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餐飲創業頭條(微信ID:coffeeo2o) 解鎖 新餐飲·新模式!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品牌像人一樣

既要有冷靜理性的一面

也要有感性溫暖的一面

既要有維護小我利益的“精明”

也要有想他人之所想的“奉獻”

“追求完整是我們的終生使命”

充分實現人的完整性的人格是無法達到的理想,但無法達到不是反對理想的理由,因為理想永遠不是目標,而只是路牌。—— 榮格

本文內容來自於2019年4月,容品牌《如何打造品牌的認知定位與美學感受》主題的課程分享。

《壹 | 認知之“術“》

品牌為什麼要“認知之術”?

對於任何一個品牌來說,我們今天要說的,都只屬於品牌的外部成果。以一個冰山圖為例的話,它們只涉及到整個品牌冰山以上的營銷部分,冰山海面以下,也就是企業內部營運的部分,今天我們不去涉及。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從品牌外部成果的層面來說,打造品牌分為“認知”和“美學”兩部分,“認知”解決的是外部視角下的競爭思維,“美學”解決的是用戶視角下的利他思維。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稍有偏頗,品牌就容易走入兩個極端。一個是出於競爭所導向的非常功用的“利己主義”,一個是出於感受所導向的脫離群眾的“自我表達”。

我們所分享的主題是:如何通過“平衡(認知+美學)”的方式來打造品牌。既讓品牌在如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被記住”,也讓品牌“被喜歡”。我們將從“認知之術”和“美學之道”這兩大板塊進行解讀。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認知之術,我們主要通過“品類尺”、“可視化”、“矛盾論”這三個工具,幫助大家在打造品牌過程中,快速的能夠從消費者記憶庫中檢索出來。

美學之道,我們將通過對餐飲產品屬性的界定,以及匹配打造餐飲品牌的三套“組合拳”來闡述,讓消費者愛上你的品牌。

正如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所說:“一個物品變得醜陋,基本都是出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是輕視心理層面的作用,二是忽視物質層面的用途。缺少哪個,我們都無法將其稱之為健全的物品,更不能稱之為美的物品。”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

前半部分,我們先來探討“認知之術”,即如何讓品牌更好的“被識別”?容品牌從 09 年進入餐飲策劃到終端設計落地,到 2019 年有十年的實踐時間,在此期間,我們總結了一些打造品牌的小方法,希望能夠幫到各位餐飲人少走彎路。

1

打造品牌“認知之術”的三個工具是什麼?

1、品類尺

作為無論已經有多家店,還是準備進入餐飲行業的創業者,我們起心動念的首先是選品類,先吃火鍋、烤肉,還是烤串,這是我們大腦先去掃描的。選定品類後才選擇品牌。

所以,初創品牌首先應該考慮品類熟悉度和品類大小。這是我們總結的打造品牌認知度的第一個工具:品類尺。尺子兩端分別是“熟悉度”和“差異化。

靠近熟悉度,品類收割紅利越大,競爭風險也越大,比如餃子、面、米飯;靠近差異化,品類收割紅利越小,競爭風險越小,比如貴州的豆腐圓子,新疆的面肺子。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品類尺”對無論是創業,還是對於資深餐飲品牌走出本土有什麼參考意義?我們總結了以下四個警示:

警示1:自嗨,

只放品牌名——作為一個不是品牌,只是開了一家小店的創業者而言,自嗨式錯誤一定要警示。正如我們身邊最日常可見的蘭州拉麵,過橋米線,驢肉火燒、黃燜雞米飯,從消費者解決自己一頓飯的角度,他首先購買的是品類。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初創品牌甚至不能說在做品牌,你只是在做品類生意

警示2:自我,自造品類名

——比如中國菜、融合菜、健康餐,輕食,營養餐等,雖然有品類名,但在消費者心智中並不是一個真正能代表他購買理由的品類,屬於自我式的自造品類名,無效品類。

警示3:自大,冷門品類名——類似貴州豆腐圓子、新疆面肺子的冷門窄品類,需要做好品類教課的準備。

警示4:跟風,盲從熱門品類——類似重慶小面、奶蓋茶、小龍蝦等跟風盲從的熱門品類,需要做好競爭激烈的準備。

這四個警示,其實想給大家帶來的一個啟示:作為初創品牌,我們甚至都不能說自己在做品牌,我們其實更多就是做一個品類的生意。

當然,“品類尺”雖然能幫我們去界定問題,但它也只是能夠從外部競爭思維上幫助大家去解決一些問題的界定,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自己幹一行愛一行,如果內心有信念,特別願意進入這個品類,就會有足夠把這件事情做好的意願。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2、可視化


通過品類界定好“我是誰”的問題後,我們來說說,如何通過“可視化”這一工具,把“我是誰”說出去,這也是我們解決品牌認知的第二個工具。

人們喜歡具象的東西,不喜歡抽象描述,因為人的大腦依賴於眼睛。眼睛所見大腦就容易所得,如果大腦對所見不夠秒懂,傳播過程中也會遇到困難。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我們從命名、視覺、產品、文案、戰略、室內這六個方面來闡述,品牌如何“可視化”。

a、為什麼說“外號“是世界上最好的命名?命名“可視化”

品牌命名可視化,就是起個好名字。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鳥巢“、“小蠻腰“,不思而得,就在嘴邊

鳥巢原名叫中國國家體育場,被老百姓叫成“鳥巢”,小蠻腰的原名叫廣州新電視塔,被老百姓叫成“小蠻腰”,包括湖南衛視叫“芒果臺”,東方衛視叫“番茄臺”等等。我們認為,“外號”就是好名字的原理,正如十年不見的同學聚會,你記不住他名字卻叫得出他外號的同學。

那麼“外號”都符合哪些取名原理?

· 熟悉記憶原理。越是熟悉事物,越能調取人心裡面對事物的關聯,就在眼前、就在嘴邊。

· 口口相傳原理。不是文言的,不是看的信息,是嘴嘴巴口口相傳的信息。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基於這一原理,我們推導出來了三種命名方法,供大家參考:

① 找“東西“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越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東西,人們越容易檢索出熟悉的記憶,像我們特別熟悉的品牌,蘋果、小米、豆瓣、雀巢、瓜子,它們都是以我們從小到大都熟悉,時刻與日常發生著關係的“東西”命名。

尤其現在市場競爭比較激烈,消費者認知品牌必須最快捷、最迅速,跟“造詞”相比,客觀存在的“東西”不用拐彎,品牌記憶和傳播成本低,能直接用客觀存在的東西作品牌名最好。

但這種名詞類,尤其兩個字的名字很難註冊,怎麼辦呢?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兩個小方法: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東西+東西: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東西“+“東西“的命名方法在品牌中的應用: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鹿桃 —— 鹿(東西)+桃(東西)


· 描述+東西: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品牌名中包含的“東西”越少,大腦記憶儲存格使用的就越少,對消費者記憶儲存空間佔用的流量越少,品牌的傳播的成本就越低,這也是我們說的“記憶格子原理”。

② 搶顏色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除了包含“東西”之外,“顏色”也可以幫助品牌解決註冊問題,並讓人產生品牌畫面感。比如白貓、大白兔、紅牛、綠箭口香糖、藍月亮等品牌。

顏色本身是個稀缺資源,東西+顏色,能夠給品牌傳播很好的節省成本。“搶顏色“的命名方法在品牌中的應用: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黃斗笠 —— 黃(顏色)+斗笠(東西)

③ 加數字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加數字很好的解決註冊問題的方法。像是一加手機、雙星,三隻松鼠,四世同堂,五菱汽車、六個核桃、七匹狼、八馬茶葉、九龍冰室等品牌。

如果加數字,建議大家不要加超過十以上的數字,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生理上面就有十個指頭,十以內的數字才是我們從小到大是最熟悉的。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以數字解決註冊問題 —— 四世同堂

我們總結了三句話分享給大家: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b、為什麼說視覺就像“蒼耳子”一樣讓人過目不忘?視覺“可視化”

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自然的”名字,還有其他補救的機會嗎?“視覺”是很好的解決品牌可視化的方法,即平面 VIS 部分,我們從 logo ,顏色,紋樣三個方面來說。

① logo

logo 可視化,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名字本身客觀存在的事物“畫”出來,比如蘋果、天貓、藍瓶咖啡,畫標誌就是畫名字裡面東西的剪影,就像串糖葫蘆一樣,把品牌名、品牌logo變成“一個東西”,這是名字裡有東西時logo的可視化方法。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名字裡沒東西的 logo 怎麼辦呢?最好加一個可視化的東西進來。比如京東之前的 logo 是字母 + 數字,比較死板也沒有畫面感,加了一個微笑的小狗後,品牌就一下子變得有溫度有態度了,讓人產生愉悅感,京東的狗、蘇寧的獅子、國美的老虎,美團的袋鼠,目的都是為了完成“ 可視化 ” 的記憶。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以“圖形“解決“秒懂“

那麼字體 logo 好,還是圖形 logo 好?我們有一個篤定的結論:只有字體 logo 沒毛病,但有圖形 logo 會更好。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文字是拐了彎的信息,沒有圖片那麼直接。而相比圖像,圖形是更簡單的符號,沒有任何干擾,一眼可以辨認。如果我們把聯想電腦和蘋果電腦擺在一起讓 3 歲小孩或者 70 歲老人辨認,即便不識字,他們也可以一眼認出蘋果。

圖形永遠比文字傳播成本更低。最好的品牌傳播路徑是:一個看得見的東西思維。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福祿壽喜獅子+四世同堂 ,濃濃的家宴味兒


② 顏色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那如果命名、 logo ,都沒有“可視化”的記憶資本該怎麼辦?譬如我們推崇的國民品牌:宜家、無印良品、優衣庫,它們都沒有“可視化”的名字,“可視化”的 logo,但它們卻擁有非常“可視化”的顏色。

我們回想星巴克的 logo,真功夫的 logo,你需要思考一陣子才能記起美人魚和李小龍的形象,所以說名字、 logo 還是在你意識層面刻意去記憶的信息,但顏色它實際上是記憶的“無意識”的部分,像蒼耳子一樣是黏在身上的。比如星巴克的綠,宜家的藍,就像流水流過坑坑窪窪的地面,你根本擋不住,認知記憶的本能會自己抓住可記住的東西。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記不清它們的logo,卻記得住它們的顏色


顏色負責品牌記憶的“無意識”部分,名字、logo還只是“有意識”刻意去記憶的信息。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在顏色方面,我們有一個相對篤定的結論:一個品牌最好有一個顏色,一個顏色最好能夠代表一個品牌,一個品牌不要超過三個顏色,對於消費者而言,一個顏色=一個品牌。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怎麼選擇品牌色?

我們總結出“色彩尺”這一工具,尺子兩端分別是“行業差異化”和“符合產品屬性”,靠近“行業差異化”的色彩,容易樹立認知,但容易脫離產品屬性。靠近“符合產品屬性”的色彩,容易引發人對產品的觀想,但形象容易同質化。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比如百事可樂、寶礦力、瑞幸咖啡、藍色經典等品牌,藍色雖然在食品行業不受待見,但卻成為了它們跳脫品類同質化的顏色,但同時,這種“出挑”也容易背離產品屬性,失去食物的觀想感。

③ 紋樣

紋樣和色彩一樣,也是很極致的一個無意識傳播的工具。

為何紋樣讓人過目不忘?因為紋樣是由 logo 這樣一個世界上最簡約的圖形語言,重複複製之後形成的,能給消費者帶來巨大的認知衝擊力。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紋樣無處不在,紋樣包含的四種元素及意義:

1、熟悉=世界上最大眾的記憶

2、符號=世界上最簡約的信息

3、純色=世界上最強大的記憶

4、重複=世界上最有用的強調

品牌認知碾壓公式:紋樣=(符號+熟悉+純色)×重複

c、產品該怎樣成為品牌符號?

產品“可視化”

把菜品、餐具、上菜方式,借力一個形象可視化,也是一種秒懂的品牌記憶方法。

菜品可視化:比如局氣用土豆泥做成兔兒爺形狀,炒飯做成蜂窩煤的形狀,沙燕logo形象做成豌豆黃,把食物做成一個具象的東西,本身就很具象很秒懂,具有關注點,這是“菜品可視化”。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是老北京胡同文化的“符號“,也是消費者肉眼可見的“菜品“

菜單可視化: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大眾餐飲儘可能用直觀菜品圖片勾起顧客慾望,避免文字聯想,這是“菜單可視化”。

餐具可視化:一些餐廳用多寶格放老北京甜點,用花轎抬著上雞,用鐵鍬盛菜,用鴨子造型盤子盛烤鴨,包括吃火鍋時把火鍋造型做成桌子在上面吃飯,這是“餐具可視化”。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建立一個形象的可視化,是最好的創造傳播點和記憶點的方法。

如果我們做一個品類,最好是拎出來一個拳頭產品,然後從品類中挖掘一個可視化的東西,它們最終收割的都是老百姓秒懂的紅利。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d、如何設計一句話,幫消費者的懶大腦做決定?

文案“可視化”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可視化除了名字和視覺之外,還可以運用到文案和廣告語中去。文案和廣告語是幫我們懶大腦做消費決定的絕佳工具,是最直接的購買理由。

什麼是“可視化”的文案?

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表達“早上吃水果比中午吃水果有營養,中午吃水果比晚上吃水果有營養”,抽象不容易被理解,如果用可視化的文案編輯器加工就變成:“早吃金果,午吃銀果,晚吃銅果”,金銀銅,就能剛好把營養價值暗含在裡面。有畫面感又有氣勢,老百姓能口口相傳,不挑人,從基層大眾到高層,都很容易脫口而出。

學會運用可視化的文案原理,能夠為我們品牌加持力量,以及增加品牌和消費者的溝通宣傳力度。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e、價值觀如何傳遞?

戰略“可視化”

為什麼戰略也需要可視化呢?

我們用優衣庫的案例來引入大家思考。優衣庫現在的廣告語叫“服飾人生”,凡是需要回頭解釋第二遍的話都不夠可視化,不夠秒懂、有二次解釋成本。優衣庫的設計服務商佐藤可士和與柳井正溝通過程中,曾經聊出過一個特別有畫面感的對於優衣庫的表述。

優衣庫是做什麼? 它的戰略是什麼?它和ZARA和HM的不同是什麼?

有一個詞特別好:做衣服的“零件”。基本款、像零件一樣可以組裝,秒懂。這就跟 ZARA 和 HM 劃出了界限。

包括豐田的戰略:“有路必有豐田車”也很有畫面感。這就是一句無論任何場合,任何交談,甚至任何一次會議爭論中,很容易脫口而出的話。一個企業的使命,如果比喻成像燈塔一樣,是照著你去接近和靠近的。

那“戰略”是什麼?

用一個可視化的比喻,戰略是你每一步怎麼去靠近你的這個燈塔的“指南針”。我們在做品牌時,找到你想對標的一個企業、榜樣,就是一個很好的可視化戰略。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f、為什麼說“借雞下蛋”的空間自己會說話?

室內“可視化”

作為餐飲最重要的載體,室內也應該是一個“東西”。不是進去以後碎片化的氛圍感受,而是一個巨大的東西。像是想到迪士尼樂園就有一個超級畫面“城堡”,成都小龍翻大江一想到就是“一條龍“,和府撈麵就想到“書房”。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我們早期和局氣韓總合作比較多,韓總在這方面就運用的很極致,比如八號苑做串串火鍋,他用“校園文化”跟別人不一樣,把它理解成一個東西的話,“校園”就是一個可見的、可視化的東西,包括局氣的“衚衕”,四世同堂的“老北京四合院”。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八號苑 —— 校園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局氣餐廳 —— 老北京胡同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四世同堂 —— 老北京四合院

它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① 我們在做品牌創業初期的時候,整個空間最好是一個東西。你最好還是讓人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一個巨大的東西,能夠讓人對你品牌有個深刻的印象。實際上就是完成了你的品牌的一個傳播力。

② 空間就是借雞下蛋,就是借文化的雞下餐飲的蛋。比如說八號苑借力校園文化,局氣借力衚衕文化,四世同堂借力四合院文化,能在整個空間一個大概念下吃東西,讓人對品牌的印象深刻。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3、矛盾論


基於命名、視覺、文案、產品、戰略、室內六個方面,我們討論了品牌該如何“可視化”,可視化的本質是讓品牌秒懂,也就是解決“溝通力”的問題。

實際上,在品牌打造要素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平行的方法:“矛盾論”,這是我們講到的第三個工具。

我們看一些知名品牌的視覺形象,如果蘋果的標誌沒有被咬一口,如果萬寶路沒有啟動與“美女+香菸”背道而馳的牛仔形象,如果可口可樂沒有“聖誕老人”和“北極熊”形象,如果麥當勞和漢堡王不是小丑和國王......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品牌視覺的矛盾

品牌太過於順理成章,是否還會有如此話題度?

品牌太過於順理成章,這些經典的“藍色品牌”是否還會出現?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品牌顏色的矛盾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用餅把肉夾起來,不叫饃加肉,反叫肉夾饃。

圓形蛋糕沒什麼稀奇,當21cake把蛋糕做成方形,當蛋糕有了拼合功能,就創造了下午茶蛋糕的新品類。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呷哺呷哺把有著西方文化母體的吧檯嫁接到中國火鍋上面,讓火鍋快起來,改變了中國多人聚餐模式,這是室內的矛盾。命名、產品開發、視覺、室內等品牌打造的各方面無一例外都充滿了矛盾。

矛盾論在局氣餐廳室內空間的應用: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 老北京躺椅+蒲扇 = 飛起來的“時光機“

所以我們為什麼喜歡聽相聲,因為有“土(矛)+洋(盾)”的落差,有“抖包袱”,這個包袱就是矛盾的合體,就是易經所說的“交感”。

一個品牌之所以能廣為傳播,除了用“秒懂(可視化)”負責進入人的認知之外,還需要用“好奇(矛盾論)”來讓人印象深刻。

“矛盾論”和“可視化”有何關聯?它們又在品牌中如何運用?

“品牌認知自檢曲線”

“矛盾論”不僅可以在命名、視覺、產品、文案、戰略、室內這六個維度使用,還可以與我們講的第二個工具“可視化”相疊加,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論。打造品牌時,我們要站在一個外部視角,站在競爭的差異化和品牌獨特的角度去選擇。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針對“可視化”和“矛盾論”,我們總結了一個原理:“品牌認知自檢曲線”, X 軸叫做“可視度”,解決“溝通力”的問題, Y 軸是“矛盾度”,解決“吸引力”的問題。廣義上說,它對品牌本身都有一個自檢性。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怎麼自檢?舉以下幾個例子說明:

比如蘋果,蘋果觸屏針對於以前的按鍵手機,本身是充滿矛盾的。另一方面你把一個Ipad扔給兩歲的孩子,他也能玩得起來,因為它不需要按鍵,手指頭就是天然的筆,“可視度”也很強。

比如戴森,它的電風扇沒有扇葉,我們第一次見這個產品都會被他的這種反差感留以深刻印象。而且它沒有風扇又能出風,足夠有可視度,既新鮮,又有反差。

可能有人會問,你把小米品牌放在軸線上成立嗎?其實我們可以想一下,小米有一本書叫《超預期》,超預期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度,它的高性價比和它的顏值之間的矛盾和反差感,包括海底撈極致的服務體驗和吃火鍋的場景,也形成一種反差感。

深度好文 | 品牌為啥要“兩條腿”走路?(上)

開頭我們說了,品牌需要“兩條腿”走路,我們上半部分其實就解決的“品牌的左腦”,講理性、講認知,講競爭環境下的品牌識別。

為了方便大家在打造品牌過程中時刻提醒大家能夠有一個輔助,我們把方法論總結成了一個詞語:“六韜(命名、視覺、產品、戰略、文案、室內)三略(品類尺、可視化、矛盾論)”。

這些工具本身並不能給大家輸出一個絕對的答案,僅能提供一個思考的路徑和座標。希望能夠給大家去多拓展一些知識點 。

未完待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