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由哪些國家組成?

人在旅途321123


說來話長,不如把前身今世都寫的清晰一些吧,畢竟這個問題扯的遠,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概括完整。

羅馬的崛起建國起到合併附近的部落成為拉丁人母國開始,再到統一意大利半島花了將近500年的時間,打敗迦太基人後算是稱霸西地中海,最後經過馬略、蘇拉、龐培、凱撒等人建立了覆蓋希臘人文化圈的霸權,又用了近兩百年的時間。

擴張必然需要戰爭,但軍事實力僅僅是其中一方面,我們不妨從幾個問題出發思考,

1、羅馬人為何能從伊特魯里亞和南意大利夾縫中存活並發展?

公元509年,羅馬進入共和時期,算是完成拉丁人部落的聯盟,但與的伊特魯里亞與南意大利的“大希臘”相比,無論國力和規模完全不是一個量級。幸運的是,羅馬人以臺伯河邊的七座較矮的山丘起家建築都市,在喜歡靠山生活(礦資源)和習慣以船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希臘人眼裡,這裡實在沒有任何吸引的地方。羅馬人以農耕為傳統,而伊特魯里亞和希臘都是離不開通商的民族,加上羅馬並不是陸上樞紐,因此和這兩個民族接觸並不多。

2,羅馬最終能一統亞平寧半島,與民族文化有很大的關係,羅馬人從開國開始對薩賓人以及其他所有的“戰敗者”都給予了同等的公民權(參加公民大會),對部落高層給予元老院席位,這種同化政策,讓羅馬人不知覺中形成了很強的團體認同感,這在軍事上極重要的影響。反觀伊特魯里亞,十一個部落更像一種鬆散的聯邦,彼此獨立性很強,更不會像羅馬人的拉丁聯盟一樣有抱團傾向。希臘人則是世人皆知的遷徙民族,希臘人遍佈整個地中海沿岸,然而塔蘭託的希臘人並不認為自己和斯巴達人要有什麼聯繫,敘拉古也不會念念不忘科林斯的祖先。正因為南北兩大勢力相對比羅馬的而言更像是雅典等城邦國家,羅馬人最終征服了整個意大利,盧比孔河以南後來被列為本國範圍,區分於行省。

3、、羅馬為何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笑到最後?

羅馬人在半島上斷斷續續的征戰,與薩莫奈部族的戰鬥,與塔蘭託的鏖戰不能說不艱難,然而遇到了迦太基後,此時的羅馬(確切說應該是羅馬聯盟)才算是賭上舉國之力。漢尼拔在資源對比如此不成比例的情況下(異地作戰十幾年),可以說差一點成功了。差了哪一點呢?在於漢尼拔的政治策略無法湊效,從始自終羅馬聯盟都沒有動搖,雖然會戰漢尼拔可以取勝,戰爭卻陷入了持久的消耗(羅馬吃了坎尼會戰等幾次虧後就不與漢尼拔正面交鋒了),漢尼拔方面只有西班牙帶過來的精銳是核心,缺乏盟友讓其無法很好的補給,但羅馬聯盟卻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子弟兵補充軍團。漢尼拔在中南部因此再無大作為,西班牙戰線不利,大西庇阿登陸北非後,漢尼拔只好回撤本土。其實,在漢尼拔之前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曾受塔蘭託邀請與羅馬開戰,皮洛士在意大利中部屢戰屢勝,但每次勝利的人員消耗仍最終讓他不得不放棄,撤回伊庇魯斯,若干年後在與斯巴達的戰爭中陣亡。布匿戰爭的勝利依然是聯盟的勝利。

我們可以說,漢尼拔逼著羅馬人稱霸,也可是說歷史把羅馬和迦太基推上了競技臺。

4、內戰的一個世紀,羅馬為什麼能保持穩固而不瓦解。

這跟四世紀末的各地烽煙四起對比明顯,羅馬共和國的最後一個世紀,即使是內戰,羅馬並沒放棄對邊疆的統治,馬略大敗日耳曼人,蘇拉平定色雷斯,龐培清剿地中海海盜,爾後東征敘利亞,滅亡亞歷山大的將軍留下來的塞琉古,都讓羅馬軍團威震整個地中海希臘文化圈。

應該說,這個時期的羅馬已經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霸主地位,基本是誰亂來揍誰的。

軍事天才凱撒征服了高盧,不得不佩服凱撒的高瞻遠矚和開創思維,廣大的高盧地區從此再沒高盧人,為何?因為高盧對羅馬有了認同,尤其是北意行省的徹底歸化,後併入本國範圍,有了成為羅馬人的機會和通道。羅馬也會有步驟的同化融合周邊民族,南法和北意就是很好的例子。就如我們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華夏對夷狄之利器有種菜和《書》《經》一樣。認同感讓羅馬文化可以遠及四海,不論是西邊的西班牙、高盧、北非,還是東邊的巴爾幹、敘利亞,都有機會成為羅馬公民,當上指揮官甚至是皇帝。

經過奧古斯都的嘔心瀝血,“羅馬霸權下的和平秩序”終於建成——羅馬治下,誰不聽話揍誰,人們也迎來了和平安定的一個世紀。

至於羅馬的衰亡,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5、非常不好意思,寫的有點多。






火山小企鵝


羅馬帝國包括今西歐大部,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及東歐部分,土耳其半島,地中海東岸以及北非地區(全盛時期)

起初的羅馬王政時期只有羅馬城,臺伯河對岸已屬國外;可見古羅馬的擴張也是一個歷史時期較長的事件,羅馬的公民法和萬民法在其擴張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冷靜的亨廷頓


古羅馬包括現在的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以及北非和小亞細亞中的西奈半島,大概就是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