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改提速引發製藥、商業保險、第三方管理等行業“連鎖反應”

藥改提速引發製藥、商業保險、第三方管理等行業“連鎖反應”

醫藥網4月29日訊 推動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優化藥品審評審批程序,建立臨床試驗默示許可證制度,試點藥品集中採購。近年來,以鼓勵創新、規範行業行為和控費為目標的一系列醫藥改革舉措相繼落地,在製藥、商業保險、第三方管理等相關行業引發“連鎖反應”。

琺博進(中國)醫藥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近日宣佈,啟動首創新藥羅沙司他(商品名“愛瑞卓”)藥品捐贈項目,覆蓋3萬名接受透析的腎性貧血患者。這意味著中國患者將先於歐美等地,成為受益於這一創新藥的群體。

羅沙司他是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提速背景下,中國創新藥物研發邁向“全球新”時代的樣本之一。

2010年至2017年,羅沙司他在中國開展並完成臨床試驗,試驗結果達到預期治療效果。2018年12月18日,這一國產1類原創新藥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優先審評審批程序,率先獲准適用於透析患者的貧血治療,獲批速度超越歐美和日本。

“全球研發的羅沙司他在中國率先孵化、率先獲批,印證了中國醫藥創新政策的大力支持、創新藥臨床體系的進步與成熟,也體現了中國醫藥創新實力的整體提升。”琺博進中國執行總裁鍾黎蘊華表示,這一示範效應有望激勵更多藥企將中國納入其新藥早期研發佈局,從而推動中國新藥研發邁入“全球同步”的新格局。

專業機構安永近期發佈首份關於跨國藥企在中國的報告,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報告認為,藥品供應端的改革政策將引領未來中國形成有創新活力的醫藥生態環境。

“一系列鼓勵創新政策為擁有豐富創新產品線的跨國藥企打開了更為廣闊的中國市場。”安永大中華區諮詢服務主管合夥人王海瑛說。

本土藥企上海恆潤達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是藥審改革“紅利”的受益者。公司研發帶頭人劉雅容博士透露,得益於臨床試驗默示許可制度的實施,恆潤達生的一個CAR-T藥物項目僅用了半年時間就獲得了臨床批件。目前,公司已獲得臨床批件的3種CAR-T藥物正在上海的多家醫院進行臨床試驗。

藥改提速引發的“連鎖反應”,波及與醫藥密切相關的商業保險領域,並催生了一系列以藥為核心的產品和服務創新。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平安、泰康人壽等保險機構在腫瘤領域商保合作平臺“思派健康”的技術支持下,相繼推出了覆蓋特定疾病費用保障的“特藥險”,嘗試緩解腫瘤患者靶向藥“用不起”的困境。

24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健康保險業創新國際峰會”上,北京思派健康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鍾能聰以腫瘤治療用藥為例分析說,在各類新藥研發、審批速度加快的背景下,通過基於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對化療藥物進行進口替代,以及保險覆蓋的自費特藥進入患者援助項目,可大幅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助力健康險有效控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