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兩句話,你更認同哪一句,為什麼?

素衣山容瘦


斷章取義要不得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出自宋代神童汪洙的《神童詩》,前一卷是他將自己和歷代神童所作之詩進行挑選彙總,後幾卷大多為後人不斷進行填補而成。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需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鶯窗萬卷書。

後面還有許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皆是少年努力讀書早得志,進而勸世人早讀書勤讀書,類似於早教典籍《三字經》。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雜感》為清朝詩人黃景仁在二十歲左右時,學習科舉出現困境時因心情苦悶時有感所作。

《雜感》黃景仁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試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讖chen四聲,迷信的人指將要應驗的預言,徵兆。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與百無一用是書生,它們兩者,本身不過是早教教材和少年不得志隨口而發的感慨,卻被後人不斷引用最後卻帶有了遠超出它們本身的含義。

與它們相似,被世人斷章取義,最後偏離原本意義的典故與詩句還有很多。

大家再遇到讓你感覺不舒服,或者明顯有違善意引導世人讓人迷惑的詩句典故,別先急著去和別人爭辯,直接去找它們的出處,大多數的迷惑不攻自解。


靜靜思考的風


這兩句話,都是有特定的語境、前提和對象的。其實在中文語言中,如此這般兩相矛盾的語境也是經常出現的。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中國傳統教育中,是一句格言警句,讓人重視讀書,所謂“書中自由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所表達的是一個意思。這句話在一定前提下,也是正確的。不僅中國人,世界上自強不息的民族都十分重視讀書,比如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還有猶太民族重視教育和讀書,與中華民族相比卻一點也不遜色。

“百無一用是書生”,講的是書生,而不是講讀書,這兩句話其實也不能得出“讀書有用,書生無用”的結論。不同的書、不同的讀法,結果肯定也不一樣,相同的書,不同的人讀不同的理解,結果也不一樣。所謂“百無一用”的書生,一種是書呆子,一種是暫時落魄書生,他們都會發出“百無一用”的感慨。真正的讀書人,讀書啟迪智慧,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心明眼亮,幹成了多少大事。

我還是喜歡第一句話。


冠羚羊VS媽媽的愛


我當然是更認同前面一句了。至於為什麼,在我回答的前面幾個類似的問題中都有回答,這裡就不再重複囉嗦了。總之前面一句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閱讀的重要性或者是說學習的重要性吧。而後面一句則是指光有理論,而不會實踐的人,不會學以致用導致的結果。所以讀書也一定要講究思考,讀完後能理解消化吸收,以進一步改善自己的思維方式。而不只是把知識裝在腦袋裡就可以了,只會讀不會用,最後大概就成了百無一用了吧,呵呵。


三農創業內蒙牛羊肉


這兩句話,我一句都不認同,為什麼這麼說呢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為什麼呢?

因為這兩句話是兩方的極端觀念,這是由於年代所造成,在古代“士農工商”四大階級,商人的地位是極其低下的,工匠在古代也是地位低下,農民也稱為草民或賤民,地位也十分低下。所以就只有仕途一條路可走,“十年寒窗苦讀,一朝榮歸故里”所以才會出現這種詩句。這是當時讀書人的出路,只有走上仕途才有出路。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對那些沒有走上仕途的讀書人所說的。因為那時候的讀書人都非常的清高,哪怕沒有走上仕途,他也不會去做別的事情,同時他也做不了別的事情。

歡迎大家點贊,關注。 我是 緦念 感謝大家


媤念成癮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有他的廣意性,延繼性。百無一用是書生,比較抽象,偏指個別,也是文人自已低調的聲音,有誰能教育自己的子女說不用好好讀書,讀書一點用都沒有呢?


自然道之明儀居士


金榜題名,洞房花燭夜。乘龍快婿。有用。孔乙己穿著長衫唯一的站著喝酒。無用。


老貓身敏


我認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OM


我回答你就兩個字 沈巍


秋意640


對不起,請去看問答便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