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錯失可口可樂179億收購,如今36億“賣身”,匯源怎麼了?

“企業要當兒子養,當豬賣。”十多年前,面對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引發的強烈爭議,匯源董事長朱新禮說的這句話成為了名言。彼時等著可口可樂以179.2億港幣(約合人民幣153億元)收購匯源的他怎麼會想到,十多年後,匯源真的以36億元“賤賣”給了“豬肉大王”天地壹號。

4月26日,匯源果汁與天地壹號、廣州和智訂立合作框架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匯源果汁以包括“匯源”商標在內的資產形式出資24億元,佔股40%;天地壹號、廣州和智以現金形式出資36億元,佔股60%。如果合作能順利達成,合資公司將以30億元向匯源集團收購開展經營活動所需要的資產、股權和渠道,後者將為該公司及天地壹號提供原料及代加工生產服務。

曾錯失可口可樂179億收購,如今36億“賣身”,匯源怎麼了?

比起曾經的“國民果汁”匯源,天地壹號的名頭要遜色得多,說到它的創始人“北大殺豬畢業生”陳生,或許大家還有一些印象。從北大畢業後,陳生當過公務員,倒騰過房地產和白酒,於1997年成立了天地壹號飲料股份有限公司,賣起了蘋果醋。2006年,他又賣起了豬肉,因自己北大畢業生的身份一舉揚名,成了“豬肉大王”。

一個是曾創下港交所規模最大IPO的上市公司,一個是2015年才登陸新三板的“小”企業,也難怪有人會用“委身”“蛇吞象”來形容這次合作。可曾經的果汁業王者何以淪落至此?

曾錯失可口可樂179億收購,如今36億“賣身”,匯源怎麼了?

從負債千萬的罐頭廠到價值179億的巨頭

1992年,受到改革春風的吹拂,原本當著公務員的朱新禮毅然辭官下海,接手縣裡負債1000萬、停工3年的罐頭廠,做起了水果榨汁。當時國內市場對濃縮果汁的需求並不大,朱新禮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在一次德國食品博覽會上,朱新禮與一家瑞士公司簽下了500萬美元的訂單,賺得了“第一桶金”。隨後,匯源在央視投放廣告,在全國各地建廠,到2000年已經成為國內果汁產業的龍頭,佔據了23%的市場份額。2007年,匯源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籌集資金24億,創下了港交所規模最大IPO的神話。

轉折發生在2008年。可口可樂提出以179.2億港幣、近2倍溢價收購匯源,朱新禮也積極配合此次收購,大幅削減與可口可樂重複的銷售渠道及銷售人員,並在上游領域進行了大規模投資。然而這次收購最終被商務部依據《反壟斷法》叫停,曾經高歌猛進的匯源自此走起了下坡路。

曾錯失可口可樂179億收購,如今36億“賣身”,匯源怎麼了?

巨頭沒落負債115億,該怪誰?

2009年,匯源業績首次出現虧損,2010年曾短暫地扭虧為盈,然而自2011年起,又連續虧損6年。截止2017年底,公司負債總額已高達115億。2018年,與可口可樂的天價收購失之交臂10年後,匯源又出了一件大事:3月29日,匯源果汁公告稱,2017年8月15日至2018年3月29日期間,公司向朱新禮持股65.03%的北京匯源飲料提供了42.75億元短期貸款,而這筆資金並沒有對外披露,也沒有經過獨立股東審批,是一筆違規貸款。4月3日,匯源果汁停牌,如果其不能在2020年1月底完成復牌條件,將面臨退市。而就在這緊張倒數的一年多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有6名高管相繼從匯源離職,匯源一時間雪上加霜。

曾錯失可口可樂179億收購,如今36億“賣身”,匯源怎麼了?

不少人認為,匯源的淪落始於可口可樂天價收購的夭折。一方面,為配合併購案裁撤了大量銷售人員,導致銷售渠道瓦解;另一方面,對上游的大量投資導致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率僅30%,匯源元氣大傷。可這或許是直接原因,但絕不是全部原因。

事實上,早在2008年收購案前、2007年上市後,匯源就開始大肆擴張,2008年,公司銷售和毛利已經出現負增長。收購案流產後,匯源也未停止投資新工廠,大量產能閒置,佔用大量資金,導致資金鍊吃緊,債臺高築。為了度過危機,朱新禮拋售資產彌補虧空,卻也不過是“拆東牆補西牆”。

其次,產品缺乏創新性,永遠跟在其他巨頭身後而無法搶佔先機,保守的多元化嘗試也將匯源限制在了果汁領域。

曾錯失可口可樂179億收購,如今36億“賣身”,匯源怎麼了?

最為人所詬病也是最致命的一點就是匯源的家族化管理,儘管朱新禮一直在嘗試改變這種局面,但始終未能成功,頻繁換帥也讓企業內部的決策缺乏持續性。

如今匯源與天地壹號合作,雖然有些“低嫁”的意味,對於急需躲避退市風險的匯源來說,確實是無奈之舉。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未必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匯源將從全產業飲料企業變成原料供應商,不用再負擔市場銷售的壓力,朱新禮也終於得以圓滿執念,安心做上游產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