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千人千面beta2.0 & 私域流量

什麼是千人千面?

一個被打入冷宮的問題,先看看度娘對千人千面的定義:

淘寶千人千面beta2.0 & 私域流量

總得來說,千人千面是要以三心二意之法將內力發散。。。

淘寶千人千面beta2.0 & 私域流量

不好意思走錯了片場

站在平臺的角度而言,千人千面的定義為在同資源位根據買家需求展示不同的商品,目的在於更高的坑產和更優秀的買家體驗(此處省去平臺現狀萬字分析言論)

Ps:什麼是坑產?

單個坑位(資源位)產出的營業額,俗稱坑產。很多商家都陷入了以為只要衝營業額即可獲取活動小二青睞的誤區,坑產不等於商品的每日營業額!

早期跟推文小二溝通時,對方明確表示商品在推文的獨立數據(營業額)決定後續是否有機會持續擁有推文。更露骨說,如果某商品推文坑產持續優秀的情況下,較高的試錯成本(KPI)會導致小二對其他商品淺嘗輒止或拒絕也無可厚非,即使你的商品單日營業額比推文商品還要高。不僅僅是推文,其他資源位同樣如此(類目除外)。

千人千面的基礎表現如下圖:

淘寶千人千面beta2.0 & 私域流量

從上圖可知,不同買家在同樣的類目TOP8坑中看到的是不同的商品,欲知千人千面之後的流量歸屬,我們就必須深入理解其中原理。

前面簡單提過千人千面的機制:平臺蒐集買家特徵、商品特徵、環境特徵進行綜合匹配。

用戶特徵:這個買家是什麼身份、喜歡看什麼、消費能力如何?

商品特徵:這個商品是什麼類目、單價多少、適合哪類買家?

環境特徵:此時此刻買家需要什麼商品?

通過這個機制決定買家在哪看到哪些商品,商品與買家通過對應的標籤進行分類並推送,如同將相同顏色電線相互連接,如下圖:

淘寶千人千面beta2.0 & 私域流量

我們再再再炒一次冷飯,例如商品A本該在資源位第八名,阿強和阿江看到商品A在第二位,商品BC在第八九十名, 而阿翔和阿芳看到的第二名是商品B,阿良和啊癢則看到商品C在第二名。

阿黃和阿康處於未登錄(或純白號)狀態,看到的則是三個商品分別在第八九十的位置,大部分的查排名軟件,都是通過無標籤號為查排名的標準,查出來的是系統的非千人千面的排名,也就是商品池的底層商品排名,後面提到排名問題時再抓這倆貨出來分析。

由此可見,商品在同基礎權重的前提下,精準匹配買家和商品的標籤是關鍵。

買家標籤:買家的行為和喜好不能靠直覺來定義,必須以數據反饋為基礎進行逐層精細化,進而推演出人群畫像。

商品標籤:商品的標籤主要是類目&屬性為主,只有充分了解自身平臺買家的購物意向&市場體量才能做出正確的分類,而不是直接copy其他平臺的類目&屬性,這又得靠數據。

-------------------------------------- 千人千面beta1 ---------------------------------------

買家標籤:場景推廣的定向類型即為買家標籤。

在18年7月(maybe)到19年3月下旬,可定義為拼多多千人千面的beta1時代,在17年不知啥時候,平臺推出的場景2.0版裡開放了定向和資源位的組合玩法,從重定向、相似商品、葉子類、相似店鋪、興趣點這個五個定向,如下圖:

淘寶千人千面beta2.0 & 私域流量

真是越來越懶了,能截圖的就不動手。

在18年7月份(應該是七月份吧,懶得去考證)時,通過類目商品池展現模式的改動分析可知,這幾個定向已被投放至商品池中(至少是類目),這五個定向的定義可分析出此時買家身上是動態標籤,也就是隨著買家的瀏覽軌跡的變動而更新的標籤,且性別標籤(靜態)開始投放使用

此時變動有:

1、類目商品排序不再按照純粹GMV進行排序,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疊加上述五大買家標籤進行展示,導致流量分散。

千人千面前:

某T恤日均GMV為2W,衝到女裝一級類目前20名後,所有進入女裝類目(一級)的買家看到這T恤的排名都是20名,獲得的曝光量為5w(假設有5/6的買家翻到了20名),如下圖:

淘寶千人千面beta2.0 & 私域流量

假設女裝有五個子類目及每個葉子類定向的人群有一萬個。

千人千面beta1後:

某T恤日均GMV為2W,衝到女裝一級類目前20名後(非保量),只有2w個看過T恤類目的買家(攜帶T恤葉子類標籤)看到你的商品在第3名,獲得2W個曝光(藍色框部分)。而看過半裙、外套、背心、褲子等葉子類的買家(橙色部分,剩餘的4w標籤人群)則看到你的商品是在第50名甚至更低,此時在50名的曝光量可能只有1w左右,導致同樣2W的日GMV只拿到了3W的曝光(剩餘流量被其他葉子類商品瓜分),還好給的假設是T恤有2w個不然流量下滑的蛋疼感會更強烈(強行挽尊),如下圖:

淘寶千人千面beta2.0 & 私域流量

這部分是最大的變動,大部分頭部商家在這次改動中被推下神壇(eg.me),讓腰部商家得到寶貴的喘息空間。

Ps:什麼是保量位?

保量位是在類目前排留出的5-20個不受千人千面影響的坑位(但順序也會有區別),讓GMV極其突出的商品能吃到大量流量(照顧產業帶商家),具體坑位數依類目而定。衝進保量位的存在會出現一個怪象:GMV接近登頂的商品自然流量在前期不溫不火,達到某個臨界點後忽然出現喪心病狂的井噴,受到刺激的賣家同時會伴隨類似痙攣的生理反應。但坑位數量如電商運營的髮量般稀少,我們這群中小賣家依舊看看就好。

2、各大活動資源位開始出現男女版(其中出現的男人幫因男人壓根不逛街遂夭折,sad),首頁坑位大幅增加(五月左右),活動流量被分散。準確說這方面應是葉子類和性別標籤的應用結果。

3、搜索&搜索推廣開始加入人群定向,但搜索是買家直接指向所屬葉子類的主動行為,這所以搜索推廣定向沒有葉子類定向;相似商品定向的範疇太大,效果一般;最感人的是重定向,也就是所謂的私域流量。

商品標籤:

在beta1時代,商品幾乎只能靠所屬類目和標題來作為商品的標籤(早期呼籲過的標題重要性),用於對於買家的葉子類/興趣點標籤;重定向就不解釋了;而隱性的相似商品標籤則是以商品池為標籤的,當商品開始跑出數據之後,通過類目/主圖/標題/買家行為的判斷,商品被圈到某些相似商品池中,也就是之前被炒得火熱的場景入池論。

平臺在獲得了充足的五大動態標籤之後,對平臺的所有類目進行全面重組(這個改動導致類目流量出現較大波動,但結果是好的,進一步優化了平臺流量&買家體驗),並增加了大部分類目商品屬性(此舉為beta2版的鋪墊)。

------------------------------------- 千人千面beta2 ----------------------------------------

買家標籤:DMP的定向類型即為買家標籤。

Ps:淘系在11年提出了細分市場概念(可能更早,當初玩泥巴時收到消息似懂非懂)並於13年搭建了DMP,然後運用到推廣(鑽展/直通車),緊跟著14年執行推廣個性化(其中過渡了無線端,不少老司機此階段在土豪燒於個性化間碾轉反側),最終在15年實現了全來源千人千面。對電商平臺運營本質有一定的理解的司機對這種似曾相識的軌跡應有所察覺,任何拋開數據基礎的流量精細化(千人千面)都是阿強口中的水中花,所以尋夢的DMP被提上日程也是預料之中。

DMP是統計全站買家的屬性及行為的大型數據分析系統。各位在多多大學直接搜“dmp”就有答案,其中把人群標籤分類為四大類,分別是買家屬性、偏好、消費力、軌跡,算了直接做張圖:

淘寶千人千面beta2.0 & 私域流量

我們知道在beta1時流量開始按標籤碎片化,由此可見beta2後的流量變化會更為感人。接著上面那個例子,流量在beta1時從全量曝光到只有T恤標籤的買家看到是top,而進入beta2之後,T恤標籤的買家中又繼續細分成地域or年齡(或其他)看到是top,往後是其他子類目看到靠後,再女裝類目之外更靠後。

淘寶千人千面beta2.0 & 私域流量

如上圖,此舉讓非保量位商品的免費流量(類目&推送&搜索)更分散(大部分爆款自然流量2W就到頂了,真懷念去年的夏天),為了讓更多腰部商品/商家獲得更多流量;更豐富的標籤也第三方工具查詢的商品排名誤差變得更離譜(底層排名依舊能提供權重參考);至於是否要干預標籤的問題,各位還是省點力氣吧。

值得一提的還有“私域流量”,這玩意的本質就是重定向。也就是早期提到跟店鋪or商品發生過關係(購買>收藏>點擊>店鋪>微信好友)的買家,此類買家會獲得超強的行為標籤。這類標籤讓商品無論在類目or搜索or推送來源都會獲得“自動top”光環(優先展示),且入店流量佔比往往在10-30%之間(這個問題繼續深究又得去找數據論證了,點到為止)。更通俗舉例是把全網總流量通過上述行為劃分給每個店鋪,相當於每個店鋪的保底流量。所以在客戶基數較大的加持下,成交量較大的店鋪流量越堆越多也就理所當然了。

此舉同樣提高了付費流量的獲取門檻,更復雜的標籤導致推廣商品在匹配人群時,需要先花成本找出合適的人群再逐層匹配(淘系cpc模式雛形)。例如關鍵詞【連衣裙】改版前匹配全量流量要做的僅僅是等24小時,改版後則需要消耗一定點擊量才能完成匹配,而且並非一次全量,是逐日遞增(系統判斷哪些人群適合推廣商品,這裡應該有案例加持,懶得截圖了),所以前期點擊會比之前更難出。那流量去哪了呢?匹配出合適的人群時就會被放大得比之前更誇張,也許就是智能消耗的測試得到數據後的應用吧~

商品標籤:恨不得插滿全身的標籤。

除了類目+標題+屬性之外,還有新品、服務等維度的標籤。這部分直接看上一期的多多隨身聽即可(同浴之交亦離我而去,so sad),不再贅述。

-------------------------------------- 瞎猜的總結 ------------------------------------------

當然,以上內容都是通過分析行業數據後瞎猜的,吸完這些毒有啥用?

Ps:類似的問題莫名幾分操蛋,縱觀拼多多發展史,靠風口or野路子發家的商家只需一次看似偶然的小改動足以令其跌入谷底。深入瞭解變動背後的動機和原理,也許只需在方向上稍作調整,一切難題都能迎刃而解。

比較直觀的答案是,99.9%的非標類目單品必須放棄對類目保量位的覬覦,運營思路該做出調整(驗證了運營那句該推一盤貨了~):單品爆款GMV的衝刺適可而止,應季單品在兩週內非活動免費流量極難超過2W(除非店鋪近半年銷量10w+)。對大部分標品類目影響不太明顯,因為這類商品標籤無明顯差異(保量位依舊非凡人可把玩)。

However,如果說擼完推廣定向是千人千面beta1的情竇初開,那麼把DMP盤出包漿則是送給beta2最嫵媚的纏綿。


分享到:


相關文章: