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窮帽”和“斬窮根”雙管齊下 房縣依託創業就業推進扶貧工作!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千里房陵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多年來,地處秦巴腹地的房縣雖以 “詩祖故里”“詩經之鄉”“黃酒之鄉”“香菇之鄉”等美譽而聞名,卻因版圖面積大、貧困人口多、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滯後等因素,成為國家級重點貧困縣、湖北省深度貧困縣。

精準扶貧的治本之策,是“摘窮帽”和“斬窮根”雙管齊下。如何尋找一條順應縣情民意的脫貧之策?這是房縣始終在探索嘗試的頭等大事。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持續深入開展,在縣委、縣政府和上級部門的支持下,該縣人社部門堅持以黨的精準扶貧政策為指導,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工作中心,因地制宜、創新思路、積極作為,從就業創業中尋找突破口,通過強機制、近就業、輸技能、搭平臺、促創業、強帶動等一系列強有力的創新舉措精準施策,讓百姓不出大山也圓了就業夢、致富夢和幸福夢。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召開在外成功人士迴歸創業大會

耕耘無聲,收穫有期。自2014年以來,全縣累計減少貧困人口34032戶107838人,出列貧困村56個。目前結存貧困人口14971戶34577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5.96%降至2018年底的8.5%,下降27.46個百分點;農村常住戶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878元增加到2018年的10000元,增長45.39%。2017年先後接受國家、省第三方評估,在全省扶貧成效考核中被評為A等次,榮獲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先進集體。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清潔用品扶貧車間

先手布棋構建就業扶貧新格局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精準扶貧怎麼扶?房縣緊咬“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這個目標,堅持把就業扶貧作為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縣精準扶貧創業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抽調專門工作人員,切實履行牽頭抓總的職責,形成了“一項工作、一個專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同時,在全縣281個行政村配置了精準扶貧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員,在全縣形成了政府主抓、部門負責、社會參與、村村有服務的工作格局,為就業扶貧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018年,該縣結合縣情,制定並印發了 《房縣勞務產業扶貧·就業創業到戶工作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根據《意見》要求為指導,紮實推進了“七大工程”和“十個一批”方案的落地,推進了全縣就業扶貧工作的全域化開展。其中,圍繞“七大工程”具體開展了以技能培訓、崗位開發、創業幫扶、實習實訓、品牌培育、轉移就業以及權益保障工程為核心內容的工作。圍繞“十個一批”則相應落實了包括農業生產留住一批、產業進村消化一批、電商旅遊影響一批、中微企業吸收一批、自主創業帶動一批、公益崗位託底一批、技能培訓穩定一批、勞務輸出轉移一批、能人大戶幫助一批和靈活就業解決一批兩者的合力推進落實,有力地促進了全縣朝著“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更進一步。

精準策略向民生傾斜,百姓是最大的受益人。對此,房縣青峰鎮祥磊服飾扶貧車間負責人尚正斌深有體會。去年,其車間開始投建,規劃佔地800平方米。在建設過程中,青峰鎮政府不僅為他提供房屋、設備,還幫忙協調貸款80餘萬元,並出力解決務工人員就業培訓問題。在鎮政府的積極幫助下,尚正斌的扶貧車間短短數月就建成投產,還吸納了48人就近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22人。

在房縣窯淮鎮的扶貧車間,鎮上依據政策給予企業3年免房租政策;員工前3個月培訓期間給予“321”補貼政策,即前3個月每天每人50元的補貼中,當地政府第一個月補貼30元、第二個月補貼20元、第三個月補貼10元;對於成立滿3年、安置就業30人以上、人均年工資2萬元以上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設備補貼。

這只是該縣精準施策就業扶貧成效的一個縮影。接地氣的工程,精準的扶持舉措,將全縣就業扶貧帶動效應最大化發揮了出來,突破了由量變向質變的飛躍。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加工產能向農村轉移,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增加就業機會和崗位,促進了勞動力轉移和勞動率的上升。2018年,全縣實現轉移就業12萬人,其中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3萬人,累計16867戶55186名貧困人口實現就業增收。原統計在冊的3682戶5718人零就業貧困勞動力,現已全部消除。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開展創業培訓

授之以漁激活就業脫貧新動力

“原來葛渣還能再利用!這堂課沒白上。”今年年初,野人谷鎮村民餘行富在聽完縣農業部門專家講授的新型農業培訓課後,意識到自己研發的葛根粉還有利用空間,大發感慨。

在房縣,讓餘行富這樣的村民受益的技能培訓講堂、課程還有很多種形式,它們是宣講扶貧政策、培訓就業技能、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主陣地。“全縣整合縣職業技術學校、縣畜牧技術推廣站等培訓資源,開發17個大類、30多個培訓項目。”房縣勞動就業管理局2018年的工作總結上有這樣的數據。

變“輸血”為“造血”,為貧困群眾鋪設就業脫貧路。近年來,房縣堅持“送服務上門,送培訓下鄉”理念,組織相關單位先後深入九道鄉、姚坪鄉、大木廠鎮、沙河鄉等地,把培訓送到群眾家門口,提升群眾就業創業技能,幫助群眾就業創業。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土城鎮通省村食用菌產業園

為適應市場化需求,近年來,房縣人社部門還適時開展美容師、家政服務、中式麵點師、中式烹飪師等培訓。積極整合培訓資源,壯大培訓力量,引進湖北慈衛職業技能培訓有限公司,與房縣就業培訓中心聯合開展育嬰員(月嫂)、中式烹飪師、中西式麵點師、美容師、電子商務等技能培訓。同時,實施技能扶貧行動,服務精準扶貧,聯合縣精準扶貧作戰指揮部出臺《房縣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培訓主體、工作職責、工作流程、目標任務、完成時間,紮實開展建檔立卡“兩後生”培訓工作,培訓率達100%。2018年,累計完成技能培訓4343人、創業培訓691人、扶貧車間農村勞動力培訓604人;組織1500餘名貧困勞動力參加農業、畜牧業實用技術培訓。

人才之成出於學。該縣切實抓好大學生實訓工作的開展,發揮人才引領作用。目前,全縣範圍內已徵集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32個、大學生實習實訓崗位1800個,為1339人提供了實習實訓平臺。同時,加強大學生實習實訓人崗核定工作,深入實習實訓單位開展人崗核查1200多人次。通過這些舉措,達到了應培盡培的目標,為社會輸入“第一生產力”。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青峰鎮產業園

因村施策創新扶貧車間新模式

在房縣青峰鎮新城小區裡,一棟居民樓的一樓門面上掛著道誠鞋業、雄耀體育、兄弟電子等多個扶貧車間的牌子,每天有120多名員工在此上班,有的員工就居住在居民樓上。

“這種‘上樓居住、下樓就業’的模式,使留守兒童不再遠離父母、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婦女有了工作,貧困戶可在家門口務工,每天務工收入在50元至100元之間,熟練工月收入可達3000多元。”該鎮黨委書記戢運斌介紹說,“扶貧車間是一個以扶貧為己任的生產生活場所,是實現貧困人口就近就業的最佳途徑。”

在房縣,扶貧車間的帶動效應日益凸顯,規模也在擴大,模式更加靈活。在該縣化龍堰鎮,針對各村村情不一、特色各異的現狀,該鎮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三種扶貧車間建設模式:

第一種是“廠房式”扶貧車間,結合易地搬遷政策,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貧困人口較多的村,充分利用鎮、村集體老廠房、學校舊址等閒置土地、房屋,先後在長望村、上營村、高橋村等建成“廠房式”扶貧車間6個,引導周邊村貧困勞動力300餘人就近就業。

第二種是“作坊式”扶貧車間,結合部分村土地有限、貧困人口較少的現狀,採取利用閒置農家庭院、農戶宅院開辦分散加工式扶貧車間,譬如,以生產汽車零部件為主的麥登汽配有限公司在上灣村開辦 “扶貧作坊”1處,帶動50餘人就近就業。

第三種則是 “家庭式”扶貧車間,通過將扶貧車間建在普通群眾的家裡,採取靈活的用工方式,帶動身體殘疾、行動不便但具備勞動能力以及為了照顧親屬無法離家的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不同的建設運營模式,承載的是全縣上下力戰貧困的決心,帶來的是共贏的致富效果。近年來,按照集中與分散、車間與作坊、工業與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理念,該縣將就業扶貧作為推動扶貧對象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整合生產要素,積極探索產業脫貧新模式,提高就地就近就業承載能力,引導企業把扶貧車間辦到鄉鎮和村組,確保實現“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事幹、勞動有收入”。

截至目前,全縣通過“廠房式”扶貧車間和“合作社式”扶貧車間兩種模式,在全縣12個鄉鎮共建設81個扶貧車間。這些扶貧車間涉及電子科技、清潔用品、服飾、鞋業、農業、酒業、體育用品、園林、衛浴、藥品、五金、汽車配件等行業,累計吸納5265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01人,月平均收入可達1800餘元。如今,建在田間地頭和貧困群眾身邊的扶貧車間已經成為推進工農產業融合、助推房縣脫貧增收的重要力量。

引雁歸巢打造就業振興新引擎

輸出一人可以致富一家,一人返鄉創業就能帶富一方。近年來,房縣縣委、縣政府大打“親情牌”“資源牌”,巧借房縣被列為全國第三批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縣的東風,出臺了一系列返鄉創業的支持政策,成功吸引了一批優秀企業家、在外能人回鄉創業,為家鄉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更成為扶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一支“生力軍”。

張安明就是房縣返鄉創業的能人代表之一。他是大木廠鎮東河村人,15歲便外出務工,經過艱苦奮鬥積累資產數千萬元。2015年,響應家鄉精準扶貧的號召,他投入了返鄉創業的浪潮中,先後在大木廠鎮成立牽億肉牛養殖合作社,在東城工業園創辦湖北雄耀體育用品有限公司。

能人引路,有效激活了農村發展的一池春水。自2015年以來,張安明一手創辦的合作社,帶動周邊21戶貧困農戶養殖肉牛,吸納本地貧困戶116戶發展牧草及青貯玉米種植,戶均年增收萬餘元,年均帶動務工280人次,為社員年分紅58萬元;他經營的新公司,在大木廠鎮、化龍堰鎮、青峰鎮、窯淮鎮開辦4個扶貧車間,累計招工近30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200餘人。

生於斯,報於斯。在房縣,還有很多個張安明們,在他們致富思源、反哺鄉梓的義舉下,一個個偏僻的山村重煥生機,一個個創意項目正在希望的田野上開花,一個個原本落後的村鎮正崛起為新經濟創業高地。

築巢引鳳,培育創業熱土,不僅把本地的能人引回來,還要把外地的企業召進來。為了整體推進返鄉創業工作,房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返鄉創業工作,連續四年召開“房縣在外創業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大會”。受到家鄉的熱情召喚,2018年,325名房縣能人返鄉創業,124個招商項目落地,31.65億元產業資金到位,帶動6000餘名貧困群眾就業。

去年8月及今年1月,房縣人才超市分別被省人社廳和市委組織部等部門評定為全省優秀人才超市和市級示範人才創新創業超市,並獲40萬元獎勵性建設補貼。東城、北城、西城工業園區和土城黃酒民俗村確定為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基地),並已掛牌。期間,為了鞏固這來之不易的創業成果,房縣還上門服務,向基地內的企業提供了一系列人力資源招聘、免費創業培訓、貼息貸款、創業補貼等扶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給予相應的房租、水電等補貼,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創業成本,激發了創業熱情,獲得了創業者們的廣泛好評。

就業創業挑大樑,一枝一葉總關情。決線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房縣還將繼續用擔當、創新與實幹的勇氣和魄力,書寫更高質量的民生幸福答卷。

END

來源 | 十堰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