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皖系軍閥】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安徽合肥人。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北洋三傑之一,皖系軍閥首領,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靳雲鵬(1877年-1951年1月3日),字翼青,山東鄒縣人。皖系核心。1920年直皖戰爭後,靳雲鵬成為各方都能接受的紅人,他與張作霖、曹錕、徐世昌一起,召開了“四巨頭會議”,商定控制北京政權的大計。由於靳是皖系,在奉直權利鬥爭的旋渦中,如履薄冰,因派系之爭,以及與徐世昌在財稅及人事等方面的矛盾惡化,張作霖也以為他偏袒直系,迫使他於1921年12月11日再次辭去內閣總理職務。七七事變以後, 日本人曾請在天津做寓公的靳雲鵬出山組織華北偽政權,維持華北局面,他與徐世昌密議“議和方案”,以承認“滿洲國”為條件,換取日軍撤出華北,恢復“七·七事變”前的局面,後日方認為他下臺較早,手中無實力,因而作罷。1951年1月3日,在天津逝世。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徐樹錚(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30日),字又錚,號鐵珊,又號則林,江蘇蕭縣(今屬安徽)人。皖系名將,北洋軍閥中少有的文武雙全的人才。在皖系當權4年間,幹出了許多大事,如再造共和、扶段倒黎、引奉入關、武力南征、對日簽約、籌建安福俱樂部、操縱國會選舉、收復外蒙古等。1925年冬徐樹錚回國,欲聯合孫傳芳和張作霖反對馮玉祥,為馮玉祥所忌恨,1925年12月30日,徐樹錚乘火車離京經廊坊時,為馮部張之江劫持並槍殺。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薑桂題(1843年-1922年),字翰卿,又作漢清,安徽亳州人。毅軍首領,親近皖系。直皖戰爭即將爆發之際,薑桂題接近皖系,但又擁護徐世昌,聲言將派兵入京,保護總統。他奉徐世昌之命,與張懷芝調停直皖之爭,前往天津、保定,向曹錕、吳佩孚疏通。但曹、吳拒絕調解,姜、張多方奔走均無結果。他向徐世昌聲明:“嗣後決不再作調人"。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吳光新(1875年-1939年),字自堂,一作植堂,安徽合肥人,段祺瑞妻弟。皖系干將。直皖戰爭時被王佔元(鄂督,直系)誘捕,作為“安福系”禍首之一被拘禁,1921年獲釋。1924年任奉軍第六軍副軍長,參加第二次直奉戰爭。同年11月24日任北京政府陸軍總長、陸軍訓練總監。1933年5月4日任軍事委員會北京分會委員。1935年4月5日授中將銜。後任軍事參議院參議。1939年在香港逝世。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段芝貴(1869年-1925年3月22日),字香巖,安徽合肥人。皖系核心。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於20日辭去奉天將軍職,歸居天津。1917年7月任討伐張勳復辟時任討逆軍東路總司令,7月17日出任京師衛戍司令,8月11日授輔威上將軍,8月18日改京畿警備總司令,10月9日晉授勳一位。12月18日任陸軍總長。1919年1月11日去總長職,9月3日又改京畿警備總司令為京畿衛戍總司令。1920年7月直皖戰爭時,任定國軍西路司令,被直軍擊敗後。8月受通緝,匿居於天津,後獲特赦,於天津閒居。1924年冬曾參加段政府成立,1925年3月22日病故於天津。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傅良佐(1873年-1924年),字清節,湖南乾州人。皖系核心。1916年5月,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時,傅良佐被段提升為陸軍部次長,1917年7月,段第二次任國務總理,為酬報傅平亂有功,授予他“冠威將軍”,晉陸軍上將軍銜。後為選擇湖南作進攻西南的前哨陣地,任命傅良佐為湖南督軍。1919年段任邊防督辦,任命傅良佐為參謀長。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國務總理靳雲鵬遭到段的斥責,靳遷怒於傅,將傅拘押。1922年5月,傅良佐被釋放後,從此深居京津家中。 1924年,病逝於天津。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倪嗣沖(1868年2月6日-1924年7月12日),原名毓桂,一說毓楓,字丹忱,安徽潁州人。皖系干將,皖系軍閥附屬安武軍首領。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倪嗣沖託病並未直接參戰,22日宣佈安徽戒嚴,暗中與雙方虛與委蛇,不日皖系戰敗。9月16日,倪嗣沖被免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等職,解職後隱居天津。1924年7月12日,病死於天津英租界寓所,據說是死於精神分裂症。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曹汝霖(1877年-1966年),字潤田,上海人。皖系干將,新交通系首領。五四運動前,曹汝霖曾集交通總長、財政總長、交通銀行總理等數職於一身,是北洋政府權重一時的政客。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由於部分列強與日本事前簽署密約,協約國公然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當時,交通總長曹汝霖因負責把部分權益讓予日本,與貨幣局總裁陸宗輿及駐日公使章宗祥並稱為“三大賣國賊”。五四運動中一句著名口號即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五四”當天,學生遊行到趙家樓曹宅,曹汝霖躲了起來。學生誤把當時在曹宅的章宗祥當成曹汝霖,痛打章氏一頓,並放火燒了曹宅,此即火燒趙家樓事件。後來,一些學生被抓,事件演變成大規模的罷課、罷工及罷市。6月10日,賣國賊曹、陸、章三人被免職。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章宗祥(1879年-1962年),字仲和,浙江吳興人。皖系成員,新交通系頭目。因其出賣國家主權,向日大量借款,簽訂眾多損害了中國的權益和民族尊嚴的賣國條約而被視為漢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廣大學生要求嚴懲的三大賣國賊之一。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陸宗輿(1876年-1941年6月1日),字潤生,浙江海寧人。皖系成員,新交通系頭目。1913年至1916年擔任駐日公使。五四運動中,他與曹汝霖、章宗祥一起被稱為“賣國賊”,1919年6月10日被解職替罪。後寓居天津日租界經商。1925年一度出任臨時參政院參政。1940年被汪精衛偽國民政府聘為行政院顧問。1941年6月1日病逝在北京。

楊善德(1857年-1919年),字樹棠,安徽懷寧人。皖系干將。1912年被袁世凱任為陸軍第四師師長。次年任江蘇省松江鎮守使。1915年署上海鎮守使,旋改淞滬護軍使兼江蘇軍務幫辦。1917年升浙江督軍,與省長齊耀珊為反對黎元洪,一度宣告獨立。1919年病死。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盧振河,字子嘉,山東濟陽人。皖系干將。1920年直皖戰爭後,皖系勢力大大削弱,盧永祥部成了皖系的主要支柱。為對抗直係軍閥,保持浙江地盤,盧永祥於1921年6月4日發表通電,主張“各省自定省憲,實現地方自治”,在浙江成立“省憲起草委員會” 。1924年江浙戰爭爆發,盧永祥戰敗,被迫於10月13日偕何豐林、臧致平等逃往日本。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陳樹藩(1885年-1949年),字柏森,陝西安康人。皖系干將,皖系附屬陝軍首領。黎元洪為削弱內閣總理段祺瑞的軍事勢力,提出各省"軍民分治",任命老同盟會員李根源為陝西省長,段祺瑞暗中授意陳樹藩發動陝人反對李根源赴陝。先是指使旅京陝西同鄉會中的陝南老鄉請願,反對李根源任省長;接著又操縱陝西省議會致函黎元洪,不歡迎李根源來陝。但兩計不成,李根源還是入陝就任省長。之後,陳樹藩處處與李根源作對,並派親信監視李根源的行動。1917年5月,段祺瑞被黎元洪免職,陳樹藩作為段祺瑞皖系的干將,當即通電宣佈陝西獨立,脫離中央。6月,陳樹藩將李根源趕出陝西。7月,段祺瑞平定張勳復辟,重新組閣,陳樹藩兼任陝西省省長,集陝西軍政大權於一身。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劉鎮華(1883年-1956年11月18日),原名茂業,字雪亞,河南鞏義人。皖系將領,皖系附屬鎮嵩軍首領。1917年冬,陝西革命黨人郭堅、耿直、高峻等響應孫中山護法反皖號召,率靖國軍圍攻西安,討伐投靠皖系的陝西督軍兼省長陳樹藩。陳樹藩兵力單薄,急電劉鎮華求援。劉鎮華為求發展,即率部赴陝。在擊退靖國軍,解西安之圍後。劉鎮華於1918年3月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為陝西省省長。1921年5月,陝督陳樹藩為北京政府罷免,劉鎮華為求自保,暗中投靠直系。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陝督馮玉祥(直系)奉命率部東進河南與趙倜(宏威軍)作戰,劉鎮華代理陝西督軍。不久,馮玉祥出任河南督軍,劉鎮華繼任陝西督軍,自此掌握陝西軍政大權。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張廣建(1864年-1938年),字勳伯,安徽合肥人。皖系干將。1916年袁世凱死後,張廣建以鄉誼靠攏皖系段祺瑞得以留任甘督。1920年直皖戰爭後,隨著北京政府直、皖勢力的此消彼長,張廣建失去靠山,在甘肅的統治無法繼續,北洋政府鑑於甘肅省內外反張聲勢浩大。1921年被北京政府免職,離開甘肅到北京閒賦。1937年張廣建回到合肥老家,因拒絕日偽政府的任命,遭到日偽政府的迫害。1938年在逃難途中逝世。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張懷芝(1862年-1934年10月10日),字子志,山東東阿人。皖系干將,督軍團骨幹。1916年袁世凱死後,張懷芝投靠皖系,積極擁段對南軍用武的主張,並先後進行了兩次南征,但都虎頭蛇尾。其後,南北議和的呼聲甚高,張懷芝被迫下臺。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王揖唐(1877年-1948年9月10日),安徽合肥人。皖系政客,安福系主要成員。1920年直皖戰爭後,王揖唐被迫逃往日本。抗日戰爭時期公開投敵,官至偽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偽全國經濟委員會副委員長,偽華北政務委員會諮詢會議議長。1948年9月10日,以漢奸罪在北平姚家井第一監獄被處以死刑。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張敬堯

(1881年-1933年5月7日),字勳臣,安徽霍邱人。皖系干將。1918年3月至1920年6月任湖南省督軍,因貪婪成性,遭到當地人民的強烈反對被迫辭職。此後,他先後在吳佩孚、張宗昌、張作霖部下任司令、軍長等職。1932年與板垣徵四郎勾結,參加偽滿州國政府,擬任偽平津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密謀在北平進行暴動,策應日本關東軍進佔平津。1933年5月7日,戴笠派藍衣社鋤奸,在北平東交民巷的六國飯店將其刺殺。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賈德耀(1880年-1940將),字昆庭,安徽合肥人。皖系將領。1919年8月,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晉中將銜,在擔任保定軍校校長的期間裡,為培養新式軍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1月升任陸軍總長兼訓練總監。1926年2月15日暫兼國務總理。1926年3月4日段祺瑞特任賈德耀為國務總理。4月20日辭去總理職,隱居天津,從此脫離政壇。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張樹元(1888年-1934年),字少卿,山東無棣人。皖系干將。袁世凱死後,依附於段祺瑞。1918年6月任山東督軍,11月兼署山東省長。1919年12月15日,山東省議會提案彈劾張樹元,揭露其侵吞軍餉300餘萬元的醜聞。北京政府不得不於12月26日下令撤掉張樹元的督軍職務,改任北京政府將軍府謙威將軍。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田中玉(1869年10月-1935年7月),字蘊山,直隸撫寧人。皖系干將。在1920年直皖戰爭中,他大耍兩面派手腕,坐觀皖系失敗。1923年,和平解決臨城劫車案,但在外國勢力壓力下,仍被迫辭職。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鄭士琦(1873年-1935年),字蘊卿,安徽定遠人。皖系干將。1924年11月,鄭士琦借山東中立之機趕走省長熊炳琦(直系),達到獨霸山東的目的。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為擴充地盤,任命張宗昌為山東督軍,將鄭士琦調為安徽督軍。由於奉系勢力擴張,鄭士琦未到任便從此下野。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李厚基

(1870年-1942年),字培之,江蘇豐縣人。皖系將領。1913年入閩,歷任福建鎮守使、護軍使。1916年投靠皖系,任福建督軍兼省長,並參加督軍團活動。1918年段祺瑞發動對南方的戰爭,李厚基任閩浙援粵軍總司令,被擊敗。第一次直奉戰爭後,投靠直系。1923年,被皖系徐樹錚與孫中山的北伐軍聯合驅走。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曲同豐(1873年-1929年),字偉卿,山東福山人。皖系將領。1920年7月16日,直皖戰爭爆發,曲同豐任定國軍西路司令,指揮所部在直隸高碑店一帶作戰。17日,因第二旅譁變,部隊潰散,曲同豐被直軍的曹錕部俘虜並扣押解職。1922年獲釋。7月18日皖軍主帥之一的曲同豐押抵保定,在曹錕的迎賓館“光園”正式行獻刀典禮。

馬良(1875年-1947年),回族,字子貞,直隸清苑人。皖系將領。1912年,任中央陸軍第五師第九旅旅長,後調任山東第四十七混成旅旅長。1916年,升濟南鎮守使。1917年,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奧宣戰,馬良任參戰軍第二師師長。1919年,戰爭結束,改編為邊防軍第二師師長,仍駐山東。1920年直皖戰爭後,馬良被免職,閒居濟南。

陳文運(1880年-?),字禹臣,河南光州人。皖系將領。1917年4月以陸軍中將銜任北京第二講武堂校長。1917年張勳復辟時,擔任討逆軍中路司令。1918年任中國參戰軍軍官教導團團長,1919年1月升任參戰軍第三師師長,8月該師改稱邊防軍第三師。

魏宗瀚(1884年-?),字海樓,直隸正定人。皖系將領。1920年直皖戰爭中,任段祺瑞定國軍參謀長,兼第三路軍司令。皖系失敗後,迴天津租界作寓公。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臧致平(1869年-1944年),安徽太和人。皖系將領。臧致平從一名普通軍官先後晉升為北洋政府十四旅旅長、漳汀鎮守使、福建建國軍第三軍長等職,最終成為左右閩局的重要人物。臧致平在近30年的軍事生涯中,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擁護民主,積極響應孫中山的進步主張,為北伐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重要作用。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何豐林(1873年-1935年),字茂如,山東平陰人。皖系將領。袁世凱死後,投靠皖系盧永祥。1920年,任淞滬護軍使兼第6混成旅旅長。1924年,參加江浙戰爭,任浙滬聯軍第1軍司令,因盧永祥敗北而下野,逃到大連。1927年加入奉系,1927年6月任張作霖安國軍政府大元帥府軍事部長兼安國軍模範軍團司令。曾任軍事特別法庭審判長,簽署命令判決李大釗絞刑。北洋政府倒臺後,何豐林辭職逃往東北。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王永泉,字伯川,亦百川,直隸天津人,祖籍江蘇。皖系將領。1918年,任第24混成旅旅長,移駐福建省。1922年10月,王永泉同徐樹錚在福建成立建國軍政制置府,王永泉自稱福建總撫兼省長。此後王永泉、徐樹錚統治福建省,直到制置府廢止。1923年3月,直系孫傳芳任福建督理,王永泉改任福建軍務幫辦。1923年4月,兼任建安護軍使。5月,建安護軍使被撤銷,改任興泉護軍使。1923年被北京政府授予溥威將軍稱號。1924年3月,在同孫傳芳的權力鬥爭中敗北,王永泉被迫下野。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吳新田(1876年-1955年),字芑蓀,安徽合肥人。皖系將領。原皖系張敬堯部將,直皖戰爭後,吳代理第七師師長,並轉而投靠直系。1921年6月,隨直系閻相文、馮玉祥入陝,後割據陝南。

陳樂山(1884年-?),字耀珊,河南羅山人。1917年1月1日,陳樂山任第四師代理師長。1919年,楊善德卒,盧永祥繼任浙督,陳改隸盧永祥,仍代理第四師師長、授陸軍中將銜、兼憲兵司令、杭州衛戍司令。1920年3月5日,陳任師長。1924年9月,江浙戰起,任滬浙聯軍第二軍總司令,與蘇軍齊燮元作戰。戰後,陳樂山殘部為孫傳芳收編。二次直奉戰後,盧任江蘇宣撫使,陳又重建第四師。1925年10月,孫傳芳驅逐奉軍,盧、陳又下野。陳逃上海租界。1927年5月17日,為躲避北伐軍,又避居大連。6月,復亡命日本。

楊化昭(1891年-1951年),字德敷,直隸容城人。皖系將領。原皖系王永泉部屬,後隨臧致平一同投奔浙督盧永祥。江浙戰爭時任第二十四混成旅少將旅長,戰後辭職。後應直隸省長孫嶽(國民軍系)之邀,出任省警務處處長兼天津市警察廳廳長。1928年任南京政府參謀部中將高參。中原大戰後,蟄居北平(今北京)。

北洋皖系軍事集團人物簡介

靳雲鶚(1881年-1935年),靳雲鵬之弟,山東鄒城人。初隸皖系,直皖戰爭後轉投直系。1922年升任陸軍第十四師師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失敗後,退居豫鄂邊境。1926年任河南省長。1927年被直系殘部推為河南保衛軍總司令,與奉軍作戰。戰敗後,逃往南京,被蔣介石任為上將參議。1930年回濟南經營實業。1935年在北平逝世。

鄭俊彥

,河北人。原盧永祥部屬,後歸屬直系孫傳芳部。1924年10月,任陸軍第10師師長。次年11月,任五省聯軍第14師師長。1926年10月,升為五省聯軍贛軍總司令。1927年,授安國軍第1方面軍團副總司令、第2軍軍長兼第10師師長。1928年6月,因在與北伐軍的抗戰中失敗而下野。

施從濱(1867年-1926年),安徽桐城人。原皖系將領,後歸屬奉系張宗昌部。1914年,任鎮江鎮守使、第一混成旅旅長,駐守鎮江。1916年,成為山東督辦張宗昌(奉系)部下,張宗昌對施從濱很器重,後出任陸軍第一師師長,歸張作霖節制,駐濟寧。1923年,任張宗昌部第二軍軍長。1925年浙奉戰爭爆發,施從濱遭孫傳芳部謝鴻勳俘虜。1926年初,孫傳芳命李寶璋在蚌埠車站南側將施斬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