:“明公您尽管放心去,刘表是不会听刘备的”。果然这次征乌桓大获全胜,刘表也没有发难。但也在这次战斗中,郭嘉因为水土不服,加上操劳过度,患病去世。享年三十八岁。


郭嘉一生算无遗策,世所罕见。其见识过人,洞察人性。可算是曹操帐下的顶级谋士。


张净思


曹操的领导能力在今天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出兵攻打新野时,曹操行军至田野之时,看到田地里的粮食作物长得好,便令三军不得践踏庄稼,如抗命令,军法从事,当时曹操坐的是马车,马受惊动,践踏了许多农作物,这时就有一出割发寄头的故事,使三军都信服于他,这也体现出他的执行力,聪明能力。

再有便是他的文采,在文学方面,曹操的诗很有气魄,如《观沧海》。其实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并不能尽善尽美,曹操也如此,因怀疑心重杀害了在逃亡路上帮助他的好心人,杀害华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