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聊齋》中最精彩的是哪篇?

花蹊


我喜歡《田七郎》

一個有情有義的熱血漢子,更喜歡田母教育兒子的方式“小恩可謝,大恩不言謝”大恩是用生命去回報的。

古代人大多受傳統文化影響,受人點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可謂君子所為。

而當今社會中知恩圖報的似乎越來越少了。你有利可圖的時候,如蒼蠅般圍著你轉,恨不得叫你親爹!一旦你失去利用價值的時候躲你遠遠的。即便當初你有恩於他,他也會把你視同路人,更有甚者以怨報德的也大有人在,怎能不讓人寒心?。

是什麼原因造成現代人忘恩負義的呢?難道不是拋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只追求功利,私慾惡性膨脹造成的嗎?。

由此可見德育才是人性善惡的根本,沒有良好“道德”教育談不上社會進步與發展,即便科學發展到無以復加的階段,缺少道德的人也只能是一群鼠竊狗偷之輩。現在很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屑一顧,彷彿傳統文化束縛了社會的發展進步。熟不知社會的進步首先應該是由高素質人群推動的,不知道感恩的“狼”只能讓社會從新倒退到原始社會。


涼茶9881


我最喜歡《聊齋》的《嬰寧》。古代文人擅長用“美人”和“香草”象徵君子。在它們身上表達了自己的對社會的認識,寄予了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不得實現的苦悶。雖然這表面上依然是一個狐仙的故事,卻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社會的悲劇。

蒲松齡將她歡樂的笑聲對待慘淡的人世。她誕生在比桃花源還要美豔的園圃之中——園外“亂山合沓,空翠爽肌”園內“細草鋪氈、楊花糝徑”,她得山水靈秀之氣的精靈,她的天真嬌憨,“狂而不損其媚”的性格,是沒有受到世俗沾染的天然之美。這不僅是對於美——純潔初心的頌歌,也側面地是對於那個濃黑悲涼社會的否定。

嬰寧是蒲松齡理想中人物,但也是有時代性的。她“出於幻域,頓入人間”(魯迅評《聊齋》語)是當時生活的反映。

然而她的形象又有很多的缺憾,這恰恰是作者要含蓄表達的,是社會把一個本應美麗如仙的女子,變的另一面的“狡詐”。蒲松齡也指出她有兩特點,一是“孜孜憨笑,似全無心肝”,二是“牆下惡作劇,其黠孰甚焉”。狡黠是嬰寧的瑕疵,但也正是嬰寧的真實。嬰寧一方面出生於幽谷,在鬼狐的氛圍中成長,不懂人世間那些“規矩”,不審三從,不知四德,無視長幼之序,不用進退之儀。用笑聲蔑視一切。只是後來她遵命嫁入人間,屈從於文士。變得既畏獄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她是無法跳出當時社會環境的——社會的大染缸怎麼能容許這樣一個美人的存在?


臨風者竹


蒲松齡的故事大多取材自當世傳說和古代典籍,再經妙手加工而成。因此具有“三分寫實,七分虛構”的特點。

每則故事,尤其是有文末有“異史氏曰”的故事,都有較高的文學、思想價值。我覺得可將其中價值按虛實兩個層次來分析。

以高中語文教材收錄的《促織》為例。成名一家因蟋蟀而近乎家破人亡的劇情是寫實的,兒子死後化成無敵小蟋蟀打敗鬥雞幫成名名利雙收的劇情是虛構的。因此寫實的部分是百姓們的真實經歷,虛構的部分是蒲松齡美好的幻想。小說中有神助的主角能喜劇結尾,現實中遇不到神技的百姓只有悲劇收場。蒲松齡的現實批判的目的就能如此曲折地表達。

《畫皮》亦如此。“除鬼”和“神蹟”的劇情是虛構的,代表著美好的祝願。唯有“色誘”的劇情是寫實的,是現實中可能甚至經常會發生的,這部分就代表著主旨——戒淫戒色。


善眾文玩收藏


只要是諷刺官場的都很精彩,有一個故事講了一個鳥化成的公子諷刺貪官,其中有一句“所謂為何人:洪武朱皇帝,所持何物:持一劍,所言何事:曰:貪官剝皮”,(白言自寫的,大意講了原來文言的內容),當時看到的感受: 1. 反清復明,蒲老膽子好大; 2. 看來蒲老最近科舉又不順,又被官僚欺凌; 3. 那個公子原型是個鳴叫起來眾人都覺得不詳的鳥,在文中蒲老評之“何異鳳鳴哉”,而且是且笑且走後飛去,覺得姿態好瀟灑... 話說蒲老有篇文中有句評論:黃狸黑狸,得鼠者雄,驚我一跳!原來在小平爺爺的名言的原型在這裡..


輕熙瀾川


我認為最精彩的一部分當屬小謝這一章節,其中講述了落魄書生和女鬼的愛情故事,而恐怖片段也有,故事情節發展也頗為跌宕起伏,最後是大結局圓滿收官。


富不回家


本人認為篇篇都非常精彩,很難說哪一篇更精彩。這可能和本人的審美能力和水平有關吧。


閒雜人員_1791


和歡喜姻家的差不多。


噥呢1


應該是《畫皮》吧,故事性教育性都強。王生痴迷畫皮俏麗的外形,殊不知畫皮之下是恐怖醜陋的惡鬼。


彗虹劍


我喜歡蓮花三娘子


我是鳥人我自豪


比較精彩,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