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途見山河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看到題主的問題小標籤裡有《書劍恩仇錄》,但我單從這句話來展開話題。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的意思就是心思太細必然傷到自己,用情太深必然不長壽。

也許有人會詫異,聰明的人想事情周旋,怎麼會傷到自己呢?用情深沉專一是良好的品格,又怎麼會不長壽呢?

但事實確實如此,前者傷腦,後者傷心。

“慧極”的人,思考問題總是全面又深遠,人家思考三步,他至少要思考五步。不但如此,別人不去思考的事,他也會反覆去思考,查漏補缺。所謂心細如髮就是這樣的人。長此以往,必定用腦過度,還影響情緒和睡眠。人畢竟只是肉胎,也需要能量,思考過度的人消耗能量也厲害。日復一日,操心太多,先是傷腦,然後便是傷身體了。

“情深”的人,不容易放棄,往往深陷在感情的漩渦裡不能自拔。想要的得不到,著急上火卻一點辦法也沒有。日日悲傷,生活像煎熬。心情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長久悲傷過度的人,怎麼可能長壽呢?往往是那些樂觀豁達,見慣風雨的人,反而更為長壽。

“慧極必傷”的代表人物便是三國時期的郭嘉,此人計謀過人,算無遺策,可惜天妒英才,再聰明的腦子也敵不過病如敗絮的身體,早早的就離開了三國這個能讓謀士施展才華的舞臺。除了留給世人一聲嘆息還留下什麼了呢?

“情深不壽”的代表人物則是古龍筆下的“李尋歡”,這個好男人真是好到極致的好男人。只可惜對林詩音用情太深,以致一身毛病。所幸,後來遇到孫小紅,從苦海中解脫,得以品嚐真正愛情之快樂。不然,李尋歡也是撐不了多久的。

對於以上兩者,有何解決的辦法?

辦法是有的,那就是“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看似簡單,其實做起來不容易,對於“慧極”“情深”這類注意力過於集中的人更是難上加難。但每個人都必須學會“難得糊塗”,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的鑽研思考,一味的陷在情緒裡,最後必然是“物極必反”,反噬自身。

做任何事都要有個“度”,懂得適可而止。不要只知進不知退,只知進不知退的人是愚蠢的,是盲目的。而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止步觀望,在適當的時候退一步的人,則是明智的,有見地的。

還是那句話,請善待你自己。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這句話,往白裡說就是:太聰明或太深情,都不會有好結果。關於情深不壽,近代有個很典型的案例叫:朱生豪與宋清如。

朱生豪對才女宋清如一往情深,在長達9年的異地戀裡,他在工作躲避戰亂的同時,以思念為筆、以深情為墨,為他的女神寫下了500多封情書。這些情書中,現今存世的仍有308封之多。但也正是因為深情太過,朱生豪熬過9年異地戀終於與宋清如團聚後,僅僅兩年時間,他就染病離世了。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這是現代作家木心的話,這話用來形容朱生豪與宋清如的愛情,是再合適不過了。

9年,500多封情書,卻每一封都不重樣,這就是朱生豪之於宋清如。內容之外,根據統計,在現存的朱生豪的308封情書中,朱生豪對宋清如的稱呼之多,就到了讓人驚歎的地步。

相比大文豪魯迅在給許廣平情書中的9次稱呼變換,朱生豪對宋清如的稱呼變換頻率,更是驚人:竟 達幾十種之多!

在情書裡,有時,他喊宋清如“清”、“寶貝”、“哥兒”、“無比的好人”,有時候又喚她:“宋神經”、“女皇陛下”。除開這些,還有很多今世人想都想不到的稱呼,總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這308封情書,封封感人肺腑,句句動人心魄,字字刻骨銘心!以至於,讀朱生豪的情書,能讓人有一個切身感受:世間,最深情最痴情最鍾情,大抵如此吧!

以下是朱生豪情書中,隨意摘錄的字句,請諸君自行感受:

“如果不是因為這世界有些古怪,我巴不得永遠和你廝守在一起。”

“要是世上只有我們兩個人多麼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負得哭不出來。”

“我想要在茅亭裡看雨,假山邊看螞蟻,看蝴蝶戀愛,看蜘蛛結網,看水,看船,看雲,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的睡覺。”

“我是宋清如至上主義者!”

然而,情過深,往往傷身。所謂思念成疾,大抵如此。

真正想念過一個人的人都知道,思念一旦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茶飯不思、夜不成眠,患上傳說中的相思病。

這種相思,耗神、傷身、費力,但又無藥可醫。

朱生豪與宋清如的年代,異地戀的通訊全靠車馬郵件,偶爾一兩次見面也都是匆匆一瞥,這般情況下相戀九年,可見其情深,可見其相愛之艱難。

正因為此,九年間,一往情深的朱生豪嚐盡了相思之苦,

朱生豪在與宋清如相戀後,一直在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很長一段時間裡,翻譯和思念宋清如,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內容。但偏偏,因為戰亂,朱生豪幾次丟了翻譯稿,這就意味著:之前的翻譯全部都打了水漂。在這種情況下,朱生豪還時時刻刻憂心宋清如的安危,一旦幾天收不到宋清如的信箋,他就會會整晚整晚無法入眠。

在現實的一次次打擊面前,朱生豪的失眠越來越嚴重,他甚至還過早出現了脫髮的症狀。因為長期失眠,抵抗力漸弱的他還染上了肺病,在重重打擊下,他甚至想到過自殺。

在最關鍵的時刻,宋清如權衡再三後,決定結束異地戀生活,和朱生豪結婚。這一年,是1942年,這一年,他30歲,她31歲。

就這樣,兩個大齡中年,終於正式結為夫妻!這場曠日持久的異地戀,也終於修成了正果。

但婚後,幼子出生不久,朱生豪就因肺病過世了,死時,他年僅32歲。

“但願來生我們終日在一起,每天每天從早晨口角到深夜,恨不得大家走開。”

辭世時,朱生豪拉著宋清如哽咽著道。這句,大約是朱生豪給妻子最後的情話了。

朱生豪大概是情深不壽的最經典案例了,可嘆,他死後不久,這位他曾深愛的妻子,竟很快與別的男子同居並有孕了。只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宋清如還是沒能與該男子結婚。

之後,她更曾多次嘗試過與別的男子組建家庭,但或許是朱生豪對宋清如太好、好到有了強烈對比的緣故,每一次,關鍵時刻,宋清如都未能與他們成正果。

最終,宋清如在相關人員的幫助下,開始開始接替丈夫的工作。“他遺稿、我校訂”,伴隨著這句擲地有聲的承諾,宋清如將畢生才華全部獻給了的編輯與整理工作。

因為她的努力,今天,莎士比亞等譯著要看朱生豪版幾乎已經成了人所共知的常識。經過半個世紀的守候後,1997年,終生未再嫁的宋清如駕鶴西去。這一次,終於沒有任何,能阻礙他們團聚了!


記者李滿


慧極必傷,傷的是命數。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太過聰慧,必然容易遭受損傷。

情深不壽,用情太深,就會難以長壽。

這兩句的意思,可以用白居易的兩句詩來形容:“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太美好的事物往往容易被毀壞。因此聰慧的人生不平坦,深摯的愛情難以長久。

所謂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至於出處,這是讀者在金庸《書劍恩仇錄》基礎上的改編。

書劍原文是“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是為人處世的箴言。

前兩句是道家思想,含義是過猶不及,教人謙退。

後兩句用玉比君子 ,這是古人常見的比喻,《詩經》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因為古人認為,玉具有做人應當具有的美好品格。

這是連載版的內容:

這是三聯版的內容:

這是新修版的內容:

不過我覺得,這個改編其實改得挺不錯……


北門猿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可以再說一句與之對應的話,大家或許能夠理解了。

大智若愚,平淡是真。

慧極必傷:一個人,不要太聰明瞭。太聰明的人,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的人,會一眼看到得失,會看透人情冷暖。這樣的人,生活難以幸福,所謂慧極必傷了。

我們何不學習鄭板橋,難得糊塗一下呢?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說“大勇若怯,大智如愚。”這是真正的智慧了。對於有些自己無法控制的煩心事,不如睜一眼閉一眼了。隨它去吧。這樣的人生,或許會快樂很多了。

情深不壽:感情,是美好的。我們要有真摯的愛情,這樣的人生才夠完美。但,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些情感不可強求。更不可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就像林黛玉一樣,滿腦子就是寶哥哥,就這樣年紀輕輕地去了。真正的感情,往往不是轟轟烈烈的,而是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享受著溫馨浪漫的愛情。這種平平淡淡的情感,雖然不夠刺激,但可以持久而穩定。

人生就是走鋼絲繩。要能夠平衡好各種要素。吃飯,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穿衣也要合適。算計太少,會顯得愚昧無知,算計太多,又顯得斤斤計較,不夠大氣。工作和生活也要平衡好。如此等等。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的,沒有辦法,這就是生活的哲學。


蘇雷讀書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的出處是《書劍恩仇錄》的第八回,乾隆和陳家洛一起觀潮,送給陳家洛的玉上寫的刻字。原文是“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而“慧極必傷,情深不壽”根據字面意思理解,是說太聰明智慧便會對自己有損傷;一段感情,往往到了最深處,卻無法長久。

先具體說下“慧極必傷”。慧極必傷的反義詞應該是“難得糊塗”或“大智若愚”。

人如果太過聰明,看待事情就會看得很深,甚至會鑽牛角尖,顧慮頗多,擔心這個,避諱那個,這樣就會勞神、傷身,甚至可能誤了性命。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隨處可見。比如經常使小聰明、算計別人的人一般都不怎麼招同事喜歡;自以為聰明、敏銳的股民一般都是被套的最牢,虧的最多的。

再具體說下“情深不壽”。如果一個人用情太深,那往往就不會長久,因為當我們對一份感情投入得極深,隨之會產生各種連帶情緒,會常常患得患失,有不少憂傷煩惱。

畢竟愛情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當你深愛一個人時,你會願意最大程度地奉獻自己。你可能願意滿足對方的一些要求,有著很強的佔有慾,這樣一來,你可能就會小心眼、極度依賴,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和他相關。

但是這樣的感情狀態也很危險,因為你的一點情緒會被無限放大,你們兩個需要花大量心力去解決本不該在意的問題,以及安撫對方本不該那樣的情緒,久而久之,兩個人的相處狀態就會很累,慢慢就會厭倦,最後自然時分手了。

可以說,越是想擁有,往往失去的越快,越想天長地久,越容易事與願違。通常的結果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如果從更廣義的層面來看,可以把“情深不壽”的“情”理解為是一種對於情的執念。它有可能是信仰,也可能是事業,還有可能是親情、友情。

拿信仰來說,多少藝術家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來捍衛它;拿事業來說,路遙在寫完《平凡的世界》,積勞成疾,43歲就離開了人世。

太多的例子告誡我們對任何事、任何人產生太深的執念都不會有好結果,真正有智慧的方法是:可以深用情,但一定要有隨時都能抽離的心態。

其實,這麼看,“慧極必傷,情深不壽”講的是一個意思,就是凡事要有個度,過猶不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佛系一些。

這和儒家所提到的“中庸”很像。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作為儒家的立身處事準則,對中國人的影響異常久遠。

“中庸”有以下兩種解釋:一是指不偏不倚而又平平常常,說的就是人生行事,應該把握一個“度”,既不過分,也無不及,不好高騖遠,平常人平常心。二是指不偏激,不走極端,不浮躁冒進,以中為貴,以和為美。

這兩種解釋不論是哪一種,關鍵詞都是要適中,適度,就是恰如其分。例如,人都有七情六慾,禁慾則壓抑人性,但縱慾卻又戕伐人性,同樣有損身心健康,適當的情緒和慾望是最好的。

我們都知道,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物極必反,盛極而衰。任何的思想、情感與行為如果太“滿”或太靠近極端,就會鑽進“執念”的死衚衕,輕者鬱鬱寡歡,重者精神渙散難安。所以,我們為人處事要注意分寸,拿得起放得下才是根本。

好比手中的沙握得太緊,沙子就會在指縫間漏掉;手上的風箏線拉得太緊,風箏就永遠飛不起來。凡事有個度,就是做什麼事都要控制程度,要恰到好處,“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

對於“慧極必傷”,那就凡事留三分。學會適度地生活,擁有適度的情緒。無論飲食、睡眠、飲酒等都要適度,無論悲喜、憤怒、緊張、追求、地位、權勢、榮譽等等都要有度,防止操之過急或不思進取。

對於“情深不壽”,那就愛人愛七分。交往要適度,而不是兩面討好、左右逢緣、八面玲瓏。保持交友的彈性,注意交往的分寸,掌握尺度,注意火候,太親會失去魅力,太淡易淡漠感情。

然後不讓自己產生過度的奢望,以免導致過度的失望。知足才能擁有更細水長流的感情。


有書快看


這是金庸小說中充滿了人生體驗和中國智慧的一句話。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物極必反,盛極而衰。

慧極必傷:無論大慧小慧至極自己必受傷害。怎麼講呢?小慧即是小智慧,處事精明能幹,用的適當有幫助。但是如處處精於算計,誰還願意和這種人交往?所以中國還有一句話:吃虧是福。

對於大慧,即是有大智慧的人。將塵世諸事盡看破。不爭不搶不迷不執,如此之人多非僧即道。難容於世,怎會不傷?

情深不壽:情深多執,諸願難遂,必受其囚困。情受囚困,身體怎麼能好,壽命怎能長久?

環顧周遭,生活中的實例比比皆是。也不用我在這裡舉例子。

用你的人生去體會吧!



巵言無言


我喜歡舉例子。

一 慧極必傷:聰明絕頂,就要受到損傷。

1 詩鬼李賀,止步於27歲。風華絕代,天忌英才,能與李白齊名,卻無李白之命。

2 霍去病,蓋世名將,民族英雄,止步於23歲,令人扼腕嘆息。

3 楊修,聰慧過人,止步於44歲。不過他是有點聰明反被聰明誤,也提醒巨人,太聰明人最好不要搞政治。

二 情深不壽:用情至深,註定不會長壽。不長壽的是人,還有愛情。

1 梁祝悽美,雙雙化蝶。愛情註定是曇花,無法長久存世?也累及真正相愛的人,不再顧念紅塵。

2 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滴血認屍骨,最後面對秦皇,跳海而亡,真可謂感天動地。

三 太美好的事物也許註定不能存在世間,同時也警示我們作為普通人:寬容老人的嘮叨和糊塗,寬容愛人的胡鬧和失敗,寬容孩子的叛逆和惹禍,同時更重要的還要多寬容自己,允許自己做一個知足的平凡人。


聽不煩的鄉里鄉親


《鶡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呂氏春秋·博志》:“全則缺,極則必反。”

《易·豐》:“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

這些先哲們所說和“慧極必傷,情深不壽”不都是一個結論嗎:凡事不可到“極限”。

世界萬事萬物,當到極好或者極壞的時候就會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把這種思想適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一個智慧人生。

所有的思想、哲理不是它們自身有多偉大,而是這種思想被應用到生活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才偉大的——“生活”給思想注入的是血液、是動力。

我們知道了先哲的論段後就要行,也就是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在知中行,在行中產生新知,在新知中再行,往返把這些看似深奧的哲理,引用到我們普通人實踐活動中,用它造福於人類,為人類做指引。

“不極、不深、不全、不滿”——通達人生





凌寒獨自開


有答主已經提到了這句話的出處和原意,我想從心理學角度來為大家分析“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這句話。

慧極必傷——高智商也是一種負擔

1.高智商的人確實有著更高的焦慮水平

研究發現,那些智商更高的人確實有著更高的焦慮水平。他們大多數的焦慮是日常生活中的顧慮。他們的擔憂也不會比一般人更深刻,他們只是對更多的事情更頻繁地擔憂,如果發生了消極的事情,他們想得更多。

圖自pexels

2.“高智商”讓你的決策更“愚蠢”

智商高的人還很有可能做出更愚蠢的決定。

這是因為智商高的人更可能受到“我側偏見”的影響。也就是說,那些智商高的人,往往更為自我中心,也對自己的判斷更加自信。因此,他們更容易選擇性地關注更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

這便是俗語所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換句話說,當你在做選擇的時候,如果總覺得自己是很聰明的,就很有可能忽略一些與自己觀點相悖的細節,以至於做出一些愚蠢的選擇。

情深不壽——越是痴戀,這段感情越不長久

1.我們先來看看,這裡的“情深”,具體指什麼?

這裡的“情深”,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其實可以稱為“痴戀”(limerence)。

在這種愛情狀態中,你的腦海中幾乎每時每刻都浮現出那個對象的樣子,和關於他的一切。而這些想法往往是你不能控制、自然湧出的,對方佔據了你全部的注意力。

你對於心儀對象的一言一行都高度敏感,總是過度解讀對方給出的每一個信號。跟他在一起,你常常經歷從上一秒的大喜到下一秒的大悲的情緒轉變。

這種痴迷的狀態,其實類似於成癮——比如常見的酒精或毒品成癮,都是能夠給人們帶來強烈快感的。但痴戀(limerence)中對於快感的渴望,則是來源於對一個特定的人“上癮”。

圖自pexels

2.那麼,為什麼“情深”的結果是“不壽”?

  • 過於持久強烈的痴戀會影響個人的生活

處於痴戀狀態的人,醒著的時候注意力幾乎都是被強烈的激情和愛戀佔據的。這種長時間的注意力被一個人侵佔的狀態,使得人們自己的生活失去平衡。

痴戀狀態中的人,將自我認知、價值感和情緒綁定在單一的事情上。在個人層面上來說,這可能意味著人們削弱自己的正常生活、學習工作功能,並忽視淡漠其他人際關係的維持和發展。

  • 這種痴戀反而會傷害這段愛情

對於另一個人的痴戀,催生了擔心、恐懼和嫉妒之情。處於痴戀狀態的人會害怕對方不愛自己,或者是愛上了其他人。

在這些擔憂的催使下,人們會對心儀的一方實施高度的控制行為:時時需要對方報告自己的地理位置和活動內容;監控對方的電子設備;甚至尾隨跟蹤對方;還有一些其他隱秘的心理操控等等。

這種缺乏信任和自由的關係,從根本上來說並不具備長期健康發展一段親密關係的基本條件。處於痴戀關係中的人會各種擔心失去對方和對方的愛,但唯獨不會擔心對方的感受。

以上。

更多有趣又有乾貨的心理學,歡迎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


知我心理學


慧極必傷 = 察見淵魚者不詳

與“慧極必傷”等同的一句名言叫做“察見淵魚者不詳”,源自出自《列子.說符》,原句是“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

能看清深潭中的游魚的,不是吉祥的好事;能探知別人隱私的,定會招禍遭殃。指把聰明智慧用到探知細微隱晦之處,會招來不吉乃至禍殃。

儒家的書上曾有記載,有一日孔子帶顏回一班同學到魯國的東門去看泰山。到達東門時,孔子看到東門有一條白練,像白布一樣在走動,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東西。孔子就一一詢問他的學生,結果沒有一個人能看見。孔子就說我都這把年紀了,你們的視力居然還不如我一個老頭子。我都能看到那裡有一條白練在隨風飄蕩。

這時候顏回在旁邊反駁道,不對啊老師,那不是一條白練,而是一個穿著白衣服的人騎著快馬奔馳。孔子聽完很是驚訝,隨後嘆了口氣,走開了。原來顏回讀書太過努力,精神外洩,現在他看得這麼清楚,將來時間長了必定會元氣大傷。果然顏回只活到四十歲便去世了。

顏回早逝,就是“慧極必傷”,歷史上有名的神童如李賀,也是“慧極必傷”的典型。因為他們都是嘔心瀝血於學問、詩詞,精神過度消耗,最終影響了健康。但往往這樣的人,又是人群中絕無僅有的天才,所以我們才用“慧極必傷”來告誡後來的人,不可以過度精神外洩,最終傷及性命。

情深不壽 = 七情內傷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藏精,精化為氣,氣的運動應答外界環境而產生情志活動。因而五臟精氣可產生相應的情志活動,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五臟精氣的盛衰及其藏洩運動的協調,氣血運行的通暢,在情志的產生變化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若五臟精氣陰陽出現虛實變化及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調,則可出現情志的異常變化。如《靈樞·本神》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素問·調經論》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另一方面,外在環境的變化過於強烈,情志過激或持續不解,又可導致臟腑精氣陰陽的功能失常,氣血運行失調。如大喜大驚傷心,大怒鬱怒傷肝,過度思慮傷脾,過度悲傷傷肺,過度恐懼傷腎等。

《紅樓夢》中林黛玉就是典型的“七情內傷”導致的“情志病”。林黛玉的《葬花詞》裡面“儂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儂知是誰?”就透著濃濃的悲傷與淒涼。

“情志病”的症狀有很多,最嚴重的是精神分裂,此外,抑鬱、焦慮、多愁傷感、健忘、失眠、神經衰弱、神色恍惚等,實際也屬於中醫的“情志病”範疇。 劉醫生說,“情志病”在女性身上較為常見。這是因為許多女性,生活、工作、家庭給她們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長期沒地方發洩所致。

林黛玉六歲喪母,七歲即進賈府投靠外祖母、舅舅庇護,內無父母呵護,外無兄長照拂,又是突然移居到完全陌生的環境,她性格中敏感、自卑和多愁善感的因素就被髮揮到極致。林黛玉去了外祖母家不肯多走一步路,不肯多說一句話,唯恐被人恥笑了去。而唯一跟他交心的賈寶玉被迫和薛寶釵締結金玉良緣的一刻,她的敏感、脆弱的心靈也就再也承受不住重壓,在悽風苦雨中迎來了自己生命的終結。

《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超過身體的負擔去追求財富、聲名、地位甚至是智慧,都會目盲、耳聾、口爽,何況是“慧極、情深”之人呢?真正的聖人,是不會這樣去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