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收集与管理有用的碎片化信息?

刘禹祺---


小编结合自己平时的一些操作体会和您分享几款碎片信息管理工具。

第一、收集图文内容推荐使用印象笔记。这款知识管理工具跨平台、有浏览器插件,能收集来自头条、知乎、公众号等各种渠道的信息。当你使用PC端浏览器看到有用的信息想收藏时,可以点击“印象笔记.剪藏”插件,将文章内容与图文或图文等方式保存到印象笔记中。而如果是在手机浏览朋友圈别人发的有价值文章,则可以直接点击右上角的“ ...”按钮,选择发送到“我的印象笔记”,如下图1所示。(前提是手机端已经安装了印象笔记并进行了账号绑定);其他渠道的有价值内容同样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发送到印象笔记,就不啰嗦太多。

汇聚到印象笔记的内容,默认会放在一个暂存的笔记本中,比如微信的会被安排到“微信”笔记本中,其它的内容会被安排到“收集箱”中。此时你需要在印象笔记中根据自己近期的学习、工作需求建立对应的笔记本(就和你上学时用不同的笔记本记录不同的学习的内容一样的道理),如下图2所示,然后不定期对暂存区域的信息进行整理,比如贴标签,设置归属的笔记本等。

这样经过日积月累,你就有了一个存储大量有价值信息的知识库,它相当于帮助你记忆的第二大脑。在你碰到问题需要调用时,就可以找到对应笔记本中的解决方法。即使你忘记了放在哪个笔记本里面,你也可以通过标签、关键字搜索的方式快速找到结果,因为印象笔记强大到能检索出包含该关键字的图片内容,如下图3所示。我经常把通讯录、学校每月的值班表等拍照存印象笔记中,查找起来效率极高。

第二、收集工具、网址推荐使用幕布。这款工具也是一用就停不下来的,我们经常在头条溜达的时候会发现不少实用的效率神器,如果只是收藏到头条中,那么下次碰到类似“可商用图库网站”的问题时,你又得从头条的收藏夹中不断地下滑进行查找,效率低下。那么怎样才能更高效呢?

你除了可以把整篇文章存到印象笔记之外,还可以使用幕布来记录软件名字或在线地址,当然放到幕布后一定要懂得把软件进行归类分组,日后碰到具体问题时才方便根据分支查找,这样操作也方便不断迭代你的效率神器库,如下图4所示。(个人建议把需要工具和在线网址分两个不同的幕布文件进行管理)

第三、电脑图片管理推荐使用eagle。如果你从事的工作得经常和图片打交道,那么建议PC端得安装个eagle。除了文章、工具、网址等碎片化信息之外,我们还经常会和图片打交道,特别看到好看的图片、壁纸等会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上,长久下来你压根就找不到3个月前保存的图片了。

有了eagle就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它能方便地对图片进行收藏,添加标签,能快速地查找到添加了标签的电脑图片。如下图5。

试想一下,你去参加了某次培训会议,把会议里面有价值的ppt都拍照转存到了电脑上,然后使用eagle对这些图片批量设置了标签“职场效率讲座”,3个月后,通过eagle标签方便地找到相关图片内容,那是一种怎样的非凡体验?

第四、手机图片管理推荐使用理理相册(安卓)。我使用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和电脑端的eagle一样,有批量为图片添加标签的功能,能帮助我们快速查找到手机上的某一类图片内容。

当然它还不只是管理图片的神器,处理图片方面也很有特色,推荐使用安卓的小伙伴试试。苹果端应该也有类似的能为相册图片添加标签的app,有知道的大神们麻烦评论区告知,分享给使用苹果系统的小伙伴。

第五、建立2-3个只有你1个人的微信群,比如“文章待读”、比如“高效神器”等,这样在你碎片化的时间里,浏览到感觉不错的文章时,就不用急着读完,也不用一下子就放到印象笔记,可以先发送给这个群。然后在晚上时间比较充裕的整块时间时,再打开这个群来进行集中阅读,将有价值的内容归档,如下图6所示。

上面的这5步是平时自己一直在用的,自从用了之后效率比以前提升了不少,也从这个过程体会到了结构化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诚意推荐给你。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还有即刻、鲜知等聚合信息的平台也很不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职场效率手册


碎片化信息之所以难处理,就是因为“碎”,太零散了。用记事本的方法,也是东一笤帚西一扫帚,把碎片变成碎块而已。

在信息化的今天,当然是使用软件管理自己的信息才最理想啊,将碎片信息分门别类,自动归档,需要的时候一键查询。

不过这种功能对软件的个性化要求很大,市面上并不容易找到这种软件,能够自己做个小程序最好不过,对不会编程的人就不太友好了。不过呢,嘿嘿,既然这么说了,自然还是有解决办法的......(文末附赠免费软件下载方式)

安利一款名为云表企业开发平台的软件。是在EXCEL基础上全面升级的产品。

原金山软件团队,就是开发WPS那个,新开发的一款软件。

无论是页面形象、还是操作形式,都与EXCEL如出一辙。

云表,顾名思义,自然是上连云端,不过也可以安装到本地,不论是局域网还是外网都能用。

先说云表的便利性优化:自动生成表单编号、快速输入下拉菜单、产品数据自动提取、数量金额自动换算、数据批量导入、快速查询等,这就可以解决金额部分的碎片信息,偶尔的进出账或相似情况的碎片信息,再不需要每个月合算,系统会为你显示,想要数字的还是图形化,个性设置,实时刷新。

再比如,开会纪要或者什么材料,时不时要补充的。云表可以设置表间关联逻辑,创建多个表格,设置好关联公式,你只需要把突然要记录的碎片信息录入一个表格,其他相关联表格会自动跟随跟新。而这些工作,只用你点点鼠标就OK了,公式、VBA语言全都不需要。

清楚自己的碎片信息脉络,设置好碎片信息的分类,云表就可以把随时新增的信息汇总到你设置的总表里面。一次画出模板,日后不再重复记录。

而且云表还有更多更强大的功能,有兴趣的可以注册了解一下。

获取方法:

第一步:关注我一下

第二步:今日头条APP里点我头像,私信我:111

自己网上去找“云表官网”也是可以的,都是官方地址。


突然出现的开花者


如何收集与管理有用的信息化碎片?

过去是看低质书来记录有用的碎片化知识的,哪样常常得把知识一点一点的记录在读书笔记里,也常常不能及时的管理和消化,只能是在有用时查上一查,也不能得到贯通整个知识框架的熔化,常常也在评论,总结里感觉站不住脚,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如今有了互联网软件APP,就感到方便多了,但也总感觉有不如意的地方,只能用软件管理与记录笔记本共同使用,才能达到收集,分类,思维化总结。

如今的收集是便于管理知识。哪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呢?收集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去收集呢。不只是作者写的好,感觉有哲理而去收集,这就要有目的的去收集,才会管理好收集到的知识,使知识变为自己的智慧。

我们收集碎片化知识的目的是要变为自己的智慧,有了目的就知道收集哪些知识了。如哲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哲学?哲学系统知识有哪些?这些知识的互相联系?在现实中怎么运用?别人怎么运用的?有了哲学系统的收集框架,我们才知收集的渠道在那里。也就是要如何去收集了。

用知识提烁软件:Xmind

知识分类去管理,打上标签,用思维导图的工具,以思考工具,去归纳分类。方便我们随时随地的去用。思维导图只适用横向发展。结合纸质工作笔记本纵向的发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熔化在大脑里。


初心盟动199


现在有专门给企业用的“异构数据分析系统”和“舆情数据分析系统”。

这两个系统的本质还是使用AI技术对自由文本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整理出相应的分析结果。

异构数据分析系统主要是对内网数据进行分析,包括OA里面的数据,ERP里面的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里面的数据,甚至包括企业微信群里面的数据,进行统一分析后,根据技术协议生成企业所需的汇总数据,高版本的还能直接可视化。比如员工关心的问题,对员工进行画像,看哪些员工比较积极,分析指定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到底是个人原因为主还是客观原因为主,甚至还能对员工可能出现的跳槽做出预警。

舆情数据分析系统可以监控指定网站关于公司的舆情,这东西比较贵,最初只有政府机构在用,现在市场管理压力比较大的公司也开始买入这个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分析绝大部分平台上对公司和公司关心的产品的关注度并分析出关注原因,高版本的可以直接生成关键词的复杂报告。新浪舆情通是一个通用版。

另外,如果有了这两个系统,还能从上面建立,决策专家系统,企业想做一步操作时,直接运行决策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在异构数据分析系统和舆情数据分析系统上直接采集数据,然后分析企业的可用资源,评估企业的方案是否合理,提出方案的隐患。


林春小颖讲国学


我先分析这个问题:你怎么知道你刚目过的碎片化信息是“有用”的呢?

如果你只是感觉似乎有用,然后要把它“管理”起来成为一个系统,你这个系统又是什么呢?

我觉得这种临时管理法,不管你用什么工具,最后效果真是有限。因为你的系统是临时搭的,是根据你看到的碎片信息而调整的。并不是刻意有目的性的。

这就好像你想要盖房子,然后你就去逛装修店,然后你一看到什么有意思的材料或是家具或是电器,你脑子里就根据这一点形成你要盖的房子。

最后出来的房子像什么?


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有一个系统:你知道什么知识对你重要,因为你知道你的人生目标,你的职业发展目标,基本架构模块都定下来了。

在这个情况下,你看到的碎片化信息之所以“有用”, 是因为它明显的能归类到这个系统架构里。

所以你要用的工具并不重要。你可以用Evernote, onenote, 只要你事先把你的知识模块做个大纲/文件夹,随时看到一个有用的碎片化信息,就可以很快把它归类。

管理信息容易;建立你的系统需要花时间。

Good luck


有意思的Hero


收藏碎片信息的话,我的信息渠道主要有两种:电子版和纸质版

如果是从公众号、新闻之类的地方看来的信息,我会先一键收藏到一个叫「收趣」的app,之后再进行思考,把要用的记进「幕布」;如果是书上看来的信息,我会用「幕布」做笔记,但不摘抄,是理解后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管理碎片信息的话,我基本不会让碎片信息单独放在笔记里,我会尽量让它们和我已知的东西产生联系,这样有利于充实自己的知识网络,也不用刻意去记忆新东西,笔记我是分类的,知识点做一类,这里面就包括了知识点之间做联系,素材做一类,要用的时候也好找。

大概这样。


霖小姐慢半拍


记事本,将相关点记起,定期整理


惠州张建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