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接班人初定,王瑞傑有何過人之處?

李显龙接班人初定,王瑞杰有何过人之处?

資料圖,圖為王瑞傑。圖/視覺中國

近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宣佈了對內閣的小幅調整,王瑞傑將在5月1日成為新加坡唯一的副總理,同時保留財政部長一職,並繼續領導未來經濟委員會和國家研究基金會。

這是繼2018年11月底被委任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新的第一助理秘書長後,王瑞傑再次獲得新的委任。這也意味著,新加坡第四代領導班子(4G)的領軍人物最終選定,王瑞傑出任第四任新加坡總理基本已無懸念。

王瑞傑成李顯龍接班人已無懸念

王瑞傑到底有何過人之處,能夠在嚴格的選拔與競爭中脫穎而出呢?

李光耀曾經這樣形容一個人:“唯一令人遺憾的是他的塊頭不夠大,這讓他在集體活動中顯得有些不同。”對於苛刻的李光耀來說,不吝惜言語來誇獎一個人,足見其對這個人的高度認可。這個小個子就是被李光耀視作“最好的首席私人秘書”的王瑞傑。

王瑞傑在擔任李光耀的首席私人秘書和貿工部常任秘書時期的詳細情況,外界很難深入瞭解。不過,其在主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領導新加坡國慶50週年(SG50)指導委員會以及未來經濟委員會等領域的驕人成績,已足以為世人所歎服。

輿論認為,正是其經濟學背景和出色的領導能力,才讓新加坡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很快實現了復甦。而王瑞傑在本科和碩士階段畢業於歐美頂尖名校的教育背景,也再次證明了人民行動黨對精英背景人士的偏愛。

前期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光鮮的個人履歷,為王瑞傑的政治前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雖然他在2011年才正式步入政壇,但是在當年大選後,即被委任為教育部長。其在2012年所領導的“我們的新加坡” 全國對話也不負眾望,修復了人民行動黨因為2011年大選失利而受到衝擊的群眾基礎。

2015年大選,王瑞傑首次領軍淡濱尼集選區即贏得了72.06%的得票率,比上屆大選提升了14.84%。隨後,他在新內閣中被任命為財政部長,使其經濟學的教育背景有了更對口的用武之地。

結合此前吳作棟曾經的財政部長經歷和李顯龍的貿工部長經歷,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王瑞傑將成為新加坡第四代領導團隊的領軍人物,直到2016年5月份其因中風住院。

這次意外,一度讓人以為王瑞傑可能與新一屆領導班子失之交臂。即使在其出院恢復後的一年多時間裡,不少輿論和學者都對其政治前途表示了擔憂。不過,隨著他去年被推選為人民行動黨第一助理秘書長和剛剛被委任為副總理,所有這些擔憂和疑惑都將不復存在。

而隨著張志賢和尚達曼兩位前內閣元老卸任副總理並出任國務資政,王瑞傑將在下一屆大選之前的政府過渡期內,成為新加坡唯一的副總理。

身為“中國通”,處理中新關係或遊刃有餘

不過,現年58歲的王瑞傑即使在今年接棒,也將成為新加坡建國以來年齡最大的總理候選人。相比李光耀的36歲、吳作棟的49歲和李顯龍的52歲,王瑞傑在年齡方面確實沒有任何優勢,加上此前中風的陰影,以至於也有輿論認為,王瑞傑可能只是一個過渡性的領導人。

這些雖然只是猜測,但也反映了當前新加坡社會對王瑞傑的不同看法。

不過,王瑞傑富有親和力的行事風格、精神飽滿的工作熱情以及人民行動黨對其個人形象的主動塑造,應該會逐漸抵消民眾的憂慮。

領導一個國家畢竟與領導一個部門和一個選區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如不出意外,2019年新加坡將舉行新一屆大選,屆時王瑞傑將真正成為第四代領導班子的領軍者。如何更好地團結新一代領導班子,繼續書寫新加坡的美好未來,將考驗著王瑞傑的政治智慧。

當然,也有人指出,做過李光耀三年首席私人秘書的經歷,可能會讓王瑞傑未來的執政風格擺脫不了李光耀的影子。其實,如果從時代背景和個人性格等多個方面來分析,這種擔憂似乎也是多餘的。

一方面,不論是國際大環境,還是新加坡國內的政治生態,都與李光耀時代大不相同。作為李光耀曾經最滿意的私人秘書,不會不懂得與時俱進的道理;另一方面,王瑞傑的個人性格謙和而主動,柔韌而果斷,其不同階段的從政履歷已經證明了他的獨立人格和卓越能力。

而在中新關係方面,王瑞傑早在1997年就陪同李光耀訪問過中新蘇州工業園,如今他還擔任著新加坡-江蘇經貿理事會的新方主席。在接受多家中國媒體採訪時,王瑞傑對中國發展、“一帶一路”以及中新合作等如數家珍,而流利的漢語更是為其在與中方打交道時加分不少。

所以,這樣一位近乎“中國通”的新加坡未來領導人,在處理中新關係方面應該會更加遊刃有餘。接下來,如何在大國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對於外交履歷還不夠豐富的王瑞傑而言,還會是不小的挑戰。

李顯龍曾指出,人民行動黨新一屆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組成是新加坡“政治發展的重要一步”,足見其對新一代領導班子所給予的厚望。而作為新一代領導班子的領軍者,王瑞傑能否帶領他的新團隊創造新加坡善治的新時代,最終還得看他們所擘畫的願景能否引起新加坡人的共鳴,能否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賦予新加坡更多的活力和創造力。

□範磊(山東政法學院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