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蹁跹飞舞在小提琴琴弦上的“蝶恋曲” 60年来从未褪色


这首蹁跹飞舞在小提琴琴弦上的“蝶恋曲” 60年来从未褪色


图说:《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纪念〈梁祝〉60周年音乐会》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当熟悉的“梁祝”乐曲响起,剧场瞬间安静,那是流淌在人们心头的旋律,60年来,这份感动从未改变。今晚,随着《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纪念〈梁祝〉60周年音乐会》的上演,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落下帷幕。

闭幕仪式上,作曲家何占豪、陈钢,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代表60年前《梁祝》首演创作及演出团队上台领取了由“上海之春”组委会特别颁发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特别荣誉奖”。

“怀旧”开篇 “梁祝”收尾


今晚的演出以黄自的序曲《怀旧》开篇。这部完成于1929年的作品,是中国人创作的首部交响乐作品。作品是为纪念已故的胡永馥女士所做,舒展、优美、深情、缠绵反复强调着“爱情主题”,乐曲中浓郁的浪漫气息和悲剧色彩让人动容。

作曲家何占豪作曲、二胡演奏家段皑皑演绎的二胡协奏《英雄泪-蝶恋花》,灵感取自毛泽东诗词“蝶恋花”,凄美的乐曲中既能感受对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妻子的哀思,也能感受巨大的失子之痛。


这首蹁跹飞舞在小提琴琴弦上的“蝶恋曲” 60年来从未褪色


图说:二胡演奏家段皑皑演绎二胡协奏《英雄泪-蝶恋花》(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两情若是久长时,岂在朝朝暮暮”。交响诗曲《情殇——霓裳骊歌杨贵妃》是今晚曲目中较为特别的,陈钢将昆曲与交响乐有机交融,以《长恨歌》与《长生殿》的故事与结构为背景,通过“舞宴”“兵变”“埋玉”三个段落,表现了杨贵妃荡气回肠的悲剧命运。

音乐会的高潮自然是最后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俞丽拿的学生陈家怡的一曲《梁祝》勾起了台下无数人的回忆。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时光荏苒,尽管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已经走过了一甲子,成为了世界知晓度最高的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但回想当初《梁祝》第一次在“上海市音乐舞蹈展演月”首演的情景,还是让陈钢、何占豪和俞丽拿感慨不已。


这首蹁跹飞舞在小提琴琴弦上的“蝶恋曲” 60年来从未褪色


图说:《梁祝》的旋律再度响起 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这部作品诞生于上海音乐学院,创作时陈钢只有24岁,何占豪也不过26岁,俞丽拿更是只有19年华。“演出前,我就担心,观众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喜欢。”回想首演情景,俞丽拿皱着眉头,“一曲演完,台下鸦雀无声,我想大概没戏了,可能是不喜欢。”“没有想到,隔了几秒钟,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我看到很多观众的眼里泛着泪水,那份发自内心的感动震撼着我。”何占豪和陈钢忘情地描述这那一瞬间。

今年是《梁祝》诞辰60周年,正是由于这部青年人才打造的创新作品,才有了“上海之春”这个扶持青年人才、推出原创力量的平台。时至今日,站在《梁祝》一甲子的当口回望,三位耄耋之年的艺术家饮水思源,强调最多的就是:“希望‘上海之春’能够涌现更多的新人新作,让我们中国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走向世界。”(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