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麗情深:影印康熙本《飲水詩詞集》前言

影印康熙本《飲水詩詞集》前言

词丽情深:影印康熙本《饮水诗词集》前言
词丽情深:影印康熙本《饮水诗词集》前言

世間有極少數人,他們偶游塵寰,倏然而逝,卻如凌波顧影,傾國傾城。天地悠悠,一茬又一茬的生命來了又去,遁形於虛空,仿若不曾存在。唯獨那些天意獨鍾的生靈,雁過留痕,歷久彌新,鑄成不朽之傳奇。清代詞人納蘭容若就是那極少數人之一。他留下的作品,就是那瞬息千古的印痕,長溝流不去,皎然正中天。數百載以還,流沙世界芸芸眾生,依然捧讀納蘭詞,輾轉沉吟於月夕風晨。

词丽情深:影印康熙本《饮水诗词集》前言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一度避太子諱而改名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納蘭明珠長子。關於其生平、家世,歷來研究已多,以至街談巷議,茲不詳述。容若作品在其身後的校刻與流佈,則並非眾所周知,然其聲名之顯赫,實與此息息相關。且其中蘊蓄了幾多相知相愛,幾多傷悼痛惜,醇厚悠長,感人至深,無負容若對人世的款款深情。今天,這樣的故事尤其值得鄭重書寫,廣泛傳播。

容若病逝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夏季。六年之後,康熙三十年(1691)的秋天,由其生前摯友顧貞觀審定、張純修付梓的遺集刊成於揚州。六年,逝者已杳,存者未忘。死生固相隔,念念有餘響。在其揚州寓所語石軒,張純修摩挲故人遺作,泚筆撰序:“容若與餘為異姓昆弟,其生平有死生之友曰顧梁汾。”

“異姓昆弟”張純修(1647-1691),字子安,號見陽,又號敬齋,世居河北豐潤。父張自德(1608-1667),為滿洲正白旗包衣,佔籍遼陽,入關後歷任貴州道御史、陝西巡撫、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政聲顯赫,歿後祀名宦。見陽由貢生入仕,官至廬州知府。當其為布衣時,翩翩佳公子,與納蘭容若同調相倫,處華膴而慕清癯,互不以貴遊相待,而以清操潔行相砥礪,以詩詞書畫相涵養,心心相印,可當金石。見陽工畫,名播京城;又富收藏,品味極佳,納蘭容若所藏珍品中即有其贈送之物。上海圖書館嘗影印《詞人納蘭容若手簡》,計三十六通。其中二十八通為寄見陽者,多以“吾哥”相稱,直抒胸臆,率性淋漓,足見肝膽相照之誼。康熙十八年(1679),張見陽赴湘任江華縣令,自此分袂,遠離京師。納蘭容若病故時,見陽在揚州江防同知任上,未能奔哭寢門,乃以特殊的方式祭奠亡友:他“每畫蘭,必書容若詞”,以致“萬首自跋納蘭詞”。惓惓衷情,逾於手足。

“死生之友”顧貞觀(1637-1714),字華峰,號梁汾,江蘇無錫人。負家學,殫心經史,才氣橫溢,名與同邑秦松齡、嚴繩孫相亞。康熙五年(1666)舉順天鄉試,擢內國史院典籍。後丁憂歸。服除,因受牽連,退出仕途。康熙十五年(1676)復入京,為納蘭府西賓。容若與其電光石火,傾蓋如故,賦《金縷曲》相贈,中有“一日心期千劫在,後身緣、恐結他生裡。然諾重,君須記”語,遂締忘年知交。二人常促膝縱談,於世道人心恆有慼慼焉。梁汾長於填詞,與竹垞、迦陵並稱。納蘭得以詞人留名史冊,離不開梁汾提點之功。先是,梁汾好友吳兆騫因科場舞弊案受牽連,流放寧古塔,於時已十年。梁汾披肝瀝膽,欲救而不得,侘傺愁悒,感賦《金縷曲》兩闋。容若讀後深受感動,以詞代簡,發誓“絕塞生還吳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閒事”(《金縷曲·簡梁汾,時方為吳漢槎作歸計》),懇於其父明珠,出面援救吳兆騫,終使其生還中原。在同心協力、拯友于絕域的俠義之舉中,容若與梁汾的交誼更加深澈,抵達死生之境。

词丽情深:影印康熙本《饮水诗词集》前言

納蘭容若去世後未久,其父明珠被參劾降級,昔日趨附逢迎之輩早如猢猻散,且不乏中傷容若者。而張純修、顧貞觀篤念舊誼,“相顧太息,泣下不可止”,並“思所以不朽容若者”。然“立德非旦暮可期,立功又未可預必,無已,試立言乎?”於是,顧貞觀將自己精心審定的納蘭詩詞稿付與張純修,謀壽諸梓。

張純修刻本,世稱“張氏刻本”或“語石軒刻本”,定名《飲水詩詞集》,凡五卷,即《飲水詩集》上下二卷、《飲水詞集》上中下三卷,共收詩二〇四首、詞三〇三闋。半頁九行二十字,白口或細黑口,左右雙欄。筆畫精雕,用心可鑑。此本流傳絕罕。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有一部,曾經重裝,前後加護頁。序言頁鈐“謙牧堂藏書印”,書末鈐“謙牧堂賞鑑書畫之章”。謙牧堂為容若之弟揆敘齋號。揆敘(1675-1717),字愷功,號惟實居士,明珠次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授侍讀,歷官翰林院掌院、都察院左都御史。吳兆騫從塞外歸來後,即被明珠聘為揆敘之師。在吳夫子、查慎行等漢族文人指導下,揆敘亦擅文墨,且精鑑別,藏書極富。

词丽情深:影印康熙本《饮水诗词集》前言
词丽情深:影印康熙本《饮水诗词集》前言

卷端頁鈐“馮汝玠印”。護頁有馮汝玠題跋二篇。馮汝玠,字志青,室名環璽齋,浙江桐鄉人。生於光緒元年(1875),民國三十年(1941)尚在世。光緒二十三年(1897)捐資為兵部行走,調陸軍部統計處統計專員,宣統間充海軍部司長。入民國,應上海鎮守使鄭汝成之招,負責清理江南機器製造局文牘,改任製造局會計處處長。後曾任浙江紹興、嘉興菸酒公賣局局長,國務院存記等職。兼任北大教授,講授文字學、金石學、目錄學等。著有《文字形義總元》(1912年石印本)、《指事說》(1935年馮氏環璽齋石印本)、《文字總樞》(1937年馮氏環璽齋石印本)等。還參與撰寫《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精鑑賞,富收藏。其從兄馮汝琪(1870-?),字花隱,一字侗齋,號蘊珊,又號伯珩,為光緒三十年(1904)進士,歷官刑部郎中、直隸唐縣知縣,以書聞名。馮汝玠亦擅書,藝術品拍賣市場屢現其手跡,筆法健勁而清婉,悅人神目。題於此本的兩跋,觀其書法,不啻藝術品;論其行文,娓娓道來,不蔓不枝。茲將全文謄錄如下:

張氏此刻,張詩舲據而翻雕,僅得殘本,末頁闕字及自度曲,竟無從據補。嘉慶時已難得如此,求之今日,更如星鳳。餘平生所見張氏原刻,僅有三本。一為濟寧孫文恪公哲嗣孟延藏本,為揆愷功孫平叔舊藏,內有“謙牧堂”及“平叔”印記,完全無闕,今歸於餘。一為文友堂售出之本,亦完全無闕,而無收藏印記。一即此本,卷內僅闕兩行,業經補完,前後並有“謙牧堂藏書印”記,視餘所藏,雖曾補寫,而舊為容若之弟愷功所藏,則視文友之本彌足珍也。桐鄉馮汝玠題。(鈐印:志青、馮汝玠印)

戊寅秋間,書友收得是書,即送餘閱。餘知此刻為張詩舲翻雕所據、未經改字之初刻,在嘉道時已不可多得。餘因已藏有孫孟延舊藏謙牧堂藏本,遂題而歸之,並廣為揄揚。乃輾轉數月,或嫌太舊,或病改裝,迄未遇解人,仍歸於餘。此固物各有主,亦可見藏書之家,收藏者多而真能誦讀者少也。庚寅正月二十日燈下展閱題。志青。

词丽情深:影印康熙本《饮水诗词集》前言
词丽情深:影印康熙本《饮水诗词集》前言

兩跋揭示了此本之珍稀貴重。嘉道時,張純修刻本已如孤鸞在天,尋常難遘,故有張祥河重梓之舉。張祥河(1785-1862),字符卿,號詩舲,江蘇婁縣(今屬上海)人。嘉慶進士,官至工部尚書。道光二十四年(1844),張詩舲由河南按察使升任廣西布政使,次年便在署所重刻《飲水詩詞集》。其序有言:“餘在桂林,側聞大中丞稚圭先生緒論及詞學,推容若為南唐後主真派,令曲勝於慢序。出是集,雲得之京師廠肆,惜其後闕頁。餘亟請刊佈,以廣其傳,先生頷之。”可知張詩舲所據底本是周之琦所藏,購於京城琉璃廠。周之琦(1782-1862),字稚圭,號耕樵、退庵,河南祥符(今屬開封)人。嘉慶進士,累官至廣西巡撫。長於倚聲,有《心日齋詞》。

張詩舲重刻本,為納蘭詞在清後期的傳播發揮了作用。然而,重刻本對原文有所改易:“其有不合律者,或傳抄之誤,餘為更易十數處。”(張祥河《偶憶編》)。如此一來,重刻本文獻價值即打折扣,故馮汝玠在題跋中強調此本為“未經改字之初刻”,以顯其珍。跋中提及“卷內僅缺兩行,業經補完”,據紙色判斷,蓋為《納蘭詞》捲上之最後半頁。然補寫字體與原刻幾無異樣,不經提醒,庶難察覺。

茲以先進的古籍影印技術,將北師大圖書館藏張氏語石軒刻本《飲水詩詞集》高清原色複製,令珍本真身化為百千,纖毛畢肖,既光大納蘭容若之清辭麗句,亦揄揚顧梁汾、張見陽之厚誼深情,以期千秋萬代,四海八荒,衷情附妙文而不朽,懿行共華章而昭明。

词丽情深:影印康熙本《饮水诗词集》前言

肖亞男

肖亞男,1981年生人,就職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編《清代閨秀集叢刊》、《清代閨秀集叢刊續編》。

词丽情深:影印康熙本《饮水诗词集》前言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词丽情深:影印康熙本《饮水诗词集》前言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專欄畫家:黃亭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