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收集與管理有用的碎片化信息?

劉禹祺---


小編結合自己平時的一些操作體會和您分享幾款碎片信息管理工具。

第一、收集圖文內容推薦使用印象筆記。這款知識管理工具跨平臺、有瀏覽器插件,能收集來自頭條、知乎、公眾號等各種渠道的信息。當你使用PC端瀏覽器看到有用的信息想收藏時,可以點擊“印象筆記.剪藏”插件,將文章內容與圖文或圖文等方式保存到印象筆記中。而如果是在手機瀏覽朋友圈別人發的有價值文章,則可以直接點擊右上角的“ ...”按鈕,選擇發送到“我的印象筆記”,如下圖1所示。(前提是手機端已經安裝了印象筆記並進行了賬號綁定);其他渠道的有價值內容同樣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發送到印象筆記,就不囉嗦太多。

匯聚到印象筆記的內容,默認會放在一個暫存的筆記本中,比如微信的會被安排到“微信”筆記本中,其它的內容會被安排到“收集箱”中。此時你需要在印象筆記中根據自己近期的學習、工作需求建立對應的筆記本(就和你上學時用不同的筆記本記錄不同的學習的內容一樣的道理),如下圖2所示,然後不定期對暫存區域的信息進行整理,比如貼標籤,設置歸屬的筆記本等。

這樣經過日積月累,你就有了一個存儲大量有價值信息的知識庫,它相當於幫助你記憶的第二大腦。在你碰到問題需要調用時,就可以找到對應筆記本中的解決方法。即使你忘記了放在哪個筆記本里面,你也可以通過標籤、關鍵字搜索的方式快速找到結果,因為印象筆記強大到能檢索出包含該關鍵字的圖片內容,如下圖3所示。我經常把通訊錄、學校每月的值班表等拍照存印象筆記中,查找起來效率極高。

第二、收集工具、網址推薦使用幕布。這款工具也是一用就停不下來的,我們經常在頭條溜達的時候會發現不少實用的效率神器,如果只是收藏到頭條中,那麼下次碰到類似“可商用圖庫網站”的問題時,你又得從頭條的收藏夾中不斷地下滑進行查找,效率低下。那麼怎樣才能更高效呢?

你除了可以把整篇文章存到印象筆記之外,還可以使用幕布來記錄軟件名字或在線地址,當然放到幕布後一定要懂得把軟件進行歸類分組,日後碰到具體問題時才方便根據分支查找,這樣操作也方便不斷迭代你的效率神器庫,如下圖4所示。(個人建議把需要工具和在線網址分兩個不同的幕布文件進行管理)

第三、電腦圖片管理推薦使用eagle。如果你從事的工作得經常和圖片打交道,那麼建議PC端得安裝個eagle。除了文章、工具、網址等碎片化信息之外,我們還經常會和圖片打交道,特別看到好看的圖片、壁紙等會保存到自己的電腦上,長久下來你壓根就找不到3個月前保存的圖片了。

有了eagle就可以方便地解決這個問題。它能方便地對圖片進行收藏,添加標籤,能快速地查找到添加了標籤的電腦圖片。如下圖5。

試想一下,你去參加了某次培訓會議,把會議裡面有價值的ppt都拍照轉存到了電腦上,然後使用eagle對這些圖片批量設置了標籤“職場效率講座”,3個月後,通過eagle標籤方便地找到相關圖片內容,那是一種怎樣的非凡體驗?

第四、手機圖片管理推薦使用理理相冊(安卓)。我使用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和電腦端的eagle一樣,有批量為圖片添加標籤的功能,能幫助我們快速查找到手機上的某一類圖片內容。

當然它還不只是管理圖片的神器,處理圖片方面也很有特色,推薦使用安卓的小夥伴試試。蘋果端應該也有類似的能為相冊圖片添加標籤的app,有知道的大神們麻煩評論區告知,分享給使用蘋果系統的小夥伴。

第五、建立2-3個只有你1個人的微信群,比如“文章待讀”、比如“高效神器”等,這樣在你碎片化的時間裡,瀏覽到感覺不錯的文章時,就不用急著讀完,也不用一下子就放到印象筆記,可以先發送給這個群。然後在晚上時間比較充裕的整塊時間時,再打開這個群來進行集中閱讀,將有價值的內容歸檔,如下圖6所示。

上面的這5步是平時自己一直在用的,自從用了之後效率比以前提升了不少,也從這個過程體會到了結構化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路,誠意推薦給你。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還有即刻、鮮知等聚合信息的平臺也很不錯,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職場效率手冊


碎片化信息之所以難處理,就是因為“碎”,太零散了。用記事本的方法,也是東一笤帚西一掃帚,把碎片變成碎塊而已。

在信息化的今天,當然是使用軟件管理自己的信息才最理想啊,將碎片信息分門別類,自動歸檔,需要的時候一鍵查詢。

不過這種功能對軟件的個性化要求很大,市面上並不容易找到這種軟件,能夠自己做個小程序最好不過,對不會編程的人就不太友好了。不過呢,嘿嘿,既然這麼說了,自然還是有解決辦法的......(文末附贈免費軟件下載方式)

安利一款名為雲表企業開發平臺的軟件。是在EXCEL基礎上全面升級的產品。

原金山軟件團隊,就是開發WPS那個,新開發的一款軟件。

無論是頁面形象、還是操作形式,都與EXCEL如出一轍。

雲表,顧名思義,自然是上連雲端,不過也可以安裝到本地,不論是局域網還是外網都能用。

先說雲表的便利性優化:自動生成表單編號、快速輸入下拉菜單、產品數據自動提取、數量金額自動換算、數據批量導入、快速查詢等,這就可以解決金額部分的碎片信息,偶爾的進出賬或相似情況的碎片信息,再不需要每個月合算,系統會為你顯示,想要數字的還是圖形化,個性設置,實時刷新。

再比如,開會紀要或者什麼材料,時不時要補充的。雲表可以設置表間關聯邏輯,創建多個表格,設置好關聯公式,你只需要把突然要記錄的碎片信息錄入一個表格,其他相關聯表格會自動跟隨跟新。而這些工作,只用你點點鼠標就OK了,公式、VBA語言全都不需要。

清楚自己的碎片信息脈絡,設置好碎片信息的分類,雲表就可以把隨時新增的信息彙總到你設置的總表裡面。一次畫出模板,日後不再重複記錄。

而且雲表還有更多更強大的功能,有興趣的可以註冊瞭解一下。

獲取方法:

第一步:關注我一下

第二步:今日頭條APP裡點我頭像,私信我:111

自己網上去找“雲表官網”也是可以的,都是官方地址。


突然出現的開花者


如何收集與管理有用的信息化碎片?

過去是看低質書來記錄有用的碎片化知識的,哪樣常常得把知識一點一點的記錄在讀書筆記裡,也常常不能及時的管理和消化,只能是在有用時查上一查,也不能得到貫通整個知識框架的熔化,常常也在評論,總結裡感覺站不住腳,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如今有了互聯網軟件APP,就感到方便多了,但也總感覺有不如意的地方,只能用軟件管理與記錄筆記本共同使用,才能達到收集,分類,思維化總結。

如今的收集是便於管理知識。哪我們為什麼要收集呢?收集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去收集呢。不只是作者寫的好,感覺有哲理而去收集,這就要有目的的去收集,才會管理好收集到的知識,使知識變為自己的智慧。

我們收集碎片化知識的目的是要變為自己的智慧,有了目的就知道收集哪些知識了。如哲學:哲學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是哲學?哲學系統知識有哪些?這些知識的互相聯繫?在現實中怎麼運用?別人怎麼運用的?有了哲學系統的收集框架,我們才知收集的渠道在那裡。也就是要如何去收集了。

用知識提爍軟件:Xmind

知識分類去管理,打上標籤,用思維導圖的工具,以思考工具,去歸納分類。方便我們隨時隨地的去用。思維導圖只適用橫向發展。結合紙質工作筆記本縱向的發展。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爛筆頭不如熔化在大腦裡。


初心盟動199


現在有專門給企業用的“異構數據分析系統”和“輿情數據分析系統”。

這兩個系統的本質還是使用AI技術對自由文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最終整理出相應的分析結果。

異構數據分析系統主要是對內網數據進行分析,包括OA裡面的數據,ERP裡面的系統,客戶管理系統裡面的數據,甚至包括企業微信群裡面的數據,進行統一分析後,根據技術協議生成企業所需的彙總數據,高版本的還能直接可視化。比如員工關心的問題,對員工進行畫像,看哪些員工比較積極,分析指定員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到底是個人原因為主還是客觀原因為主,甚至還能對員工可能出現的跳槽做出預警。

輿情數據分析系統可以監控指定網站關於公司的輿情,這東西比較貴,最初只有政府機構在用,現在市場管理壓力比較大的公司也開始買入這個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可以分析絕大部分平臺上對公司和公司關心的產品的關注度並分析出關注原因,高版本的可以直接生成關鍵詞的複雜報告。新浪輿情通是一個通用版。

另外,如果有了這兩個系統,還能從上面建立,決策專家系統,企業想做一步操作時,直接運行決策專家系統,專家系統在異構數據分析系統和輿情數據分析系統上直接採集數據,然後分析企業的可用資源,評估企業的方案是否合理,提出方案的隱患。


林春小穎講國學


我先分析這個問題:你怎麼知道你剛目過的碎片化信息是“有用”的呢?

如果你只是感覺似乎有用,然後要把它“管理”起來成為一個系統,你這個系統又是什麼呢?

我覺得這種臨時管理法,不管你用什麼工具,最後效果真是有限。因為你的系統是臨時搭的,是根據你看到的碎片信息而調整的。並不是刻意有目的性的。

這就好像你想要蓋房子,然後你就去逛裝修店,然後你一看到什麼有意思的材料或是傢俱或是電器,你腦子裡就根據這一點形成你要蓋的房子。

最後出來的房子像什麼?


但如果你一開始就有一個系統:你知道什麼知識對你重要,因為你知道你的人生目標,你的職業發展目標,基本架構模塊都定下來了。

在這個情況下,你看到的碎片化信息之所以“有用”, 是因為它明顯的能歸類到這個系統架構裡。

所以你要用的工具並不重要。你可以用Evernote, onenote, 只要你事先把你的知識模塊做個大綱/文件夾,隨時看到一個有用的碎片化信息,就可以很快把它歸類。

管理信息容易;建立你的系統需要花時間。

Good luck


有意思的Hero


收藏碎片信息的話,我的信息渠道主要有兩種:電子版和紙質版

如果是從公眾號、新聞之類的地方看來的信息,我會先一鍵收藏到一個叫「收趣」的app,之後再進行思考,把要用的記進「幕布」;如果是書上看來的信息,我會用「幕布」做筆記,但不摘抄,是理解後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管理碎片信息的話,我基本不會讓碎片信息單獨放在筆記裡,我會盡量讓它們和我已知的東西產生聯繫,這樣有利於充實自己的知識網絡,也不用刻意去記憶新東西,筆記我是分類的,知識點做一類,這裡面就包括了知識點之間做聯繫,素材做一類,要用的時候也好找。

大概這樣。


霖小姐慢半拍


記事本,將相關點記起,定期整理


惠州張建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