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發號施令”上癮,寶媽不照做就大哭,這樣做才能輕鬆化解

一位寶媽在私信中說,自家孩子特別愛說“媽媽弄”,凡事都喜歡讓她來解決,如果自己不弄,孩子就會崩潰大哭,很愁,該怎麼辦?

現實生活中,不少寶媽都有過相似的經歷,孩子好像有一段時間特別依賴媽媽,好多事情明明孩子都會做,卻總喜歡當“指揮官”,要求媽媽來完成。比如翻開一本書一定要媽媽手指著文字進行講解,東西掉地上了喊媽媽去撿,新買的玩具讓媽媽來拆。

不僅是這些“苦差事”,有時候寶寶還會強制媽媽嚐嚐這個,品品那個,有時乾脆就拿起一根生胡蘿蔔讓媽媽吃,如果不吃孩子就會傷心哭泣,這是什麼原因呢?

娃“發號施令”上癮,寶媽不照做就大哭,這樣做才能輕鬆化解

寶寶為何總喜歡指揮媽媽做事,不照做就大哭?

寶寶和媽媽之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獨特的現象,仔細分析,逃不過這三種原因。

1、 寶寶維護秩序的需要

1到4歲的寶寶處於秩序敏感期,他對某種秩序有著超出尋常的敏感和維護。具體表現為寶寶對人對己的要求都很高,為了維護秩序常常說“不”;凡事要按照固定的順序進行,做事情一定要達到目標才行;對空間也有要求,物品要按照秩序擺放,不輕易挪動。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娃,會因維護秩序而感到欣喜和舒適,一旦秩序被打破就會哭鬧,而當他心中的秩序復原之後又會恢復如初。如果一些事情平時就是由媽媽來做的,比如每日睡前由媽媽來讀繪本,孩子從心理上接受了這個秩序,因而會非常排斥其他人代勞,而固執地要求媽媽來讀才行。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常被誤解為叛逆期提前,其實不然,秩序感關乎一個孩子的內心穩定,對他今後的規則意識有著很好的導向作用,家長不必為此感到大驚小怪。

娃“發號施令”上癮,寶媽不照做就大哭,這樣做才能輕鬆化解

2、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懷胎十月,一朝分娩,寶貝從在肚子裡的時候就和媽媽建立起了親密的聯繫。孩子出生後從生理和心理上也對母親格外依賴,這種濃濃的依戀感,會讓寶貝心靈的天平自然地傾向於媽媽這裡。在他心裡,媽媽是第一值得信任的人。

媽媽來做事,能充分表明對孩子的愛,也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礎,因此孩子喜歡指揮媽媽來做這做那。相反,如果媽媽沒能按照孩子的意願照做,孩子就會覺得“媽媽不愛我了”、“媽媽對我不好”,從而大哭大鬧,試圖讓媽媽“回心轉意”。

小美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具備了足夠的自理能力,可是回家上廁所依然喊媽媽來擦屁股,因為她認為媽媽擦得最乾淨,只有媽媽才能幫她解決這個難題。小美屬於心理未斷乳的孩子,還在通過媽媽做事來證明自己的安全感呢。

娃“發號施令”上癮,寶媽不照做就大哭,這樣做才能輕鬆化解

3、 過分依賴媽媽的幫助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來說,凡事總想找媽媽代勞,媽媽幾乎包辦了孩子的一切,那也沒什麼好解釋的了,就是孩子的“惰性思維”在作怪。這種孩子大多在溺愛的家庭中長大,缺乏動手能力和獨立性,總是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家族成員為他所做的一切。

這和家長也有很大的關係,有的父母怕孩子做不好事,不主張他們嘗試和實踐;有的家長認為應該給孩子提供很好的學習環境,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的事情不用做;還有的家庭受“富養女兒”的觀念影響,不讓孩子雙手沾水。

被溺愛的孩子,不止在生活方面不能自理,在學習上也是如此。曾看到過一個家庭,父母把孩子期末考試的複習攻略都貼到了牆上,細緻到每一個科目如何複習,每小時要看幾頁書。如果說這是孩子自己的計劃,那很好。但這是一份父母“精心定製”的計劃,孩子只要照做就行了,實在有些驚人。

娃“發號施令”上癮,寶媽不照做就大哭,這樣做才能輕鬆化解

凡事喊媽媽,很容易變成“媽寶男”

那些主張“凡事由媽媽來做才放心”的孩子,親子關係其實脆弱且單一,一旦環境或者監護人發生變化,孩子依靠媽媽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將蕩然無存。這種“胎帶來的”安全感,本該衍生出更健康的人際交往模式,如親密感的建立,人與人的相處尺度,如何表達愛和關心等,結果卻被單向度的索取與奉獻所替代了,並不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

而凡事喊媽媽,最直接的結果是滋生一批“媽寶男”。即使長大了,他們精神仍未斷乳,凡事喜歡依靠父母出主意,以父母的意見為準繩,而缺乏自我判斷能力和獨立性,這樣的人在今後的職場和婚姻生活中,和其他人相比更容易遭受挫折和挑戰。

在溺愛氛圍中長大的娃,動手能力差,獨立性更差,媽媽如果一味縱容和包庇,只會讓孩子變成“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人,在未來的競爭中也處於劣勢。

娃“發號施令”上癮,寶媽不照做就大哭,這樣做才能輕鬆化解

娃發號施令,媽媽該服從嗎?

自家娃愛當指揮官,總是指揮媽媽衝鋒陷陣,如果不執行孩子就會鬧情緒,面對這種情況,寶媽該怎麼辦呢?是無條件執行還是對娃說服教育?先分清情況很重要。

★對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來說,秩序感是他內心與外部世界溝通的橋樑和紐帶,孩子正在通過秩序感來獲得對各種事物的感知,並不是固執和叛逆,家長一定要分清。

4歲以前的孩子總愛指揮媽媽來做事,說明他正在維護某種秩序,媽媽儘量滿足他關於秩序與愛的要求就可以了,這不涉及到大的原則問題。

★對於正在尋求建立安全感的孩子來說,媽媽首先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愛護,積極回應孩子的呼喚和要求。

其次,學會用多種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愛意,比如陪孩子去戶外活動,陪孩子看場電影等,要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媽媽的愛,而不僅僅侷限於“為孩子做事”。

最後,寶媽平時要留心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尤其是在更換監護人,孩子生活環境發生較大改變時,給予其足夠的緩衝期,不要讓孩子因為“失愛”而過度依賴媽媽。

★對於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來說,寶媽最該學會的是放手,不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引導孩子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為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標,並鼓勵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不能事事代勞。

總之,孩子對媽媽指手畫腳,寶媽要分清情況來對待,既不能一味聽命,完全服從,也不該甩手不管,任由孩子大哭大鬧。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