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蹁躚飛舞在小提琴琴絃上的“蝶戀曲” 60年來從未褪色


這首蹁躚飛舞在小提琴琴絃上的“蝶戀曲” 60年來從未褪色


圖說:《上海音樂學院管弦樂團·紀念〈梁祝〉60週年音樂會》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攝

當熟悉的“梁祝”樂曲響起,劇場瞬間安靜,那是流淌在人們心頭的旋律,60年來,這份感動從未改變。今晚,隨著《上海音樂學院管弦樂團·紀念〈梁祝〉60週年音樂會》的上演,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落下帷幕。

閉幕儀式上,作曲家何佔豪、陳鋼,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代表60年前《梁祝》首演創作及演出團隊上臺領取了由“上海之春”組委會特別頒發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60週年特別榮譽獎”。

“懷舊”開篇 “梁祝”收尾


今晚的演出以黃自的序曲《懷舊》開篇。這部完成於1929年的作品,是中國人創作的首部交響樂作品。作品是為紀念已故的胡永馥女士所做,舒展、優美、深情、纏綿反覆強調著“愛情主題”,樂曲中濃郁的浪漫氣息和悲劇色彩讓人動容。

作曲家何佔豪作曲、二胡演奏家段皚皚演繹的二胡協奏《英雄淚-蝶戀花》,靈感取自毛澤東詩詞“蝶戀花”,悽美的樂曲中既能感受對犧牲在敵人屠刀下的妻子的哀思,也能感受巨大的失子之痛。


這首蹁躚飛舞在小提琴琴絃上的“蝶戀曲” 60年來從未褪色


圖說:二胡演奏家段皚皚演繹二胡協奏《英雄淚-蝶戀花》(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攝)

“兩情若是久長時,豈在朝朝暮暮”。交響詩曲《情殤——霓裳驪歌楊貴妃》是今晚曲目中較為特別的,陳鋼將崑曲與交響樂有機交融,以《長恨歌》與《長生殿》的故事與結構為背景,通過“舞宴”“兵變”“埋玉”三個段落,表現了楊貴妃蕩氣迴腸的悲劇命運。

音樂會的高潮自然是最後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俞麗拿的學生陳家怡的一曲《梁祝》勾起了臺下無數人的回憶。

“創新”是永恆的主題


時光荏苒,儘管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已經走過了一甲子,成為了世界知曉度最高的中國小提琴協奏曲,但回想當初《梁祝》第一次在“上海市音樂舞蹈展演月”首演的情景,還是讓陳鋼、何佔豪和俞麗拿感慨不已。


這首蹁躚飛舞在小提琴琴絃上的“蝶戀曲” 60年來從未褪色


圖說:《梁祝》的旋律再度響起 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攝

這部作品誕生於上海音樂學院,創作時陳鋼只有24歲,何佔豪也不過26歲,俞麗拿更是隻有19年華。“演出前,我就擔心,觀眾能不能接受,會不會喜歡。”回想首演情景,俞麗拿皺著眉頭,“一曲演完,臺下鴉雀無聲,我想大概沒戲了,可能是不喜歡。”“沒有想到,隔了幾秒鐘,掌聲如潮水般湧來。”“我看到很多觀眾的眼裡泛著淚水,那份發自內心的感動震撼著我。”何佔豪和陳鋼忘情地描述這那一瞬間。

今年是《梁祝》誕辰60週年,正是由於這部青年人才打造的創新作品,才有了“上海之春”這個扶持青年人才、推出原創力量的平臺。時至今日,站在《梁祝》一甲子的當口回望,三位耄耋之年的藝術家飲水思源,強調最多的就是:“希望‘上海之春’能夠湧現更多的新人新作,讓我們中國優秀的音樂舞蹈作品走向世界。”(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