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三大行動” 積蓄髮展動能

聚力“三大行动” 积蓄发展动能

投資一億元的哈爾濱中藥六廠有限公司生產基地項目。

3月春曉,靜美的岔林河泛著冰凌,巍巍興安嶺還在冬眠中伸著懶腰。小興安嶺南麓、岔林河畔的通河縣,已經用大項目開工的第一錘,催醒了老樹新花。

年初以來,通河縣把抓產業、上項目作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號工程”,通過實施“品牌農業構築行動”“優勢產業集聚行動”“文旅康養突破行動”,著力提質增效,不斷積蓄產業發展新動能,走出了一條“綠色+特色”的產業發展新路。

據通河縣發改局統計,今年,通河縣計劃實施市重點產業項目8個,總投資13.7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4.3億元。其中,新建項目3個,續建項目5個。截至3月末,已開復工項目4個,完成投資3300萬元。4月底前開復工項目3個,8月底前開復工1個。

“搶”秸稈“摘”榛子,通河資源大有可為

作為農業大縣,通河每年的秸稈產量達100萬噸,可收集量在85萬噸左右。全域禁燒背景下的秸稈既是眼前困擾,亦有可能變廢為寶,成為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去年,有著國家“千人計劃”技術背景的黑龍江臻品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腐熟劑生產項目”慧眼獨具奔向秸稈資源豐富的通河,輕資產入駐。今年,該項目計劃投資6000萬元進行廠房擴建改造並新增6條生產線,達到年產腐熟劑5000噸,可解決250萬畝秸稈低成本還田問題。

在通河,不但有企業遠道而來“搶”秸稈,還有企業爭著“摘”榛子。通河大果榛子種植面積近20萬畝,約佔全國的1/6,是名副其實的“全國大榛子第一縣”。總投資1.3億元的黑龍江臻品生物科技公司山林產品深加工產業園項目已於3月下旬復工。廠房裝修、設備購置安裝完畢後,今年年底即將投產。這個大項目是通河縣為打造“全國大果榛子第一縣”、延伸20萬畝大果榛子產業鏈條上馬的精深加工龍頭項目,項目啟動後可產出榛子油、榛子蛋白粉等8種健康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通河縣堅持抓大不放小,力爭有大項目“頂天立地”,也有小企業 “鋪天蓋地”。今年,不但謀劃引進了投資30億元的萬華秸稈生態板材加工、投資2.8億元的“德麥”高端啤酒生產等13個重大項目,還成功引進了匯園滷製品加工、瑞源峰蒲公英茶加工、五穀信合米芽素加工、田園農林雜糧加工等20餘個小項目。

“三大行動”立足比較優勢選定主攻方向

在吃透國家政策、把準市場趨勢、摸清縣情的基礎上,通河縣立足比較優勢、選定項目主攻方向。

3月以來,通河縣連續召開5次關於產業項目建設的專題會議,把產業項目作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開關”“牛鼻子”來抓。

為使今年謀劃的項目數量和質量實現雙豐收,通河縣啟動實施“三項行動”指向性明確:“品牌農業構築行動”調整種植結構,“一縣一業”重點發展大果榛子產業,用現代品牌的思路整合提升傳統稻米產業,提升通河大米價值鏈;“優勢產業集聚行動”緊緊立足一產優勢延伸產業鏈條,重點打造食品和藥材精深加工、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兩個產業集群;“文旅康養突破行動”建設鏵子山休閒康養小鎮。這“三項行動”均突出和符合縣域經濟發展需要。

“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雙輪驅動

“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一個都不能少。

通河縣雙輪驅動,樹立“招商引資更要招才引智”的全新招商思路,注重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對招商引資及產業建設的促進作用。通河縣與清華大學共建全省首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與省九〇四地質勘察院共建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後研究基地、與遼寧經濟林研究所共建榛子產業科技示範基地、與稻米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稻米深加工“政產學研”合作平臺。

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10餘所知名高校,都是通河縣的“外腦”和“智囊”,合作共建為產業發展提供有效智力支撐。

通河縣還積極籌建政府引導基金服務平臺,為產業項目和特色種養基地協調貸款支持,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