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需要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受

閱讀教學創新是語文教師經常思考的問題,新課標強調閱讀活動中應注重個體差異,提倡個性化閱讀。因此,閱讀教學創新的設計必須基於激發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努力使個性化閱讀在閱讀課堂上呈現多姿多彩的形式。

閱讀教學需要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受

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而創造的過程最終是由讀者來完成的。從文學接受的角度來看,作品是具有很多"不定點"和"意義空白;'的召喚結構,開放性、模糊性是其特徵,對文學作品意蘊的把握,就應允許有多種視角,視角的轉換,往往可以發現作品的新意蘊。建構主義則認為“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學習者自身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的,取決於特定情況下的學習活動過程”。也就是說,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教師創設的外在學習情境,通過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識和生活經驗,主動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別人無法替代的。

閱讀教學需要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受

新課標關於閱讀的教學建議中提到:"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鑑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鑑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

閱讀教學需要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受

這個建議的指導意義在於啟發我們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要注重對文本多義性的解讀。語文閱讀課堂上的“讀者”,不是單個的“個體”,而是一個“讀者群”,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組成的“讀者群”。對於這個“讀者群”來說,有共性,更有個性。由於每個學生的生活積澱、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因此,當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時就會瞬間或偶然迸發出"靈光乍現"式的創造性思維活動,產生新鮮的閱讀感受,出現富有個性的理解。

閱讀教學需要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受

而課文文本(尤其是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多重的“空白”,從不同的視角進入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閱讀感悟,過去我們習慣於運用社會歷史視角,如果從文化視角、心理視角、人類學視角、形式視角(如敘事視角)等入手,我們也往往可以發現作品的新意蘊。魯迅曾經說過,《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 《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既然學生是一個個有著不同閱歷和個性的人,我們就應當在閱讀教學中重視文本解讀的“多元”,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