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考是什麼意思?《知否》中齊衡為什麼寧願辭官也不讓皇帝追封自己生父為皇考?

九月晴天


向敬之

一般而言,皇考為皇帝的已故父親。如康熙駕崩後,雍正在即位頗有爭議的情勢下,一再強調皇考付託江山之重。這個“皇考”的前提,就是皇帝的父親生前就是皇帝。

而在明朝,武宗暴卒,無嗣即位,首輔楊廷和議立武宗堂弟朱厚熜為嘉靖帝。《明世宗實錄》卷一記載,朱厚熜是武宗之父孝宗親弟興獻王朱祐杬的次子,“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

朱厚熜是作為孝宗的嗣子即位,但是,少年老成的朱厚熜先是強調自己是嗣皇帝,而非武宗的皇子即位,即位後,與楊廷和、毛澄等文臣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大禮議事件。嘉靖帝要尊生父為皇考(皇帝法理上的父親),而將原定的皇考孝宗改為皇伯考。這一場追尊生父的皇統爭論,最後以嘉靖帝強勢勝出,追尊生父朱祐杬為睿宗獻皇帝,升祔太廟,排序在武宗之前。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講述宋朝婚姻繼承製度和上層人物日常生活,其歷史背景,則是北宋的仁宗、英宗兩朝。仁宗后妃不少,卻只生了三個兒子,先後早夭,其諸兄也早夭,景祐二年(1035)將叔叔趙元份之孫、堂兄趙允讓第十三子接入皇宮,賜名宗實,交給曹皇后(後來的曹太后)撫養,最終於嘉祐七年(1062)八月立為皇子(此間因仁宗生子而被遣還原宗),改名趙曙,第二年四月由曹皇后頒發遺詔,即位,則為英宗。

電視劇第59集情,韓相公上奏,請新帝(英宗)追尊生父為帝,上諡號,遭到以齊衡為首的臺諫們堅決反對,即不讓新帝追尊生父為皇考。

齊衡是儒家禮教觀念和宗法繼承製度的捍衛者,堅持原則,不懼辭官,甚至不怕死諫,這是封建士大夫堅守的道德英雄主義。

英宗即位之初,朝堂上確實鬧過一場著名的濮議,即韓琦、歐陽修等提議追尊英宗生父(濮王趙允讓)為皇考,更改原定的仁宗為皇考,反對者眾。英宗在位時短,不了了之。

曹太后為宋朝難得的聖德皇后,於英宗朝長期處置軍國大事,一度垂簾聽政,深得英宗和後繼之君神宗的尊重。倘英宗一意孤行強硬追尊生父之事,說不定早被曹太后廢黜了:一旦英宗追尊生父為皇考,那麼仁宗則成了皇叔父,而曹太后也就成為了皇叔母,自然不能垂簾聽政、執掌皇權了。當然,英宗在位時間不長,沒有熬到大權獨攬的時候,繼立的神宗也是想方設法討皇祖母的歡心。


以禮觀書


皇考是指死去父親的尊稱,與先考同意。古代用皇考、皇妣(先考、先妣)來尊稱自己的已故父母。

《知否》中老皇帝親子早逝,不得不過繼宗室子為繼承人,原本邕王已是太子第一人。但兗王殺邕王又逼皇帝寫傳位詔書。老皇帝臨時決定將趙中全定為繼承人,就這樣原本不受重視的趙中全登上皇位。

按照禮法他是過繼到皇帝名下,才有資格繼承皇位。名義上他已經是先皇的兒子,應尊先皇為皇考。而先皇與趙中全的親生父親是兄弟關係,那他便應該稱親生父親為皇伯。

但在擬定稱號時,皇帝默許韓相公顧二等人提議將自己的親生父親稱為皇考,那就意味著推翻了老皇帝與他的順位關係。嫁接到普通人家,可以理解成有錢的大伯沒有兒子,過繼了已逝弟弟的兒子繼承財產,大伯死後養子說我不要大伯當父親了,我要認回自己的親生父親。

依靠認先皇為父才拿到權勢地位,結果又想讓親生父親獲得先皇待遇,於情於理都難說得通,而不尊稱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考則違背了孝道,韓相公等人就是拿著這個由頭說事。但禮法與個人孝義相比,肯定是禮法為大,所以明蘭與顧二聊天時才會說,在這件事上皇帝理虧的。

韓相公以及皇帝在禹州培養的臣子都支持皇帝,是揣摩出了皇帝的心思,想借機讓太后還政。作為作為御史臺代表的齊衡會反對這一舉動的,是因這一決策違背禮法,這是文官們最重視的東西。

現代觀眾看來,趙中全救了先皇帝與太后的命,他對皇家有恩,他想稱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考是合情的。但在古代禮儀制度中,趙中全救駕是作為臣子的本分,皇位給不給他則是老皇帝的權力。想通這個關係,就能理解為什麼齊衡等人寧願貶官也不願妥協了,因為皇帝的確理虧在先。

這段朝堂之爭看似突兀實則是參考了宋英宗時期有名歷史事件的“濮議”之爭,事件原由、反對勢力分配都與歷史原型一模一樣,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查看相關事件記載。最終的結果也與歷史大同小異。韓相公那句:“臣等是奸是邪,陛下自然知道。”“御史既然認為其與臣等難以並立,陛下若認為臣等有罪,即當留御史;若以為臣等無罪,則取聖旨。”都是史書記載中韓琦的原話。

這段借鑑了歷史原型的劇情使《知否》朝堂之爭高度得到昇華,但也有一個改編,容易讓觀眾產生混亂。電視劇中,因齊衡與顧二的對立關係,會讓觀眾聯想到他是否是為報私仇,太后謊稱被韓相公灌醉誤籤詔書,也讓一些觀眾理解成齊衡是被太后利用。

其實,即使沒有與顧廷燁曾經的間隙,也沒有太后加深矛盾,齊衡仍舊會反對。很難說齊衡與顧二誰對誰錯,只是政見不同罷了。歷史上,我們很熟悉的司馬光與歐陽修在“濮議”之爭中,就分別站了齊衡與顧二的對立陣營。當時幾名御史被貶官也讓皇帝很內疚,因為他心裡清楚,御史並沒有大錯。

電視劇做了一些改動,皇帝默認韓、顧等人提出稱生父為皇考,目的是為了逼太后還政。原本皇帝等人心中預期的結局的太后退讓還政,皇帝也退一步放棄稱生父皇考,雙方可太平解決此事。

但太后看破了皇帝的意圖,於是利用御史臺與執宰之間的政見不一將眾人玩弄於鼓掌之中。表面上向韓相公做戲,既還政又下詔讓皇帝稱生父為皇考,可以說是無條件退讓,皇帝等人心中肯定是大喜過望的。

背地裡她又向齊衡哭訴韓相公等人行為卑鄙,做這場戲不過是再推御史臺一把,讓君臣失和陷皇帝於不義。待齊衡等人要求太后當面對質時,皇帝已經處於騎虎難下的尷尬境地,這時他想退步不稱親父皇考,已經來不及了。

至於目的,小七覺得,編劇讓太后來這麼一出,是讓皇帝表面勝利卻失了人心,名聲也越發難堪,為後續劇情中太后扶植新王造反埋下伏筆。


七話影視


這一段故事寫的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濮議之爭,這一場爭論貫穿了英宗皇帝執政史。最後以韓琦和歐陽修灌醉曹太后的方式結束。與電視劇中情節十分接近。

這場濮議之爭長逾十年,嚴重影響了英宗一朝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就是朝臣的極力反對。追究其原因不外乎,禮和情兩個字。

新皇繼位,必然是承嗣,無論是子繼父,還是弟及兄;從禮法上來講,需要符合一對一合法繼承的關係,這種關係體現在宗廟和祭祀上。如果皇帝另外追封先祖,這是和先皇帝分割的行為,如同改朝。那麼新皇帝登基就有政變篡位的含義。這是士大夫無法接受的,清清白白的名聲,在史書中成了篡位者的幫兇,誰受得了?這是禮

從情上來講,仁宗皇帝在位多年,在朝野聲望高,甚至在遼國聲望也很好,歷史記載仁宗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到遼國,遼國皇帝為之痛哭,並且遙祭之。這樣一位皇帝,朝中大臣對他是有追思的,而新皇突然要追封自己生父,將一個死了多年的太平王爺抬高到和仁宗皇帝平起平坐的位置,置老皇帝於何地?可以說。這是赤裸裸的侮辱仁宗,從情感上許多大臣也是無法接受新皇帝的做法。

所以濮議爭論多年,朝野對這個問題博弈的精疲力盡,最後韓琦和歐陽修不得不用灌醉太后盜璽的方式結束這場爭議。


長飛8


春節追劇看《知否》,看到59集,我問我家的的寶貝,“皇考”是什麼意思?

大家猜猜答案是什麼?相信大家肯定想不到,居然是“皇帝主持的考試”,把我樂的,忍不住發笑。

春節祭祀,我趕緊把他領上,去長長見識。

考在古代指的是已經死去的父親,已故的母親稱為妣,普通人會稱已故父母為“先考”“先妣”。我們在墓碑上,通常會見到這樣的稱呼。

而用皇考來形容已故父輩,意義與先考相同,只是更顯莊重。皇在這裡是形容詞,意思就是美好,並無皇家皇室之意,切不可望文生義。

在電視劇《知否》中,在位皇帝趙宗全想把自己已經去世的父親舒王尊為皇考。

但齊衡作為朝臣,寧願辭官也要堅決反對,這是為什麼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原因:

1.齊衡作為諫官,在履行自己的職責。齊衡本身是言官,言官的職責就是監督與上諫,對於任何違法違規違背道德的事情,言官都是可以上奏的,而且古代有不殺言官的說法。

《知否》實際套了一部分明代的事情,其中言官的強勢就是套的明代。

明代言官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大部分品級不高,但政治地位卻極為突出。

這是因為,從朱元璋開始,明朝統治者便從制度上賦予了言官廣泛而重大的職權,如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百官、按察地方等。

大凡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衙門、從皇帝到百官、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言官的監察和言事範圍之內。

所以,明代言官身份獨特,職權特殊,對明代的政治運作具有很大的威懾作用。

齊衡就是在履行自己作為言官的職責。他監督皇帝,寧願辭官,也不讓皇帝追封自己的生父為皇考,這也說明了他對太后的同情。

2.齊衡實際是同情太后,才舍官上奏。

《知否》中演到,之前逆王造反,使得宮中大亂,老皇帝臨危授旨,將皇位傳給了趙宗全,老皇帝死後,趙宗全繼位。

但即使趙宗全登基,太后仍然不願意放權,一直都在垂簾聽政。正因為這樣,宮裡的官員分為了兩派,一派是太后派,一派是皇帝派。

兩派的紛爭不斷,矛盾逐漸走向高潮。

太后派們覺得,皇帝應該以先皇為父,稱先皇為皇考,稱舒王為皇伯。而皇帝派們則認為,應該稱其生父舒王為皇考。

皇帝難處在於,稱舒王為皇考,對先皇就失了仁義;可如果稱先皇為皇考,又失了孝順之道。

朝堂上爭論不休,兩派衝突激烈,太后便假裝認同皇帝的說法,稱舒王為皇考。

私底下,太后卻找了齊衡,說自己是被逼簽下的公文。齊衡想到自己曾在強權所迫下籤婚書,現在太后被皇帝一派灌醉酒籤公文,事情如出一轍。

此時的齊衡,一心想要為太后爭一口氣,自然要反對皇帝追封自己生父為皇考。

3.齊衡此舉,也是為了與情敵顧廷燁爭鋒。

明蘭選擇顧廷燁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齊衡為了父母,為了家族,不得不放棄自己深愛的明蘭,任由母親作主娶了剛來東京不久的申氏作為大娘子。

可齊衡心理並不平衡,所以他在朝堂上才與顧廷燁這個情敵針鋒相對。

既然顧廷燁是皇帝派,在朝堂上力挺皇帝追封舒王為皇考。那麼齊衡當然就要與之唱反調,堅決反對皇帝追封舒王為皇考。

《知否》裡所演的因為皇考問題,所引起的朝堂上的大爭論,大振動,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

明代的宋英宗、宋世宗,都曾是皇族旁支,過繼給皇帝后登上皇位。兩人也都曾經因為尊崇自己的生父為“皇考”,而引起了朝堂內外的大爭論。

說到底,"皇考"之爭只是一個油頭,究其實這是一種利益之爭。


有書博物館


皇考一般是在位的皇帝對逝去的父皇的尊稱,但是在《知否》裡,皇帝的親生父親是舒王並不是先皇,所以才會引起爭議。


之前逆王造反,使得宮中大亂,老皇帝臨危授旨,將皇位傳給了趙宗全,老皇帝死後,趙宗全繼位,但是因為太后之前一直看重邕王繼承皇位,對趙宗全並沒有什麼好感,所以即使趙宗全登基了,太后仍然不願意放權,一直都是垂簾聽政,就因為這樣,宮裡的官員分為了兩派,一派是太后派,一派是皇帝派。

齊衡的母親從小在太后面前長大,齊國公府自然是站在太后一邊的,而顧廷燁在禹州就已經為趙宗全做事,現在自然也就是站在皇帝這一邊,這既是太后與皇帝的紛爭,也是男一與男二的衝突。


兩派的紛爭一直不斷,但是在對皇帝親生父親的稱呼上,矛盾逐漸走上高潮。看過劇的應該都知道,先皇是沒有子嗣的,所以只能從自己的幾個兄弟裡找繼承人,趙宗全即位後,對先皇的稱呼就成了朝中議論的話題。太后派自然覺得皇帝應該以先皇為父,稱先皇為皇考,稱舒王為皇伯,而皇帝派則認為皇帝不應該放棄自己的親生父親,應該稱生父舒王為皇考。

皇帝的難處在於,如果稱舒王為皇考,那麼對於先皇則失去了仁義之道,如果稱先皇為皇考,那麼就失去了孝順之道。

這個問題已在朝堂上引起爭論,太后和皇帝兩派的衝突已經藏不住了,太后就假裝同意了皇帝的說法,讓皇帝稱舒王為父,同時將舒王稱皇。然後再私下找了齊衡,對齊衡說自己是被逼簽下的公文。想到當初自己被強權所迫簽下婚書,如今太后被皇帝一派灌醉酒簽下公文,如出一轍,此時的齊衡自然是不允許這種恃強凌弱的事情發生,更加一心想要為太后爭一口氣。


再加上,齊衡本身是言官,言官的職責就是監督與上諫,對於任何違法違規違背道德的事情,言官都是可以上奏的,而且古代都有不殺言官的說法,所以齊衡果斷在朝堂之上說出了太后被迫簽下公文之事,並請求皇帝辭去自己的職位,齊衡這一舉動,其實如果只是齊衡的辭官不會怎麼樣,但是半個朝廷的官員都請皇帝辭官,這就讓皇帝沒有辦法了,若皇帝再一意孤行,就會被扣上不聽言官諫言,忘恩負義的名聲。

這也是太后所用的曲折戰術,她知道跟皇帝直接起衝突對彼此都不好,畢竟她未來還要在宮裡過,真的得罪了皇帝,自己的晚年也過不好,只能利用齊衡和眾多官員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當太后到朝前親證的時候,太后雖然嘴上說手諭是自己蓋的章,但是行為卻在告訴朝堂上的大臣自己是被迫的,此時皇帝急於讓太后回去,更是讓眾臣們覺得是自己心虛。

所以齊衡在這場爭鬥中,並沒有忤逆皇帝的意思,只是他被太后當了棋子,就像齊國公所說的,很多事情,只有讓他親自經歷了以後,摔了跟頭,他才知道未來該怎麼走。


90式青春


古代封建社會最重禮法,孔子就說過“名不正,言不順”,古代士大夫在嚴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禮法中生活,一旦違反了這種經國大典,就是讓整個社會秩序動盪。

而劇中,皇帝趙宗全的皇位是從先帝手中承嗣而來,而不是從生父舒王這裡繼承的,也因此先帝是趙宗全的父皇,但稱生父舒王為皇考,則是置先帝於不義。太后是先帝髮妻,當然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於是在內心正義滿滿的齊衡面前哭訴皇帝騙取自己的玉璽,欺負嫡母,獲得了諫議大夫齊衡的同情,才有了朝堂上辭官的舉動。

同時,在古代,諫議大夫因為維護禮法,和皇帝對著幹,是忠臣的具體體現,會名垂千古的。如同在明朝,士大夫不怕死,反而博取名聲。


佳木春生


皇考是在位的皇帝對自己去世的父皇的尊稱。考是中國古代對自己去世的父親的種尊稱,而去世的母親則稱妣。成語如喪考妣就是這麼來的。



古代帝王的承繼有一套嚴格的規範。一般沒有皇子的皇帝都是在宗室裡過繼子嗣來繼承皇位。《知否》裡的新帝即是這樣一個過繼來做太子的。過繼的兒子一般來說只能認自己的過繼之父為考。因此,禮教森嚴的中國古代誰要是違背了這一條都會被打入不孝的另冊。

歷史上,過繼皇嗣出現對皇考爭議的,是明朝的大議禮事件。明武宗因為去世的時候沒有兒子,所以,張太后和首輔楊廷和商量之後,決定讓興獻王的兒子朱厚熜來做皇帝。為什麼會找他呢?楊廷和有自己的算盤。



首先是朱厚熜年幼,而且他又剛死了爸爸。找一個沒有了爸爸的孤兒來當皇帝就是認準了他比較好拿捏。可是,朱厚熜雖然年幼,人卻並不傻,他一來就給了楊廷和一個下馬威。朱厚熜走到良鄉就不走了,因為他要從承天門進皇宮,而楊廷和卻想讓他從東華門進。朱厚熜甩下一句話說:我是來做皇帝的,不是來做兒子的。

等到他坐上了皇位,他就要追封他的父親興獻王為帝。這一下,內閣首輔楊廷和不幹了。他糾結了一幫文臣,還包括他的兒子楊慎一起來反對嘉靖皇帝追封他爸爸。最終鬧出了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大議禮事件。嘉靖皇帝靠暴力鎮壓文臣達成了自己的意願,並且把這些文臣廷杖一頓之後,貶到了蠻荒之地。



電視劇《知否》實際上就是借了這個歷史事件的殼來套用在其中的。作為御史言官,確實是有這樣一些權力來規勸皇帝,但是宋朝比明朝好的地方就是不殺文官,因此,宋朝的臣子說話都是很重的。


傅斯鴻


這個題我看懵逼了,這個自己到底是指皇帝還是齊衡!


沃頓呼吸內科


其實,這是劇情需要特意安排的,劇情需要兩方衝突,不然怎麼演。如果稱先帝為皇考,可以稱親生父親為先考!


簡夕


屈原,朕皇考曰伯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