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讓恩施文旅“富”起來——全州文旅開門紅系列報道之六

恩施日報記者 姚代鳳 通訊員 向 銳

恩施,屬武陵山國家級連片特困區,是湖北省脫貧攻堅主戰場;

恩施,山奇水秀、景色優美、民風淳樸,被譽為“中國旅遊新發現”。

在這裡,扶貧是旅遊的主戰場,旅遊是扶貧的“金翅膀”,一首“旅遊+扶貧”的優美樂章正在恩施大地奏響。

“我們抓住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這一重要抓手,積極探尋旅遊產業與脫貧攻堅的有效契合點,通過旅遊產業持續推進,為扶貧插上‘金翅膀’,讓生態文化旅遊成為我州迅速崛起的新興支柱產業。”州文化和旅遊局負責人表示。

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喝你一口茶呀,問你一句話……”4月27日,在恩施大峽谷景區,導遊譚桂英深情地為遊客唱起恩施民歌《六口茶》。

譚桂英是恩施市大峽谷風景區管理處前山村村民。曾經,為了生計,她背起行囊,前往沿海地帶打工。隨著恩施大峽谷景區的建設,家鄉的人氣越來越旺,產業路越走越寬。看到家鄉發展的光明前景,譚桂英返鄉在家門口當起了導遊。

乘著旅遊業的東風,譚桂英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一家人搬離老舊的土坯房,住進了新建的小平房。

富起來的譚桂英想,為什麼不借助大峽谷的旅遊資源,讓更多和自己一樣土生土長的土家妹子,不出遠門謀生、就能在家鄉過上體面的生活呢?

於是,譚桂英組建了一支土家妹子導遊團,她們穿著靚麗的民族服飾,點綴在恩施大峽谷中,為遊客講美景、聊美食、唱山歌。靠著勤勞和努力,她們都過上了好日子。譚桂英因此成為恩施“金牌導遊”“靈秀湖北最美導遊”、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旅遊系統勞動模範。

陳華英是建始縣高坪鎮石門村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去年從山上搬進安置小區後,她租下鎮上靠近恩施地心谷景區的一間門店,賣起了當地特色小吃油粑粑。每到旅遊旺季,陳華英做的油粑粑就供不應求。一年下來,陳華英家不僅改善了居住環境,日子也富足起來,成為村裡脫貧致富典範。

像譚桂英、陳華英這樣,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的村民還有很多。這得益於我州大力實施“旅遊+扶貧”的特色扶貧模式。

這種模式入選聯合國減貧案例,成為脫貧攻堅的恩施品牌。

扶貧成旅遊“主戰場”

旅遊資源是優勢,全域貧困是現實。

如何發揮好“旅遊脫貧”功效?我州文化和旅遊部門把旅遊作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以全域旅遊為抓手、以融合發展為重點,嘗試走出一條以全域旅遊破解全域貧困的新路。

——以景區開發帶動扶貧。堅持建一個景區、富一方群眾,先後引進鄂旅投、省交投、省聯投、北京中誠信、江西旅遊集團等知名企業開發旅遊資源,建成2個5A級、18個4A級的高密度、高等級景區集群。

——以鄉村旅遊帶動扶貧。我州利用古村寨、民族村寨等資源建設美麗鄉村,選擇102個村作為旅遊扶貧試點村,以點帶面,湧現出一批鄉村旅遊脫貧典型,加快推進鄉村旅遊發展。

——以特色民宿帶動扶貧。順應旅遊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堅持把民宿產業作為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作為推動旅遊業由“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的引爆點,促進民宿產業爆發式增長。

——以文旅融合帶動扶貧。堅持“以文為魂”,為鄉村旅遊注入文化內涵,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

——以養生度假帶動扶貧。充分利用高山獨有的氣候和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養生度假旅遊業,讓四海遊客來恩施吸氧洗肺、休閒避暑,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以旅遊消費帶動扶貧。我州著力建設恩施女兒城、恩施華龍城、硒都茶城等大型旅遊綜合體,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和吸納就業。通過旅遊消費這一帶動力強的扶貧方式,促進恩施州旅遊提質升級。

旅遊為扶貧插上“金翅膀”

“旅遊+扶貧”,風景變“錢”景。

在恩施這個全省脫貧攻堅主戰場,旅遊扶貧成效顯現。

恩施市沐撫鎮曾是深度貧困鄉鎮,隨著境內恩施大峽谷景區的開發,如今,高等級旅遊公路連通村村寨寨,星級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鄉村土房變成特色民居,當地農民變成景區的安全員、衛生員、服務員和演藝人員。恩施大峽谷景區202個商鋪吸引當地近400人創業,年均收入超過4.5萬元,最高超過20萬元;景區用工優先錄用當地群眾,共有600餘人在景區就業,帶動景區周邊近200戶開起農家樂,擁有床位3000餘張。

隨著遊客遠離喧囂、迴歸鄉村、親近自然的旅遊需求,我州加速美麗鄉村建設,湧現出恩施楓香坡、宣恩伍家臺、咸豐麻柳溪、來鳳楊梅古寨等一批鄉村休閒旅遊示範點,昔日賣不出去的農副產品成了搶手貨,貧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

利川是恩施民宿的代表。利川市提出以“十村百企萬戶”民宿旅遊工程為抓手助推精準扶貧,致力於打造集生態觀光、農事體驗、休閒度假、養生養老為一體的鄉村民宿旅遊目的地。

文化與旅遊實現深度融合。建始縣龍坪鄉店子坪村依靠愚公精神成為紅色教育基地,人們紛紛前來學習愚公精神,住民宿、吃農家飯,依靠紅色文化,助力鄉村遊,全村人均收入達8000多元。洞穴實景劇利川騰龍洞《騰龍飛天》、恩施大峽谷大型山水實景劇《龍船調》和大型鄉村音樂劇《黃四姐》等,讓2000餘名當地村民閒時幹農活、忙時當演員,每年直接增收3000餘萬元。

我州先後建起建始黃鶴橋、巴東鐵廠荒、咸豐坪壩營等高山休閒旅遊度假區,每年吸引50萬以上游客到我州消夏度假,平均居住時間達1個月以上。

……

“要進一步提升我州環境生態價值和文化品牌價值,讓旅遊產業真正成為扶貧‘金翅膀’,讓貧困群眾大踏步走在致富路上。”州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